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分為研究參與者、課程與教材、文件資料與訪談紀錄等。以下分別 說明:

一、 研究參與者 (一) 研究者

研究者現職為該校低年級導師,服務年資滿五年,於一百零七學年度上學期 第一次開立課後社團,即為此研究中的愛心服務社的指導老師。

研究者大學時期曾參與三年的「教育優先區中小學生營隊活動」及「大學師 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也有國際志工的經驗,並在社福單位實習 的經驗中輔助機構以服務學習的方案培訓兒童志工;進入教職後曾將服務學習融 入綜合活動課進行教學,為期一整年。

(二) 協同研究者

本研究邀請一位推動服務學習經歷已有十年之帶領人擔任督導,進行協同研 究工作,其現職為財團法人也思服務學習協會秘書長。

研究中另有一名觀察員,其也思服務學習協會之種子培訓員。研究中參與 12 堂課程的觀察,並在觀課後與督導、研究者分享觀察與課程討論。

(三) 社團學生家長

本研究以安全教育為主題,從學生最熟悉的校園及居家空間作探討,但由於 研究者僅能在學校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與行為表現,學校以外的活動空間及過去 家庭生活經驗的討論需由家長協助,因此研究者於研究開始前以書面說明並取得 家長同意(如附錄一),研究後給予回饋單,以追蹤學生在學校以外的狀況,因此 社團之學生家長亦是本研究中重要的資料提供者。

二、 課程與教材

如上圖所示

,「

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的課程設計以服務學習的四階段 做大架構,發展出六大主題課程及十二個學習單元,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與問題解 決。

(三) 教材選用

本研究使用桌遊、繪本及影片作為教學媒材,取材來源包括專家推薦、得獎 著作、文化部兒童文化館之繪本花園網站、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推廣兒童 及少年安全知能實施計畫之宣導影片。選用考量為適合安全教育或服務學習主 題,且符合低年級學童身心發展程度。以下整理教學媒材表 3-4-1。

表 3-4-1 教學媒材

分類 教材名稱 配合主題 取材來源

桌遊 24 片迪士尼拼圖 服務學習 OOXX 研究者自行準備

繪本 紅盒子的秘密 服務學習 OOXX 也思服務學習協會推薦 桌遊 諾亞方舟 我是小柯南 專任輔導老師推薦 繪本 五百羅漢交通平安 安全像寶藏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

之繪本花園 繪本 花婆婆 漫畫博覽會 研究者自行收集 影片 106 年兒童居家安全宣導

短片-廚房篇 漫畫博覽會 youtube 影片 106 年兒童居家安全宣導

短片-浴室篇 漫畫博覽會 youtube 影片 106 年兒童居家安全宣導

短片-客廳篇 漫畫博覽會 youtube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 文件資料 (一) 研究者教學日誌

研究者於每次課程結束後記錄所觀察到的課堂狀況、學生反應並寫下與督導 或觀課員討論過後的省思紀錄。研究者觀察紀錄的目的為 1.紀錄課堂中授課情形 及學生學習狀況 2.反省、覺察研究者自身的想法。如附錄二。

(二) 學生自評表

研究者以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的項目: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 系統思 考與解決問題、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 人際關 係與團隊合作,檢視本研究中與課程設計相近的學習內容,聚焦「安全知能」、「溝 通表達」、「問題解決」及「服務學習」四個面向的行為檢核,並轉換成低年級易 懂語句且有注音輔助文字製成紙本行為檢核表,提供學生自我檢核,用以了解學 生學習狀況,作為一種反思紀錄,並非嚴謹的計分自陳量表。如附錄三。

在引導填寫自評表時,研究者強調並非考試用途,也沒有標準答案,只是想 了解成員的想法,並逐題予以口頭讀題和解釋,希望能減少低年級學童因閱讀限 制影響填答狀況。

本研究選擇三個時間點請學生填寫。第一及第三次為完全相同的行為檢核 表,共 22 項敘述,其中有 2 題為反向題意,皆採是、不是、不知道三選項勾選。

研究者欲將之視為學生起點行為及學習成效的參考。第二次則將學生自評與家長 評量結合為一張評量表,由學生先填寫上半部,再請家長完成下半部,皆為 4 項行為檢核勾選及 1 個開放性問題。

第一次為第 6 堂課,學生已對「服務學習」有基礎概念且尚未正式進入服務 階段時;第二次為第 19 堂課,學生進行過兩次校園中的服務行動,並且已進入 居家場域的討論;第三次選在新學期(107 學年度下學期)開學日隔天(2019 年 2 月 13 日),因開學日當天始業式學校播放了社團製作的宣導影片,故研究者認定 為服務行動的完整結束,並利用午休時間集合學生填寫表格。

表 3-4-2 學生自評表範例

(三) 家長回饋單

研究者自行設計,學期初發下家長同意書,如附錄一,說明研究目的與方式,

另外邀請家長填寫學生特殊需求或需要加強鼓勵的部分,皆在取得家長同意後進 行研究資料彙整。期末發下家長回饋表,針對第三次服務行動的成果及整學期課 程的回饋做評量,內容為 4 項行為檢核及 1 個開放式回饋。如附錄四。

四、 訪談紀錄

為避免研究者在教學或研究中的主觀偏誤,造成資料詮釋完整性不足或失 真,因此研究者會視需要與督導、觀課員、學生及家長進行訪談。本研究中訪談 的方法為半結構式訪談及非正式訪談,以廣泛收集資料,瞭解學生、督導與觀課 員的感受與意見,將之記錄下來作為重要的研究資料。訪談過程會依據受訪者特 質、狀態與情境調整訪談內容,以下說明之。

(一) 學生的訪談

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往往因為團體內的動力而較難單獨聚焦於特定學 童,完整瞭解其感受或想法,若單從行為解讀,亦較容易產生誤差與失真,因此 透過課程開始前,或是課程結束後進行訪問;有時為單獨訪談,有時會是人數較 少的小團體訪談,想法可做交叉比對,將更能貼近其內心世界。因此研究者視情 境需要,採半結構式的訪談以了解學生之想法。問題如:「你喜歡這本繪本故事

嗎?為什麼?哪部分讓你印象深刻?」、「剛剛的課堂你有新的學習嗎?你覺得自己 有進步嗎?」、「你為什麼想參加愛心服務社呢?下學期還會報名嗎?」等開放性提 問,讓學生能更自由的表達想法。

(二) 督導、觀課員及家長的訪談

在研究初,研究者便邀請督導一起討論課程規劃與設計方向,以澄清問題;

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會針對課程執行上遇到的困境提出問題,亦會邀請觀課員提 供回饋,以研擬調整策略或找出盲點。而家長訪談則是透過接送學童的機會,非 正式的訪問,以間接了解學童對課程的感受與轉變。

五、 教學影音資料

在課程中研究者或觀課員協助所拍攝之活動照片、學生作品及第二次服務行 動時拍攝影片所留下的影片及花絮。用以紀錄學生課堂行為、教學方式及歷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