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本節將針對繪本融入英語教學提出具體建議,希 冀對國中生學習英語的歷程有所幫助。

壹、國中英語宜跳脫教科書制式化的教學,融入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之繪本學習 本研究發現要在既定且有限的授課時數內完成課程進度與課外閱讀英語繪本 學習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者需妥善規劃教學時間並改變制式化的教學。教學 者要能跳脫制式化的教學模式,擺脫單字文法為上的學習,轉而注重文章的內容 與傳達的訊息。課本文章內容編寫均按照學生曾學習過的字彙,其既符合學生的 學習程度,文章長度也不會太長,故若教學者能善用課本教材讓學習者畫文章組 織架構圖,注重文章的知識與結構而非一再花時間講單字講文法,此不僅能慢慢 培養學生理解文意的能力,也能幫助學生釐清文章內容的瑣碎細節。老師使用課 內文章奠基學生閱讀的基礎後,課堂時間則可善用並加入英語繪本的學習,增加 學生的學習經驗,拓展知識並延伸學習。英語繪本的選擇可以以學生熟悉的生活 經驗或喜歡的次文化為基準,當學習教材可以有效連結學生的舊經驗,學生也能 較快融入閱讀的情境,對文本內容感到心有戚戚焉而產生閱讀的興趣,進而養成 閱讀的習慣與培養閱讀理解的能力。

貳、國中各年級宜循序漸進設定需達成之閱讀能力目標

本研究發現在研究個過程中很難透過三本繪本就養成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 能力非一蹴即成,是個循序漸進階段性培養的過程,學生透過不間斷的大量閱讀,

自然而然養成閱讀的節奏速度與閱讀理解的能力。因此,研究者建議可透過階段 性培養學生閱讀英語繪本的能力,每個年級訓練特定的閱讀技巧與設定閱讀需達 成的目標。

七年級時可先教授學生閱讀策略的技巧,包含預測、掃描、與瀏覽,當學生 對策略有概念時即能於閱讀中使用之並輔助其學習的過程,閱讀的目標可以以擷 取文章訊息與了解代名詞指示為準。此外,繪本文章的長度與字彙量需符合學生 學習的程度,多插圖的閱讀書籍或圖表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自信心也 能透過插圖輔助了解文章內容,而非看到一堆不懂的英文字而打退堂鼓不敢繼續 讀下去。研究者也建議閱讀初期可由老師帶領學生一同閱讀,並在閱讀的過程中 示範閱讀的策略,讓學生畫繪本的架構組織圖,待學生了解閱讀的方式時即能於 八年級帶入自由閱讀的時間。

八年級時學生已培養一定的英語字彙量時,則可以進一步以上下文理解新字 彙、理解文章大意、統整、推論為閱讀的學習目標。透過增加閱讀文章的長度,

學生可從文章中學習新知,故以英語為工具連結跨領域擴展閱讀知識內容的文章,

訓練學生統整文章與推論的能力。此外,也可鼓勵學生選取一本自己喜歡有興趣 的英語短篇閱讀書,在學期中慢慢的讀以累積閱讀的能力與實力。

因應國中教育會考,九年級則可以長篇閱讀為主,除搭配練習會考的題型外,

也建議融入英語閱讀讀物讓學生大量的閱讀,培養閱讀的速度。此外,可進階培 養學生解釋與後設省思的閱讀技巧,對文章進行批判性思考與挑戰自我認知。

參、英語繪本運用需與差異化教學的理念結合,成效才能相得益彰

本研究發現因嚴重的英語雙峰現象,導致同一本繪本學習會造成兩種相異反 應:英語能力好的同學覺得繪本太過簡單而英語低成就的同學覺得繪本太過於困 難。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在教授繪本時可融入差異化教學的設計,讓雙峰 的同學在學習繪本的過程中均能有所收穫。

除選擇難易適中的繪本外,建議教學者也須有效融入差異化教學在設計提問、

學習單與分組學習上。提問可以針對不同程度學習者而有不同的的設計,英語程 度高者可多培養其對於繪本的內容進行批判思考與推論的能力,讓學生感受繪本 的角色後設身處地的思考若換做是他本身時會有什麼不同的作法;而英語程度低

者則可聚焦於繪本的內容進行 5W1H 的知識提問,透過回答問題增加理解故事內 容的能力。在研究歷程中低成就學生反應其實他們理解故事的內容,但卻因看不 懂問題要問什麼而無法有效回答,故在設計學習單時可問題增加圖案讓低成就學 習者可利用圖案的提示刺激其思考,也可多設計配對題增加學生答對率進而促進 其學習的自信心。相對來說,高成就學習者則可利用學習單培養英語寫作的能力,

題型可加入句型的練習,讓同學回答問題時是寫出來而非選出來的,增加其難易 度。研究者也鼓勵透過同儕的互助力量與互動的學習,讓同學幫助同學,以朋友 間的平等互助力量取代師生間的上下督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降低學習焦慮,

使學生重視與同儕一起努力的過程,一同激盪討論擁有互助的學習環境。

除了教學上的差異化,未來研究也可融入分級圖書於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讓 學生根據自我的英語程度,自由選擇符合其難易度的書籍閱讀。坊間已有許多分 級閱讀可供老師使用,例如 I Can Read 讀書分成四級,每一級會根據字彙量與文 章的長度而有所調整;Oxford Story Tree 讀書則細分成七級級別,書籍從第一級的 頁數 8 頁一路增加至 31 頁,透過 Kipper 一家人的趣味故事帶領學生進入他們有趣 的日常生活;也十分推薦本研究使用的 ELI Readers 系列圖書其分成九級,從短篇 插圖文章至長篇小說,故事內容均融入學校常發生的事情,十分貼切學生平日的 生活也能讓學生對於繪本感同身受,進而提升閱讀的興趣。透過讓學生自由選擇 符合其需求的繪本,不僅能增進他們想要閱讀的興趣,從中學習新知識,也能進 而享受閱讀的過程。

肆、培養「悅」讀「越」會讀的「閱」讀過程

本研究發現學生在閱讀時最喜歡的學習過程為一起讀繪本而最受到排斥的學 習則是寫繪本學習單。因此,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需宏觀看待閱讀教育,讓學生 在自主自發性想閱讀的狀態輕鬆自在的讀,在閱讀中產生閱讀的興趣進而享受「悅」

讀的過程,此不僅是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閱讀興趣的養成。

閱讀應為常態性的培養,更要跳脫教科書、考試、成果的框架,閱讀的目的 不只有從文章中擷取訊息,讀者本身更要能解讀文本中作者想表達的隱含訊息,

對於內容也需形成自我的主張意見與看法,進行價值批判性思考,而非一味地相 信文本中傳達的一切訊息。然而臺灣的閱讀教育卻是以考試為導向的閱讀模式,

缺乏最重要的價值思考,而是以選擇題、閱讀心得等活動成果的閱讀壓榨學生的 閱讀興趣。

研究者建議老師可利用一週兩天早自習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取有興趣想要 閱讀的書目,無論是報紙、雜誌、小說等,當學生有自主權決定想要讀的書時,

其閱讀興趣的目的即達成一半,其閱讀的實力也會從大量閱讀中慢慢培養。當學 生對於「讀」產生好感不排斥時,老師則可進一步透過閱讀的內容訓練學生相關 閱讀的策略與批判性思考,故培養閱讀能力的首要目的即為學生能享受閱讀輕鬆 自在的過程,從閱讀中不自覺獲得新知,則能慢慢累積閱讀的實力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