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大眾」底下的皇民化影劇政策

第一節、 官方的皇民化政策視角

78

第五章、「大眾」底下的皇民化影劇政策

皇民化時期的影劇政策,在法規層面上消極禁止舊劇、華語電影在影劇市場 上的演出,並訂立嚴格檢閱過程排除不合法規的片段,在組織層面上則積極以一 元統制機構,整合市場上影劇組織,利於官方實施各項政策及政策宣傳。在此嚴 厲的控管制度下,「大眾」成為隱性的存在者,其動能被官方限縮而變得微弱,

在商業市場上卻並非不存在,官方為達到影響「大眾」的政策目的,必須以「大 眾」的喜好做衡量,因此「大眾」成為政策的隱性引導者之一,其喜好也影響官 方施策的方向,即便在皇民化嚴厲的統制政策底下,官方勢必也須做出適度的協 調,尤其在娛樂體系中,因非民生必須品,由自身喜好去選擇更成為考量重點。

而「大眾」的動能則隱藏於市場機制下,雖不如開放市場明顯具備影響力,卻也 有能夠改變政策方向之處。

本章試圖綜合前述章節,推尋出戰爭時期「大眾」主體的喜好,在戰爭的限 縮制度下,由顯性的主導戲劇市場的取向,轉變為隱藏於統制體系下,間接轉化 影劇政策的趨勢。「大眾」被施政者臆測的過程中,逐漸轉化為各種不同階層的 想像體,而官方藉著想像大眾的主體,與考量政策的目的後,折衷推行更適於現 況的影劇政策,藉以證明「大眾」在其中扮演著,並非被動的接受者,實際上仍 具備某程度的影響力甚或是引導權。

第一節、官方的皇民化政策視角

觀察太平洋戰爭前後期官方的政策,由於戰爭加劇造成戰力及後援物資需求 增加,1941 年殖民官方成立「皇民奉公會」,與日本「大政翼贊會」相呼應,其 主要目的在於「透徹皇民精神,達成職分奉公的赤誠,確立往後生活體制,協助 推進非常時期的經濟」137,此立旨標示著皇民奉公會作為戰時體系下的統制機

137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79

構,目的為使轄下殖民地民眾皆能透徹皇民精神,心悅誠服盡非常時期的努力,

以產出超越平時的產能,替戰爭奉獻服務。皇民奉公會由中央本部、委員會、地 方支部、分會、區分會、部落會、奉公班,與「州廳郡市街庄」的行政體系與「部 落振興會」的教化體系相結合,除此之外行政體系外尚有多種職業團體組成的「奉 公團」,將全臺皆納入奉公編制中。在中央項下的「娛樂委員會」,主要負責將娛 樂帶入各地方,培訓青年團組織演出青年劇,以供應舊劇漸禁後,在非都市區產 生的娛樂空缺。

如前所述,官方著重青年劇與移動演劇作為娛樂的重點,目的為藉重視娛 樂,緩和殖民地民眾疲乏的戰爭協力行動,在娛樂的過程中獲得休養,並持續替 戰爭與皇國奉獻。在此同時又希冀藉著娛樂宣揚皇民政策,以娛樂作潛移默化的 效用,將皇民理念與各類典型人物置於電影或戲劇中,藉著劇情推展使民眾產生 認同,並將進入「皇民化」視為崇高的目標,進而身體力行無私奉獻。典型的皇 民化劇為達宣揚皇民政策目標,常出現對比人物強烈的皇民與非皇民角色,以及 存在其中的「準皇民角色」138,作為觀眾投入自身想像的指標。

一、日語政策與純血化

如前所述,殖民方將說日語作為更換血液,成為皇民的要素之一,更是在皇 民化時期之前即已推廣「國語普及」計劃,預定十年內完成全島的日語提升。若 說「國語」成為皇民血液的必要因素,「國語普及」應當做為皇民化的重點進行,

然在戲劇上推廣純日語劇的政策上,卻一直在各派主事者間產生矛盾,難以統合 出確切的做法。在電影上亦然,開放部分華語電影的市場,意味著純日語、外語 的電影,並不能完全涵括商業電影市場中的臺灣民眾,或是此類電影無法有效達 成殖民者的意圖,固然滿映的電影與日本在中國內部的媒體宣傳政策也有關,但

NO.31,頁 178,1999 年

138 石婉舜〈「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

NO.159,頁 69-73,2008 年 3 月

80

滿映拍出的許多中日語混用的電影,也顯示出進電影院的臺灣民眾日語程度確實 較高,相對的在政策上的宣傳效果,臺(中)日語併用產生的「交混」狀態,也 更符合正處於急速皇民化的臺灣現況,更易產生共鳴。

除此之外,在舞臺使用臺日或中日二種語言交錯的效果,更易於將角色進行 區分,使用日語者代表現代化、文明的形象,使用臺(中)語者則多處於未現代 化、經濟及思想落後的狀態,這種近乎二元對立的劃分,無形中將「日語」的位 階提升,「日語」在劇中成為現代化的表徵,同時因政策宣傳,又連結到皇民化 的路徑,使三者在觀眾主體意識中產生不可區分的連繫。值得注意的是,臺(中)

日兩種語言皆能運用者的角色,尚可分為運用流利與正在學習中,這類角色是處 在皇民化階段的民眾投射對象,將被殖民者對皇民化的想像以影像或實際演出呈 現,不同程度呈現了各種臺灣的皇民化現況。這類現況除卻以流利日語在影片中 或臺上演出,展現出完美的皇民化形象外,也包含著使用腔調與斷句皆不甚流 暢,帶著非母語痕跡的臺灣(中國)演員,由其親身展示著皇民化過程中學習日 語的困境與執著,更能深入觀者之心,達到宣傳國語普及政策之效。

運用「語言」作為皇民化途徑,是非大和民族的被殖民者轉換成皇民的唯一 途徑,因此語言與皇民化的關係緊密連結,藉由「同文」到達「同種」的意圖,

是殖民地皇民化政策的主軸之一。139日語政策憑藉著臺(中)日語臺詞的使用充 斥於整部電影或戲劇中,並不需要刻意提及,在觀者觀賞影片的同時即已受到「日 語」作為「皇民純血」的表徵,這類預設意識型態的引導,進而產生認同的結果。

二、總體戰與奉公精神

太平洋戰爭後皇民化政策進入「皇民奉公」時期,強調以個體奉公,體會皇 民真諦,在職務與生活皆無私奉獻,以度過戰時堅忍的物資及戰力缺乏狀態。「皇 民奉公」配合著「志願兵制度」在臺實施,更明確昭示出臺灣「南進基地」的地

139 關於語言與同化政策之關聯,可詳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 代化與認同》,麥田,2006 年 10 月 22 日

81

標,使進入戰時體制的臺灣更趨於全體動員,參與戰爭主/協力的傾向濃厚。在 影劇政策上,皇民化的實際行為以「奉公」體現,常出現於電影或戲劇的劇情、

對話中,包括參與志願兵、重視生產嚴盡本分、奉獻身心效忠天皇等內容,作為 中心思想貫穿整個皇民化劇,而角色面對這些奉公事宜,常帶有激烈的情感,其 中也可能包含著疑惑、猶豫的痛苦,或是充滿著正面困難之徑的絕望感,這些戲 劇上的「衝突」在觀眾心中產生了一個至高點,並延續著這股激昂使觀眾對角色 的心理衝突產生思考與認同,成功的皇民化劇即是藉此宣揚皇民理念、奉公精神 的思想,使觀眾在不自覺間納入了皇民奉公的政策意識。

演員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因素,完美詮釋著角色的演員,能將觀眾的情緒引 至衝突的爆發點,而達到戲劇深厚的影響力。在皇民化劇的情況,培養新劇演員 遂成為重要戲劇政策之一,培訓的重點涵括了指導者直接進駐劇團、舉辦演員訓 練所、演員專門學校等,而課程內容則包含了「修養」、「國史」、「地理」、「法制」、

「社會常識」、「演劇史及理論」等,此中最具代表的為《皇民化劇入門》一書,

不僅提供戲劇入門者按圖索驥的演練本,更在書中不斷提及戲劇「讓民眾理解崇 高的皇國精神,並徹底普及『惟神之道』」的目標。140由這類把具培養皇民意識 的課程作為培訓演員必備根基的作法,得見官方將演員視為呈現皇民劇張力的要 素,並且在培訓時即涵養其皇民意識,利於在演出時更能由內而外體現激昂的皇 民情感,進而影響觀眾認同其困境與結論。

在各行政與非行政體系之分支奉公會與奉公團體,全數「個體奉公」以達整 體的監控模式下,進而達成總體戰的目標。將個人的奉公與國家目標結合,除去 個人主義的存在,意即「個體奉公」至極限後,成為總體戰爭的基石,在缺乏物 資的戰況下,個人奉獻所有以集合國家全數資源進行戰爭,兩者實為一體兩面之 關係。

140 石婉舜〈「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戲劇(1936.9~1940.11)〉,《民俗曲藝》

NO.159,頁 54-61,2008 年 3 月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