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摘述與重要發現

四、 探討 TPV 於新聞學之定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聞未展現出任何查證過程(未使用任何查證方式),兩者結果相當吻合,顯示出 人們認知的查證行為與實際查證種類的統計結果相符,然此亦僅止於研究者個人 的推論與臆測,實際上查證認知的具體內涵及其與查證作為的關聯性亦有待後續 研究釐清。

6.實驗為趣味性

研究發現,在需查證的299 則新聞中,僅有 16 則是以實驗的方式進行,就 電視新聞工作者而言,實驗目的多半是為了增加新聞的趣味性,證實的結果如何 並不重要。此外,由記者擔任實驗者與無法判斷誰為實驗者的佔最多,16 則中 有6 是記者進行實驗、另 6 則為不知名人士進行實驗;專家實驗也只有 3 則,顯 現出電視台在做實驗時,通常以未受過專業訓練的記者親自示範,甚至是找尋不 知名的人士做實驗(可能是電視台實習生或路人),因此實驗的可信度與效度令 人質疑,而這也正好回應電視新聞工作者所言的,實驗的目的通常不為驗證而是 為增加新聞的趣味性相符,然實際上是否具備關連性亦有待後續研究釐清。

四、探討 TPV 於新聞學之定位

(一)、電視新聞典範的移轉

隨著傳播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新聞從業人員除了必須具備使用新傳播工具 的技能外,也必須能解決新傳播科技所帶來的問題,以往新聞學研究對於新傳播 科技於新聞產製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多抱持著正面樂觀的態度,電腦輔助報導增 加了電視新聞工作者感官所能觸及的視角。近年來持消極負面看法的人則認為網 路上充斥著過多不實資訊,對於新聞專業造成嚴重威脅,也加劇了新聞從業者工 作上的挑戰。然即便這類議題已引起廣泛注意,相關研究仍是停留在指出新聞正 確性日益喪失此一事實,卻未能深化至新聞從業者所應具備的相應舉措,此外,

就算指出此一現象,也未能將現象提昇至概念的層次,究竟新聞從業者在當代資 訊社會的情境下面臨了什麼樣的查證難題與挑戰,在相關研究中仍是語焉不詳 的。

除此之外,當代新聞本質的轉變也是頗值得關注的議題,其中又以新聞素材 來源的多樣化與獨家概念的轉化在本研究中最能看出端倪。本研究發現,2009 年的莫拉克風災是重要的轉捩點,配合 2008 年後 Youtube 在全球引發的視頻分 享熱潮,莫拉克風災發生之後,東森電視台立即在八月八日開放民眾 call in 通

的迴響(莊嘉豐,2011;陳順孝,2010)。由此看來,電視台取用 TPV 確實可能喚 醒更多民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進而落實媒體公共性的實踐。

然而,不當的取用也可能產生各種負面效應,本研究發現,許多 TPV 題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比較接近探討新聞從業人員查證實然面的研究寥寥無幾,除黃郁琄(1999)從 心智判斷的角度探討記者查證過程的心路歷程外,王凌宵等人(2010)援引史學方 法解析紀錄片真偽,除此之外,國內未見其他相關議題的探討和研究。幾次重大 假新聞事件如腳尾飯事件、周政保嗆聲事件、三立二二八誤植資料畫面等,在當 時造成軒然大波後,的確引發眾多輿論探討,然除了建立較為嚴謹的規範外,實 未能導引後續更多具建設性的討論,尤其是在查證程序的建立上更未能有所突 破,有鑑於此,本研究從TPV 的使用做出發,以查證 TPV 為題,試圖建立一套 適用於各種情境的查證基本準則,期待新聞工作者掌握基本原則後,能於所處情 境中靈活運用,將查證的概念從抽象層面延伸至具體層面、從教條式的宣稱晉升 到可實踐的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