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學習動機理論與研究

學習動機為引起學生想要學習的心,並能持續推動學習的動力進而達成學習 目標,而學習動機又可依內在驅使力或外在驅使力細分成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張 春興,1996)。Deci 與 Ryan 學者在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探討 不同因素與目標促使個體行動的原因,內在誘因為學習者內發的動力,因在學習 過程中感到有趣、有興趣、有意義而促使學習者發自內心繼續想學習的動力;而 外在誘因則非因學習本身帶來的滿足,而是因為外物的獎賞名聲或逃避外在的懲 罰而逼迫其學習(Deci & Ryan, 1985)。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例,若學生因為學習 是有趣的進而滿足內心的成就感而肯定自己的學習則為內在誘因;反若學生是為 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獎賞或是因為害怕受到父母或老師的懲罰而學習則為外在誘因。

然而,學生的學習其中均受到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影響,只是因個體的個性與 學習狀況而造就內外動機的比例而有所不同,而教學者則需考量學生的學習動機 來源,找到正確的誘因刺激並鼓勵其學習。學習動機的理論依照內在或外在因素 的影響多寡而促使相異的學習動機,茲相關理論如下:

壹、行為學派動機理論

行為主義之學習動機屬於外在誘因,透過「(學習)刺激-(學生)反應-(獎勵) 增強」的模式促使學生學習,學習者學習是因學習後的增強物能滿足其生理需求,

則學習的行為則會被強化並保留(張春興,1996)。換言之,學習者視學習與增強 為一體,好的學習是為了得到師長的讚美或獎賞,反之不好的學習則會得到處罰。

故獎懲的外在因素控制學生的學習,一旦當獎勵與處罰消失,學生也易尚失學習

的動力,故行為派的學習動機無法有效促進學生常態永久性的學習,更難以培養 自發學習。

貳、認知學派動機理論

認知學派學者認為學習者是透過先前的學習經驗來解釋學習環境,在適應環 境的歷程中,學習者會主動建構對於學習的看法,學習環境與學習的刺激透過學 習者的建構將學習材料意義化與結構化(Rennick, 1983)。在學習歷程中,可透過 讓學生主動做筆記、圖像化、連結學生個人的先備知識等方式,將學習材料透過 學生主動重建的認知歷程,提升學習效度與動機。而認知學派動機理論包含自我 效能理論與成敗歸因理論,茲說明如下:

一、 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是指學習者對於自己在特定的領域或科目中可以勝任完成工作的信 心與能力,學習者對於自我能力的看法會影響其選擇活動與願意投入參加的程度 Banduran(1977)。換言之,自信心與能力會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當英語程度 高者在學習學習英語時,擁有已具備能力完成英語任務的信念,對自我學習有把 握,當能預期投入多少努力也能有多少收穫時,其學習易自信心易提升也更能激 發參加英語活動的意願。反之,若英語程度低者對於英語感到害怕畏懼,認為自 己沒有自信與能力可以勝任英語的活動,其願意投入參與活動的程度自然會因沒 自信而大打折扣。根據 Banduran(1977)的理論,影響學習者自我效能的看法其 因素有四個層面:

1. 過去的成就表現:學習者透過之前學習活動成敗的累積與成就表現經驗認定自 我在此領域的能力,成功經驗不只包括最終結果的表現,也包含活動學習的過 程,學習者若在學習中因進步而得到鼓勵,也能提升其學習的自信,想更進一 步嘗試。

2.替代經驗:學習者透過觀察與自身相似人的成功經驗進而激發自我自信心,透 過別人的成功相信自己也能克服恐懼並有能力達成活動的目標。

3.言語勸說: 透過別人的稱讚與鼓勵讓學習者進一步肯定自我、提升自信心而願 意學習,增加學習動機。

4.情緒激發:學習者對於特定領域的負面感受與學習壓力會影響其學習成果。若 焦慮與不安感充斥著學習的過程,學習者則會產生自我懷疑認定自己無法勝任,

反而更畏懼害怕。故教師營造友善互助的學習環境能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後,

而使學習者有自信挑戰自我,願意學習。

二、成敗歸因理論

Weiner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1985)研究動機與歸因之間的因果關係,指出學 習者對於事情成敗的原因可依據自我認知分為以下六種歸因:「能力」-本身是否 能身任工作、「努力」-是否盡力督促自我超越原本的能力、「工作難度」-依據個 人過去經驗來判定工作的難易度、「運氣」-個人認為運氣在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身 心狀況」-個人在工作時的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以及「其他因素」。此六個認知的 成敗因素又可依據三個向度解釋:

1.「因素」:個人認為成敗的來源為內控原因包含能力、努力、身心狀況,或是外 控原因包含工作難度、運氣等 。

2.「穩定性」:個人認為成敗的因素是否在同一工作環境下能穩定不變,如能力因 素與工作難度因素。

3.「控制」:個人是否可操控成敗如努力因素,學習者可因自身在過程中付出努力 而有更好的表現。

自我歸因論關係會影響學生對於今後面對困難的信心程度,高成就動機學生 易把成功歸因至內控因素「努力」、「能力」而失敗的原因為「努力不足」,故為了 得到更好的結果會主動促使自己比以往努力;反之,低成就動機學生把成功歸因 至外控因素「運氣」或「作業簡單」,失敗時則認為自身天生「能力不足」無法勝 任工作(施宥廷,2016)。對於低成就動機學習者,教師可鼓勵學生失敗並非因不 可控制的「能力」因素,可強調可控制因素「努力」的重要性,學生能透過自我

後天的努力弭補先天的不足。

故老師需全面性將學習動機理論融入教學,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素,針 對學生的動機設計教學課程,當學習內容能引發學生學習動力時,則能驅使學生 擺脫過往的失敗經驗,進一步努力並挑戰自我。依據研究問題-繪本融入英語教 學以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研究者將相對融入能刺激學生學習的要素,包含利用加 分制度促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以正向回饋代替處罰、使用與學生生活相關教材、

依據學生程度設計差異化學習單、讓學生主動參與繪本閱讀建構自我文本認知、

強調過去的失敗經驗可透過努力而獲得改善、營造同儕互助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安 心學習免於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