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校園安全到居家安全─國小低年級社團「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校園安全到居家安全─國小低年級社團「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

Copied!
1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在職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張景媛 博士 田秀蘭 博士. 從校園安全到居家安全─ 國小低年級社團「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 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丁婕 撰.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七月.

(2) 誌謝詞 在研究所學習的路途中,遇見許多燦爛的風景,而走到最後一步─論文的謝 誌,是我曾經期待與多次想像的美好,直到腳下真正來到這一步,為我這趟充實 的旅程劃下句點。而此時此刻,回首三年的研究所生活,真心充滿感激,我深深 體會到陳之藩所謂的「謝天」。 首先,能完成研究所的學習,我感謝老師們將其學習及研究之成果,無私地 與作為學生的我們分享,傳道授業並解惑,使我白天在教學現場能發揮專業,更 貼近孩子的心、理解他們的需求;再者,我感謝同班的同學們,雖然總是各自帶 著白天工作的疲憊來到教室,卻願意給予彼此許多的鼓勵與支持,感謝旭桓、雲 靜、雅恩和曼惠,他們是我最好的支持,亦是學習路上重要的貴人;最後,十分 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張景媛老師、田秀蘭老師,兩位師長在研究及論文書寫 上給予我非常多的指導,不厭其煩地提醒並針對細節提出建議,若是沒有兩位老 師,也絕對沒有這篇碩士論文及現在的我。 這三年的生活,絕對是我的人生最重要的一段日子,除了學習上的精進與收 穫,我也清楚感受到家人對我的包容與疼愛。每回下課時間到,我的父母會在校 門等我,如同我從小到大的每一天學生生活,即便我已經年近而立,父母仍擔心 我通勤耗費太多時間會十分疲累,而開車接我回家;先生從男友變成了家人,陪 伴我度過寫論文最辛苦的日子。感謝有家人的支持,讓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學習、 完成學位;感謝家人的體貼與付出,讓我感受到自己是如此幸福與甜蜜地被疼愛 著,而我也會將我習得的專業和被疼愛的溫度,分享給我的學生及家長,願用教 育的力量,播下一顆顆愛的種子,亦撫慰破碎傷痛的心,期待美好發芽的一天。 2019/7/18. i.

(3) ii.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一)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在社團活動實施「安全教育服務 學習方案」的課程設計; (二)實施歷程及其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與因應策略; (三) 學生學習成長情形及(四)研究者本身的專業成長。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之臺灣北部某國小 11 位低年級學童 (男生 7 人,女生 4 人)為研究對象,實施為期一學期共 21 堂社團課,透過以「安 全教育」為主題的服務學習方案帶領孩子認識安全教育、服務學習及培養團隊合 作的學習方法並促進孩子在學習中的反思能力,以實踐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之精 神。資料蒐集為研究者的課程設計與教材、課堂觀察記錄、督導與觀課員的訪談 記錄與家長回饋等文件資料與影音資料。 研究結果如下: 一、 設計國小低年級學童社團活動之「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以服務學習四階段作為課程架構,並將安全教育場域聚焦在學生熟悉之情 境,如:校園及居家環境。 (二) 將學生生活經驗與服務行動做結合,如遊樂器材的使用與操作剪刀。 (三) 藉由繪本、桌遊和體驗活動等多元策略能整合學生認知、情意、技能與行為。 二、 實施「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要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本方案 歷程如下: (一) 透過校園巡察、問卷調查及訪問護理師瞭解校園安全問題。 (二) 服務行動以繪製海報、拍攝宣傳劇的方式向全校師生做宣導。 (三) 以延伸情境至居家環境做學習遷移檢核並深化服務學習,將安全知能與家人 分享並實踐。 (四) 邀請其他服務學習團體舉辦聯合成果發表會,增進學生視野及共享成果。 iii.

(5) 其中可能的困境與因應策略有以下三點: (一) 學生探索後易將問題範圍過度發散,教師須引導其聚斂焦點。 (二) 服務對象模糊將影響服務目的與內容,師生需清楚設定服務對象並評估可行 性。 (三) 低年級學童不易進行討論與反思活動,教師可藉由調整座位形式與訂定討論 規則來協助學生。 三、 學生、家長、協同研究者與研究者等皆發現學生在「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 學習歷程中逐步增能,以下說明: (一) 學生對校園及居家環境的危險警覺性及預防知能提升。 (二)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覺察自己的行為並學習尊重及勇於發表。 (三) 以繪製海報、拍攝宣傳劇與漫畫經驗分享等方式展現實踐力行的表現。 (四) 在學習歷程能自我肯定並產生學習遷移。 四、 研究者在課程設計、引導反思與提供學生舞台等方面獲得專業成長: (一) 研究者能運用社團課程模式設計符合素養導向之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 (二) 研究者在引導學生討論與反思的技巧提升。 (三) 研究者以聯合成果發表會增加學生視野與影響力。. 關鍵詞:服務學習、安全教育、國小學童、社團活動. iv.

(6) From Campus to Home-The Action Research of Safety Education and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to Lower Grade Students in Student Club of Primary School. Ting, Chieh. Abstract This research mainly investigates four topics including: (1) Curriculum design of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focusing on lower grade students’ safety education using student club time, (2) The possible challenges met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during the process, (3) Students learning and growth during the process, and (4) Researcher’s own professional growth from the research. This research uses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Its research target focuses on 11 lower grade students (7 boys and 4 girls) in a primary school in Northern Taiwan. The whole process includes 21 club times in a semester, using safety education as service learning topic to teach students about the content of safety education, service learning and build up their teamwork skill, and cultivate their self-reflection ability. The research-related data contains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aterials, in-class observation records, interview of supervisor and class observer and parents’ feedback. The results are as below. 1. When designing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s of safety education for lower graders in school club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s: (1) Taking the four stages of service learning as curriculum basic structure. And using the places where students are familiar with as safety education’s focus, such as v.

(7) schools and homes. (2) Combining service actions with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s. For example, the use of playground facilities and scissors. (3) Integrating students’ cognition, affection, skills and actions through picture books, board games and experience activities. 2. When implementing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s on safety education, teachers need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iscover problems and find solutions. The proces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below: (1) Identifying school safety issues through campus tours, questionnaires and school nurses’ interviews. (2) Making posters, filming videos to promote the school safety concept to the whole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3) Extending learnings from school to hom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review the knowledge and deepen the service actions. Sharing and practicing the learnings about safety with family members. (4) Inviting other service clubs to hold a joint wrap-up presentation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and share the achievements. The challenges met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during the research: (1) Students tend to overly diverge the problems, so the teacher needs to guide them back to the main focus. (2) If the service target is not clear enough for the students, it may weaken the service purpose and actions, so the teacher needs to set a clear target and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vi.

(8) (3) It’s difficult for lower graders to have discussions and reflection, so the teacher could assist them by changing the seats and setting the discussion rules. 3. Students, parents, collaborative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er all found out that students gradually establish their abilitie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xamples are shown below: (1) Students are now more aware of dangers in schools and homes, and also their knowledge on danger prevention has enhanced. (2) Students could detect their own behaviors and learn to respect others and become more active to express themselves. (3) Students learnt to make posters, film videos and draw comics to share and practice their learnings. (4) Students experienced self-affirmation and learning transfer also took place 4. Researcher gains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design, reflection guiding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opportunity provision. For example, (1) Researcher could design a literacy-oriented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on safety education using school club time. (2) Researcher enhances the skills of leading discussion and guiding reflection. (3) Researcher could use joint wrap-up presentation to broaden students’ horizons and strengthen their influence.. KEYWORDS: Service-Learning, Safet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tudent club activities. vii.

(9) viii.

(10) 目次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v 目次…………………………………………………………………………...….…..ix 表次……………………………………...………………………………………...…xi 圖次……………………………………………………………………………..…..x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四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理論概念……………………………………………….11. 第二節. 服務學習之國內相關研究………………………………………….16. 第三節. 安全教育的理論及相關研究…………………………………...…..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30.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35.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41.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45 ix.

(11) 第一節. 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之發展……………………………….……45. 第二節. 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之實施歷程及改善策略……………….…53. 第三節. 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學生學習表現……………………….....…81. 第四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92. 第五節. 綜合討論……………………………...…………………………..…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研究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3. 參考文獻…………………………………………...……………..…………..……105 中文部分…………………………………………………………………...…105 西文部分…………………………………………………………..………….109 附錄…...……………………………………………………………………………110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110. 附錄二. 學生自評表………………………………………………..…….…111. 附錄三. 家長回饋表…………………………………………………….…..112. x.

(12) 表次 表 2-2-1. 設計主題方案模式之相關研究……………………………….………18. 表 2-2-2. 融入課程領域方案模式之相關研究………………………….………19. 表 2-2-3. 運用社團課程方案模式之相關研究………………………….………20. 表 2-2-4. 服務學習之其他研究………………………………………………….21. 表 3-3-1. 研究對象名單………………………………………………………….34. 表 3-4-1. 教學媒材……………………………………………………………….37. 表 3-4-2. 學生自評表範例……………………………………………………….39. 表 3-5-1. 資料收集的方法與工具…………………………………...………......41. 表 3-5-2. 編碼設定……………………………………………………………….42. 表 4-1-1. 安全教育服務學習課程架構………………………………………….48. 表 4-1-2. 方案內容與核心素養項目之對應…………………………………….49. 表 4-1-3. 過去融入領域課程模式與現在課團課程模式的比較……………….51. 表 4-3-1. 學生自評填答結果………………………………………………….…82. 表 4-3-2. 學生回饋自己的進步……………………………………………….…87. 表 4-3-3. 家長他評居家安全行為…………………………………………….…87. 表 4-3-4. 家長回饋學生之進步……………………………………………….…88. 表 4-3-5. 學生學習表現統整………………………………………………….…90. 表 4-4-1. 本研究與核心素養項目之相關……………………………………….93. 表 4-5-1. 服務學習方案運用社團課程模式之發展策略…………………….…96. xi.

(13) xii.

(14) 圖次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30. 圖 3-3-1. 教室平面圖…………………………………………………….…..…33. 圖 3-4-1. 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主題課程架構………………………….…..36. 圖 4-1-1. 愛護廁所大作戰課程架構…………………………………….……..46. xiii.

(15) 第一章. 緒論. 「丁老師,她剛剛從溜滑梯上跳下來。」 「丁老師,我被筆刺到手,可以去健康中心嗎?」 「丁老師,他在走廊上把我撞倒。」 在家裡,每個孩子都是被捧在手中的寶貝,父母細心呵護著;來到學校,這 些寶貝要學習照顧自己、注意安全。在低年級適應學校生活的過程,孩子們最讓 家長擔心的就是安全。安全教育亦是低年級生活教育最重要的重點之一。唯有安 全的學習環境做基礎,才能有良好的學習與發展。 而孩子在團體中的學習,需要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需要有舞台能展現所 學;老師,便是點亮孩子優勢的螢光筆,是引領孩子與夥伴建立關係的催化劑。 透過社團活動的形式,以「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出發,讓低年級的孩子從觀 察生活中的安全問題開始,計畫服務行動,做中學、學中做,反思自己的行為、 學習動機與歷程,同時在團隊中培養合作的能力,在行動中以同理心實踐服務的 內涵,欣賞彼此的差異,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 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 臺灣少子化的問題持續存在著,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民國 107 年 7 月僅 有約十四萬新生兒,幼年人口逐漸減少,少子化問題隨之而來的則是在教育面向 上的影響。 以研究者從事教職,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觀察,發現近年來家長對孩子的教 育是高度關注的,願意投入更高比例的資源在栽培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且家庭 中由多位大人照顧少數子女的情形普遍。這使得孩子在家庭中缺少與手足、同儕 1.

(16) 互動的機會,因此未能習得應有的社交技巧。在進入學校的團體生活後,往往出 現適應上的困難,時常與同儕發生衝突,更是難以「合作」。 再者,當家庭中由多數長輩照顧少數子女時,常常出現成人將孩子應該自己 做的事情代理完成的狀況,像是收拾書包、整理房間。以研究者在與家長溝通的 經驗中,時常聽見的說法是「他還小,長大再讓他練習」;也聽過家長反映「等 他做要一小時,而我做只需要十分鐘完成」。以上原因讓「趕時間」的日常生活 中,家長不自覺地剝奪了孩子練習與學習做事的機會。使得孩子習慣被照顧的生 活方式,來到學校就會期待老師也能幫忙打理一切,認為自己仍然是個「被照顧 者」,或是看見班級中的事務並不覺得自己有責任要一起做,只天真的認為有些 技能「長大就會了」、生活中的公共事務「自然有人會去做好」。 由以上兩點說明少子化對教育的影響包括學生在與同儕的人際應對及自我 保護與自我照顧能力皆是不足的狀況。 二、 108 課綱的精神 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發」 、 「互動」和「共好」的基本理念出發,以求 達到全人教育的理想,教育部將在 108 學年度正式實施 108 課程綱要,這將是影 響國家未來十年之教育方向。 在新課綱中,茲以「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主軸,強調各階段及各領域間的 統整,因此不該將學習侷限在知識與技能,更要擴及到與學生自身生活的連結和 應用。為培養終身學習者,有三大面向是必須兼顧與重視的,為「自主行動」 、 「溝 通互通」和「社會參與」。因此教學上應更重視學生的自主性與實踐能力,增加 與同儕溝通表達、團隊合作的練習機會,而建立適切的公民意識同樣是培育下一 代英才首重之要點。. 2.

(17) 三、 校訂課程的規劃與實踐 新課綱中不僅課程的架構與領域節數有部分調整,也將課程類型區分為部定 課程與校訂課程兩大類,部定課程由教育部統一規劃,主要目的為培養學生基本 能力;而校訂課程是由各校自行安排,用以形塑學校願景及特色並強化學生適應 與發展的「彈性學習課程」,可以包含跨領域的統整專題、社團活動、班級輔導 或學生自主學習等,因此校訂課程是更具有多元性與各校自主性的。 針對國小階段的社團活動,目前以正式課程之外的課外社團為主,家長依據 學生的興趣、時間規劃做個別的安排報名,師資可遴聘校內教師或外聘教師,其 中外聘教師可能具有領域專業而較缺乏教育專業或與學生互動之實務經驗。而將 來實施 108 課綱將社團活動涵蓋進正規學習時數中,以校內師資為主,則學校需 要做更全面的統整考量與規劃。. 第二節 研究動機 一、 低年級安全教育極其重要 有別於幼兒園 1:15 的師生比,在小學階段每班將近 30 名學童只有一位導師 (教育部,2016);教室內以課桌椅和書櫃為大部分空間配置;有些課程需要移動 教室或學習場域;下課時間,學生的活動範圍更擴展到全校,而碰到的對象可能 是六到十二歲都有的混齡狀況。在這樣的環境下,低年級學童需要注意非常多的 細節,才能照顧好自己的安全,免於受傷。陳淑芳(2000)認為成人維護幼兒安全, 不可消極阻止或過度保護與限制,應循序漸進實施適當的「安全教育」為佳,以 培養其辨別危險的能力、應變能力,並讓其最終能學習自我保護,意識到危險的 場所、事物及行為。因此在低年級的學校適應與生活教育中,安全教育是極其重 要的。. 3.

(18) 安全教育可分為教室中的正式教學與平時適當的指導(黃振球,1996)。而在 過去文獻中曾有教學者以體驗活動、發放文宣品等不同策略進行兒童意外預防的 介入研究,發現多元的預防措施不僅能使兒童事故傷害防制達事半功倍之效,也 同時提升其生活品質,並增進身心發展(李玲玲,2002)。因此研究者選定安全教 育為主題,欲從校園中發生的安全問題開始,讓學生在服務中學習,並將學習類 推到居家環境的安全,且從服務行動中發揮影響力,對學校其他同學進行宣導。 二、 設計符合新課綱素養導向的社團活動 與以往課外社團的運作方式有別,108 課綱將社團活動納入校訂課程中的彈 性學習課程,使得社團活動的運作將由校內專業師資規劃安排與授課,不僅能發 展出具各校特色的課程,學生的學習也將更有結構性與完整性。 研究者秉持新課綱的素養導向精神,以服務學習方案進行社團活動的課程設 計,並將學習目標設定在讓學生學習觀察、思考與解決問題。方案中包含服務學 習的四階段(準備、服務、反思和慶賀)循環三次,不斷修正與調整,以作為新 課綱的前期實驗教材。 三、 從真實情境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執行力 「服務學習」強調做中學,以發現真實的生活問題為核心,在服務之前進行 資料收集,瞭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後再擬定行動計畫,接著要實際執行計畫內容, 執行後進行追蹤與檢討,以成為下一次服務的基礎。在董力華和陳玲娜(2014)的 研究發現當學生能應用所學來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時能提升認同感。當目的在解 決與自身相關的實際問題,是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喚醒學習的動機,更是一種 社會參與的練習。 進行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實際展現語文能力(例如閱讀資料、書寫文字)、運 算與邏輯推理能力(例如統計調查結果)、人際互動能力(例如與同儕合作或上. 4.

(19) 街訪問路人)或藝術能力(例如繪製海報)等,每一項任務的執行都不再只是片 段的知識(造句、閱讀課文或是寫算式解題),而是跨領域的統整,因此服務學 習能藉由解決真實問題,做中學、學中做培養執行力。 四、 服務學習方案提升學生反思與合作的能力 傳統的教育要求學生找出標準答案、強調競爭,卻很少在乎學習的脈絡與歷 程,使得我們的學生常常被批評既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缺少對生命的熱情,也 沒同理心,與同儕的相處上只以自己為主。既然現在的教育改革想要改變這些現 狀,勢必應該讓老師少改一些求標準答案的作業,多聽聽學生的反省思考並加以 引導,同時藉由合作的學習方式邀請孩子傾聽他人的意見,亦累積自我覺察的經 驗。有了自我覺察與互動共學,學生便能將心比心的換立場思考,發展出應有的 反思覺察與合作能力。 「服務學習」重視歷程中的反思及團體合作。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 中間的連字號「–」代表串連服務與學習的重要橋梁,即反思(尹美琪,2002)。 透過帶領人從旁催化與好的提問,引導學生互助並反省思考,再由表層的想法引 導進更深入的自身價值,過程中追求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要學生將學習的脈絡 聚焦回到自己的身上,思考「我有什麼想法」,進而獲得自我成長、創造更多元 的價值,同時重新審視自己學習的責任。因此藉由課程設計,讓學生透過服務學 習方案學習,為研究者的動機。 五、 服務學習讓孩子的亮點被看見 「一個亮點只是一個起點,一根槓桿的支點,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祕密花 園之後,往往後面還能看到百花齊放。」(詹志禹,2014) 研究者曾在社福單位實習,該協會以服務學習的方案培訓兒童及青少年志 工,讓因為經濟弱勢而來到協會的孩子,能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培養能力與自. 5.

(20) 信,並擁有一個自己的舞台,在舞台上發光發熱。這樣的經驗,在研究者心中慢 慢萌芽,成為作為一位老師想要發現孩子亮點的初衷。 直到民國 102 學年度,研究者在臺北市某公立國小擔任班級導師,擁有自己 的學生與教學場域,發現教育體制內雖然擁有的教育資源豐富多元,老師們也積 極嘗試教學翻轉的策略,努力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但想要讓平均一班有 30 位學童的班級中培養孩子理想中的學習力、品格,甚至讓他們的亮點被看見,並 非容易的事。因此研究者欲以服務學習方案帶領孩子進行實際的服務行動,使得 孩子能有不同的機會發展能力,最重要的目的是使自己的亮點被他人也被自己所 看見,成為一個起點,開啟孩子學習上更多的可能性。. 6.

(21)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綜合以上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節定義研究的目的及問題。 一、 研究目的 根據前述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依據研究者過去實施服務學習的經驗,設計應用於國小低年級社團活動的 「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 (二) 探討低年級社團活動「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的實施歷程及遭遇到的困 境與因應策略。 (三) 分析低年級學生在「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中學習成長的情形。 (四) 探究研究者配合 108 課綱在「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社團活動中專業成長 的情形。 二、 研究問題 根據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如下: (一) 研究者過去將服務學習融入領域教學的經驗為何?如何設計出能 運用於國小低年級社團活動的「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 (二) 教師在低年級社團活動「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實施歷程為何? 遭遇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因應的? (三) 學生在國小低年級社團活動的「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中學習表 現為何?在哪些能力上是有進步的? (四) 研究者配合新課綱在社團活動實施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後有什 麼專業上的省思或成長?有何具體的建議?. 7.

(2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此節針對本研究提到的「服務學習方案」 、 「安全教育」及「社團活動」做解 釋。 一、 服務學習方案(Service-Learning) 服務學習被定義為一種經驗教育的模式,在透過有計畫的安排服務活動和結 構性的反思過程之下,以達到被服務者的目標需求,同時促進服務者的學習發 展,此模式強調反思及互惠(Jacoby,1996:5;黃玉,2001:22-23) 。 而成功的服務學習方案推動與實施的歷程,Fertman、White 與 White(1996) 主張應包含四個階段:準備、服務、反思、慶賀。 本研究中研究者在國小低年級社團課中實施服務學習方案,以安全教育為主 題,讓學生透過觀察校園中的安全問題,擬定服務計畫,並實際以繪製海報及拍 影片等方式做宣導服務其他學童,再將安全知能應用於居家環境,最後與其他服 務學習方案的團體一同進行成果發表。研究者將準備、服務及反思三個階段循環 三次,以期在研究者方面能不斷修正、調整,而學生方面能深化服務學習的意涵, 最後進入慶賀階段,作為整個方案的成果發表。 二、 社團活動 (school social club activities) 學校的社團活動隨著教育改革帶來的課程發展與調整,在不同的年代可能有 著相異的內容。以現行臺北市教育局所訂定臺北市國民小學課外社團作業要點所 指的學生社團活動則是為擴大學生學習領域,長期培養學生多元能力與興趣,並 發展學校特色,由各校安排規劃之課外學習團體(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7)。 本研究中研究者以所任職之學校經公開招生方式,將對象條件設定為低年級 學童,其餘限制如性別、成績或家庭背景等均不考量,開立課外社團。社團名稱 為愛心服務社,成員 11 人(男生 7 人,女生 4 人)。社團為期一學期,共 21 堂課,. 8.

(23) 課程中以「安全教育服務學習」為主題,設計符合低年級身心特質與先備經驗之 活動,例如:藉桌上遊戲體驗團隊合作、實地巡查校園中不安全的角落、繪本欣 賞以引導師生討論安全的責任…等,以達到提升學生安全知能與深化服務學習的 目的。 三、 安全教育 (safety education) 王連生(1994)指出安全教育為維護生命安全的措施及防範意外事故的教 育,並可涵蓋因心理缺乏而危及生命安全的心理指導。學校若能落實安全教育, 且國人能在生活中實踐,則能減少許多意外事故的發生(洪秀珠,2015)。因此為 能奠定校園幸福安全的基礎,教育部編訂《國民中小學校園安全管理手冊》,規 範行政人員及教師對學校可能引發意外發生之人、事、時、 地、物,能夠定期 加以檢視以預作防範,並對發生意外事件後,能夠立即正確有效處置,使損傷減 至最低,且對發生意外之原因能立即加以檢討及改善,以達安全百分之百,藉以 確保教育品質 (教育部,2015)。 本研究依文獻及研究中校園護理中心資料統計分析結果,將安全教育中的事 故傷害聚焦在學生最常活動的場域–教室、遊樂場及居家環境,發展出三大服務 行動(海報宣傳、影片宣導及經驗漫畫分享)。欲教導學生認識正確的知識及判別 危險情境,實踐生活環境中的自我照顧。. 9.

(24)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文獻探討分成四節:第一節是服務學習的理論概念,包括服務學習的定 義、服務學習的特質與功能、服務學習的類型及實施流程等;第二節針對對象為 國小學生之服務學習相關研究;第三節為安全教育的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服務學習的理論概念 服務學習方案或課程,讓學生從實際生活問題,有意識的結合社區參與進行 的學習活動。本節依照服務學習的定義、服務學習的特質和功能、服務學習類型 及服務學習實施流程分別探討,說明如下: 一、 服務學習的定義 學者對於服務學習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依據《教育部及國民學前教育署國民 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第二版》中的整理, 「服務-學習」一詞(Service-Learning) 於 1967 年由南方教育委員會 Southern Regional Educational Board(SREB)首先提 出;而 1999 年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界定服務-學習是以課程為基礎的社區服 務,並必須包括以下: (一) 配合學科或課程而安排 持續探討社區的需要. (二) 清楚的學習目標. (三). (四) 定期的反思活動;臺灣直至 2007 年教育部函頒「大. 專院校服務學習方案」鼓勵學校成立服務-學習推動單位,並至 2011 年始正式實 施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計畫,以課程為基礎進行發展與推廣 (教育部及國民學前 教育署,2016)。 本文參考國內外文獻對服務學習的概念,說明如下: (一) 服務學習被視作經驗式的學習 在 Kolb(1984)的經驗學習理論(experience learning theory)提及當學生藉由實 際接觸、參與時獲得經驗與感受,並透過反思將學習內容與自身經驗做融合,從 11.

(26) 歷程中產生自我成長,最後將所學應用到未來生活之中。 (二) 服務學習是「服務」與「學習」並重 Quezada 和 Christopherson(2005)認為服務學習將學習的場所從校園推展至社 區,藉由實地服務將學校內外的情境串聯,並使得學生及服務對象皆獲得學習成 長與發展。 (三) 「反思」連接著服務與學習的價值 Sigmon(1996)強調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當中的「-」連結號(hyphen) 極其重要,它代表著服務和學習之間共生的關係,包括實踐反思和互惠的基本內 容。透過反思將服務經驗、學習與學生舊經驗串連起來,融合出新的意義,獲得 自我成長(尹美琪,2002;郭瑤萍,2018)。 服務學習是一種經驗教育的教與學之方法,由教學者系統性的設計課程,帶 領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社區服務,透過反思與團體合作的方式,達到自我成長及促 進公民責任的目的,使學習者和社區彼此互惠增能(劉淑惠,2010;林杏蓉,2013; 董力華、陳玲娜,2014;劉若蘭、李育齊,2018;郭瑤萍,2018;Eyler&Giles,1999; Jacoby,1996;Sigmon,1996;Waterman,1997; Quezada &Christopherson,2005)。 二、 服務學習的特質和功能 理想的服務學習方案應具備合作、互惠、多元、以學習為基礎及社會正義為 焦點(黃玉,2001;黃玉、嚴秋蓮、劉若蘭,2016;Jacoby,1996),而 Waterman(1997) 指出服務學習的功能在於增進傳統課程的學習、促進個人成長、培養公民意識與 責任感貢獻社會(引自林思伶,2004)以下整理說明: (一) 服務學習的特質 學者黃玉(2001)提及服務-學習五項特質:1.合作(Collaboration)是指 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平等的合作。透過責任和權力的分享,使得雙方在歷程中皆能. 12.

(27) 學習與成長。2.互惠(Reciprocity)指在合作的原則之下,雙方都有學習與成長, 並共享成果。不同於以往服務者高於被服務者的「施捨」的態度,而是強調雙方 同等的重要性。3.多元(Diversity)為參與服務學習的對象、行動之多元性,包 括不同年齡、性別、社經背景、服務方式及內容等,提供學習上更多發展的機會 和可能性。4.以學習為基礎(Learning-Based)指服務學習與一般的社區服務或 志工服務不同,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藉由設定具體的學習目標,透過經驗和反思 以達成這些目標,產生學習。5.以社會正義為焦點(Social justice Focus )指在 服務中強調互惠與平等地位,使得被服務者的能力、資產能被看見,使其賦權 (empowerment)。 (二) 服務學習的功能 Waterman(1997)指出服務學習具備的功能:透過行動加強學習、促進個人能 力成長、培養公民意識與責任,並貢獻社會。Fertman、White 與 White (1996)提 到透過服務學習可以讓青少年的角色產生轉變,過去的青少年被認為是被動的資 源使用者與服務的消費者,但透過服務學習的參與,青少年變成主動的資源提供 者、學習者甚至是社會轉變中的領導者,這才是新世紀需要的未來公民(引自黃 玉,2002)。 因此,1.學生方面能幫助其在個人興趣與人際關係的探索;並使其透過不同 領域的知識做實際應用,產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在經驗中反思也引導其發展批判 思考的能力與觀點轉換的同理心;更能化被動為主動負起公民責任。2.學校方面 使教師角色是促使者、引導者與催化者,使得學習氣氛更加民主、師生互動較為 平等,學生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走出教室環境的學習,更讓 學生瞭解學校資源,並透過關懷、參與,感受與學校行政上的信賴與支持關係。 3.在社區方面透過實際的社區服務,讓學生能將課堂中的知識帶進自己生活的場. 13.

(28) 域,認識環境也與社區建立夥伴關係,並能持續關注社區議題、投入參與。 三、 服務學習的類型 美國學者 Jacoby(1996)依據服務學習的價值發展模式,將服務學習課程分為 以下幾種模式: (一) 一次或短期的服務學習: 主要以介紹服務學習領域,讓學生對此有所認識、引起興趣為目的,為未來 投入長期的服務做準備。 (二) 長期的課外服務學習: 以引導服務者長期、固定的服務為目的,透過常態與結構性的反思活動設 計,對於服務學習的價值發展能由探索、澄清,走向理解階段。服務性社團的長 期服務屬於此類。 (三) 結合課程的服務學習: 與學校課程結合的推動方式,課程將在服務對象的選擇與課程目標、服務主 題與內容的安排上做設計,欲協助服務者由澄清、理解的階段,走向行動。像是 安排大學生到國中小做弱勢學生的輔導就屬於此類。 (四) 密集經驗的服務學習: 服務期間將密集的與被服務者生活在一起,讓服務者迅速的貼近與參與被服 務者的生活,並且因為直接與強烈的影響,促使服務者很快的進入理解、行動的 階段。寒暑假的山地服務隊或海外服務隊都屬於此類。 四、 服務學習的實施流程 Fertman、 White 與 White(1996)認為成功的服務學習方案實施流程應包含四 個階段,分別為準備階段(preparation) 、服務階段(service) 、反思階段(reflection) 和慶賀階段(celebration)。. 14.

(29) 在 1.準備階段包含了解服務學習的目標及意義,要將服務和學習內涵連結起 來,讓學生明白需要達到的目標和學習結果。此階段也需帶學生探討被服務者的 需求,建構學生基礎知識及服務時所需的相關知能,考量並規劃服務時的程序。 接著 2.服務階段即是實際執行服務活動,過程中將主導權交予學生,但做好適時 的引導與監督。可提供學生多元選擇,並帶領學生反思服務經驗。3.反思階段為 加強服務和學習兩者間的連結,必須不斷的探究意義,包括:我們做了什麼?為 什麼要這麼做?我們正在學習什麼?我的想法為何?最後進入 4.慶賀階段,此階 段重點在於分享服務學習成果並探討成效,與所有參與者一起共享成就與慶祝。 而美國全國服務學習交流中心所提的實施流程在全國服務學習交流中心 (National Service-Learning Clearinghouse)所出版的《K-12 Service-Learning Project Planning Toolkit》書中將 Fertman 等人(1996)提出的準備、服務、反思和 慶賀四階段,修改為調查(Investigation) 、規劃和準備(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 行動(Action)、反思(Reflection)及表現和慶祝(Demonstration/Celebration), 並提及每一階段皆必須伴隨反思與評估。 在 1.調查階段可視為一種社會分析,指利用各種資料的蒐集去瞭解一個問 題。2.規劃和準備階段學生必須計畫學習和服務的活動,並做好分工、擬定工作 清單。3.行動指將學生之知識、態度和技能與服務經驗做結合,提供的服務包括 直接或間接。4.反思是指藉由測量或其他方法來衡量學習與服務之結果,做學習 行為與情感之反應,以及能達到學習與服務的連結、責任的理解與價值澄清。5. 表現和慶賀指學生與社區成員公開分享學習成果且回饋觀察到彼此的轉變,使雙 方皆有展望未來的機會。 在我國教育部及國民學前教育署發行之《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第二 版》提供服務學習方案規劃之五階段為計畫和準備、行動、反思、評量與評估及. 15.

(30) 慶賀,並特別說明「學生的聲音」為每個階段最重要的部分,強調服務學習以學 生為主體之特色。 1.計畫與準備階段為瞭解需求並為服務行動做規劃。2.行動階段需要參與者 共同投入,並持續做評估與調整。3.反思階段即藉由反思活動釐清學生的學習脈 絡。4.評估與評量階段為收集服務中直接與間接的回饋資料,以評估學生服務的 成果。5.慶賀階段為呈現整體服務成果並為下一次的方案提供參考。 本研究參考多位學者提出之流程後,因考量研究對象為低年級,較適合流程 簡易與明確的方式,因採準備、服務、反思和慶賀四階段為課程設計架構,且將 反思活動融入每一階段中帶領學生覺察,並在過程中持續收集回饋資料以進行評 估和調整。另,在即將實施之 108 課綱中,不斷被強調之核心素養、以學生為主 體等概念,亦與服務學習之精神相符應,因此研究者將本行動研究定位於新課綱 之校訂課程(彈性學習課程)來實施,期盼在增進自我教學專業的同時,能發展實 用的教學策略與示例。. 第二節. 服務學習之國內相關研究. 本節整理國內服務學習對象為國小學生之相關研究,針對不同模式分類,並 進行特色說明及探討。 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中,搜尋近十年(2009 至 2019)的服務學習 相關研究,發現 269 筆研究資料中僅有 14 筆的研究對象為國小學童,其餘以大 學生、中學生居多。 教育部於 2010 年推行「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試辦計畫」,並於隔年正式實 施,期能推廣服務學習的理念,增加學生實踐、體驗與省思之機會,並使學校與 社區成為夥伴關係,成為彼此的資源與支持。辦理模式分為設計主題方案、融入 16.

(31) 課程領域及運用社團課程三種。 因此為因應本研究之對象為國小學童,以下針對研究對象同為國小學童之 14 筆文獻資料,並依三種辦理模式及其他研究焦點分別探討,歸納整理研究的 特色並針對文獻不足之處規劃本研究方向。 一、 設計主題方案 此模式為結合學校本位課程,依據學校特色、所在環境或周邊資源,選擇服 務類型與範圍而規畫實施。 蕭尹婷(2012)以學校所在社區特有的奉茶文化為主題,帶領五年級學生結合 綜合領域課程,進入社區進行揹水服務,從體驗中習得感恩他人並關懷社區。黃 馨誼(2014)以高年級資優生對二年級學生進行課業輔導為主題,研究結果發現此 方案能建立學生服務之人生觀、培養其觀察能力,在問題解決及同理心的能力上 也有所進步。張右昇(2015) 以服務學習融入環境教育的課程,讓學生提昇環境 覺知與敏感度並增進環境概念知識、建立正向的環境倫理價值觀、強化學生的環 境行動技能以及豐富了學生的環境經驗。劉育甄(2017) 以 ADHD 學童參與園藝 服務學習方案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個案之自我價值感從負向轉為正向,並且以教 師及同儕觀點也顯示其能力成就感由負向轉為正向。另外較特別之研究有趙美虹 (2017)在國小補習班利用寒暑假學科密集度較低的課程安排中設計了五次服務 方案,讓學生藉由服務學習的行動深化服務意涵;另彭盛佐(2009)以問卷調查法 針對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之狀況,研究發現以班級為單位 進行,且以導覽解說的方式進行服務的比例較多,而無相關經費與適當時間安排 為最大困境,因此建議增加服務學習之相關進修管道與與可運用資源。研究者整 理如下表 2-2-1:. 17.

(32) 表 2-2-1 設計主題方案模式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胡懷之 (2014). 研究主題 服務-學習教學方案對 國小資源班學生自我概 念之行動研究. 研究方法/對象. 研究結果 此方案在資源班教學適用性. 行動研究及準實驗. 佳;量化資料顯示自我概念有. 設計/國小資源班. 提升,質性資料亦顯示研究對 象之自我概念有進步。 學生提昇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張右昇 (2015). 服務學習融入環境教育 課程之研究~以一所偏遠 小學導覽解說課程為例. 行動研究/ 國小學童. 並增進環境概念知識、建立正 向的環境倫理價值觀、強化學 生的環境行動技能以及豐富 了學生的環境經驗。. 黃馨誼 (2014). 彭盛佐 (2009). 實施國小資優學生參與 弱勢學童學業指導之服 務學習研究 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 館實施「社區服務學習」 之研究. 此方案能建立學生的服務的 行動研究/. 人生觀、增進問題分析與解決. 高年級資優生. 與同理心等能力,並提供服務 學習應用於資優領域的教學。. 問卷調查/臺北縣 縣立中小學現任主 任、組長、教師為 範圍. 趙美虹. 補習班學生參加服務學 質 性 研究 / 國 小 補. (2017). 習方案之研究. 劉育甄 (2017) 蕭尹婷 (2012). ADHD 學童參與園藝服 務學習方案的自我價值 感變化之個案研究 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國小 五年級服務學習方案之 行動研究. 習班高年級學童 個案研究 /四年級學童 行動研究/ 五年級學童. 臺北縣中小學運用博物館實 施社區服務學習在執行面的 現況尚可。 服務學習持肯定而正面的看 法. 個案的自我價值感,在她自己 的觀點、教師觀點與同儕觀點 中,皆有正向的變化。 針對「感恩心.奉茶趣」提出 學生學習成效分析與教學上 之檢討、修正。.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表 2-2-1 整理可發現,設計主題模式的服務學習方案可以環境教育(蕭尹 婷,2012;張右昇,2015)、學生條件特質(黃馨誼,2014;劉育甄,2017)為主題, 甚至可與鄰近的資源做結合規劃(彭盛佐,2009)。因此主題模式的研究提供研究 者在規劃上的方向為以學校及周邊資源或學生本身特殊條件做規劃;在研究結果. 18.

(33) 上亦能發現服務學習方案能提升學童的同理心、自我價值感、問題解決等能力。 本研究以低年級學童為對象,因考量較不適合進入社區,因此以校內資源為 主,且為符合低年級學童身心特質及生活適應上的需要,因此研究者認為「安全 教育」是可以行的發展主題。 二、 融入課程領域 此模式為各學習領域教師配合課程需要規畫之服務學習。在過去九年一貫課 程綱要將服務學習納入綜合學習領域,因此許多研究是以融入綜合學習領域為 主。但亦有其他課程領域的結合,內容多元且具參考價值。 劉淑惠(2010) 帶領一年級學童以幼兒園為對象,進行朗讀及認識校園環境 的服務行動,研究結果呈現出學生在學習領域的表現上及教師的專業均有所成 長,且課程設計結合語文領域及綜合領域,是一跨領域統整的參考。鍾淑華(2011) 帶領三年級學童結合綜合活動進行小志工養成訓練,研究結果顯示能增進學生助 人為樂之服務觀念與態度。張惠萍(2016)以中年級之視覺藝術教學中帶入服務學 習,研究結果具有正面意義與價值,能以學童為主,發掘學童長處,多樣化的體 驗嘗試活動,使學童樂於學習。研究者整理如下表 2-2-2: 表 2-2-2 融入課程領域方案模式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對象. 服務學習融入國小中年級 張惠萍 (2016). 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 究 —以新竹縣寶山國小 山湖分校老人服務學習為. 研究結果 具有正面意義與價值,能以. 行動研究/. 學童為主,發掘學童長處,. 三年級學童. 多樣化的體驗嘗試活動,使 學童樂於學習。. 例. 學生藉由此方案在朗讀表 劉淑惠. 國小一年級綜合活動實施. 行動研究/. (2010). 服務學習之行動研究. 一年級學童. 19. 現、認識校園環境等面向都 有一定幅度的進步,教師亦 獲得專業成長。.

(34) 服務學習與綜合領域結合十 鍾淑華 (2011). 小志工,新希望~國小三 年級綜合活動實施服務學 習之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 三年級學童. 分適切:教師須先建構服務 學習對自己的意義,並成為 引導角色與情境營造者,讓 學生成為主角。.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上表 2-2-2 中的研究可知,當以融入課程領域為方案模式設計,可與綜合 活動領域(劉淑惠,2010;鍾淑華,2011)及藝術領域(張惠萍,2016)作融入教學, 能發展出不同的學習內容及學習表現,研究結果是相當具有多樣性的。 本研究前,研究者亦進行過為期一年的服務學習方案融入綜合領域,帶領學 生以公德心的角度觀察環境衛生,並發展「愛護廁所」的服務行動,進行同學年 的宣導,方案後學生及家長的回饋中能顯示其收穫良多,惟對於教學者而言,融 入領域最方便的做法即是著帶領整個班級實施方案,卻會在討論與方案執行過程 中較常因人數過多而受限制,因此本研究暫不考慮以此模式設計。 三、 運用社團課程 此模式將服務學習方案運用於學校社團,進行定期或定點的服務。以下收集 學校的社團包含童軍團及衛生隊。 鄧涵方(2011)帶領幼女童軍團學生對資源班學生進行培養社交技巧的服務 行動,研究發現待慶賀階段結束後增加「賦權期」可促進公民行動力的實踐。陳 建德(2011)以學校衛生隊的培訓中帶入以品德教育為主題之服務學習,研究發現 方案能給予學生責任及尊重兩項核心價值正面的影響。研究者整理如下表 2-2-3: 表 2-2-3 運用社團課程方案模式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陳建德.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對象. 研究結果. 服務學習導入國小高年級. 行動研究/. 服務學習對學生責任及尊重. 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 五年級學童. 這兩項品德核心項目的表現 具正面影響。. (2011). 20.

(35) 鄧涵方. 國小幼女童軍社團服務-. 行動研究/. 幼女童軍在服務中學習以同. (2011). 學習方案發展之行動研究. 幼女童軍學童. 理心實踐服務內涵.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在運用社團課程的模式中,研究者發現招募成員時即可以「社團名稱」直接 確立方向,如鄧涵方(2011)的研究對象幼女童軍,即是已經確定團體性質為服務 行動為主;而陳建德(2011)研究中的衛生服務隊,亦能明確讓學生認知到團體目 標為衛生服務。因此研究者認為這個模式是本研究可以參考,運用社團的課程招 募對象時,即可提供家長及學生一個方向,因此將選定此模式,並命名為愛心服 務社。 四、 其他研究焦點 另有一些研究並非聚焦在方案內容,但其研究結果也相當具有參考價值,以 下說明之。 謝淑琴(2014) 提出以 TED 平台中的資源做為服務價值觀的介入,能提升服 務學習的態度,並在學童之自我概念、人際關係、社會關懷及正向價值觀等面向 皆有顯著提升之效果。黃惠冠(2015)在研究中發現,推動者若具備正確的理念、 主動熱忱的特質、能協同的夥伴關係、與校本特色結合和適當的推動方式,將有 助於服務學習之推動研究者整理如下表 2-2-4。 表 2-2-4 服務學習之其他研究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方法/對象/ 實施方式. 研究結果. 質性研究/國民小. 推動者須具備正確的理念、. 黃惠冠. 國民小學服務學習推動之. 學實施服務學習. 熱忱主動的特質、協同的夥. (2015). 研究. 的推動者. 伴合作關係、與校本特色結 合和適當的推動方式。. 謝淑琴 (2014). TED 服務價值觀主題講座 介入提升國小學童服務學 習態度研究. 此方案對國小學童的自我概 實驗設計/國小高. 念、人際關係、社會關懷、. 年級/融入課程. 正向價值觀等皆有顯著提升 的效果;服務學習課程有. 21.

(36) TED 演講平台介入成效顯 著。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五、 小結 以近十年台灣針對國小學童為對象之研究回顧,可發現主題多元且能依據社 區特色或學習特性發展方案;研究對象則多以中、高年級為主;而服務的對象除 了社區中的需求,也有校園中的需求,如幼兒園學生、資源班學生或校園整體; 另有研究提到的「賦權期」及推動者所需具備之特質、可能遭遇的困境及研究上 的限制,皆提供研究者不同的視角與想法。 而本研究欲選定在運用社團模式,並將參與對象聚焦於過去研究中相對少數 的低年級學童,主題設定為對低年級學童極其重要的安全教育。期盼能以此行動 研究提供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中社團活動的課程設計參考及其他教育實務工作 者、相關研究者建議。. 第三節 安全教育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本節整理安全教育概念及運用在校園之相關研究。. 一、 安全教育之意義與目的 安全問題,時刻與我們相伴,我們很難預期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具體情況, 但是我們可以在平時就多瞭解安全知識,這樣在危險發生之時,我們也能夠從容 應對,將損失降到最低。 而安全教育(safety education)是指教育兒童與青少年使之瞭解有關身體及健 康上的危害、認識意外事件發生之原因,並知道如何去防範及減少意外的發生。 須獲得正確的知識、心理態度及有用的技能,才能讓生活更加安全(王煥琛, 22.

(37) 1980)。而學者王連生(1996)提到安全教育涵蓋因生理缺陷而危及生命安全的心理 指導。 由此可見安全教育之範圍甚廣,例如:交通安全、居家安全、戶外活動安全… 等,幾乎包括全體生活而言。但是推廣安全教育之目的極其重要,除了能直接保 護個人的安全,適應外在環境,更是奠定美滿生活之基礎(王煥琛,1980)。 黃振球(1996)認為安全教育分為兩種,一為教室中的正式教學,另一為平時 適當的指導。而學者邱志鵬、常欣怡、魏淑君等人(2000)認為,當兒童瞭解口語 意思時,便可開始進行安全教育。幼兒安全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培養幼兒能安全 生活的能力。 二、 安全教育的實施 邱志鵬、常欣怡、魏淑君等人(2000)認為安全教育實施最重要的原則,是根 據兒童身心發展之特徵及生活經驗之範圍,盡量提供自然的學習機會,讓幼兒親 身體驗,從生活中學習。 李玲玲(2002)認為一套有效、完整的預防措施,不僅能促使兒童事故傷害防 制達事半功倍之效,同時能提升其生活品質,並增進兒童之身心發展。 而以學生生活而言,校園為其主要生活環境。在複雜的校園中,唯有安全的 學習環境才能使教與學的過程順利,發展友善的校園環境,因此安全教育為最基 本而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 因此我國教育部也針對校園安全管理建置校安通報系統,將校園安全事件分 類且訂定預防教育的重點及處理之標準程序。任何在學校中發生的傷害,不僅是 影響個人,也會阻礙正常教學,進而影響學校本身以及鄰近社區的安全。因此, 如何預防意外的發生,使學校、社會能在安全中求穩定與進步,是當前必須立即 且持續進行的工作。以臺灣中小學而言,目前在校園安全工作上雖已具有一定的. 23.

(38) 水準,但相信多一分準備就能減少一分災害,為了防範未然,學校人員要隨時確 保校園人、事、時、地、物的安全無虞(教育部小學校園安全管理手冊,61-34)。 三、 相關研究 在回顧相關研究時發現,諸多研究主題將安全教育聚焦在交通安全,針對校 園安全的文獻資料並不多,但實際觀察國小階段的學童會發現,其平時活動的範 圍以校園和居家為主,與交通情境接觸的狀況也多為有長輩陪同之情形。因此本 研究「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欲將課程設計聚焦在學童最常活動的校園與居家 環境,故收集以校園安全及居家安全相關之研究進行探討。 林昱岑(2009)以問卷設計及現場調查,分析學童最常發生校園意外的原因 及地點、傷害類型等資料後,設計適合中年級之安全教育相關課程,其研究中以 杜邦兒童安全手冊及新聞時事為輔助教材,並以制定安全公約、自身行為檢核等 方式達到提升學童安全知能的效果。吳麗娘(2008)針對國民小學校園遊戲場安全 認知為研究主題,透過實驗設計及問卷調查法,分析安全教育的結果在低年級和 高年級的教育組效果優於文宣組,且整體而言教育組成效大於文宣組及對照組。 顯示安全宣導可有效提升兒童對遊戲場知正確認知、態度與行為。曾令田(2009) 透過問卷調查探討安全教育對高中學生校園危機之處理是否有所助益,瞭解其對 危機態度的現況,發現學生評價同意度最高為學校會舉辦急救相關技能訓練 , 而對女生影響認知的程度高於男生,且高三學生顯著高於高一學生。廖晴芳和鄭 惠美(2005)透過準實驗設計探討以社區體驗為取向的兒童遊戲場安全教育介入 對國小二、三年級學童之影響,研究發現教育介入對兒童遊戲場安全具顯著立即 及短期效果,且對課程有正向評價並自覺對自身有幫助。李玲玲、白璐、盛培珠 (2002)以實驗法研究社區幼童居家事故傷害預防介入,其介入方式為舉辦活動、 寄送防治手冊以及定期電話訪問,研究發現居家環境安全的改善與母親安全行為. 24.

(39) 達顯著差異,並建議以多元化、動態活動設計及提升資源可近性,來達到居家環 境安全之改善效果。 以上文獻提供研究者本研究中安全教育之課程設計具參考性的建議,在校園 安全中亦有許多細節,如遊樂器材的使用、遊戲場秩序、走廊及公共空間之隱藏 性危險,甚或教室內文具使用上之注意須知。安全教育除了教師平時的講述,亦 須學生反思其行為與認知間的差距,因此本研究將會規畫多元且適合低年級學童 身心發展之活動,發展不同的學習策略,以達課程目標。. 25.

(40) 26.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並輔以觀察、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 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行動研究方法;第二節敘述研究架構與流程;第三節 說明研究場域及研究對象;第四節說明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收集與分析的說 明。. 第一節 行動研究法 一、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能將理論與實務工作結合的研究方法,企圖縮短理論與實 務的差距。當研究者能以自己的工作場域為情境,針對在實務工作中所遇到的問 題進行質疑探究,尋找解決的途徑和策略,並加以實施、修正,以解決工作上的 問題,提昇個人專業,並提供其他教學與研究者作為參考。 蔡清田(2003)提出四個觀點說明行動研究的意義:(一)實務觀點:實務工作 者努力的在實務中改進,促成其專業理解的深度、廣度及發展。(二)實務反思觀 點:從實務工作中進行反思,以達行動思考和系統性的研究態度。(三)專業觀點: 實務工作者透過行動、實際進行研究來增進自身專業。(四)專業團體觀點:行動 研究在於支持實務工作者及所屬的專業團體,能夠有效的因應實務工作挑戰。 因此,行動研究不僅提供不同的視野讓研究具教育性與自我發展性,透過我 們自己的實務工作進行研究,也使我們能創造一個生活中的教育理論(歐采欣 2008)。 二、 選擇行動研究法的理由 以行動研究法的理論基礎、意義與本研究特性,以下歸結幾點本研究選擇行 動研究法的理由。. 27.

(42) (一) 發展符合新課綱精神之示例 目前正值十二年國教的 108 課綱即將上路的醞釀期,研究者在許多研習之中 了解到核心素養、課程統整、多元評量等內容之重要性,因此欲藉由本研究進行 配合新課綱的教材與課程設計,一方面欲發展適合應用在社團活動中的服務學習 方案,另一方面期許能透過研究增進自身對十二年國教課程的認知。因此選擇行 動研究法,希冀透過應用行動研究,發展實用的教學策略與示例。 (二) 實踐「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 教育行動研究可協助在教育現場的教師理解自己在情境中所面對的問題,獲 得「教師即研究者」的教育專業地位及自我成長(蔡清田,2003)。 研究者現職國小教師,任教低年級的經驗近六年,而過去曾將服務學習方案 以融入綜合領域的方式實施,欠缺如新課綱中校訂課程內的社團活動課形式之課 程設計經驗;又以低年級教學經驗中觀察發現,學生在安全方面的觀念不足,時 常發生意外或傷害事故。是故基於教師欲對教學問題探究的自主性與落實「教師 即研究者」之精神,採取行動研究法進行探究。 (三) 省思教學 行動研究中不只是實務工作者在情境中進行自我反思與探究的過程,更是一 種實務工作者的行動思考和系統性的研究態度,探討實際問題,並在執行規畫的 方案後,持續改進,讓下一次的行動得到改善。運用至教學上,則是不斷的調整、 改進教學策略,以求更好之教學設計。 (四) 促進專業成長 行動研究透過有系統的探究與充分的知識訊息為依據的行動,增進專業實務 活動的品質,縮小理論於實務的差距,同時藉由公開此歷程,提升教師在教學上 的信心。. 28.

(43) 綜觀學者觀點與研究者自身經驗,研究者選擇以行動研究的方式,解決如何 設計社團形式的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問題,並從過程中的觀察、文件記錄及影 音資料等收集分析,省思修正後再回到社團執行策略,期盼這樣的研究結果不僅 促進學生對服務學習、安全教育的認識,同時增進研究者自身專業,亦能幫助其 他欲實施相關課程與研究的同儕教師。. 29.

(44)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安全教育為主題的服務學習方案在國小低年級社團課發 展歷程、實施的成效與研究者本身的專業成長情形。課程中將安全教育之能聚焦 在校園安全,師生討論出兩階段的行動方案後,再將所學應用回自身的生活中, 使焦點轉移至居家安全,最後在慶賀活動中與其他服務學習團體分享、交流其成 果與收穫。過程中,研究者透過分析觀察紀錄、教學日誌、訪談、學生自評檢核 及家長回饋單等工作瞭解學生學習的脈絡與進步,研究架構圖如 3-2-1。. 行 動 研 究 問 題. 進入新環境的低年級學童,平時被家人照 顧保護得很好,但是來到較複雜的校園環 境,時常發生危險或受傷。研究者要如何 運用服務學習方案引導學童注意安全,並. 省 思 修 正. 達到自我照顧呢?. 安 全 教 育 服 務 學 習 方 案. 行 動 研 究 策 略. 效 果 評 估. 壹、準備階段:遊戲、繪本、討論 貳、服務階段:實作服務 參、反思階段:觀察、討論、繪本 肆、慶賀階段:成果發表會. 省 思 修 正. 壹、課程與教材 貳、教學日誌 參、學生自評表、家長回饋表 肆、訪談紀錄 伍、教學影音資料.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30. 省 思 修 正.

(45) 二、 研究流程 本研究為研究者欲以過去實施服務學習的經驗調整發展一套適合在社團課 程中運用的方案,因此不斷從教育現場觀察問題,發現低年級學童受傷的情況 多,對於自我保護與照顧的能力不足,因此,以安全教育為主題之服務學習方案。 是故採行行動研究法期盼能解決此問題。 行動研究是不斷循環的研究歷程,可分成五個階段,首先為研究者在教學情 境中發現問題,並對問題收集資料與澄清情境,接著發展行動策略後開始行動, 最後藉由歷程中留下的資料證據進行效果評估,在整理、分析後將結果撰寫成論 文。以下為研究者依據行動研究之程序,進行「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之行動 研究說明: (一) 問題萌芽-在教學情境中發現問題 在研究者過去經驗中,曾帶領全班學生以融入綜合領域課程的方式進行服務 學習,過程中有許多挫折,卻也獲得學生及家長的肯定及自身專業成長,因此研 究者希望能以先前經驗做基礎,進行更好的教學設計,並發展出不同形式的服務 學習方案,因此不斷的從教學現場觀察,以尋找學生的需求。於是,便開始發現 低年級在學校受傷累計人次總是居高不下,課堂中也不斷叮嚀孩子的正是安全問 題,這充分凸顯學生對安全教育的需求,因此形成此研究初步的方向。 (二) 整理情境脈絡-收集資料以澄清問題情境 在確定行動研究的方向後,研究者便需要更仔細的觀察學生的安全問題,探 討學童受傷成因、場域及原有的、現行的安全教育內容,同時透過相關研究資料 的閱讀,回顧服務學習與安全教育的相關文獻,瞭解理論基礎、實施方式。將觀 察到的問題澄清並聚焦。. 31.

(46) (三) 發展行動策略與行動 此階段為整個行動研究最重要的部分,研究者透過實際執行課程及學生給予 的反饋,將進行行動、反省、修正、再行動的循環。此階段為在課程設計上特別 安排三次服務行動,使得方案中準備-服務-反思亦循環三次。在這樣的過程中紀 錄每個足跡,研究者也持續反省、調整。 (四) 收集資料進行效果評估 在執行階段結束後,研究者將歷程中留下的紀錄、省思、觀察、訪談等資料 重新觀察並反省,此階段幫助研究者能更客觀的瞭解教學脈絡,是一個理論、研 究者與資料三方對話的過程。此階段能透過反省與批判呈現出轉變與成長(歐采 欣,2008)。 (五) 資料分析與撰寫報告 最後將收集的資料與反省後的結果做統整,撰寫研究報告。依據文獻中 的理論及資料分析後結果,重新詮釋整合,形成研究討論、結果與提出建議。. 32.

(47)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本節說明研究中的場域與研究對象 一、 研究場域 (一) 學校背景 臺灣北部某公立國小,學校擁有新穎的校舍與教學設備,結合周邊原有百年 老舊社區,人文歷史薈萃,交通便捷且生活機能充足。 (二) 社團課資料 本研究中的社團為學校開設給校內學童之課後社團活動,107 學年度上學期 社團數量大約五十個,靜態與動態性質皆包含其中,時間安排在正式課程後。而 本研究中的社團為愛心服務社,每周四下午 4 點至 5 點半,整學期共 21 堂課。 (三) 社團課教室 社團課使用的是研究者任教的二年級教室,由於學校規劃將低年級教室安排 在同一層樓,因此對於一年級而言,也能方便快速的到達社團上課地點。而教室 內以平時上課學生的座位(灰色區域)安排,盡量不移動為主,需要較大的活動時 會使用黑板前的空間或教師的大桌子,如圖 3-3-1。. 黑板. 教 師 桌 講桌. 教 師 桌. 圖 3-3-1 教室平面圖 33.

(48) 二、 研究對象 (一) 社團課學生 由於本研究聚焦在低年級學童的學習歷程,加上研究者對低年級學童的能力 與學習條件是十分熟悉、掌握度高,因此整合過去一整年將服務學習融入綜合領 域課程的經驗,此次社團成員由學校低年級學童共 11 人自願報名參加,未經過 面試或其他條件篩選,以混齡方式上課,並在研究資料蒐集前皆有取得家長同 意。以下表 3-3-1 為學生基本資料與特質描述: 表 3-3-1 研究對象名單 學生姓名. 就讀年級. 性別. 身分. 學生特質描述. S1. 一年級. 男. 一般生. 專注、反應快,較內向,少主動表達想法。. S2. 一年級. 女. 一般生. 觀察力敏銳、細心、內向. S3. 一年級. 女. 一般生. 活潑、喜歡發表、衝動控制偏弱、易分心. S4. 一年級. 男. 一般生. 較內向,有其獨特的思考方式與見解. S5. 一年級. 女. 一般生. 專注、細心、能踴躍表達. S6. 一年級. 男. 一般生. 活潑、喜表達,情緒起伏較大、好勝心強. S7. 一年級. 男. 一般生. 活潑、喜表達,但內容較常沒掌握到重點. S8. 二年級. 男. 一般生. 活潑、外向、喜歡表達與主導. S9. 二年級. 男. 一般生. 活潑、外向、踴躍表達. S10. 二年級. 女. S11 二年級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男. 印度籍 雙語生 一般生. 34. 活潑、有想法,表達上較被動 活潑、外向、有創意、有引起注意的行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凡中華民國國民,體能狀況良好,具有安全維護暨門禁安全管理、校園定 時巡視、校園夜間輪值暨安全警戒及突發狀況處置及通報等工作能力者

Chinese Taipei Automobile Federation Road Safety Education Center...

1.建設安全優質雅緻、環保的學習環境:規劃學校整體建設及改善

學校各級人員均 須遵守《香港國安法》及 所有適用於香港的法律 。作為一個良

「 幼小銜接」一向都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課題。從

家庭因素、轉校等)安排子女重讀某一級别而延 長幼稚園教育超過三年,家長一般須支付未扣減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第十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當通 過學校、社會團體、媒體、網絡 等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 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國家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