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寫作評量之探討

本節將探討寫作評量,包括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所使用的測量工具與發展,並將有 關文獻中的研究工具加以整理,作為本研究選擇工具之參考。

一、寫作態度

(一)寫作態度的定義

Krech & Crutchfield(1948)認為態度是對於環境世界某方面有所動機、情緒及知覺過 程的一種持久組織。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Rokeach(1968)亦認為態度是對特定事物或情 境,所持有的持續性且具有支配個體特殊反應的信念系統之一。國內的學者對於「態 度」,亦有相類似之看法:張春興(2002)指出,所謂態度係指個人對人、對事所持有 的一種具有持久而又一致性的行為傾向;張新仁(1992b)也認為所謂的態度其實就是 個人對人、事、物及周遭世界所抱持的看法與評價,並左右個體在從事某一行為的持久 性與一貫性。郭生玉(1985)進一步認為態度包含三種向度:認知的、情感的和行為的,

認知係指個人對事物的瞭解或信念;情感係指個人對事物的情感或好惡;行為係指個人 對事物的行動或外在行為。柯志忠(2000)也將態度分為認知經驗(信念)、情感經驗

周文君(2002)認為寫作態度是指學童對寫作的積極或消極反應傾向及在寫作過程 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學習情形。連淑鈴(2003)則認為寫作態度係指受試學童對寫作的 積極面與自我效能感。鄭博真(1996)指出寫作態度是學生對寫作的積極或消極反應傾 向。陳諭蓁(2005)認為寫作態度是寫作者在寫作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切學習狀態。

因此,綜合以上學者對「寫作態度」所提出的定義,「寫作態度」可以說是在面對寫作 時,寫作者在認知、情感及行為上,所持有的積極或消極反應傾向,它能表現出寫作者 的學習狀態。

(二)寫作態度量表

研究者參閱近年來多位國內學者發展的寫作態度量表(毛綺芬,2007;王萬清,

1997;李虹佩,1999;周文君,2002;柯志忠,2000;張益芳,2009;許宜文,2007;

連淑鈴,2003;陳雲珠,2004;陳諭蓁,2005;劉佳玟,2007;蔡雅泰,1995;鄭博真,

1996;賴蕙謙,2009),綜合其相關之研究,可知雖各學者評量之向度有所不同,但大 致上不脫認知、情意及行為三大向度,歸納整理如下:

1.認知:包括正視自己為寫作者、對自身寫作態度的認知、寫作的知覺、對寫作的 正向看法、認為寫作是一種分享活動、對寫作價值的看法等。

2.情意:包括正向的寫作態度、對寫作的喜好程度、寫作的情意與動機、寫作的興 趣與期望、對寫作的焦慮感、繼續加強寫作能力的意願等。

3.行為:包括寫作中的訊息與摘記、寫作的歷程、寫作中反省思考的過程等。

參閱上述相關研究後,本研究之寫作態度量表乃參考張益芳(2009)、周文君

(2002)、陳雲珠(2004)、賴蕙謙(2009)之寫作態度量表修訂而成,將寫作態度設 定為「寫作認知」、「寫作情意」及「寫作行為」三大向度,採 Likter 五點量表來計分。

茲將各向度之內涵定義如下:

1.寫作認知:對寫作的看法、對寫作活動的重視程度、對自身的寫作過程及表現的 知覺。

2.寫作行為:寫作技巧的展現、寫作的策略、實際寫作的表現。

3.寫作情意:對寫作活動的喜愛程度、自我寫作表現的自信及滿意程度。

對孩子來說,在學習的過程中,態度的培養關係著對事物的喜好與興趣,若孩子能 享受寫作的樂趣並徜徉於文字的揮灑中,必能從中獲得成就感並樂於寫作;反之,若在 寫作的過程中,毫無頭緒、徬徨無助或是一再受挫,對寫作的熱情與意願,也會隨之被 澆熄。因此,本研究藉由體驗式的活動喚起孩子對寫作的熱情與動機,並於寫作過程中 提供引導性的協助、透過同儕的討論與合作,使孩子減少挫折感,提升其寫作態度。

二、寫作表現

寫作表現是指個體經過審題、立意、運思、取材、布局和下筆等寫作步驟後,透過 文字表達個人思想情意的一種能力。此種能力,主要透過寫作的作品來呈現,因此,寫 作表現可以視為是寫作者學習成果的展現。由於寫作本身是一個極為複雜且多樣的歷 程,因此對於寫作並未有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評量方式,學者們由各種不同的研究方向 與觀點,自成各家論述。

(一)寫作評量方式

一般來說寫作評量內容包括:(1)語文基礎知識,如字、詞、語法的精確性;(2)有 具體內容,不說空話;(3)據題抒寫,文不離題;(4)條理通順;(5)想像力豐富;(6)詞彙 優美(何三本,2001;陳弘昌,2008)。陳弘昌(2008)亦指出作文評量重點為:錯別 字、標點符號的使用、分段恰當與否、文章是否通順、言之有理、文意連貫和文句流暢 性等。根據以上評量內容,評定學生寫作表現,一般概分為以下二類(何三本,2001;

羅秋昭,2007;陳弘昌,2008):

1.整體評價型:即是看完學生作品後,給予一個整體的分數。評一篇作文時,可先 採用自我評價、同學評價,然後再由教師來評價。雖然整體性評分較省時且方便,但此 種評分方法,較無法針對文章內容的各項細目作仔細評分,因此較無法針對學生文章的 個別優、缺點,給予進一步的指導(柯志忠,2000)。

2.量表分析型:為確保評分之公平、客觀起見,量化評分標準是絕對必要的。評分

來評鑑文章的優劣。

Cohen在1994年歸納整理四種常用的寫作評量方式(引自柯志忠,2000):

1.整體性評量:評量想法、明確性、組織、連慣性、字詞、文法、拼字、標點等文 章特性。整體性評量相當符合經濟效益,可用來說明大部分學生的寫作精熟度,但整體 性評量並不企圖分析文章中特定的錯誤,較不適用於班級寫作中,一般多用在作文比賽 或普遍較優秀學生的作品評分上。

2.分析型評量:將文章作品細分為內容(想法、明確性)、組織(組織與連貫性)、

字詞(用字、用詞及用語)、文法(有無錯誤、掌握複雜性)、技巧(拼字與標點)等 部分。分析評量的優點在於可以提供診斷性的資料,幫助瞭解學生在哪一個層次技能有 了困難,但使用上較耗時,且易於傾向強調錯誤分析,內在評分者信度不易建立。

3.主要特質評量:立論或特定文體的評量方式,多用於特定的作品評量,如評論短 文、閱讀摘記等較短的文章,或特定性質的文體。主要特質評量用於班級中診斷學生的 寫作能力特別有幫助,但仍有計分標準與效度問題需加以克服。

4.多重特質評量:主要的想法與看法、修辭學的特性、語文的掌握。這是一種變通 的分析型評定方式,是四種評量方式中,用處最廣,也提供最多評量訊息的方式,但因 花費較多時間來定義評分的標準與訓練評分者,所以不常用於教學實務中。

評定學生寫作表現多以整體性或分析型為主,而一般教學實務多採整體性的方式,

在看完學生作品後,給予一個印象分數,少有細分為數項的分析型評分。雖然整體性評 分較快速方便,但教師卻無法瞭解學生的優、缺點,給予進一步的指導(柯志忠,2000)。

(二)寫作評分項目

各種評量方式皆有其特定的評分項目,研究者參閱國內學者發展之作文評定量表

(李虹佩,1999;周文君,2002;姜淑玲,1996;柯志忠,2000;許宜文,2007;連淑 鈴,2003;陳雲珠,2004;陳鳳如,1993;陳諭蓁,2005;蔡銘津,1991;鄭博真,1996;

賴蕙謙,2009)得知,寫作的評量項目會因各研究所著重的重點不同,而有不同的評分 依據。茲將各作文評定量表的評量項目,歸納整理如下:

1.基本技能:上述學者大都有提到用字的正確、字體整齊及標點使用的適當;而文

法通順適當(李虹佩,1999;陳鳳如,1993;蔡銘津,1991)、文章長度合宜(李虹佩,

1999)也有部分學者提及。

2.組織結構:上述學者皆重視文章的段落分明及架構完整,也有重視開頭與結尾的 寫法,如:起始生動、有力(陳鳳如,1993;蔡銘津,1991);開頭新穎、引人與結尾 有力(陳雲珠,2004;賴蕙謙,2009)及文章前後呼應(陳鳳如,1993;蔡銘津,1991;

鄭博真,1996;賴蕙謙,2009)、前後連貫一致(柯志忠,2000;許宜文,2007;連淑 鈴,2003)等。

3.文字表達:大部分學者對於文字修辭的要求在於文句的流暢通順,另外句型與修 辭的合理、豐富(李虹佩,1999;周文君,2002;陳鳳如,1993;蔡銘津,1991;鄭博 真,1996)是另一要素,也有學者注重文句的美化與精煉(陳諭蓁,2005;賴蕙謙,2009)

等。

4.內容思想:上述學者認為取材適切、掌握題旨是最重要的,另外,內容豐富完整

(許宜文,2007;鄭博真,1996;賴蕙謙,2009)、思維清晰(柯志忠,2000;許宜文,

2007;連淑鈴,2003;陳雲珠,2004)也很重要。而部分學者則著重文章的見解獨到與 創意(李虹佩,1999;許宜文,2007;連淑鈴,2003;陳雲珠,2004;陳諭蓁,2005)

等。

由上述歸納可知,作文評定方式多為分析型評量表,針對不同文體與性質有其不同 的評量項目,但評分依據不外乎「內容」、「文句表達」、「結構」及「基本技能」四 大向度。因此,研究者認為,要評量一篇的文章,可依據「基本技能」、「組織結構」、

「文句表達」及「內容思想」四個向度來評定。研究者依據上述整理之文獻,將許宜文

(2007)的「作文評定量表」改編作為本研究所使用的「作文評定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