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以新劇為想像的「大眾」

第三節、 鄉土與皇民化

51

具現場感染力的媒體。電影可憑藉剪接等後製方式,增添許多劇場外的視聽效 果,並藉此在劇情與角色之外吸引觀眾,接受劇場內(甚或生活內)無法接觸的 感官享受。而戲劇更著重在劇場內的演出,以其即時藝術的特性,包含布景與特 技、燈光效果等舞臺技術,與情節、對白、角色等劇本架構與演員素質,更需專 業且熟練的演出以吸引觀眾。也因此在皇民化的施策上,對戲劇更為重視演員與 劇本的要求,並不斷重申此二者的重要性。

第三節、鄉土與皇民化

石婉舜認為戲劇融合在學程教育體系中,不僅對公學校的學生具備達成任務 的榮譽感,甚至對觀賞與陪同的學生家長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力。92承接此政 策脈絡而來的,即是廣推至鄉里民間,各農、漁村的「青年劇」體系,最終目標 是整個鄉土的參與感,戲劇及演員本身的專業程度似乎已不那麼受重視。而在都 市娛樂多元的情況之下,觀眾自然有「比較」與「選擇」的能力,即便是舊劇漸 禁,慣於觀賞舊劇的觀眾也未必在有限條件之下,放低自己胃口進入劇場,更何 況還有電影可供選擇,也因此註定青年劇在都市商業劇場難以生存的命運。不過 自 1940 年開始,日本本土興起了著重鄉土文化的「地方文化論述」,雖其實踐的 主體以移動演劇為重,卻也對商業劇場起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皇民化的鄉土論述

所謂「地方文化論述」是起自 1940 年近衛第二次組閣,以「高度國防國家 體制」為主體抑制軍部勢力,提出「國民士氣的沉滯將影響長期戰下國民對政府 施策予以積極協助的信念,因此有必要獎勵健全娛樂」、「過去政府的高壓政策受 到批判,轉而提倡各項傳統祭典、娛樂之復活」,此「文化政策最特殊之處,在 於提出由中央往地方移行的地方文化論,並強調重新創造地方文化的新價值。」

92 石婉舜《台灣總督府戲劇(曲)政策之研究(1895-1945)》,頁 14-17,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 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2004 年 10 月~ 2005 年 12 月

52

「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復活、重編與新興文化的移入」、「而民藝/鄉土資料展覽 會、鄉土舞蹈/民謠大會、鄉土演劇、鄉土史的編纂、鄉土偉人的表揚等也都陸 續舉辦。透過這樣的文化運動,鄉土主義一時間高揚起來。」93

在此地方文化論述的表述下,殖民地的地方文化有逐漸復甦的徵兆,1941 年成立的「臺灣鄉土演劇研究會」為開端,到 1942 年布袋戲正式在戲院復演,

至 1943 年厚生演劇研究會使用臺語流行歌演出,一系列的進程皆以「地方文化 論述」為基礎論調,即便官方的地方文化論述並不包含殖民地,但透過被殖民者 的努力得以擴張,也正顯示出被殖民者在官方政策的縫隙中,求取不同解釋與其 妥協的成效。

二、禁用臺語政策論爭

西川滿曾評論道,許多新劇團是披著新派假面的皮,穿著和服欺瞞當局的舊 歌仔戲,即所謂「酥胡」,這類的劇團通常使用臺灣語演出。在此西川滿顯然把 使用臺灣語等同於改良劇團,但如前所述,藝能祭的新劇團也使用臺灣語演出,

並非只是個別劇團現象。

關於戲劇使用語言的論述主要分三派,贊成使用臺灣語的理由,是因為民眾 無法理解國語,為使民眾了解皇民化的意義,不得已必須以臺灣語為工具,也就 是臺灣語僅僅作為皇民思想的傳遞工具,並不具備文化上的實質意義。漸進主義 者認為在演員素質、演出狀態未配得上時,國語化只是空論,然而隨著如國民學 校畢業的新弟子加入,總有一天將可取代臺灣話演出。

而臺灣話演出者的方式有三:(1)全臺灣話:若使用國語演出,觀眾不來觀 看將無法達成效果。(2)劇中只有內地人對話時使用國語。(3)臺灣話與國語混 雜使用。反對使用臺灣話者,如西川滿則視前兩種論調為禍根,認為現今愛國劇 團絕對不會使用臺灣話,同時其他酥胡劇團仍使用臺灣話,將造成愛國劇團無法

93 石婉舜《一九四三年臺灣「厚生演劇研究會」研究》,頁 17-18,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 論文,2002 年

53

與之抗衡,因此只有當全島皆使用「國語」演出,才可能達到公平,且在志願兵 制度施行的現在,更無議論餘地,因而設立演劇協會之劇團統制政策是必須的,

他並且認為戰時的三年,相當於平時的三十年,三年間即可創造出真正具備日本 性格的劇團。94

皇民劇使用語言的爭論,其實也是殖民者在國語尚未普及的情況下,矛盾的 選擇之一。如前所述,也涉及到採取直接或間接皇民化的方式,觀此時期的報章 評論,劇作家、主事者雖多傾向直接以國語演出,然最後不論藝能祭、演劇挺身 隊都以台語(夾雜部分日語)進行演出,也顯現出在政策目的整體考量後,殖民 者不得不作出的折衝。

三、認知不一的皇民化路徑

1941 年竹內治針對臺灣戲劇,曾在《臺灣日日新報》上發表評論:

臺灣に於ける演劇の根本目的をその本質からして、大體左の二通りに分 けることが出來ると思ふ。

一、大眾の慰安對照として考へる場合

一、演劇の有つ大眾性を利用して教化並啟發宣傳をなす事によつて、皇 民鍊成の一翼とする場合(中略)

假に二を主として考へた場合、臺灣演劇は原則的に日本的でなければな らない。さうなれば、臺灣音樂、在來の臺灣風俗などは、これを許容す る事は出來ない。當然言語も日本的を主體と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事にな る。これは見方によつては過酷の樣ではあるが、形式同化の一種である と考へられる元來同化の方法には二種あつて、形式から入るものと、內 容、精神に中心を聞くものと區別される。形式をすべて日本的に統一す る事によつて、その環境に馴育させ、終には日本的な演劇を本島人大眾

94 西川滿〈演劇と臺灣語〉,《臺灣日日新報》夕刊 4 版,1941 年 11 月 11 日

54

に開合させてしまふ。これには相當の難を排して……(中略)

又一を主とした場合を考へると本島人大眾中、その大部分を占める教育 程度の低い民眾を對照と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本島人大眾が娛樂として 欲しい、慰安として心ゆくばかり樂しめるものといへば、從來の臺灣芝 居であり、臺灣音樂である。一般大眾にとつて、これ程樂しめ、慰安に なるものは、事實上他にない筈である。95

竹內治並將地方文化論與其結合,認為

健全なる文化育成に努めるものの、決して之を強制はしない筈だ。(中 略)眞の國民文化は、正しき國家の文化政策に基いて、時代の流れと共 に、眞に國民の中から湧上るもの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茲國家の文化政 策確立の意義と、國民の自覺が必要となるわけである。(中略)

地方文化と鄉土色。その間に切り○すことの出來ない密接な關係が存在 することは……(中略)

演劇はその本質からして、勿論民眾の娛樂の一面である。然して娛樂は 民眾の心の糧で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一日の勤勞に疲れた心を一夜の慰安 によつて、心ゆくばかり憩はせ、明日への働く力を養成させるものでな くてはならない。(中略)

臺灣に於ける健全娛樂とは、明日への勤勞を增進させるのもであると同 時に、更に臺灣の根幹ともなる、皇民鍊成運動の資となるものでなけれ ばならない事は勿論である。96

95 竹內治〈島民劇の再檢討― 臺灣と演劇(下)〉,《臺灣日日新報》夕刊 4 版,1941 年 10 月 17 日

96 竹內治〈島民劇の再檢討― 臺灣と演劇(上)〉,《臺灣日日新報》夕刊 4 版,1941 年 10 月 16 日

55

竹內治認為臺灣戲劇目的不外乎二者,撫慰大眾及教化啟發,成為宣傳皇民鍊成 的一翼。並且假若以宣傳皇民鍊成為目的,臺灣演劇原則上非為日本式不可,臺 灣音樂等臺灣舊有風俗元素則不應存在戲劇內,而語言也必須以日語為主;但以 撫慰大眾為考量,本島大眾想要的娛樂是臺灣舊有戲劇及音樂,並非日本式的樂 舞。因此他認為臺灣戲劇須在由形式進入跟由內容、精神為中心了解,此二種同 化方式中找尋方向,而完全統一於日本形式相當困難。他並將地方文化論與戲劇 同化方式結合,認為地方文化與鄉土色有無可畫分之密切關係,而真正的國民文 化,是基於正確的國家文化政策,與時代一同變遷,由國民自身湧現,在國家文 化政策的確立上,國民自覺是必要的。

雖然殖民者的最終目的,仍是透過戲劇達成皇民鍊成,即便是以撫慰人心的 角度,也是為了養成明日的勞動力,同時育成臺灣的根幹,皇民鍊成運動的養分。

殖民者的觀點認為娛樂撫慰人心的目的在於「動員」物資、人利,甚至軍備力,

所謂「樂在其中、撫慰人心之物」,承繼日本近衛內閣所提出「地方文化」論述 中,要求戲劇和文學需達到「新的慰安的創造」而來。97

而對於本島人而言,此種論述正適合其觀劇需求,在不違背政策前提下,商 業劇場以演出「撫慰人心」的各種戲劇,也並不一定具備了皇民政策內容,不論 語言、劇情、佈景、音樂上,皆以觀眾喜好為主,因商業劇場不論劇場、劇團、

股東,其主要目的為營利,與殖民者「動員戰爭」的認知並不相同,其皇民化的

股東,其主要目的為營利,與殖民者「動員戰爭」的認知並不相同,其皇民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