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寫作歷程之研究

第一節 寫作歷程之研究

國內外有關寫作與寫作教學的探討,立論甚多,相關的書籍與研究亦不勝枚 舉。本節將探討寫作教學的歷程模式,在國內方面,以最常採行的寫作教學方式

--「命題作文教學」為探討的重點;在國外方面,則從認知觀點探討「過程導 向寫作教學」(process-oriented writing instruction)的模式。

壹、國內命題作文教學之研究

在國內各級學校中,作文教學大多採行命題作文方式,尤其是以教師命題為 主,間或由學生自行擬題(王明通,1989;杜淑貞,1986;李漢偉,1993;胡鍊 輝,1997;鄭博真,2003)。命題作文教學之研究,國內學者立論甚多,亦發展 出不同的作文教學模式與作文教學法。以下首先針對命題方式作一探討;其次,

綜合各家對作文教學模式的說法,說明各項寫作活動之內涵;最後,在各界所提 倡之不同教學法中,針對與本研究最為密切相關的「圖解作文教學法」進行探討。

一、命題的方式

命題,是作文教學的首要環節與核心工作,作文的成敗與得失,皆取決於命 題之良窳。一個好的題目,足以激發學生寫作動機、觸發靈感、刺激思考、喚起 經驗,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徐守濤,1995;陳品卿,1989;賴慶雄,1996;

賴慶雄、楊慧文,1997)。以下將分別說明命題的三種方式。

(一)完全命題:完全命題係指由教師擬定完整的作文題目,確立寫作的大 致目標與範圍,學生可以有所依據、專心寫作。教師經由此種方式,

實施有系統的作文教學計畫,提供完整的作文基本能力訓練;學生亦 因接受各種文體和寫作技巧的訓練,寫作能力得以均衡發展。因此,

雖然完全命題可能限制學生發揮的層面,另一方面卻也提供思路馳騁 的線索(陳品卿,1989;郭凰如、張嘉容、王香蓮,1998)。

(二)部分命題:部分命題係指教師在擬定作文題目時,只呈現題目的部分 文字,留下一部分的空白,讓學生依其喜好或生活經驗等自行補足的 命題方式,例如:「如果我是□□□」。由於完全命題並無法完完全全 符合學生間的個別差異,部分命題正可彌補這個缺憾。事實上,當學 生在思考適宜的題目時,同時也在進行「審題」的工作了(賴慶雄,

1996;郭凰如等,1998)。

(三)自由命題:自由命題係指教師將命題的權利轉交給學生,此種命題方 式提供學生寫作時的自由度,其思考與發展空間隨之增廣,因此偶爾 可以此種方式來補救教師包辦命題的缺陷。然而,由於學生生活經驗 不足、發表能力較弱,此方式容易造成學生猶豫不決、漫無邊際,因 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經驗、學力與興趣,劃定題目的範圍,再讓學生自 行命題(王明通,1989;徐守濤,1995;劉玉琛,1990;賴慶雄,1996;

郭凰如等,1998)。

二、命題作文教學的模式

命題,並非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而在於成全「自由創作」(李漢偉,1993),

因此命題作文教學的歷程實值得我們去探討。命題作文教學的模式,國內學者紛 紛提出不同的見解,以下綜合多位學者的說法,將其模式分為下列幾個階段。

(一)審題:題目,係文章之綱領,亦為寫作之依據;文意欲求切題、內容 欲期吻合,則須從審題入手(王明通,1989)。審題乃作文的第一步,

包括認清題目、了解題目的意義、範圍與特性、辨識文體等,才能寫 出「文題相合」的文章(王明通,1989;林政華,1991:侯來富,1989;

胡鍊輝,1997;張清榮,1997;鄭博真,2003;羅秋昭,1999)。

(二)立意:所謂立意,即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王明通,1989;侯來富,

1989;陳弘昌,1999;蔣建文,1988;鄭博真,2003;羅秋昭,1999)。

中心思想或謂之主旨,為寫作時的主要目的,其為文章之重心,亦是 構思、選材時的主要依據,負有約束全文之功能(王明通,1989;林

鍾隆,2000;胡鍊輝,1997;陳正治,1996;張清榮,1997)。立意 是依據題目而來,因此學生在審題時,即應能辨明文體,並迅速把握 題意,立定中心思想(陳弘昌,1999)。

(三)構思:構思,或謂之運思,係根據中心思想而來(陳弘昌,1999)。

在確立文章主旨之後,學生循題進行思考取材,並由四面八方開始自 由聯想,再一一隨手記下(王明通,1989)。寫作材料的多少和好壞,

將決定文章的長短與優劣(劉玉琛,1990)。

(四)剪裁:學生於構思階段中,諸多寫作材料源源而來,然其中必有不適 於主旨,或不能表明主旨的材料,均須權衡輕重、去蕪存菁,慎為取 捨。剪裁的目的,在刪棄不適切之材料,留取合宜者,以襯托、表述 文章主旨,做到有取有捨、有詳有略,故為不可省略之工作(王明通,

1989;侯來富,1989;劉忠惠,1996)。唯有重視剪裁的功夫,文章 才會簡潔精鍊(張清榮,1997)。

(五)佈局:佈局,亦謂之章法、結構或組織,也就是文章如何成篇的方法,

亦即按照題旨,將所蒐集的材料安排得層次井然、結構緊密、條理清 楚、言之有序,變成一個有機體的聯結,包括如何開頭與結尾、劃分 多少層次與段落、如何進行過渡與照應等,皆為佈局時應該認真籌畫 的工作(杜淑貞,1986;侯來富,1989;陳弘昌,1999;劉忠惠,1996;

蔣建文,1988)。

(六)各自寫作:在學生將全篇文章作一完整佈局後,隨後即可進行寫作。

寫作時,教師可於行間巡視,並適時輔導或指正。

(七)審閱:完成寫作之後,學生重新審閱其文章,包括:是否掌握主旨、

內容是否切題、有無錯別字、詞句是否欠妥、段落安排是否恰當等,

倘有上述之情況,應立即修改(陳弘昌,1999;羅秋昭,1999)。

三、圖解作文教學法

《圖解作文教學法》,係黃基博先生於民國五十七年獲獎的學術論著,多年

後再度出版問世(賴慶雄,1994)。事實上,這些年來國內亦有不少學者提出類 似的作文教學法,包括:圖表作文法(羅秋昭,1999)、群聚法(王萬清,2001)

等,然其中僅有黃基博以專書介紹,並詳述教學步驟。以下將概要說明圖解作文 教學法的教學歷程,其次並探討此教學法的特色。

(一)圖解作文教學法之步驟

1、蒐集寫作材料:讓學生自由發表,隨後將材料編號並寫在黑板上。圖 2-1-1 即以題目「夏天」為例,所蒐集而來的材料。

圖 2-1-1 寫作材料舉隅

2、決定中心思想:請學生發表自己所訂定的中心思想。圖 2-1-2 即學生根 據題目「夏天」,所選定的中心思想。

圖 2-1-2 中心思想舉隅

3、選擇寫作材料:學生根據其中心思想,選擇適合的寫作材料。圖 2-1-3 係學生根據第一個中心思想--「夏天是個討厭的季節」,所選出的五 項材料,圖中,材料與中心思想以線連結起來,表示材料與中心思想之 間的密切關係。

圖 2-1-3 寫作材料與中心思想關係圖

①颱風 ②下雨 ③水果 ④游泳 ⑤炎熱

⑥疾病 ⑦放暑假 ⑧吃冰 ⑨蚊蠅 ⑩……

❶ 夏天是個討厭的季節。

❷ 夏天,我喜歡你,你別走!

❸ 我喜歡夏天,也討厭夏天。

❹ 夏夜的熱鬧和美麗!

4、分段:學生將所選擇的寫作材料進行分段,並安排中心思想的位置。圖 2-1-4 即為文章的主要結構,共分為六段,中心思想擺在首尾兩段,材 料⑥和材料⑨合併為一段。

圖 2-1-4 段落配置示例

5、決定文章體裁:教師告知每一題目皆可寫成不同體裁的文章,不須硬性 規定以哪一種體裁進行寫作。

(二)圖解作文教學法之特色

1、讓學生有話可說:學生在寫作時,最感困難之處即是「無話可說」,以致 於寫出來的文章沒有內容。因此,學生可運用聯想的方式,構思寫作的 材料,同時為避免聯想到的材料稍縱即逝,學生可透過「圖解」的方法,

將構思所得扼要紀錄下來(羅秋昭,1999)。

2、加強文章組織結構:學生寫作時,其所蒐集的素料多為雜亂無章、未經 剪裁的,而學生不知如何組織其思想的關鍵,在於他們並不了解文章結 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概念與內容是如何組織成文章的。教師正可透過 圖解,幫助學生組織概念,指導學生如何分段和佈局,補救學生「缺乏 組織能力結構」的缺失(陳弘昌,1999;簡楚瑛,1987)。換言之,此 教學法強調學生組織能力的培養及訓練之重要性,協助學生將抽象的文 章組織具象化,使其能掌握寫作歷程(劉慧珍,1998)。

3、引導學生選定主旨及材料:透過此種教學法,每位學生能有自己的中心 思想,進而根據其中心思想來選擇有關的材料,因而,學生寫出來的文 章不會雜亂無章(黃基博,1995)。

4、使文章富有變化:此教學法最大特色在於中心思想及段落結構的多樣化 及彈性化(劉慧珍,1998),能引導學生寫出內容豐富、結構變化無窮

❶ ⑤ ② ① ⑥ ❶

的文章(陳正治,1996)。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文章的立意、定體、選 材、佈局、開頭、結尾皆透過共同討論,或依據個人生活經驗而決定的

(賴慶雄,1994),因此,藉由「符號」作圖解,再加上具體的解說,

如此一來,每篇文章的主旨、材料、結構、體裁等並不相同,學生的作 品就不會千篇一律了(黃基博,1995)。

貳、國外過程導向寫作教學之研究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的分析,寫作歷程涉及複雜的認知活動。以往有關寫作研 究的重點,多強調「寫作成品」(written product),以教師立場為主;後來受 到認知心理學的影響,逐漸轉變為重視「寫作過程」(writing process)的分析,

以學生觀點為主(林清山譯,1991;陳正治,1996;張新仁,1992)。根據國外 學 者 的 說 法 , 寫 作 行 為 可 區 分 為 三 個 主 要 要 素 : 寫 作 環 境 ( the task environment)、寫作者的長期記憶(the writer’s long-term memory)、寫作 過程(the writing process)(Flower & Hayes, 1981;Hayes & Flower, 1980),這樣的寫作歷程模式,引領許多研究者探究影響寫作的諸多變項,並確 立寫作歷程即「問題解決」(problem-solving)歷程的說法(Benton, 1997)。

以下將探討上述之「寫作過程」所含蓋的層面與要點。

一、計畫(Planning)

在計畫過程中,寫作者建構一個內在的知識表徵(in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knowledge),其功能主要為擷取寫作環境或寫作者長期記憶中的訊息,

並用這些訊息來設定目標,進而建立一份引導寫作的寫作計畫。其過程包括以下 三個部分:

(一)產生想法(generating ideas):此過程旨在檢索(retrieve)長期 記憶中與寫作相關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則如同鎖鏈(chains)串連著。

(一)產生想法(generating ideas):此過程旨在檢索(retrieve)長期 記憶中與寫作相關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則如同鎖鏈(chains)串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