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壹、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發現問題為始,解決問題為終,對研究對象(即學生)而言,透過 國文課學習理情理論的軌跡是由奠基到實踐,因此以奠基期和實踐期作為師生循 序漸進的共同目標,也畫出行動研究終點的圖像。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各階段 內容分述於後:

圖 3-1. 研究流程

一、計畫階段(106 年 7 月至 107 年 1 月)

探索階段自發現學生學習樣態出現變化至釐清研究方向與問題,可分為探索 前、後兩期,觀察並發現學生考試焦慮之問題即為本研究的前奏曲。

根據目前教學現場所帶的導師班學生表現,觀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國文 教學與導師班級經營都和學生表現息息相關,互為因果。因此在探索前期中,特 別需要注意究竟是「誰」的問題,審慎評估現況,避免把自己的問題當作學生的 問題。這個期間宜追溯自我暑假上學藝輔導活動課,觀察到班級氣氛改變開始。

進而開始本行動研究的計畫階段,亦同於甄曉蘭(2003)為行動研究歸納的 第一個要素:「計畫」。探索關鍵的研究問題,不但需要發揮教師觀察能力,還得 仰賴自省能力。我一開始頭緒紛亂,頻頻更改研究主題:從素養課程、情意教學 到理情教育;從觀照課程內容到關照學生需求,終於找出研究問題的方向後,需 要對相關主題有更清楚的了解,因此我從三種資源著手:既有文獻、學校教師、

研究所教授與同學。針對既有文獻的探討能快速掌握研究的趨勢,並了解哪些問 題已經處理過了,哪些問題仍待實證討論。同時,為因應實務現場的評估,故須 徵詢服務學校相關科任教師對該研究問題的想法或經驗,期待使研究問題更清晰。

不論是文獻探討或與學校教師討論,都只能掌握片段的資訊,因此需要仰賴指導 教授提綱挈領,協助我梳理研究方向。藉由探索這三種資源,我逐漸釐清研究方 向與相應策略,方開始撰寫研究計畫,即本份技術報告前三章的部分。

二、行動階段(107 年 2 月下旬至 107 年 5 月中旬)

行動階段對研究者(即教師)而言,含括甄曉蘭(2003)所指涉的「行動」、

「觀察」、「反省」行動研究三要素,說明如下:

(一)奠基期(107 年 2 月下旬至 107 年 3 月中旬)

奠基期從研究者撰寫研究計畫開始,包含選定研究方法、擬定研究流程、邀 請研究諍友,確認框架後,即開始建構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方案。奠基期的課 程是針對國文單元選文中與理情教育相呼應的情意概念,並考量學生參加教育會 考須提升閱讀素養的需求,設計相應課程,引導學生認識理情理論的重要觀念。

在課程實施與課程評量期間,研究者會蒐集三方資料,分別為研究對象(學生)、 研究者(教學者本身)和參與人員(觀課教師)。學生資料包括所有學習文件,

舉凡預習單、課堂學習單、家庭作業等;觀課教師則能提供觀課紀錄,包含影音 紀錄與文字紀錄;另外,也包含課後分別與兩位觀課老師議課的紀錄。教學者本 身於每堂課後撰寫教學省思札記,盡可能在當週完成,以爭取修正下次單元教學 的時間。

(二)實踐期(107 年 3 月下旬至 107 年 5 月中旬)

實踐期同時觀照課程方案實施與學生面對考試焦慮的情形,課程方案仍以國 文單元選文出發,但是教學活動更著重如何引導學生表達自我想法,並運用理情 理論中駁斥非理性想法的技巧,積極促進雙向溝通。實踐期間將遇上九年級唯一 一次定期評量(107 年 4 月 11 日、12 日)、第四次模擬考(107 年 4 月 24 日、

25 日),以及國中教育會考(107 年 5 月 19 日、20 日),因此不僅同奠基期會蒐 集研究對象、研究者和參與人員三方資料,也會借助問卷、各測驗量表和訪談,

以了解課程方案實施後學生面對考試焦慮的實際情形。

行動階段藉由研究者、研究對象和參與人員三方資料相互檢證,找出學生最 真實的學習表現與態度,即研究者省思的第一步。接著,根據資料找出課程實施 的優點和缺失,作為修正下一堂課的依據。如此反覆循環,期待能成為問題解決 的階梯。總結課程後,整理所有量化與質性資料,加以歸納分析,並以學術格式 撰寫技術報告,提供後繼研究者參考。

貳、課程方案規劃

為了勾勒出本研究課程方案的基本輪廓,以下分別介紹課程實施時間、課程 單元規劃與理情治療方法運用:

一、課程實施時間

由於本研究對象為九年級,實施時間為九年級下學期,學生背負的會考壓力 和教師承擔的社會期待皆不容小覷,每週有五節國文課,採用以下方式將理情教 育融入國文課程:一是以學科知識的學習理解為主,每週用四節課的時間講解單

元範文與相關國學知識,完成課本與習作等基礎練習,此部分的比重較重,乃是 因為情意教育不可忽視前導組織的發展,學生必先了解文章詞句與作者背景,才 有可能深讀文學,獲得共鳴或反思;二是以學生情意的個別差異為主,每週選用 一至兩節課作為理情主題活動時間,每節 45 分鐘,針對該週單元範文內容或其 作者背景足以探討理性或非理性想法的部分,有條理地向學生呈現,並引導學生 省思個人經驗,開展自我內在對話,藉此運用理情教育來提升學生理性思考能力,

這類課程日期的選定與觀課教師的課表相互配合,安排在週二第一節國文課或週 四第二節國文課。本研究的課程方案從 107 年 2 月下旬開始至 107 年 5 月下旬為 止。教學規畫內容參見下頁表 3-1。

二、課程單元規劃

本課程方案共規劃了五個單元:一到三個單元都是搭配國文科教學計畫單元 的範文進行。首先,第一到第三單元為奠基期入門課程,介紹理情理論與價值,

練習辨析理性與非理性信念,以及練習初步駁斥非理性信念,這三個單元著重學 生對理情理論基本概念的了解;再者,第四到第五單元為實踐期應用課程,援引 課文重要句子或精神意義層次,來引導學生梳理自我內在對話,建立合理的信念,

單元著重學生對理情治療技術的實際練習。單元活動列表參見第 31-32 頁表 3-2。

接著,在會考後,邀請學生書寫自己實戰經驗的體悟,不僅能作為下次面臨 大型考試的惕勵,也能提供學弟、學妹參考;最後為總結性活動,帶領學生回顧 所有課程單元,並重申教師透過理情教育對學生傳遞的期待。

這樣的國文課程目標仍然不離閱讀與寫作兩項重要的能力,只是深度引導學 生了解自我情緒與認知的關聯,俾使避免喧「賓」(學習輔導)奪「主」(國文學 習)的不良效果。

表 3-1

表 3-2

階段 單元 國文教學活動 理情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