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壹、研究場域

本次行動研究是我服務的學校──江海國中(化名),這所學校為臺北市的 公立國中,位於郊區,隔一條溪流與新北市比鄰,民國 79 年成立迄今,已有 28 年歷史。研究期間九年級有 16 班,八年級有 16 班,七年級有 14 班,共 46 班,

學生人數約一千人,屬於臺北市大型國中。

校園文化友善溫馨,重視多元適性的教育,教師社群文化也十分活絡,對於 精進課程與教學有熱情,現為亮點學校、創客基地學校與先鋒學校。

貳、研究對象

進行本次行動研究的班級是我任教的導師班,學生為九年級,10 位女生(在 七年級時,轉出 1 位,轉入 1 位),13 位男生(在八年級時轉入 1 位),全班共 23 人。在開學前徵詢學生參與研究意願,同意參與研究者包括 9 位女生、11 位 男生,研究對象共 20 位。

研究者告知不同意參與研究的學生依然一起上國文課,但是不必填答任何測 驗量表。另外,研究者會提供這些學生課後閱讀學習單,但學生有權不寫,如果 自願練習,研究者也會批閱,給予回饋。不同意參與研究之學生的任何學習情形 皆不納入本研究報告中,後續各項統計分析亦未納入這 3 位學生的資料。

為求了解研究對象與本行動研究的相互作用,以下根據常用於企業管理的 SWOT 分析,來掌握研究對象特質:

一、對象描述

(一)內部優勢(Strength)

從新生入學,我便帶領這個班到現在,並在七年級開學前,曾打電話訪談家 長和學生,關心學生是否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與家長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礎。

本班班訓為「友愛成長,自律自由」,意思是「因為彼此友愛,所以個人才能成 長;因為自律,所以才有真正的自由」,這是我之前帶班的心得,我把八塊字板

貼在現在班級教室黑板上方的燈罩外殼,讓學生時時刻刻都能看見,這幾年來,

我也秉持這個原則管教班上學生,學生都謹記在心,有時同學互相捉弄,有人就 會說:「你忘了要友愛嗎?」聽了不禁莞爾。但是,不可否認地,這些學生都對 班訓有高度認同,並積極在學業與生活中實踐,呈現友愛與自律的團體氛圍,成 為任課老師口中的「天使班」。

在學業表現方面,上課時,學生能盡力投入各科教學活動;回家後,也能盡 力完成作業。雖然七年級曾發生抄寫同學作業的事件,但經過正向管教和學習輔 導後,已鮮少出現抄寫作業的事。班上僅有一名男學生經鑑定為數學資優生,但 從定期評量來檢視我們班的會考學科成績,除了數學科偶爾在年級平均之下,其 他科都在年級平均以上,這是歸因於全班學生平時能積極討論所學,沒有學習動 機低落的學生,學習風氣維持於某一水準之上。

友愛的團體氣氛和活絡的學習風氣算是我們班的內部優勢。

(二)內部劣勢(Weakness)

從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定期評量情形來看,我們班通常在國文科表現的標準差 最小;英語與數學科標準差最大,粗心答錯的機率也最高;社會科成績最不均,

歷史平均名列前茅,地理卻有許多人不及格,公民成績起伏不定;自然科從七年 級生物到八、九年級理化,成績差距漸大。雖然我們班整體成績在九年級平均之 上,但學生對於各科表現已有預期心理,除了自己較有把握的科目之外,其他科 目在複習的時間比例分配上,會側重「有背就有分」的科目或單元內容,錯過釐 清重要概念的練習機會,考後也有一些人會用「我沒有特別準備」來歸因失敗,

刻意漠視分數,逃避考試焦慮。

部分學生對成績的預期和漠視影響個人學習,成為我們班的內部劣勢。

(三)外部機會(Opportunity)

學校提供多元的資源和舞台,讓學生能挑戰自我,我們班多數學生都曾主動 報名嘗試,例如:七年級時,有 13 位學生參加校內表演藝術團甄選,入選 3 位;

也有 3 位同學加入法式滾球社。八年級有 1 位女生對打擊樂有興趣,參加了打擊

樂團。除了班際比賽,其他個人項目的競賽,有興趣的同學也能主動報名參加,

例如:水火箭比賽、才藝競賽、家政比賽、Scratch 程式設計競賽等,甚至曾代 表學校至校外參賽。

我曾在班上公開告訴學生我對這些比賽與社團的想法,鼓勵學生勇敢追求機 會,同時也必須練習如何兼顧學業成績。因此,每當有學生想參加比賽或社團,

來徵詢我的同意時,我總會問他初衷、家長意見、時間管理、打掃或其他職務代 理人、學業成績停損點等計畫內容,這些計畫也成為我們口頭上的學習契約,我 衷心希望他們從欲求當中學到責任,從責任當中得到能力。經過幾個學期,學生 能在每個機會中盡興,也能為自己的契約負責。

學校的機會多元加上導師的開放信任算是我們班的外部機會

(四)外部威脅(Threat)

升上九年級以來,每天的作息不僅包含第八節課後學藝活動,還須留第九節 寫複習考卷,許多學生放學後就得去補習班,雖然在這兩年多來,我一直有和家 長溝通補習的本意,家長也多願意與孩子討論補習的安排,但是仍然有幾位成績 名列前段和中段的學生補習完回家已是十點,洗完澡,寫完學校作業就超過晚上 十二點,每週有好幾天處於這種睡眠不足的狀態。名列後段的學生也因為感受到 白天壓力增加,所以晚間更加頻繁、長時間地使用手機或電腦,當作放鬆的方式,

然而,未加以管控的放鬆活動也使這些學生超過十二點未就寢,同樣有睡眠不足 的問題。目前已進行兩次模擬考,每每成績公布,學生或提升自信,或備感失落,

前述壓力帶來的睡眠不足情形,又形成惡性循環,班上學生的體能便開始走下坡,

頻頻出現病號。

考試壓力與作息改變,造成學生休息不足,這算是我們班的外部威脅。

根據前述特質描述,本研究試圖擬出相應的策略:

二、可用策略

(一)透過優勢掌握機會(S-O)

在國文課程中創造更多元且有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發揮友愛與學習專注 力投入活動。研究者一直以來便朝向這個方向精進教學,嘗試各種教學活動,在 本研究中,為達成這項策略期待的效果,確立教學目標是最重要的事。

(二)透過優勢減少威脅(S-T)

友愛是一股重要的力量,理情教育導入課程,恰好能讓學生了解其他同學平 時管理時間作息的方式,以及迎接挑戰的正向心態。本研究藉由學生的友愛氣氛,

嘗試團體治療方式實施理情教育。

(三)改善弱勢掌握機會(W-O)

當學生開始以漠視分數的方式來逃避焦慮,其實也意味著他或她缺乏自信,

本研究實施理情教育時,更重視教學者對學生的無條件接納。研究者持續秉持開 放信任的態度,扶助學生一步一步建立合理的內在語言,累積成功經驗。

(四)改善弱勢降低威脅(W-T)

這部分的策略必須先引導學生關注學習的焦點不在考試,而是成長,接著才 能談論時間的運用。理情教育亦可提供認知轉變的契機,讓學生察覺被時間追著 跑的情緒和妥善管理時間能完成任務的情緒,使非理性信念的駁斥更加順利。

參、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一、背景

我從小學便立志當一名教育工作者,高中畢業由學校推薦順利進入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系後,大二起同時雙主修國文系。在教育系修課,我獲益最顯著的 是「邏輯思維的活化」,經由教授細心引導我們去思考原理原則,並用心指導我 們表達的技巧,這項本事是我最珍貴的寶藏,也是我任職之後在國文教學上最想 授予學生的禮物。在國文系,則受到古典雅致的薰陶,學習掌握文史脈絡,也因

為自身喜好寫作文字之趣,精深的國文課程使我躍進,帶給我莫大的喜悅。在師 大所受的五年教育,是我之所以能成為「自己也喜歡的人」的關鍵。

民國 100 年我大學畢業,並於 101 年完成教育實習,同年考取臺北市聯合甄 試教職,撕榜分發到目前任教的學校,服務年資邁入六年。研究對象為我第二屆 的導師班,有幸遇見這個「天使班」,讓我可以按照原先的生涯規劃,帶著教學 現場的實務經驗與疑惑,以在職教師的身分回到臺師大教育系研究所進修。反省 這數年來累積的實務經驗,自我評估:促發學生學習熱情有餘,提升國文學習績 效不足。而面對少子化帶來的影響,如班級人數減少,則凸顯班級學生組成的差 異,新移民子女和特殊生的比例相形增加,親師生彼此互動更加微妙。無論在語 文教學或班級經營方面,我都期盼自己能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尤其在作業批改 負擔減少的情況下,故希望能從研究所的課程和資源中汲取實用的學術知能,接 觸即時的世界脈動。

另外,104 年應前任校長之邀,加入校內的專業學習社群,並協助亮點計畫 的撰寫與執行,校長也鼓勵我擔任國文領域課程與教學的領頭羊,使我與夥伴對 於專業成長更積極,不僅力邀教育系與國文系教授為我們開設工作坊或講座,辦 公室夥伴間的共備與共讀氣氛也益發蓬勃,因此希望自己能持續精進,回到校內 分享新知與觸發專業對話。

二、角色

在本次研究的過程裡,我兼具國文教學者、九年級導師、研究者、觀課教師 同儕等角色,俾使自己在相應的職責或任務上能客觀、理性處理,必須提醒自己 的角色劃分,茲分述如下:

在本次研究的過程裡,我兼具國文教學者、九年級導師、研究者、觀課教師 同儕等角色,俾使自己在相應的職責或任務上能客觀、理性處理,必須提醒自己 的角色劃分,茲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