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九節 研究信效度的檢核

在質的研究探究中,研究者實際參與研究歷程,藉由多種技巧蒐集與分析 資料,教師成為資料內容的主要詮釋者與解釋者(吳明隆,2001)。由於這樣 的研究具有高度個人化的特性,因此,檢證(validation)成為研究中持續不 斷及形成性歷程中的一部分,更是批判的、自我省思歷程中的重要部份(吳美 枝、何禮恩譯,2001)。本行動研究主要採質性研究方式,偏重於自然情境的 脈絡探究類型,研究者集多重角色於一身,因而研究的信效度就顯得格外重要 了。本節將先針對研究品質的判別規準作一概略介紹,再說明本研究信效度的 檢核方式。

壹、研究品質的判別規準

本研究採 Guba(1981)所建議的評估標準,作為研究品質的檢核方式。Guba

(1981)在其「評估自然式探究的可信賴度之規準」(Criteria for Assessing the Trustworthiness of Naturalistic Inquiries)一文中,提出四項值得 關注的信賴度評估標準,以下擬將概要說明其內容要義。

一、可信賴度的關注問題

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對評估可信賴度的關注問題包括以下四項:真實性、

適用性、一致性、中立性,茲以表 3-9-1 說明兩者在信賴度方面關注問題的差 異。

表 3-9-1 質性、量化研究信賴度問題比較表

關注問題 科學派典 自然派典

真實性

(Truth Value)

內在效度

(Internal Validity)

確實性

(Credibility)

適用性

(Applicability)

外在效度

(External Validity)

可概括性

(Generalizability)

遷移性

(Transferability)

一致性

(Consistency)

信度

(Reliability)

可靠性

(Dependability)

中立性

(Neutrality)

客觀性

(Objectivity)

驗證性

(Confirmability)

資料來源:出自 Guba(1981:80)。

二、評估質性研究信賴度的規準與策略

如表 3-9-1 所示,評估質性研究之可信賴度的規準包括:確實性、遷移性、

可靠性、驗證性。茲以表 3-9-2 說明此四項規準的意義,以及提升研究信賴程 度的可行策略。

表 3-9-2 評估可信賴度的規準與策略一覽表

可考慮的策略 評估規準

研究中 研究後

確實性

(Credibility)

˙延長實地參與的時間

(Transferability)

˙蒐集豐富描述的資料

˙理論取樣或立意取樣

˙發展厚實的描述

可靠性

(Dependability)

˙使用重疊的方法

(Confirmability)

˙三角檢核法 應,亦能提供研究者檢測偏見(biases)及知覺(perceptions)的機會(Guba, 1981)。本研究為了獲得完整的資料,研究者長期涉入實地情境中,以一個六 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正式研究的實施歷時一個學期之久,其間,研究者縝密 且詳實的蒐集資料,並進行資料檢核的工作。

二、持續的觀察

在持續與情境互動中,研究者將能發現哪些是重要的現象,且剔除無關緊 要的部分(Guba, 1981)。此外,長期觀察亦為研究者及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 適應的機會(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事實上,觀察與實地參與乃一體之 兩面,研究者延長待在實地的時間,同時也就提供了持續觀察的機會,因此,

在研究者進入實地期間,應持續性的進行觀察。其中,由於研究者在進行寫作 教學時無法作現場密集的觀察,因此在課後觀賞教學錄影資料時,特別詳覽其 中的脈絡現象;而在學生進行寫作的兩節課中,研究者除了行間巡視輔導外,

其餘時間多在觀察,並撰寫觀察備忘錄。

三、三角檢核法

三角檢核法,係研究和評鑑上的一種多角度、多層面、多方法的主張,其 承認每種方法具有互補性,減少只使用單一方法的限制,更有助於評估研究結 果解釋的信、效度(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高薰芳等譯,2001;黃政傑,

1987)。研究者運用多種管道來對照和比較,以檢核同一情境下的不同說法,

如此一來,相關的矛盾與差距會逐一浮現出來,將能獲得結論的最大真實度(陳 向明,2002;夏林清等譯,1997)。以下將逐一說明本研究所採行的方式。

(一)方法的三角檢核法:此法亦涵蓋表 3-8-2 中的使用「重疊的方法」

(overlap methods)在內(Guba, 1981)。由於每種資料蒐集技巧 均有其優點與限制,研究者應交互使用多種技巧(吳明隆,2001), 若能透過各種方法之間的相關檢驗,研究結果將能逐步趨於一致

(陳向明,2002)。本研究採用多種的資料蒐集「方法」(詳見本章 第六節),俾使資料的蒐集來源更加多元化,提供更完整的結果。

例如,本研究透過訪談及問卷等方式,重複詢問學生相關的問題或 經驗,藉以檢核學生在不同時空背景下談論相同話題時,其反應是 否一致;另外,訪談深入學生內在世界的優點,正可彌補問卷的不

足之處。

(二)資料來源的三角檢核法:在行動研究中,研究者不能依賴單一的資 料來源,而所蒐集得來的資料不應視為真實的或理所當然的,需加 以檢核,因此,研究者應將三角檢核原則應用於定期性的蒐集資料 工作當中(蔡美華譯,2003;歐用生,1989)。換言之,多重資料 來源可使研究者對研究現象的瞭解更為周全(鄭瑞隆譯,2001)。

本研究針對同一研究問題蒐集不同「來源」的相關資料,避免運用 單一資料的偏差,以便進行交叉檢驗的工作。表 3-9-3 為研究者針 對「資料來源」所設計的三角檢核矩陣,藉由蒐集同一問題或現象 的多樣資料,可檢核資料的穩定性或矛盾之處。舉例而言,為了確 保本研究資料的確實性,研究者就同一研究問題,透過訪談、觀察、

寫作回饋單與問卷等資料,以交叉檢核同一學生所陳述內容的真實 程度;另外也針對同一問題或現象,探尋、比較不同學生的看法和 觀點。

(三)時間的三角檢核法:資料的三角測量法,可從時間、空間、層次三 個角度去觀察(黃政傑,1987)。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除了採「橫 向法」,了解所有學生在同一時段中的不同表現外,亦兼採「縱向 法」,追蹤同一學生在不同時間點的不同表現,此為「時間的三角 測量」。

表 3-9-3 資料來源三角檢核矩陣

求其意見。

五、進行厚實的描述

質的研究特別強調對研究現象進行整體性、情境化的、動態的厚實描述,

使描述詳盡且細密,力圖將讀者帶到現場,產生「身歷其境」之感,如此將使 資料的可遷移性提高,同時,亦為研究結論提供足夠的資料證據與支持(陳向 明,2002)。由於研究者長時間待在教學情境中,並採多種資料蒐集技術,自 然會蒐集到與本研究有關的豐富資料,此將有助於對研究的脈絡現象進行詳實 的描述,最後,當研究者撰寫研究報告時,盡量詳細描述研究的過程,以呈現 真實資訊。如此一來,讀者將可自行與自己的研究情境進行比對,以判斷本研 究結果的類推程度。

六、參與者查核

研究者於訪談過程中,在仔細傾聽的同時,會歸納或重述學生的意思,讓 學生進行確認,以尋求雙方的思路是否一致,確保學生的話未被研究者曲解。

此外,研究者亦會就觀察筆記、訪談筆記、研究日誌、問卷填答等內容,詢問 學生的看法並聽取其意見,釐清疑點與矛盾,以進行參與者查核,期能如實進 行描述。

七、留下稽核追蹤的紀錄

研究資料既是證據,亦是線索,仔細蒐集、記錄研究資料,將能避免研究 論文流於查無實證的假設(林麗菊譯,2001)。因此,研究報告若能以完整的 資料作為佐證,對於行動假設的驗證將更具說服力(吳明隆,2001)。是以,

研究者保留在本研究過程中所蒐集得來的各種資料,包括:學生文件、研究日 誌、備忘錄、錄影錄音紀錄、照片、問卷等,作為分析時的參照來源與憑證,

並可反覆檢視驗證其可靠性與真實性,避免研究者的主觀印象與錯誤詮釋。至 於錄影錄音資料的處理方面,研究者親自進行光碟的轉錄,及逐字稿的文字轉

譯工作,不僅可確保資料的真實度,另可掌握是否有再進一步蒐集資料的必要。

八、執行反省

教師在教學實務中反省、思考,乃是教育行動研究的核心特徵之一,研究 始於反省思考,亦終於反省思考(陳惠邦,1998)。此外,由於質性研究中,

研究者本身就是工具,個人色彩濃厚,因此,應隨時保持自我意識並加以反省

(歐用生,1989)。研究者自探尋本研究主題開始,即保持撰寫研究日誌及備 忘錄的習慣,於行動研究過程中亦利用閒暇時間,將心得、觀點轉變、心路歷 程等紀錄下來,以作為反省思考的重要管道。另外,教學與訪談的錄影錄音資 料,亦提供研究者回顧及反思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