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方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方式

本研究蒐集的資料包含質性與量化資料,以下說明各類資料蒐集的來源和分 析的方式:

壹、量化資料與分析方式

一、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

李咏吟、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韓楷檉等人共同編製的「國中生學習與 讀書策略量表」,於 1993 年出版,用以測量國中生的學習狀況。採五點量尺方式,

分為九個分量表,包括:學習態度及動機、專心、時間管理、訊息處理、閱讀理 解、解決學習困難的策略、自我測驗、考試策略、焦慮。本研究僅採用焦慮分量 表 8 題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此量表的信度說明如下:(一)重測信度:時距為三至四週,分量表為.71 至.84,總量表為.89。(二)內部一致性α 值:分量表為.65 至.83,總量表為.93。

此量表的效度說明如下:(一)與學業成績之相關:各分量表-.03 至.15。(二)與

「學生自評成績等級」相較:除焦慮量表外,成績較佳者,其學習與讀書策略比 成績差者好。(三)與「學習風格量表」相較:除焦慮量表外,具有良好的同時 效度。此量表適用於我國國中生,並已依性別建立百分等級常模。

選用此量表的緣由有三:一是本研究關心學生在學習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 後考試焦慮的變化情形,經文獻探討及分析量表題目後,該焦慮分量表共有八題,

恰好有四題測量概念為「預期焦慮」,另四題測量概念為「臨場焦慮」,可以提供 研究者了解研究對象對於這兩種焦慮的想法與可能的表現,所以選用測驗概念廣 泛的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二是研究對象曾於七年級輔導活動課時填答過 此份量表,不僅對填答程序較為熟悉,且能發揮追蹤的效用;三是此量表填答時 間約 30 分鐘,且測驗分級為 A 級,是目前較為省時、效度較高的量表。

研究者向校內輔導室申請使用量表,並經得出版社同意。前測於開學第一週 班會課(2 月 23 日)施行,後測於會考後一週的星期一早自習時間(5 月 28 日)

施行。蒐集完前測和後測數據後,進行 t 檢定之成對母體平均數差異檢定,以判 斷學生考試焦慮是否達到顯著降低。

二、非理性觀念量表

吳松林 1990 年編製的「非理性觀念量表」,又名為「個人信念量表」,是根 據 Ellis 理情理論中的非理性信念主張為架構。採 Likert 五點量尺方式,此量表 共有十個分量表,包括:「要求贊許」、「高自我期待」、「責備傾向」、「挫折反應」、

「情緒控制」、「過度焦慮」、「逃避困難」、「依賴」、「無法改變」和「完美」,各 分量表題目為 10 題,共 100 題。

此量表的信度說明如下:(一)重測信度:時距為六週,各分量表再測相關 分別為.59 至.72 之間,總量表再測相關為.72,均達.01 顯著水準。(二)內部一 致性α 值:各分量表為.48 至.60 之間,均達.01 顯著水準。(三)折半信度:以斯 布公式求得折半信度為.86,達.01 顯著水準。此量表的效度採專家效度、同時效 度考驗與建構效度,大致符合 Ellis 理情理論的假設。

此量表適用範圍為國中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且已建立全體青少年、高中、

國中階段男生和女生之百分等級常模,能協助研究者了解在課程實施後學生的非 理性觀念在全國學生中分布的位置。

選用此量表的緣由,除了其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以及具有常模可參照之 外,其為目前國內唯一適用於學生的非理性觀念量表。藉由此量表,研究者可以 廣泛了解學生非理性信念系統的輪廓,並使學生認識自己的歸因方式。非理性觀 念量表則是在所有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結束後一週內施測,做為總結性評量。

施測的方式採電子化,研究者事先將題目輸入電子表單中,運用早自習時間 請學生使用自己的手機上網填答,由研究者提供網路連線,也提供設備給沒有手 機的學生使用,二十分鐘內即可施測完畢。這樣不僅能避免學生漏答題目,也能 增加統計資料的速度。蒐集完所有數據後,運用描述統計,比較研究對象和全國 國三學生常模的非理性信念狀態,做為未來教學之參考。

貳、質性資料與分析方式

③訪 S7-1070611

①107 年 3 月 1 日與清新老師議課內容

②107 年 6 月 8 日訪談皓雯老師內容

③107 年 6 月 11 日訪談某位學生內容

(續下頁)

分類 資料代號 代號舉例 意義說明

①單 S20-1070320

②文 S1-1070306

③測文 S9-1070424

④建議 S1-1070521

①107 年 3 月 20 日某學生的學習單內

①卷 S8-1070530

②卷 C-1070607

③卷 S25P-1070309

①107 年 05 月 30 日某學生所寫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