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三節 實務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6

優劣得失,重塑其故有的思考框架與處遇風格,更因在職生原本已擁有豐富的工 作經驗,有助於實習生與實習場所的雙向成長。此外,也鼓勵一般生在碩一求學 階段可至機構兼差,可藉此提高對實習機會的可近性,並因工作經驗的豐富化而 對之後的實習有更多的獲益。

由於本研究在實習收獲部分僅詢問實習生認知的整體收獲,未設計反向題,

也未將實習收獲的具體面向加以量測,在職生是否有社會預期(social desirability) 之心理,認為在職生的表現與收獲應當較好,而放大了自己收獲的情形;或如前 述有限理性所論及,在職生已降低個人在實習中的期待,因而提高對實習收獲的 認知,又或者有其他內外在機制的運作影響實習收獲;此外,對在職生表達碩士 班實習困難和有效性的議題,現行制度是否有改善的配套措施,使在職生得以兼 顧其工作和實習要求,這也是值得後續研究可討論的。

第三節 實務建議

壹、 個人面

一、 實習前至機構走訪,確實瞭解實習機構之概況與實習內容

本研究發現實習前至機構拜訪機構,能降低實習期待落差並提高實習收 獲,因此建議碩士班研究生在實習前可先蒐集機構相關資訊,並接洽拜訪 事宜,拜訪期間或之後可再與機構討論實習計畫,使兩方對於實習內涵之 理解相同,降低實習期望落差。

二、 實習前可先選定合適的社會工作機構兼職

社會工作是一門做中學的學問,本研究建議實習前可在心儀的社會工作 單位兼職,經濟上有所補貼,也因與服務對象的接觸或服務方法的使用密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7

提高,工作經驗提升,使研究生在未來實習時能有更多的反思及成長空間。

三、 每次實習前須調整心態,讓過去經驗成為收獲的基石而非絆腳石

本研究發現,先前的實習經驗對於實習期待落差和實習收獲有所影響,

因此建議研究生在每次實習前務須調整心態,瞭解每一次實習都是一次新 的嘗試,方能在實習中有新的刺激、新的成長。

四、 選擇不同的實習領域和工作方法

由機構提供的主要服務與社工實習生期待的實習內容來看,直接服務皆 是主流。本次調查發現社工研究生的實習以個案工作為主,如同曾華源(1993) 的調查結果。而參與期待率19最低的社會政策與立法倡導一項,其實習落差 在工作方法之間最小,且收獲也僅次於團體工作。

未來研究生在選擇自己的實習領域時,除了考量自己的專業領域、研究 論文發展方向之外,亦可多方嘗試直接與間接領域的差別,以免因噎廢食。

五、 積極而主動的溝通並參與實習評估

由第二章學校實習制度之整理,國內僅有台灣大學明定學生有查閱成績 的權力。做為一個為自己實習成果負責的研究生,研究所實習生可主動向 機構與學校督導要求參與自己的實習評估,除了可瞭解他人的評定標準,

也可藉此機會與督導對話,澄清彼此的想法。

貳、 機構面

一、 透過良性溝通、實習計畫的討論、實習契約的簽訂減低實習生期望落差

19 實際參與的人數佔期待人數的比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8

本研究發現期待落差是對實習收獲最主要的負面影響來源,因此降低期 待落差應是機構與實習生共同努力的目標。Knight(2001)即指出,機構及早 向學生介紹機構,並澄清實習生角色與實習表現的期待對於實習之助益相當 大。因此本研究建議機構本身可自行規劃實習計畫,並與實習生核對雙方的 實習期待是否一致,再簽定實習契約,述明實習內容與相關規定。

二、 機構督導應配有合適人選

機構可安排本身較有意願的社工員擔任實習督導,或考量實習生特質安 排實習督導(沈慶盈,2010)。本研究發現社會工作背景的機構督導,在期待 落差的調校、對實習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以及專業信念的啟發上有正面的影 響,致使實習收獲較高,對於專業較能肯定,也願意給予承諾。雖然研究也 發現社會學背景的督導有相當正面的影響,但在沒有其他實證結果產生前,

本研究支持機構選擇社會工作學歷背景的機構督導帶領社會工作實習生。

三、 機構督導教學方式

國內外已開始採行不同模式的實習督導教學方法,如理論與實務整合模 式(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TP loop model)強調實務議題的反思與 連結(Bogo &Vayda, 2000)、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的 教學模式,從真實存在的問題,或透過教師設計問題,使學生以團體方式,

透過自我引導(self-directed)探索問題的解決方式(Burgess & Young,2005;闕 漢中等,2008)、批判教育學的觀點則採賦權學生,解放學生於與督導不平 衡的權力關係中,使其對現況有更多元的批判觀點和反思性(姚進忠,

2010),另外,國內許多社會工作機構正採行的優勢觀點(strengths perspective) 督導,皆可作為國內機構督導實習指引的參考架構,配合實習生適性發展 而參採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9

參、 學校面

一、 實習聯繫與學校督導職責

相較於美國有專人負責與機構聯繫,國內經驗多半是由實習生主動聯 繫,學校教師無法確實的了解實習生與機構洽談的情形,因此建議國內教育 單位可有人力負責實習生與機構接洽,而學校教師第一次拜訪機構的時間可 在實習開始的前一兩週,及早發現與調整機構與實習生之間的落差。

二、 學校與機構督導的互動可更加密切

學校可針對機構督導開設課程、研習、工作坊,鼓勵機構督導與學校有 更密切的互動關係,幫助實務工作者整合理論與實務經驗,學生也能在之 後成為間接受益者。

三、 學校與機構或在地社區的網絡關係建立

學校可開拓學校周遭的社區資源,建立學校與社區的合作模式,或與機 構之間形成網絡關係,可由學校與社區、機構共同規劃服務方案,再委由實 習人力持續推動方案進行,以充實學生的在地知識、提高學校對社會教學服 務的品質,並減少教學與實務之間的藩籬。

肆、 社會工作教育專業組織與教育面

一、 鼓勵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實習教育的相關研究

由於教育議題不似服務對象的問題、服務方式、影響因子等重要性昭然 若揭,再者,國內並無社會工作教育相關期刊,制度面沒有探討此議題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0

激勵因子,因此國內對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以及實習教育的相關實證研究 較少,然而社會工作教育裝備學生的服務能力與視野,實習教育接銜學校 教學與實務場域,都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

除了教學單位本身平時即應進行學生與實習生的評估之外,專業組織更 須關注教育與實習議題是否因應時代潮流,達成專業人才培育的教育目 標。短期目標可透過研討或獎助的方式鼓勵研究方向,中長期目標可透過 建立校級之間的交流平台以及專業學刊,使教育議題的發聲/發酵。

二、 實習教育標準的訂定及審慎的評估

誠如先前提及,美國的實習時數只是歷史的偶成結果,並無適切的證據 證實最佳的實習時數是多少(Raskin et al., 2008),對本研究發現實習次數愈 多,實習收獲呈現遞減的狀態,國內應當反思社會工作實習本科生與否、學 碩士之間、專業證照有無等條件是否有不同的安排。建議教育界、專業團體 及實務界,應對實習教育訂定出教育原則,再由各校發展各校的實習教育目 標,使實習教育有具體之成效,培養出才情兼備、知行合一的研究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