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概念圖示法之應用

概念圖示法最初創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瞭解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幫助學生 學習,其被視為一種後設認知工具,同時可促進有意義的學習(高薰芳等譯,

2001;Trowbridge & Wandersee, 1998)。根據 Novak 等人所言,概念圖示法已 被推廣至世界各地,其著作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Mintzes et al., 1997;Novak, 1998b),應用甚為廣泛。本節將分別探討概念圖示法的四種應用層面,以及使用 時所應注意的事項。

壹、概念圖示法的應用層面

圖表是對線性文字資料的一種立體的濃縮,可以比較集中、生動的展現資料 中蘊含的各種意義與關係(陳向明,2002),同時亦允許以結構的、快速漸進且 緊密的形式,呈現訊息及其彼此間的關係(夏林清等譯,1997)。由於概念圖示 法具有上述之優勢,因此已廣泛的應用在不同的學習領域或教育層面上,以下將 分別針對「教學」、「學習」、「評量」及「研究」四個層面,探討概念圖示法在教 育應用上的功能。

一、在教師教學方面

(一)協助課程與教學設計:概念圖示法能協助教師設計與改進課程,同時 亦有助於教學方面的計畫、實施與評量三項工作(Mintzes et al., 1997)。根據學者的說法,概念圖可應用於編寫教科書內容時的設計 藍圖,提升文章內容的組織,加強內容整體的連貫性(顏若映,1992); 另有學者表示,概念圖示法與以下三種教學功能有高度的相關性,包 括:加強教材學習前的準備、加強教材整體性與加強教材組織性(李 咏吟,1998)。也就是說,概念圖有助於教師組織教材與呈現學科知 識內容,進而對教學的主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Novak, 1991;Stice

& Alvarez, 1986)。

(二)探究學生的先備知識:學習者的已知會影響新知識的學習(Novak,

1977)。所有年齡層的閱讀者皆會運用其先備知識來增進閱讀理解(林 清山譯,1991),倘若學生缺乏相關的先備知識,將會造成理解上的 困難(顏若映,1992,1993);反之,當學生的新舊知識相互聯結時,

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產生。因此,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前,可先評估學 生對該主題所具有的知識(Benton, 1997)。由於學生所繪製的概念 圖可反映出個人的心智結構(mental structure)(Good, 2000),所 以教師可先透過概念圖了解學生的概念起點(conceptual starting place),掌握學習者的已知(薛雅惠,2000;Novak & Gowin, 1984)。 從學生的概念圖中,教師得以偵測出其先備知識或錯誤概念(蔡克 容,1997;Trowbridge & Wandersee, 1998),作為教學設計時的指 標。

(三)激發同儕合作與討論:概念圖示法在提升學生學習及意見分享時具有 實質上的效果(Stice & Alvarez, 1986),視覺化構圖的「可親性」

介面,提供同儕間共同分享的最佳知識交流平台(林彥志,2004)。

此外,在小組合作的構圖過程中,學生有更多機會分享他們心裡的想 法與知識,且變得較不以自我為中心(less egocentric)(Buckley & Boyle, 1981)。因此,教師在應用概念圖示法時,若能配合小組合作 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建構概念圖,學生將有更多的機會去討論、協商並 達成共識,澄清或修正自己的概念理解,仿效優良的概念結構圖,激 發其互動性與學習動機(余民寧,1997b;陳惠萍,1995;黃鴻博,

1998),可見概念圖示法的歷程是具有社會性功能的。

二、在學生學習方面

( 一 ) 作 為 學 生 的 學 習 指 引 : Ausubel 提 倡 的 「 前 導 組 織 」( advance organizers ), 可 作 為 認 知 結 構 中 聯 結 新 舊 知 識 時 的 認 知 橋 樑

(cognitive bridge)(Novak, 1977),而概念圖正可作為學生學習 時的前導組織,有助於促進意義化的學習(Edmondson, 2000)。因此,

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中所建構的概念圖,可作為學生學習的地圖

(road maps for learning),呈現所欲教授的課程內容,提供學習 者一個觀念架構,使其了解學習內容的全貌(黃鴻博,1998;顏若映,

1992;Edmondson, 2000),此即為 Ausubel「前導組織」理念的實現。

(二)提供反省監控的機會:概念圖示法可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回顧方式

( Stice & Alvarez, 1986 )。 由 於 概 念 圖 是 學 習 內 容 的 簡 縮

(abbreviated)圖表,有助於回顧學習內容中各項資訊的相互關聯 程度(Wandersee et al., 1994),因此,此種方法可以在不同的階 段實施,幫助學生將原本抽象、片面、零碎的教材知識具體化,並促 進其自行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或發現自己的知識結構之矛盾所在

(余民寧,1997b)。由此可知,由於概念圖示法可以協助學生監控自 己的學習(Mintzes & Wandersee, 1998a),是一種有效的後設認知 工具(Trowbridge & Wandersee, 1998)。

(三)提升學科理解與學習成效:學生若能擁有適當的「文章結構知識」

( Knowledge about text structure ) 或 「 文 體 基 模 」( textual schema),將能促進有效的理解,在學習上亦具有事半功倍之效(蔡 銘津,1995;顏若映,1992,1993)。因此,教師若能教導學生概念 圖示策略,幫助學生習得文章結構知識,建立適當的文體基模,將可 增進其理解能力。此外,概念圖能幫助學生擷取文章的關鍵字及關鍵 想法(Buckley & Boyle, 1981),並提升其思考能力,同時亦是一 種良好的速記(shorthand)方式(Novak & Gowin, 1984)。換言之,

概念圖示法可增進學生閱讀、提綱挈領及整理資料的能力(康軒文 教,2004),因此可說是一種優良的學習策略。倘若日後學生能將此 策略成功的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上,相信對各學科知識的理解自能 有所裨益。

(四)幫助文章寫作的計畫:寫作計畫有如一位設計師的草稿,有助寫作的 進行,而最有用的計畫是粗略且具有彈性的(Flower & Hayes,

1980)。然而,學生經常在計畫一篇文章時面臨能力有限的問題

(Bereiter & Scardamalia, 1983),究其原因,在於他們無法將心 裡的想法整合、組織起來,概念圖示法正是減緩這種障礙的方式,協 助 學 生 快 速 組 織 寫 作 計 畫 , 進 而 完 成 一 篇 清 晰 且 有 條 理 的 文 章

(Buckley & Boyle, 1981;Novak & Gowin, 1984)。倘若學生能 擁有適當的心理架構(mental scheme),如「故事文法」(story grammar),則寫出來的文章將較有條理(coherent)(Bereiter & Scardamalia, 1983);倘若教師能透過有效的教學與課程,即可引導 學生思考運用「文章結構」(text structures)將想法進行組織、排 序,進而作適當的修正(Englert, Raphael, Anderson, Anthony & Stevens, 1991),也就是說,文章結構知識能加強學生的寫作組織能 力,提升寫作品質(蔡銘津,1995)。因此,學生在寫作時可先將所 欲表達的概念或想法羅列出來,再繪製一份簡要的概念圖,儘管圖中 並未涵蓋所有完整的想法,卻足夠引導學生完成第一段文章的寫作 了,隨著寫作的進行,學生可加以修改、增減,甚或重畫,使得概念 架構逐漸成形(Novak & Gowin, 1984)。

三、在教育評量方面

(一)檢視學習的歷程:概念圖如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可作為一種形成性評 量(formative evaluation)(余民寧,1997b)。教師在引導學生不 斷的回顧、修正,甚或重新建構概念圖時,概念圖的改變歷程正好顯 示出學生監控與進步的軌跡,以及其知識結構的變化歷程,如此一 來,教師不僅可針對學生在不同時期的表現作一比較,亦能清楚掌握 學生間的個別差異(蔡克容,1997;黃鴻博,1998;羅廷瑛,2001;

Novak, 1998b;Trowbridge & Wandersee, 1998)。

(二)評估學習的成效:教師可利用有助於意義化學習之評量方式,如概念 圖示法,作為評量的策略之一,以取代選擇、是非、填充等測驗方式

(Mintzes & Wandersee, 1998a)。概念圖已被許多學者視為評量

「理解」時的一種有效方式,藉由學生所建構的概念圖,將比傳統的 測 驗 更 能 反 映 出 學 生 的 理 解 程 度 ( Good, 2000 ; Trowbridge & Wandersee, 1998 ), 亦 有 助 於 鑑 定 學 生 謬 誤 、 疏 漏 或 錯 誤 概 念

(Edmondson, 2000)。因此,教師可在教學告一段落後讓學生建構概 念圖,以評估學習的成果,趁機澄清學生的錯誤概念或概念衝突,並 作為教學改進或補救教學時的參考。

四、在教育研究方面

(一)釐清研究的想法與架構:概念圖有助於組織想法及發展理論(高薰芳 等譯,2001;Stice & Alvarez, 1986)。研究初期,研究者可藉由 概念圖的繪製,呈現研究問題、關鍵要素或情境特性等(Stringer, 1999),隨著資料的蒐集,研究者會不斷的修改研究概念圖,使其研 究架構更為精確(Miles & Huberman, 1994),研究者保留這些圖 表,在後續的研究中將可清楚看出個人想法的改變(夏林清等譯,

1997)。由於繪製概念圖本身即是一個「思考」的過程,目的是透過 圖像的方式,簡潔、直觀的呈現資料的核心內容和關係(陳向明,

2002),因此,當研究者在思考研究方向時,即可建構一系列的概念 圖,以可見的形式將心裡的想法呈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概念圖有 助 於 淘 汰 不 好 的 或 模 糊 的 想 法 , 同 時 能 進 行 整 合 ( Mintzes & Wandersee, 1998b)。

(二)協助論文的寫作:質性研究者面對逐漸累積的研究資料,如何整合

(integrate)這些資料,無疑是最為困難且複雜的過程(Strauss, 1987)。由於概念圖能有效的運用在蒐集、記載並組織寫作資料方面

(Anderson-Inman & Zeitz, 1994),同時可作為研究領域範圍的圖 解方式,並說明研究的主要重點(高薰芳等譯,2001;Miles & Huberman, 1994),因此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可藉由概念圖紀錄研

究起點、方向與重大轉捩點,以保留內心的想法;換言之,若能藉由 此種圖形化方式來組織想法,將比傳統式的大綱(outline)提供了 更為彈性的寫作引導(Mintzes & Wandersee, 1998b)。

貳、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綜合概念圖示法的相關文獻後,證實概念圖示法的確有其價值性。然而,教 師若欲達到正面的效果,仍有幾項值得注意的問題。以下將歸結出幾點注意事 項,以作為未來教學時的啟示。

一、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

儘管概念圖示法並非難學的策略,但學生通常要繪製至少十張概念圖後,才 會變得較為熟悉,尤其在首次建構概念圖時,學生往往容易遭受挫折,因此,教 師在向學生介紹概念圖示法時,可先從小型圖開始(Trowbridge & Wandersee, 1998)。隨著構圖經驗的增加,學生逐漸體認到意義化學習的價值,同時也意識 到概念圖的效益,其最初的學習阻力亦隨之削減(Mintzes et al., 1997)。此 外,構圖初始無須追求準確、完美,切勿期望第一次的嘗試即可產生最後成品,

在構圖的過程中,學生的草稿圖經常需要多次的檢查、省思、修改或重畫,俾使

在構圖的過程中,學生的草稿圖經常需要多次的檢查、省思、修改或重畫,俾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