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社會工作碩士班實習概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之期待與實際實習情形,因此,在文獻 回顧部分,本章第一節首先回顧社會工作碩士班實習課程之定義、特色、形式與內涵。

學者(Järvelä, 2001; Eccles& Wigfield, 2002)指出,除了心理動力的運作之外,脈絡的 重要性也是需要被看重的;因此,第二節部分著重於探討實習外在制度環境如何設 計,將國內碩士班實習課程之實施情形與國外實習規定加以整理,據以作為研究建議 之參考,使之更為具體,且能兼納國際趨勢。第三節則針對實習內涵、理論模式、實 習內涵與期待的影響因素及實習期待落差對實習收獲及知情行意向3造成所影響之相 關實證研究逐一做探討,以建構出第四節之研究架構。

第一節 社會工作碩士班實習概述

社會工作教育的目標主要由理論知識、實務技術和核心價值三大部分組成 (Vass,1996;Zastrow,2008),社會工作實習課程則是讓學生在實際的情境中,能具 體的操作社會工作助人技巧,從中提昇學生對社會工作實務情形的分析與思考,使學 生能體認社會工作的目的、價值與倫理(CSWE,2002)。在第一節中將探討社會工作 實習之定義、形式與碩士班實習制度之特別處。

壹、 社會工作碩士班實習

研究所與大學部的實習教育目標有所不同。林桂碧(1988)認為,研究所的實習目 標有三:學習專業技術、熟悉某社會工作方法和專精特殊領域、訓練未來專業社會工 作的實務者。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CSWE,2008)的教育政策評核標準(EPAS)中提

3 根據相關實證研究指出期望落差與實習收獲的狀況可能影響實習生對社工專業的認同、感覺與職業 承諾,本研究茲將其稱作「知情行意向」。詳見本章第三節之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及,大學部課程透過核心能力的掌握,訓練具有通才實務能力的畢業生;研究所課程 的畢業生則專精於某一領域,訓練進階的知識與實務能力。以台灣的本土經驗來看,

陳麗欣(2004)的研究發現與美國的規定別無二致。其發現大學部與研究所皆包含執行 社會工作實務必備的價值、知識與技巧的訓練,基礎相似度極高,僅在課程的層次及 專精領域有些微的差距,而在研究所的訓練中較偏向「專精領域」的訓練與學習,而 大學部傾向一般訓練。

考量到研究生專精領域的選擇以及研究能力的學習,曾華源(1995)認為,大學部 的實習,包括見習、參觀、參加個案研討和撰寫讀書報告,在有人督導下嘗試實務工 作以結構化方式進行;但研究所實習則須考量研究生實習需要,不必有結構化的實習 課程,使其在實習過程中訓練社會現象與問題思辨分析能力、各理論知識整合運用能 力、認識個人與專業價值在服務過程中深層的影響力,並且能學習自我分析與訓練。

貳、 實習形式

一般來說,多數的社會工作實習仍在機構中進行(曾華源,1994)。本研究根據文 獻探討,先以實習期間做區分,此外,因應社會變遷,學校與機構合作的模式以及國 際社會工作實習的模式在此一併探討。

一、 機構實習─以實習期間區別

Hamilton 與 Else 於 1983 年曾將實習形式做區分為併行式(concurrent)與間隔式 (block)兩種(引自曾華源,1987),或稱作同步式實習與集中式實習(史柏年、侯欣,

2003)。併行式/同步式的實習是指實習活動與課堂學習交互穿插,同時進行;每周有 一至三天的時間在機構實習,其餘時間則在校學習,即為國內慣常使用的期中實習。

間隔式/集中式的實習是在課堂上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與原則,之後集中於一段時 間,以幾個禮拜至幾個月的時間在機構密集的學習,國內的實習時間通常在暑假期間 進行一個半月至兩個月的暑期實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以美國學制來說,碩士班的第一年訓練是為專業基礎做準備,次年的訓練則希望 學生從事進階或專精的實務(Raymond, Teare, &Atherton,1996;Bogo&Vayda,2000)。但 國內對於大學與研究所的實習目標之區隔並無定見,對於不同階段實習的目標是朝向 通才(generalist)、專才(specialist)、能力取向(competency-based)也少有討論;以國內碩 士班實習課程之要求,絕大多數以實習兩次以上為依歸,其中多半的實習時間點規定 在一年級下學期的期中實習,以及升二年級的暑期實習,但也因此,實習的訓練是否 真能回應、或是真的需要回應專精人才的需求,值得後續討論。

二、 大學與社區共同合作的實習經驗 (一) 國外經驗─社會工作諮詢服務

Poulin、Silver 和 Kauffman(2006)建議一種由大學挹注資金發展出來的,以社 區為基礎的實習方法選項,稱做社會工作諮詢服務(Social Work Consultation Services, SWCS)。

由於傳統的實習至今難以提供適足的實習機會,包括安全可行的實習地點與合 格的實習督導,也無法提供研究生通才訓練的需求;且在傳統的訓練脈絡之下,學 生在社會服務機構中學習社會專業技巧的發展,卻無法學習帶領公民參與的技能。

有些學校教師相信傳統技能的發展與公民參與的能力可以在此場域中連結,因此擇 定大學當地資源缺乏且社會經濟弱勢的社區,提供建立在公民參與基礎之上的社會 工作諮詢服務,並藉此提供學生全面的通才社會工作實務訓練。

研究生實習生在方案中可提供三種類型的服務:組成團隊提供直接服務,與老 師一起提供能力建構服務4,並與在地的社區組織串連以提供服務,研究結果發現,

4 能力建構服務(capacity building services),由在社區中缺乏資金、資源的組織向 SWCS 申請技術 協助,由教師與實習學生和機構共同界定確切的服務內容,服務包括研究與評估、員工能力發展、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SWCS 實習生其鉅視的能力,包括社區與組織實務皆高於接受傳統實習的學生,全 面實務能力指數(Overall practice skills index)亦然。

但同時,SWCS 需要對不同的案主群進行更多的訓練、需要澄清不同的角色與 責任、組織的結構尚未健全、學生在實習期間的人身安全、較傳統實習更大的工作 量都是此社會工作諮詢服務的潛在問題。

(二) 國內經驗─東吳大學方案實習課程

以國內東吳大學的經驗(闕漢中、羅國英、張菁芬、賴兩陽,2008),曾於 2005 年在方案實習的架構下提出「社區實作課群」的概念,透過課程整合,採用整合性 實作導向、聯合督導的設計,成一個實驗性的課群方案。目標是在結合師生共同深 入並關懷就近的士林社子島地區,以之作為大學與社區互助共生的一個觸角。

學生在課群中從事社區觀察、社區服務、依據社區觀察心得擬定服務方案、完 成方案評估與相關研究。在期末的自信向度評估中,參與的學生在評估需求、組織 服務隊、以及撰寫計畫等能力的自我評定上超過大四學生平均(然因人數不多,統 計上未達顯著)。但從學生的時間管理、團隊合作的困難、社區工作進入時不知該 從何下手、學生在社區中的角色如何認定、方案價值被質疑、師生彼此間的期待落 差、老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在在都還是問題。

此外,北投社區家庭暴力防治整合方案(東吳社工網站,05/25/2010)亦在方案 實習的脈絡之下,係由台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學會和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結盟的社 區行動方案。服務面向從個人、家庭、延伸到社區,企圖協助處在壓迫困境中的家 庭與個人、並且改變社區對家庭暴力的負面態度與作為。然而此方案並未有技術報

練服務、方案發展與方案計畫。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告或實證資料的產出,因此暫且表過不提。

對此方案,筆者認為相較社會工作諮詢服務,其行動的主體在於學校,且碩士 生的工作角色被期待是一個獨立的工作者,可以對個人、家庭與社區提供各自所需 的服務;東吳大學所發展出來的方案實習與社區合作的模式是以社區做為載體,承 接去社區實作的學生與老師,因此實際的展現了「做中學」的困難與韌性,但也還 在試驗與摸索的階段;其次,方案的參與者皆為大學部的學生,並未見到碩士生的 角色。

三、 國際社會工作實習

社會工作的教育目標之一是使社會工作者具備瞭解世界脈絡的社會工作實務能 力(CSWE,2001)。Cwikel, Savaya, Munford& Desai(2010)指出近代的社會變遷包括貧 窮、社會權的退化、政府對於社會服務的支持、不同群體與族群間差異的擴大、社會 連帶的崩解。全球化、多元化(pluralization)、社會排除與其他鉅視的影響都影響了社 會工作實務的運行。在世界村中,一個國家的危機與問題時常會影響到其他的國家 (Zastrow,2008),因此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正義的價值引導下參與全球性的行動,是可 以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訓練的視野與能力。Wehbi(2010)的研究指出學生基於對於其他 文化的好奇心、想與其他國家的人們有所連結、想做些不一樣的事、想對鄰里有些回 饋(國際學生回國實習)而選擇國際實習,並認為國際實習提供了學生擴展文化視野的 機會。

透過國際實習課程,使學生能夠連結鉅視與微視的實務(Gilin& Young,2010)。此 外,學生在觀念上可以培養剖析全球貧窮的結構性因素以及各國權力的動態觀,對自 己國家的國家發展、人權政策能秉持社會正義的態度,行動上可以幫助自己家園和社 區發展公民參與與社區行動,技能上可學習語言能力、溝通解決問題之能力,以及和 不同文化的人,或在不同文化下有效率的專業合作能力(Lough, 20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江柏毅(2007)延續其對全球化的關心,在研究中指出若能對於全球化議題調整實 習的意義與場域,將有助於實習的收穫,並建議若能於在學期間培養學生接收資訊、

批判思考,以及對文化與宗教的敏感度,有助於學生成為全球化之下重要的社會工作

批判思考,以及對文化與宗教的敏感度,有助於學生成為全球化之下重要的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