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實務工作者與新聞教育的建議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對實務工作者與新聞教育的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比較接近探討新聞從業人員查證實然面的研究寥寥無幾,除黃郁琄(1999)從 心智判斷的角度探討記者查證過程的心路歷程外,王凌宵等人(2010)援引史學方 法解析紀錄片真偽,除此之外,國內未見其他相關議題的探討和研究。幾次重大 假新聞事件如腳尾飯事件、周政保嗆聲事件、三立二二八誤植資料畫面等,在當 時造成軒然大波後,的確引發眾多輿論探討,然除了建立較為嚴謹的規範外,實 未能導引後續更多具建設性的討論,尤其是在查證程序的建立上更未能有所突 破,有鑑於此,本研究從TPV 的使用做出發,以查證 TPV 為題,試圖建立一套 適用於各種情境的查證基本準則,期待新聞工作者掌握基本原則後,能於所處情 境中靈活運用,將查證的概念從抽象層面延伸至具體層面、從教條式的宣稱晉升 到可實踐的實用價值。

第二節 對實務工作者與新聞教育的建議

綜合上述重要發現,本節主要是將研究結果回饋到新聞實務工作與新聞教育 之上,試圖在查證理論上進行補強,並對新聞教育提供若干建議。

一、對實務工作者的建議

(一)、公民參與理念的實踐

本研究發現,電視新聞取用TPV 仍停留在以往取用外來素材的思維,然而,

當代公民意識逐漸抬頭,公民新聞的理念開始受到重視,不過仍是呈現出公民新 聞與主流媒體分頭並行的兩條路線,這方面BBC 的 Action Network 與台灣公廣 集團的「PeoPo 公民新聞平台」,是少數將公民新聞的精神導入主流媒體中,除 了選播優質的公民新聞報導外,公視更是有一系列培訓公民記者的課程訓練,以 提升公民記者的能力,作為提昇整體新聞專業性的方法。 

本研究著重在探討電視新聞工作者對於 TPV 的取用和查證,然此仍是以電 視台守門編輯的概念做出發,是由上而下的管控,受限於 TPV 的特性導致查證 上的難題,因此研究建議思考主流媒體與公民新聞的合作空間,直接從素材的品 質上做管控,以公民新聞學的精神培養專業的素材提供者,如此不但能達到深化 議題的目的,也能提昇整體新聞的專業性,避免前述所言的種種弊端(蔡孟珊,

2010;陳順孝,200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新聞查證原則的建立

由內容分析結果得知,所有 TPV 做成的新聞報導中,將近一成是沒有經過 任何查證的動作,有查證的新聞裡,也多使用一種查證方式,且只有三成左右的 報導有尋找其他資料進行交叉比對,又以網路資料最常被使用。此外,僅五成的 電視新聞工作者會到現場進行勘查與採訪,採訪對象通常只找一位。由研究結果 發現,電視新聞工作者對於 TPV 的資訊評估與查證作為嚴重不足,而他們認為 這是囿於各種環境與工作常規的限制,亦不諱言其中也有個人懶惰便宜行事的成 份,他們最常使用的方式是循保守途徑做新聞,以規避可能遭遇的責難或刑責:

(1)白描畫面看圖說故事,避免做出事實的判斷、(2)拍攝網友留言或街訪,

替代找尋消息來源與當事者的責任、(3)轉換新聞角度、重新設定議題,模糊具 爭議性的部份。然而,以上的作法都不是查證,而是規避查證責任的作為,實際 上查證應有的作為應秉持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1.質疑優先

看到畫面的第一步必須心存質疑,質疑兩個層面的問題:(1)影像是否傳達 正確的訊息、(2)TPV 提供者之目的。心存質疑後便以「有罪推定」的精神,

先假設影像為假,再尋找各種可能證明影像為假的證據,而當最終找不到素材假 造的證據時,即可判斷其應為真。舉例來說,多數人購買蛋糕時並不會對蛋糕尺 寸有所質疑,除非從肉眼觀察相差太遠,但多年前一位竹科工程師因為每天接觸 八吋晶圓,對於八吋的大小概念聊若指掌,某天他到蛋糕店購買八吋蛋糕,「質 疑」蛋糕店八吋大小的蛋糕「疑似」縮水,測量後發現直徑確實比實際尺寸小了 2.3 公分,憤而將蛋糕退回。從這個案例中可看出,對身邊微小的事物保持質疑、

或對一直以來習以為常的事情感到質疑,是發掘真相的第一步。

質疑之後才是查證的開始,可遵照幾個步驟進行:一問,向人詢問、二至,

到現場勘查與找尋線索、三查,找尋其他資料相互比對、四想,以邏輯推斷以掌 握的線索、五判,基於經驗做出判斷。

2.詰問必備

問並非隨意問,而是依路線特性找到能回答問題的人,如事件當事者或是公 正的第三方出面說明,例如,社會縣通常會尋找警方瞭解事件始末、生活縣則通 常找各領域專家解答疑惑。問的過程中,「如何問」與「問什麼」是兩大關鍵,

問的方式有兩種:(1)對單一對象反覆詰問,從中尋求破綻、(2)對多元消息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源交叉詰問,從中建立事件全貌。

舉例來說,在研究者參與觀察期間,曾有位快遞公司的送貨員被人拍到踹狗 惡行,後影片被放上網路引發網友撻伐,這位虐狗者在快遞公司主管陪同下召開 記者向社會大眾道歉,卻否認虐狗行徑而主張是狗主動攻擊所以自衛,現場媒體 質問他影片呈現的是該名男子主動踹狗,該名男子對此則不予回應,態度閃躲,

對於其他質問也含糊帶過。此外,當時快遞公司陪同人員在旁屢屢提點男子,也 讓在場媒體怒斥:「讓他自己講,不要下指導棋」。從這過程中看出電視新聞工作 者希望透過對單一對象的反覆詰問找出說詞破綻。至於交互詰問則通常發生在集 體事件中,譬如校園霸凌事件中,記者透過對所有涉嫌施暴的學生進行相互交叉 詢問,以釐清事件的真相。

3.資料比對

警方的筆錄內容、網路資料、電視台內部資料畫面、外部檔案等都是資料比 對的來源,電視新聞工作者選用哪些資料進行比對取決於新聞題材的差異性,若 已有媒體先行報導,也可能向媒體同業同業求證。舉例來說,研究者參與觀察期 間曾遇某官員疑似涉及性侵案,負責跑檢調線的電視記者早上看到報紙後,決定 跟這條線索,於是便連線網路司法院資料庫尋找判決書內容,此處的判決書即為 可供比對的資料來源。又,另一位檢察官妻子涉及詐欺案,電視台記者處理這則 新聞時便翻拍法院的判決書、聯合報報導(因聯合報已先行報導過)、以及調閱 內部資料畫面,因這位被指控的檢察官先前上過電視新聞,這些資料都是為了佐 證新聞事實。不過,電視新聞工作者取用 TPV 做成報導時,實際上較一般新聞 報導少運用交叉比對資料的方式查證。

4.邏輯至上

除了上述向外探知事實的作法外,回到電視新聞工作者本身、基於新聞專業 素養而存在的思維能力也是查證過程中不容或缺的元素。盡其所能地找出各種線 索中不合常理的部分,就不易被誤導而做出錯誤的報導。例如根據體型優勢判斷 瘦弱男子不可能在手無寸鐵之際襲擊體型勝過他一倍的警察,從中繼續追查彼此 交友關係後,發現兩方有情感糾紛因此誣陷。

5.經驗輔助

經驗奠基於電視新聞工作者多年來在上述各項努力中累積而來,經驗除了能 形塑出過人的觀察力之外,還能使電視新聞工作者在短時間內迅速理解問題並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到問題癥結點所在。經驗讓電視新聞工作者以觀察取代涉入、以理性駕馭感性,

有助於釐清事件真相,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常言:「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實是他們從經驗中累積起的理性判斷力,不輕易為人 所誤導。舉例來說,報導網路爆紅素人歌手前,基於經驗得知有經紀約的藝人不 輕易受訪,因此以嘗試邀訪的方式確認的確是素人歌手或是經紀公司的宣傳操 作。

二、對新聞教育的建議

研究至此已接近尾聲,以一個主修新聞的研究者或研究生而言,實證性的研 究主題不僅為提供實務工作之建議,也期許能將研究心得回歸於新聞教育之中,

讓新聞教育與時俱進,爾後教育出的賢才能更符合時代所需。在資料蒐集過程 中,研究者發現對電視新聞工作者而言,他們腦海中的基模攸關他們對新聞查證 的理解和認知,因為理解和認知的不同,便導致各種行為模式的差異。 

研究者認為,電視新聞工作者的認知來自於他們是否具備足夠的質疑與批判 性思考的能力,新聞教育最重要的便是引導學生學習對現狀提出質疑,因為質疑 的精神是所有新聞查證的起點。然而,質疑的精神還要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作應 變,本研究與其他新聞查證相關研究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特別關注情境脈絡對於 新聞從業者查證行為的影響,因此透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個案介紹,將情境 列入參考,最終歸納出適用於各種情境的基本查證原則。既然情境這麼重要,那 麼新聞教育便不能不考量情境的因素,也不能不培養質疑的精神。 

1.情境教學引導思考

本研究對新聞教育建議採用「個案教學法」的方式進行,開設「新聞查證個 案探討」課程,以分組討論的方式,每週討論一個具爭議性的新聞事件,讓學生 模擬實境,扮演記者身分演練查證過程,再進行討論與分享,並邀請業界新聞工 作者一同參與,除了分享其過往曾處理過的案例外,也能提供學生若干建議與指 導。此外,建議查證個案研討課程中應安排「影音查證」專題,教授學生影像與

本研究對新聞教育建議採用「個案教學法」的方式進行,開設「新聞查證個 案探討」課程,以分組討論的方式,每週討論一個具爭議性的新聞事件,讓學生 模擬實境,扮演記者身分演練查證過程,再進行討論與分享,並邀請業界新聞工 作者一同參與,除了分享其過往曾處理過的案例外,也能提供學生若干建議與指 導。此外,建議查證個案研討課程中應安排「影音查證」專題,教授學生影像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