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安全教育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五、 小結

以近十年台灣針對國小學童為對象之研究回顧,可發現主題多元且能依據社 區特色或學習特性發展方案;研究對象則多以中、高年級為主;而服務的對象除 了社區中的需求,也有校園中的需求,如幼兒園學生、資源班學生或校園整體;

另有研究提到的「賦權期」及推動者所需具備之特質、可能遭遇的困境及研究上 的限制,皆提供研究者不同的視角與想法。

而本研究欲選定在運用社團模式,並將參與對象聚焦於過去研究中相對少數 的低年級學童,主題設定為對低年級學童極其重要的安全教育。期盼能以此行動 研究提供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中社團活動的課程設計參考及其他教育實務工作 者、相關研究者建議。

第三節 安全教育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本節整理安全教育概念及運用在校園之相關研究。

一、 安全教育之意義與目的

安全問題,時刻與我們相伴,我們很難預期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具體情況,

但是我們可以在平時就多瞭解安全知識,這樣在危險發生之時,我們也能夠從容 應對,將損失降到最低。

而安全教育(safety education)是指教育兒童與青少年使之瞭解有關身體及健 康上的危害、認識意外事件發生之原因,並知道如何去防範及減少意外的發生。

須獲得正確的知識、心理態度及有用的技能,才能讓生活更加安全(王煥琛,

1980)。而學者王連生(1996)提到安全教育涵蓋因生理缺陷而危及生命安全的心理 指導。

由此可見安全教育之範圍甚廣,例如:交通安全、居家安全、戶外活動安全…

等,幾乎包括全體生活而言。但是推廣安全教育之目的極其重要,除了能直接保 護個人的安全,適應外在環境,更是奠定美滿生活之基礎(王煥琛,1980)。

黃振球(1996)認為安全教育分為兩種,一為教室中的正式教學,另一為平時 適當的指導。而學者邱志鵬、常欣怡、魏淑君等人(2000)認為,當兒童瞭解口語 意思時,便可開始進行安全教育。幼兒安全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培養幼兒能安全 生活的能力。

二、 安全教育的實施

邱志鵬、常欣怡、魏淑君等人(2000)認為安全教育實施最重要的原則,是根 據兒童身心發展之特徵及生活經驗之範圍,盡量提供自然的學習機會,讓幼兒親 身體驗,從生活中學習。

李玲玲(2002)認為一套有效、完整的預防措施,不僅能促使兒童事故傷害防 制達事半功倍之效,同時能提升其生活品質,並增進兒童之身心發展。

而以學生生活而言,校園為其主要生活環境。在複雜的校園中,唯有安全的 學習環境才能使教與學的過程順利,發展友善的校園環境,因此安全教育為最基 本而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

因此我國教育部也針對校園安全管理建置校安通報系統,將校園安全事件分 類且訂定預防教育的重點及處理之標準程序。任何在學校中發生的傷害,不僅是 影響個人,也會阻礙正常教學,進而影響學校本身以及鄰近社區的安全。因此,

如何預防意外的發生,使學校、社會能在安全中求穩定與進步,是當前必須立即 且持續進行的工作。以臺灣中小學而言,目前在校園安全工作上雖已具有一定的

水準,但相信多一分準備就能減少一分災害,為了防範未然,學校人員要隨時確 保校園人、事、時、地、物的安全無虞(教育部小學校園安全管理手冊,61-34)。

三、 相關研究

在回顧相關研究時發現,諸多研究主題將安全教育聚焦在交通安全,針對校 園安全的文獻資料並不多,但實際觀察國小階段的學童會發現,其平時活動的範 圍以校園和居家為主,與交通情境接觸的狀況也多為有長輩陪同之情形。因此本 研究「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欲將課程設計聚焦在學童最常活動的校園與居家 環境,故收集以校園安全及居家安全相關之研究進行探討。

林昱岑(2009)以問卷設計及現場調查,分析學童最常發生校園意外的原因 及地點、傷害類型等資料後,設計適合中年級之安全教育相關課程,其研究中以 杜邦兒童安全手冊及新聞時事為輔助教材,並以制定安全公約、自身行為檢核等 方式達到提升學童安全知能的效果。吳麗娘(2008)針對國民小學校園遊戲場安全 認知為研究主題,透過實驗設計及問卷調查法,分析安全教育的結果在低年級和 高年級的教育組效果優於文宣組,且整體而言教育組成效大於文宣組及對照組。

顯示安全宣導可有效提升兒童對遊戲場知正確認知、態度與行為。曾令田(2009) 透過問卷調查探討安全教育對高中學生校園危機之處理是否有所助益,瞭解其對 危機態度的現況,發現學生評價同意度最高為學校會舉辦急救相關技能訓練 , 而對女生影響認知的程度高於男生,且高三學生顯著高於高一學生。廖晴芳和鄭 惠美(2005)透過準實驗設計探討以社區體驗為取向的兒童遊戲場安全教育介入 對國小二、三年級學童之影響,研究發現教育介入對兒童遊戲場安全具顯著立即 及短期效果,且對課程有正向評價並自覺對自身有幫助。李玲玲、白璐、盛培珠 (2002)以實驗法研究社區幼童居家事故傷害預防介入,其介入方式為舉辦活動、

寄送防治手冊以及定期電話訪問,研究發現居家環境安全的改善與母親安全行為

達顯著差異,並建議以多元化、動態活動設計及提升資源可近性,來達到居家環 境安全之改善效果。

以上文獻提供研究者本研究中安全教育之課程設計具參考性的建議,在校園 安全中亦有許多細節,如遊樂器材的使用、遊戲場秩序、走廊及公共空間之隱藏 性危險,甚或教室內文具使用上之注意須知。安全教育除了教師平時的講述,亦 須學生反思其行為與認知間的差距,因此本研究將會規畫多元且適合低年級學童 身心發展之活動,發展不同的學習策略,以達課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