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行動的歷程與分析

第一節 教學活動實施與分析

本研究歷程以實施兩個循環,各六個單元的教學活動為行動研究,第一循環於2010年

12月至2011年1月實施,第二循環於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實施,主要以體驗活動為主軸,

揭開整個寫作教學過程,並從中了解學生於寫作教學時所產生的問題及困難,藉由自己教 學反思,找出問題癥結及困難所在,以做為課程實施及改進的依據。

研究者在本節中先依據Kolb體驗、觀察反思、歸納與應用等階段之體驗學習模式分述 第一個循環的活動歷程,並於學生參與體驗活動之過程中分析其對體驗式寫作教學的接受 程度和反應,進一步反思、檢討並修正,做為進行第二循環課程之參考。最後透過兩個循 環的活動歷程歸納、整理出本研究設計之體驗式寫作教學之流程。

一、第一循環

(一)活動歷程 1.體驗前階段

研究者歸納第一循環各單元體驗活動進行前的階段,大致可分為兩種進行方式,一 為「引起動機」的方式;另一為「籌備體驗活動的準備工作」,而其中除了單元二「採 訪記者會」是屬於後者的「準備工作」,其餘皆屬「引起動機」的方式。「引起動機」的 方式又有所不同,以下就各單元分述如下:

單元一「恐怖箱嚇嚇叫」是以「盲人摸象」的故事做開場白,接著,使用「觸覺學 習單」,請學生將正確的觸覺修辭連在一起,「因內容不難,學生很輕鬆的就完成了(觀 991203)」。

單元三「默劇大考驗」則是先和學生討論:什麼是「動詞」?舉幾個動詞的例子?

什麼時候會用到動詞?動詞的重要?接著,發下動作描寫學習單-「文字魔法師」,請 學生依照學習單上之四個圖片描寫圖片中人物的動作及心情。圖中分別為喜怒哀樂四種 情緒,學生對於如何描述感到很困惑,學生會問:「老師,要寫幾個字以上呢?是寫他 們的動作嗎?可是那沒什麼好寫耶,一下子就寫完啦!(課 991217)」,此時,教師提示 學生:「你們可以就每一個圖片,自己設定一個情境,譬如說:喜,小美為什麼這麼開 心呢?開心到做了什麼事?還是你從圖片中哪裡看出他很開心呢?(課 991217)」,學生 才比較了解方向了。從學習單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差異,如 S23、S26 將情境描寫的十 分詳細:

「喜:小鈺轉到一間陌生的學校,第一次交到新朋友,高興的唱起歌來。

怒:小鈺的東西被偷走了,讓小鈺非常憤怒。

哀:小鈺跑步時,因為踩到石頭跌倒了,所以留下眼淚。

樂:今天上課老師講了一個笑話,令小鈺捧腹大笑。(學 991217-S23)

喜:小英考試考一百分回到家,開心的唱歌跳舞。

怒:妹妹在房間寫學校功課,有一題一直想都想不出來,氣得直跺腳。

哀:姐姐在學校上體育課,跑操場時跑到一半,褲子掉下來,回到家傷心的趴在地 上邊哭邊拍地板。

學 991217-S23 學 991217-S26

,且情境與表情動作非常穩合,而 S13、S27 則描述的過於簡略,沒有仔細交待為何會 有此情緒或動作,因此,便相形失色。

「喜:妹妹開心的唱歌。怒:妹妹生氣的剁腳。

哀:妹妹悲傷的打地板。樂:妹妹高興的抱著肚子笑。(學 991217-S13)

喜:媽媽高興的唱歌跳舞。怒:妹妹生氣的剁腳。

哀:二姐傷心的痛哭。樂:大姐開心的捧腹大笑。(學 991217-S27)」

學 991217-S13 學 991217-S27

單元四「歡樂聖誕節」剛好配合學校當天的活動,請校外教會的老師來上課。首先,

玩了一個「找耶穌」的遊戲,然後利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耶穌誕生的故事及聖 誕節的由來,最後,帶領大家分享心得與有獎徵答,並分送小禮物。「學生不僅對聖誕 節有更深的了解,又可以獲得小禮物,真可說是滿載而歸(觀 991224)」。

單元五「早餐會報」中,以師生對話為引起動機,討論:今天你帶了什麼早餐來學 校呢?是媽媽親手做的嗎?還是早餐店買的呢?「學生因為好奇同組同學帶的早餐,因 此嘰嘰喳喳在下面討論,也想趕快可以吃早餐,因此對老師的提問反應不是很熱烈,只 有兩、三個同學回答(觀 991224)」。

根據上述引起動機之引導方式,將「引起動機」的進行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①說故事:蒐集與體驗活動相關的故事,大人、小孩都愛聽故事,因此說故事的方 式很具吸引力,尤其是短短的、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或風趣幽默的小故事都相當適合。

②寫學習單:透過寫學習單的方式,讓學生對於即將到來的體驗活動有心理準備,

喚起學生的舊經驗,也考驗學生的先備知識、技能。學習單的設計需與體驗活動相配合,

且應考慮其難易度以適合學生的程度,以免太容易或太難而失去寫學習單的意義。

③玩遊戲:小遊戲可快速帶動氣氛,凝聚學生的注意力,若是能設計與體驗活動相 關之小遊戲,並讓大家都能參與到,是再好不過的引起動機方式了。但玩遊戲需留意,

遊戲時間不可太長,以免影響到體驗活動的進行。

④師生對話:此為最普通之引起動機方式,教師有系統的提問,透過與學生討論,

來引起學生的注意。而師生對話要留意的是,教師需給予較不常主動發言的學生多一些 的關注,才不會都是某些學生搶著發表。

以上引起動機的方式,通常都是一至兩種方式合併使用,例如:單元一「恐怖箱嚇 嚇叫」即是結合說故事及寫學習單;單元三「默劇大考驗」是結合師生對話及寫學習單;

單元四「歡樂聖誕節」則是結合說故事及玩遊戲;當然,也有只有運用一種方式而已,

體驗前階段,除了「引起動機」外,在單元二「採訪記者會」中,所進行的則是「籌 備體驗活動的準備工作」。教師先利用一節課來介紹採訪的方法與技巧,使學生具備採 訪的基本概念。由於學校裡的體育老師中,有一位排球國手,而且剛好就是我們班的體 育老師,因此,先接洽了體育老師,徵求他的同意,他很爽快的答應接受採訪。接著,

開始分組討論採訪要問的問題,列出提問單,並分配工作,分為聯絡組、美工組、器材 組、場地組和攝影組。聯絡組負責聯絡受訪者並遞送邀請卡,還有當天去接老師來教室;

美工組負責設計、製作海報、邀請卡和感謝卡;器材組負責準備所需器材,如:飲料、

茶點、禮物、錄音器材等;場地組負責佈置場地、貼海報;攝影組負責錄影、拍照。各 組認領一項工作,訂出工作進度,並按時完成工作,另外再選出兩位主持人。

綜合上述分析可知,體驗前階段的引導會因體驗活動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大致 分為「引起動機」和「籌備體驗活動的準備工作」兩種方式,一般來說,由教師設計、

主導的體驗課程,即運用「引起動機」的方式來喚起學生之舊經驗和學習興趣;但若必 須是由學生共同分工合作為體驗課程作準備時,例如採訪性的體驗活動,就變成由教師 籌畫準備工作,並將學生分組、分配工作。

2.體驗階段

體驗階段主要是以活動來促進參與者利用自身之能力、團體的分工合作、人際溝 通、問題解決等歷程,循序漸進達到活動設定之目標,獲得學習之樂趣。本研究設計之 體驗活動便是希望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參與,運用多感官的學習,拓展學生視覺、聽覺、

觸覺、嗅覺、味覺、肢體動作等之學習經驗,豐富學生的寫作材料,提升學生的寫作興 趣。因此,以下將各單元之體驗活動詳加說明:

單元一「恐怖箱嚇嚇叫」中體驗的主軸是「觸覺」,透由觸摸恐怖箱中的物品來加 深學生觸覺的體驗感受,並具體的將觸覺感受表達出來。教師準備了三個恐怖箱,請學 生依序輪流上台觸摸,摸過之後,回到座位後將摸到的觸覺寫在學習單上,並在心裡猜 猜箱裡的物品是什麼。待全班都摸完了,請學生描述一下觸覺,再猜猜正確的答案。學

生很快就猜出三個箱子的答案了,然後再請學生將答案畫出來。

學 991203-S27 學 991203-S1

學生在發表觸感時,大多能確實的說出自己的感覺,譬如:第一個箱子裡的物品摸 起來「刺刺的、底部是長方形的、硬硬的、粗粗的。(觀 991203)」;第二個箱子裡的物 品摸起來「毛絨絨的、有耳朵。軟軟的、摸起來很舒服。(觀 991203)」;第三個箱子裡 的物品摸起來「黏黏的,很噁心。粗粗的、有點濕濕、滑滑的。軟軟的。(觀 991203)」,

並輕易的猜出分別是「刷子」、「龍貓玩偶」和「沐浴球」。

最後,教師搬出第四個箱子,徵求兩位自願者出來摸,請兩位同學描述觸感,讓其 他同學猜答案。上台觸摸的同學提供自己的觸感給同學提示:「外面有刺的感覺;感覺 是瓷器,中間有凹下去;它的周圍有凹陷下去的一個個小洞。(課 991203)」,學生依據 提示中間有凹下去,先猜是碗,後來因為聽到周圍有凹陷下去,因此猜是菸灰缸,猜中 答案了,但進一步問:「是什麼造型的菸灰缸呢?(課 991203)」,因為同學說外面有刺,

最後終於猜對完整的答案-「河豚造型的菸灰缸」。

在這個活動中,學生雖然普遍覺得箱子裡的物品很容易就猜出來,但是很有趣、很 刺激,心情既緊張又期待,S24 的作品中提到:「聽到老師說要玩恐怖箱,我的心情是 既興奮又恐懼(作 991203-S24)」,而 S1 說:「我聽了馬上緊張了起來,深怕裡面放了 可怕的物品。(作 991203-S1)」,S25 則提到:「我覺得這個恐怖箱裡頭雖然放的東西都 很好猜,不過非常的好玩,而且還很神秘呢!(作 991203-S25)」。

而在活動過後,學生除了對觸覺體驗有進一步的認識與體悟之外,也從中獲得了更 深刻的啟示,從 S1 和 S4 的作品中可窺見一般。

「有了這次的觸感體驗,讓我知道原來在生活上,手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沒有手,很 多事情我們都無法順利的完成。(作 991203-S1)

好玩的遊戲,可以帶來歡笑,帶來思考、帶來刺激感,也可以豐盈自己的心,讓人

好玩的遊戲,可以帶來歡笑,帶來思考、帶來刺激感,也可以豐盈自己的心,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