•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以下根據研究省思與發現,先提供五點建議供在實務現場的教學工作者參酌,

期盼能增進國中教師的專業交流。再者,針對理性情緒心理學理論和考試焦慮兩 項議題,提出三點建議供未來相關研究人參考。

壹、對教學實務工作者的建議

一、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宜以學生學習需求為課程設計與多元評量的最高原則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知道理情教育課程實施的原則不外乎課程設計應符合 學生需求、課程目標重視實用價值、教材教法保持彈性、教師應積極促進雙向溝 通,但是實際設計課程時,容易把焦點放在比較國文課程與理情教育兩者的重要 性。其實任何課程設計都應該從學生當時的需求出發,視班級氣氛或學生個別差 異,來決定國文課程與理情教育何者最能回應學生的需求。

另外,本研究的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所設定的學習任務都僅以團體教學為 主,缺乏差異化教學的安排,因此未能適切引導情緒覺察能力較低的學生深度省 思。因此,建議未來欲運用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的老師,可以先從設定不同學 習任務,積極協助起點行為不同的學生或小組。

承上,本研究蒐集學生多樣的學習文件,而研究者卻對作業評閱負擔太重,

相當苦惱。但是,實際上是研究者未能善用多元評量,攬下所有評判權力而自找 的煩惱,也導致學生無法即時獲得回饋,對自己的學習情形不甚確定。

因此,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不僅宜依照學生學習需求設計課程,也應建立 相應的評量規準,採用多元的評量方式,例如:同儕互評、個人自評,長期下來,

可望培養學生在語文方面的鑑賞力,以及增加更多覺察自己、同理別人的機會。

二、教師可多利用科學工具協助學生增進後設認知能力

以理情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的信念會影響情緒與行為,但是以現行的國文 教學來看,大多時候都未提供學生精確的評量工具以了解自己整體的認知情形,

包含信念系統。例如:形成性評量都是針對學生單一作業或特定知識範圍的學習 情形進行評判;每學期的總結性評量以量化分數為主,而臺北市教育局僅規定教 師至少給予班上五分之一的學生質性描述內容。這些評量結果對學生來說,較難 引導其促進後設認知能力。因此,教師除了以開放心態關心學生平日表現,可與 導師合作,多善用相關量表,來測得學生認知情形與信念系統,並與學生共同討 論量表分數,進而作為學習輔導的參考依據。

一般來說,學校的輔導室和特教組都會請購與學生情緒或學習策略相關的測 量工具,建議老師若遇到學習輔導上的難題,可以向上述處室主管詢問相關資源。

同時,也期待輔導室能主動提供測量工具清單、使用說明,將有助於增進校內教 師對學生情緒教育與後設認知的了解。

三、減少定期評量必選文章的比例,增加教師彈性揀選文章的空間

從本研究發現可以知道即使在九年級下學期,會考壓力最強烈的時候,閱讀 文章仍然對學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國文教師宜更謹慎揀選符合學生學習需求 的文章。目前國內國中國文科定期評量範圍幾乎是綁定教科書單元,且教學進度 以「教完」每冊選文為目標,這樣的心態會使教師在課程設計時容易忽略學生的 差異,長期下來,確實易陷於認知與情意不能互通的困境。故研究者建議各年級 國文教師在決定定期評量範圍時,可以不必囿限於教科書編列的所有選文,減少 共同選文比例,使教師有餘裕多方了解校內學生特質和學習需求,增加與青少年 生活經驗相關主題的文章,活化課程教材,這也符應十二年國教國中學習階段國 語文教材編選原則,即「每冊課數不硬性規定,依照選文深淺長短,自行斟酌調

整」的彈性原則。

四、積極觀照學生生活經驗的全貌,於國中階段規劃休閒活動課程

本研究設計雖然針對的是降低九年級學生的考試焦慮與學業上非理性想法,

但是在訪談分析中,發現研究範圍對研究結果有其限制,學生的信念系統是隨時 隨地、持續蘊積的價值觀,單靠學校理情教育融入單一科目課程,無法輕易改變 學生的信念系統。研究者從學生分享的課後世界,更認識學生的生活全貌與學習 心態。因此,研究者建議學校課程計畫小組可在國中階段開設休閒活動課程,並 導入理情教育,讓學生的在校學習經驗與一般生活經驗有更開放、更有效的對話 平台,同時也能呼應十二年國教所倡導「貼近生活情境的素養課程」設計精神。

五、國文教師可與輔導教師合作舉行理情教育相關主題的研習活動

從本研究可知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是可行的,且能符應九年級學生的學習 需求。然而,在課程設計的部分,國文教師雖然能有系統地設計閱讀與寫作活動,

但是在情緒覺察或同理的活動設計經驗不及輔導教師豐富,因此研究者建議各有 擅場的國文教師和輔導教師能合作舉行理情教育相關主題的研習活動,透過專業 對話,互相學習,甚至創造跨領域統整課程的可能性,便能更接近「以學習者為 中心」的理想。

貳、對未來研究人員的建議

一、與學校合作進行理情教育融入國中國文課程的協同行動研究

本研究實施期間,研究者與輔導活動科諍友在推廣理情教育這件事,有諸多 討論與期待,雖然理情教育列為輔導活動重要的單元之一,但是,每週僅有一節 輔導活動課,加上理情教育在三年輔導活動教學計畫所佔的比例很少,學習機會 不夠普及;但是,從本研究發現了一個增加理情教育普及度的契機:理情教育可 由透過融入國文課程的方式進行。國文課程每週五節,且許多任教國文的老師同

時也擔任導師,這些條件都有助於推廣理情教育。

「理情教育做得好,理情治療沒煩惱」,當理情教育能於學校普及,社會中 需要接受理情治療的人自然就能減少許多。然而,這條理情教育推廣之路的關卡 在於:首先,國內目前幾乎沒有理情教育融入國中一般課程之研究,致使現場教 師缺乏相關文獻,難以精進理情教育於一般課程之教學方法;再者,現場教師在 理論應用的敏覺力遠不及專業的學術研究人員,無法快速找到問題。因此,研究 者建議未來具有理情治療專長的研究人員,可與教師合作執行理情教育融入國文 課程之行動研究,共同致力消除人們情緒困擾的根源。

二、可針對「學業與考試非理性觀念」編製量表,並使其電子化

本研究使用吳松林(1990)編製的「非理性觀念量表」,是國內唯一一份建 立全國常模的青少年非理性信念量表,雖然與本研究時間差距近三十年,但是就 題目敘述來看,並沒有與現今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太大的差異。然而,本研究發現 此量表題目敘述含括的範疇相當廣泛,難以獨立測量學生在學業上的非理性信念。

儘管考試焦慮和吳松林在非理性觀念量表中指涉的十種非理性觀念可能有互相 連帶的關係,但是無法清楚掌握學生在學業上的非理性信念和考試焦慮的關聯,

因此,考量國中生理情教育之需求,建議未來的研究人員可蒐集學生在學業上的 情緒反應、學習或考試表現等資料,編製相應的非理性信念量表,以利學生非理 性信念起點與理情教育實施成效之評估。

另外,研究者考量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與蒐集資料的便利性,在本研究中將非 理性觀念量表題目轉為電子表單,不僅能避免漏答題目的情形,也能快速統計資 料,提供學生回饋。因此,鑒於非理性信念評量工具電子化,有助於推廣理情教 育,並大幅節省紙張,建議相關專長的研究人員可以開發線上非理性信念評量工 具,增加理論應用之實效。

三、可探究各地區考試焦慮與升學焦慮之相關

誠如緒論中提到成績中段的學生由於升學的不確定性高,反而比成績前段的 學生更容易感到考試焦慮,本研究也發現有些學生將會考分數視為升學的金鑰,

因此,憂心自己未來要讀哪間學校比現在學會了哪些知識更甚。以基北區九年級 學生的學校生活來看,為期一年的試前準備期,不僅感受明顯的會考壓力,同時 也大量接觸各種升學管道的資訊,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也發現這些資訊相當繁複,

學生、教師與家長都難以消化這些資訊。即使了解自我特質,國中畢業進路的選 擇仍然帶給學生莫大的焦慮。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人員可以針對各地區的升學 進路與九年級學生考試焦慮做相關研究,同時可採用家長社經地位、家中排行等 背景變項,來關注九年級學生的感受。

後記

本行動研究旨在降低九年級學生的考試焦慮,在各項理論中選用了理情教 育,來融入國文課程。一言以蔽之:「我擔心你」,這就是研究者想對學生傾吐的 話語。由於研究者除了擔任導師,這一年來,還兼任國文科召集人、教師會理事、

亮點計畫社群成員、區域衛星資優課程方案教師,以及在職碩士生。學生們不知

亮點計畫社群成員、區域衛星資優課程方案教師,以及在職碩士生。學生們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