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究體驗式寫作教學融入班刊製作,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寫作成效之影 響。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第二節提出本研究之目的與研究 問題;第三節為本研究重要的名詞釋義;第四節為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一向對語文領域之教學很有興趣,也因為在寫作教學的現場中,發現教學上 的問題與困境,因此選擇「寫作教學」為研究之主題。茲就研究動機闡述如下:

一、「寫作」扮演的角色

語文是人類社會中獨一無二的重要工具,藉由語言的表達,人們得以相互溝通、傳 遞訊息,文明也因此而能傳承下去。語文能力好,學習其他任何一門科目,便容易獲致 成功。因此,語文是所有學科學習的主要工具。學童運用語文的技能愈熟練,獲得的經 驗愈豐富,學習的效果也愈顯著。教導學生如何恰當的運用聽、說、讀、寫的技巧來表 達,是當前語文教育的重要課題。在語文教學領域中,讀書、說話、寫字、作文四項目 標裡,作文屬最為複雜的心理運作過程,它不但統合了思想的傳遞與情感的表達,也是 較高層次的語文能力表現,更是在教學探討中不可忽視的一環(陳鳳如,1993)。Cooper 和 Odell(1997)提出:書寫語文能力是複雜的歷程;Myklebust(1965)認為:書寫語文是 人類最高層次的語文成就,必須基於其先前習得的聽、說、讀等語文能力發展而成的。

林鍾隆(2001)也曾提出作文教學是國語科教學的綜合表現,是國語科教學的成效呈現,

更是個人語言文字能力的最佳表達管道。因此,寫作能力是認字、說話、聆聽及閱讀能 力的結合。

寫作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對所見人事物有思有感,並以文字進行表達的原 創性活動、綜合性的能力,它具有敘述溝通、創造思考和辯證推理的重要性(陳諭蓁,

2005)。敘述溝通即在表達情意,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使人明白欲傳達的意念;創造 思考就是在寫作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中,透過思考呈現產品的結構性、綜合性和統整 性,呈現其思考的邏輯與深度、創意與廣度;而辯證推理即是在寫作時將分析、批判、

演繹、歸納融入其中,陳述真理。

由此更可應證,寫作是一種結合聽、說、讀、寫之綜合統整能力,也是高層次思考 的展現。透過寫作可以達到創意思考、問題解決、探索語言之美、溝通表達等目的,是 一種生活化的學習方式,並且也是一種「帶得走的能力」。

二、各界對寫作能力的期待與重視

近年來,世界各國,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學校教師,普遍皆認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為當務之急。以紐西蘭為例,紐西蘭教育部長史帝夫馬哈瑞投下龐大的教育經費,希望 提升小學生在文學、寫作和數學方面之學習成績。他們十分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 各小學教師要在這部分加強指導學生(王建宇,2007)。而美國政府致力於推動中小學 寫作能力,已見成效。美國教育部教育統計學家馬克西尼德說,寫作是重要的基本能力,

學生雖有進步,但教育界未來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王建宇,2008)。而在台灣,現今 實行的九年一貫課程之中,有關四、五、六年級語文領域的基本能力指標中,關於寫作 部分亦多達十項(教育部,2003)。

民國九十年正式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國語科的授課節數減少,學童們也被鼓勵 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學習成果,而不再限定於以文字型態的紙筆測驗來判定學童的學 習成效。董三期(1997)認為語文教育已跳脫一般學科內容的學習方式,比以往更強調 學習方法與真實情境的塑造。因此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課程的設計與學習活動的引 導,將扮演能否引起學童寫作動機與興趣的重要角色。因此,本研究欲設計一有效寫作 教學方案,並探討其實際教學之過程,此即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一。

三、寫作實務問題的覺察

儘管「寫作」在語文教學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且各界對於孩子的寫作能力也 如此的重視,然而,寫作對許多孩子而言,卻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夢靨,提到寫作,總令 其退避三舍、心生畏懼。許多研究(孫晴峰,1988;張新仁,1992b;黃尤君,1996)

指出,現在學生的寫作能力並未提升,反而需要相當的改進。這其中包含許多寫作教學 的困難,包含學生基本能力與學習態度不佳、學生害怕作文、學生缺乏寫作興趣、教學 形式呆版化、缺乏可依循的教學方法等。而絕大多數的教師採用傳統講述法進行教學,

指導學生進行「命題式寫作」練習,亦即教師命題後,大多就讓學生自行面對寫作這件 複雜的任務,不再介入、協助,也難怪學生的寫作態度會如此的低落。

研究者執教六年多,一直是擔任級任教師的工作,深知寫作教學的重要。然而,在 批閱每學期固定要繳交的四篇作文及每週一篇週記時,就已耗費了不少時間及心力。孩 子寫出來的作文,真正能夠詞句達意、篇意都能夠抓到重點,讓老師改起來感覺滿輕鬆 的,真的不是很多。許多學生的作品,不知所云、分段不清、錯別字連篇,抓不到重點,

所以改作文實在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探究其原因,確實沒有一個有系統且能提升孩子 寫作興趣的教學方法。研究者使用一般老師常用的寫作教法,也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學方 式:由教師出題,解說題意,安排段落結構及大綱,隨即讓學生自行寫作。但許多學生 呈現的作品卻言之無物,造成批改的工作格外吃重,形成惡性循環。回顧以前的寫作課 其實只有作文,而無教學,充其量只是評量學童已有的寫作能力,這種結果導向的教學,

對學童的寫作能力幫助不大,卻使師生陷入無助與無奈的處境。對於寫作的教與學,研 究者與學生同感困難與挫折,不禁要問,我的寫作教學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什麼 方法能提升學生寫作的興趣及表現呢?

大多數學生在面對寫作文時,常愁眉苦臉的,常望著題目發呆許久。寫不出作文除 了是他的詞彙及表達能力不夠之外,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寫作材料、忽視了生活上的「刺 激」;造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所感、無所知,成了一個不會感動、不會想像的個 體。這就是國小學生作文能力普遍低落的主因。

在研究者六年多的寫作教學經驗中,深切體會若學生缺乏良好的寫作態度,寫出的 文章往往就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只有一副空殼,而這樣的文章無法感動自己,更無

法感動別人。張清榮(1997)就強調,寫作時除了「我手寫我口」,亦須「我手寫我心」。

學生若能以文字寫出發自內心的情感與感受,而非無病呻吟,則所寫文章,意義自然深 刻,情感自然真實。可見,教師除了致力於提升學生的「寫作表現」,更應努力尋找可 以提升學生「寫作態度」之有效寫作教學方法。因此,本研究欲尋求一創新之寫作教學 法,可提升學生之「寫作態度」與「寫作表現」之成效,此即研究動機之二。

四、採用的寫作教學法

從Gagne’ (1985)的學習與記憶訊息處理模式中,可知環境是刺激兒童寫作的事物,

有效的情境布置能刺激學生寫作的靈感,透過五官的感受與體驗,從短期記憶與長期記 憶中,提取可用的語句,再有系統的執行控制與寫作,如此能產出較佳的文章。國內亦 有諸多學者(王萬清,1991b;蔡榮昌,1979;譚達士,1975)善用設計情境,讓兒童 觸景生情,再佐以聯想、推理、想像思考等策略產生文思。由此可見,情境的刺激、實 物的觀察,對寫作能力的增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另有些學者(Englert, Raphael, Anderson & Steven, 1991; Raphael, Englert & Kirschner, 1986)亦發現:整合性的過程導向寫作教學融合了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設計、寫作策略 和過程性協助,這些交互作用下所產生的整體功效,遠勝於個別教學策略或過程性協助 的單獨使用。因此,研究者擬以Hayes和Flower(1980)的寫作模式為藍本,基於對寫作環 境重視的觀點,以體驗式活動的教學內容為鎖鑰,採行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 理念,編擬一套「體驗式寫作教學法」,設計多元的活動,藉由活動的體驗、情境的刺 激,引導學生嘗試尋回對寫作的興趣,誘發學生寫作的動機,助於先前經驗的回憶,促 進長期記憶中有關訊息的提取,並透過小組討論、同儕互動等有效的寫作教學策略,適 時將寫作有關知識介入計畫、轉譯、回顧之寫作歷程,以增進兒童的寫作表現。同時,

透過班刊製作的過程,提供作品發表及共享的平台,鼓勵學生將作品投稿於班刊,提升 其寫作的動機與興趣。因此,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三,即在運用「體驗式寫作教學法」

結合班刊製作之教學過程中,發現實施的困難處及思考其改進之方法,期望能為國小寫 作教學提供實務上的參考,以助於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提升寫作表現。

研究者於教學現場發現問題,欲改善教學現況,而「行動研究」強調實務工作者從 行動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更從行動中解決問題(蔡清田,2000)。

因此,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的工作情境中,根據自己在實務活動中所遭遇的實際問 題進行研究,從專家學者的研究中尋找解決的策略,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透過實際行 動付諸實行,進而加以反省回饋與修正,以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最好的策略。故本研究 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協助研究者從實務現場遭遇的問題中,不斷擬定計

因此,由實務工作者在實際的工作情境中,根據自己在實務活動中所遭遇的實際問 題進行研究,從專家學者的研究中尋找解決的策略,研擬解決問題的途徑,透過實際行 動付諸實行,進而加以反省回饋與修正,以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最好的策略。故本研究 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進行研究,協助研究者從實務現場遭遇的問題中,不斷擬定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