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0

激勵因子,因此國內對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以及實習教育的相關實證研究 較少,然而社會工作教育裝備學生的服務能力與視野,實習教育接銜學校 教學與實務場域,都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

除了教學單位本身平時即應進行學生與實習生的評估之外,專業組織更 須關注教育與實習議題是否因應時代潮流,達成專業人才培育的教育目 標。短期目標可透過研討或獎助的方式鼓勵研究方向,中長期目標可透過 建立校級之間的交流平台以及專業學刊,使教育議題的發聲/發酵。

二、 實習教育標準的訂定及審慎的評估

誠如先前提及,美國的實習時數只是歷史的偶成結果,並無適切的證據 證實最佳的實習時數是多少(Raskin et al., 2008),對本研究發現實習次數愈 多,實習收獲呈現遞減的狀態,國內應當反思社會工作實習本科生與否、學 碩士之間、專業證照有無等條件是否有不同的安排。建議教育界、專業團體 及實務界,應對實習教育訂定出教育原則,再由各校發展各校的實習教育目 標,使實習教育有具體之成效,培養出才情兼備、知行合一的研究生人才。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壹、 研究限制

本研究囿於時間、經費與人力,而在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上有若干限制,茲 說明如下:

一、 研究方法之限制 (一) 量化取向的調查方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1

本研究乃透過問卷調查進行的橫斷性研究,受限於經費而無法兼採焦點 團體等質性途徑。因此對於碩士班實習的內涵,並未能如同質性研究一般,

呈現出具體細微的不同角色對於決定實習內涵以及實習過程中的互動。

實習期望是在實習中不斷變動的過程,由單一時間點所蒐集的量化資料 無法考量期望的變動性,而透過類型化分類實習內涵,無法反映實習內容 中重疊而無法直接歸類到單一面向的項目(如外展工作因不同研究生可能 被歸類到個案工作、社區工作等不同面向)。此外,也有受試者向研究者反 映,何不考慮調查落差感最大的一次經驗?研究者設定調查方式以前一次 實習經驗為主,為的是避免過度放大期望落差存在的狀況,以平均數的概 念反映出一種普同性的經驗。

(二) 網路調查的受試者辨識度及自願性樣本問題

本研究透過在學生的學校與學號辨識受試者是否為研究母群體之一 員,並以普查方式進行。然而透過網路施測的方式,使研究者與受試者分 列於終端機的兩邊,而未能完全確認填答者即為本人;在自願性樣本部分,

本研究並非採網路上隨機調查之方式,因此較無此方面之疑慮。

二、 研究對象之限制

(一) 未能窮盡實習中重要他人之觀點與組織制度之影響

本研究由落差模型、預期價值論與有限理性發展出實習期望落差模型,

但因僅針對碩士班實習學生施測,缺乏機構督導、實習督導的觀點,也未 能從案主、其他專業者觀點作檢視,也未調查機構內對於實習標準之規範 以及和實習生的溝通模式等內涵,僅能呈現學生角度的認知,實習的整體 圖像仍待日後研究補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2

(二) 愈高年級回溯性資料之疑慮

對於碩士班三年級以上(含)之在學學生,由於距離前次實習較久,對於 實習細節可能有所遺忘,因此雖在問卷設計上透過指導語喚起記憶,但對 回溯性資料仍有失真的疑慮。

(三) 資料概推性僅限於社會工作研究所學生

本研究經立意選擇調查社會工作研究所之學生,對於社會福利、社會政 策與社會工作等相關科系碩士生之意見則無法兼採,亦無法比較社會工作 與相關科系之間的異同。

三、 研究工具之限制

礙於研究旨趣及問卷篇幅,個人動機度僅以實習前進行之準備探討,機構調 查也不夠具體,研究工具可補充之面向如下:

(一) 實習動機面

對預期價值論中,考量價值、預期表現、自身能力、及與他人比較等歷程 未能完全呈現。更具體的說,也就是為何會想要從事此工作方法、至此機 構實習之考量因素,對於自我能力評定的情形。

(二) 組織面

組織面的複雜度也未能反映,如組織的層級規模、人力、領導與決策模式、

溝通模式等,可作為後續研究的調查方向。

(三) 實習收獲

實習收獲的字詞使用並未能全然反映收獲之內容,而是一種整體性的評 估,可再針對價值、知識與技能等面向評估過程與總結層次的收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3

四、 樣本回收之限制

本研究嘗試網路問卷的調查方式,運用在碩士班實習生群體進行研究,因此 透過樣本架構內的系所辦公室、研究生同學傳散網路問卷的填答網址,而非將問 卷資訊公開於網路上,以免非樣本群體的同學填答。儘管如此,問卷回收狀況仍 然不甚佳,影響迴歸模型的解釋變異量。因此研究者將問卷蒐集經驗記錄如下,

供日後以網路問卷為調查方法之研究參考;第一點關乎樣本架構可能錯設或過度 放大,第二點說明高年級的碩士班學生填答情形不佳,第三點與第四點則關於問 卷設計和網路調查的形式影響問卷回收情形:

(一) 並非所有碩士班二年級研究生都有實習經驗

由第二章之文獻回顧得知,絕大多數的系所設定碩一下及碩一升碩二之 暑假進行實習,然而實際進行回收時,發現有些學生延後實習時間,儘 管已就讀兩年碩士班卻仍未有碩士班之實習經驗。

(二) 碩四以上同學填答率不佳

碩四以上實際在學人數約為總在學人數的28.42%20,但本研究碩四以上 同學填答僅占研究樣本的21.1%,可見碩四以上同學可能有資訊傳遞不 佳,或同學填答意願較低的情形。

(三) 問卷題項過多及跳答設計造成問卷完成率及填答率偏低 1. 問卷過長

所有學生必填的題項約有50 題,此外,實習內涵的期待與落差共有 120 題,本份問卷總計約170 個題項,因個人實習項目的不同而有填答多寡 的差異。同學平均填答100 題左右,雖然前測平均填答時間約 15-20 分

20 由於有一系所只願意提供總在學人數,因此此一數據乃是其他十四所系所之資料計算而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4

鐘,但實際填答時也有受試者反映花了將近30 分鐘完成問卷,因此,點 選問卷到完成問卷之間也有落差存在。

2. 跳答之設計

由於問卷題項較多,因此在每一實習內涵前有前導題向的設計,藉由詢 問「是否有期待」與「是否有參與」再做續答。然而本研究的網路問卷 跳答形式乃藉由點選實習項目而引導至不同頁面,因此受試者無法直接 看到每一個題項並決定是否填答。以社區工作為例,若受試者自認是在 社區中做個案工作,或是在社區中進行方案,前者可能僅勾選個案工作,

後者可能僅供選方案設計與規劃,而未填選社區工作的相關題目。

(四) 網路平台仍有不穩定性存在

研究者在網路問卷正式上線前,以Internet Explorer、Firefox、Google Chrome 等瀏覽器進行試填,試填過程順利,google document 已經算是 相當穩定,而適用於各種瀏覽器系統的問卷平台。但本研究的回收過程 中,仍有一名研究生主動向研究者反映卡在某一頁的填寫頁面,無法繼 續填答;此外,研究者在過錄資料到PASW 軟體時,也發現有一筆研究 資料少了十題的必答題項,幸賴該名研究生願意補填而完成此份問卷。

這些經驗可供未來研究者在進行網路問卷試測之時參考,或許可以再邀 集更多的前測受試者,在完成問卷之餘,尚可注意問卷系統與不同的瀏 覽器版本配適情形。

整體來說,依本研究的經驗,研究者認為網路調查的資料蒐集方式,對網路 有可近性的調查群體,有傳散填答資訊的便利性、問卷可附註更多資訊同時顧及 版面的可閱讀性、可藉由程式碼的設定附加圖文並與受試者進行更多互動,例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5

可透過系統設定提醒填答者完成必答的題項21,以提高有效樣本的數量等優點。

受試者是否符合調查標準,以及有無重複填答情形,在本研究的經驗裡,透 過校級代號與學號資訊確認受試者符合調查對象為可行的做法,但請研究對象提 供相關資訊,是否有隱私保密的問題?本研究採取回收過錄至PASW 軟體後便 刪除個人資訊的方式,但這樣的做法維持在受試者對研究者的信任基礎上,研究 者僅能透過文字溝通和研究倫理保證,無法提供受試者具體保障,或許會影響填 答意願,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上述討論係依本研究之經驗所整理的網路調查優缺點,建議未來研究在樣本 架構的調查需更加精確、網路問卷的試測數量可再提高、並提醒依據樣本特質的 不同,可能兼採當面集體施測的方式,更能獲得兼具質量的回收問卷。

貳、 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根據三個理論概念而創造出來的實習期待落差模型,由於僅檢視了實 習生層面的自陳情形,解釋力並不高,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除了可補充前面討 論的變項內涵,也可接續本研究,完成不同教學場域與教學者對實習生之角色看 法與實習內涵期待之探究。由於實習議題牽涉研究生、實習機構與學校,情境較 為複雜,在解釋理論、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上有以下建議。

一、 解釋理論

實習生個人層次的探討,可從動機理論(motivation theory)、目標理論

實習生個人層次的探討,可從動機理論(motivation theory)、目標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