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在家國之間:自傳體小說中的家族與歷史記憶書寫

第一節 一趟返家的旅程:自傳體小說中的家族書寫

四、 尋根溯源的身世拼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0

其生平敘事,而這種選擇具有作者自我詮釋的涵義。本章討論的三位女作家都選 擇將小說結束在與家人和解或對其釋懷的時刻,象徵寫作的結束使自己邁入一個 新的階段,透過寫作為自己建立一個自我之家。但這並不表示本文認為作者與家 人們實質相處上必然會產生巨大的轉變,更好的說法毋寧是她們透過書寫找到了 對家人釋懷的理由,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彷彿回到過去的現場,試圖設身處地 的代入家人們的角色中並與之對話。因此,她們在自傳體小說中回溯家族的層 面,在一定程度上的書寫目的,是渴望藉由書寫撫平自己心裡對家庭情感的失 落。在自傳體小說的書寫過程中,作者們找到生命中難解之結的癥結點,並試圖 解開心結去和平地與之共存,在小說的最後,她們皆安頓了無家的魂靈,她們終 於「回家」了。

四、 尋根溯源的身世拼圖

新世紀盛行的自傳體小說寫作風潮,企圖透過個人尋根溯源、以自身身世的 記憶碎片去書寫有別於他人的私歷史,是作為挑戰公眾記憶的一種紀錄與見證。

若言三位女作家書寫家族記憶的目的,是為了安頓無家的魂靈,透過文字書寫對 家人所造成的心靈傷害釋懷或與家人們和解,駱以軍和張大春書寫家族記憶則不 具有這番的意味,而是一場個人尋根溯源的身世之旅,兩人書寫的手法和調性又 各自不相同。在此先由駱以軍於 2000 年出版的《月球姓氏》談起。

黃錦樹言駱以軍自《妻夢狗》時期便開始樹立其「自我的技藝」:一種環繞 於自我知覺的舞姿,是駱以軍組建意義、探詢真理的方式,其中具有幾個基本的 特徵,如私小說書寫策略、家庭劇場(順著私小說邏輯,環繞著我與妻、父母、

親友展開故事情節)。而在《月球姓氏》中,駱以軍對話的對象是自身的身分——

歷史,這次,駱以軍將家庭劇場擴大為家族劇場74

74同註 10,頁 355。

。《月球姓氏》以各個短章節 拼湊成一部長篇家族史,各個章節既可抽出獨立觀之,亦可合併成繁複的蜂巢式 長篇小說,其中寄寓著家族成員命運與死亡等際遇。小說場景與時空不斷地交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1

跳躍,而貫串其中的人物是不停變換敘述人稱的「駱以軍」。「時間的凍結」是駱 以軍書寫《月球姓氏》的構想,駱以軍喻之為「停格的家族史」,他意圖以「我」

的三十歲有限生命體會,召喚、復返、穿梭「我」這家族血裔形成身世的那個命 定時刻75。許多外省第二代的作家追索起自己的身世,都會回到當年父親偶然間 造成的命定時刻,郝譽翔如此,駱以軍亦如此。《月球姓氏》中所謂形成家族命 運的時刻與凍結凝滯的時間,均來自於駱父偶然間動念遷移至此的那一刻。1949 年駱父自南京輾轉逃難來台正是起初那命定的時刻,從此以後,「駱以軍」的家 族便一直在時間流逝中靜止不動,意味著意識的時間仍在走動,而歷史的時間卻 早已被決定、早已停止,自此陷入永恆的流亡狀態76

觀察駱以軍和郝譽翔甚至是陳玉慧的自傳體小說,可以發現他/她們的父族 其實就只有父親一個人實質存在而已。如同郝譽翔說:「所謂家族其實只有我爸 爸一個人」

77,駱以軍亦曾說過他的家庭背景是很孤寡的外省家庭,由於父親隻 身來台,所以從來沒有任何父族的親戚會到家裡來。而因為母親是養女,即使小 時候常去外婆家,卻與母系親戚也不甚親近78。他在小說中將父親比喻為「遷移 漂鳥的第一代」、將母親歸類為「無神主牌的養女世系」79,身為兩個漂泊者的 後代子嗣,駱以軍所書寫的家族史顯得荒謬、戲謔而感傷。小說在父母親的世系 描寫中帶有差異,相較於父系先祖幾近悲壯的遷移史詩(如駱家外太祖母獨力攜 子逃亡的黑色大鳥隱喻),小說中所呈現的母系先祖養女世系沿傳攀附上藝妲傳 奇顯得熱鬧繁華又無厘頭,同時也因為母親和外婆的鮮少開口述說,相較於父親 所述說的父系華麗奇詭家族史,母系身世是「失去時間感與口述能力」的80,因 此父系家族故事更令駱以軍有想像空間,也更足以撐起一部華麗蒼涼的家族史 詩。然而,這並不能改變整部父系家族史其實只來自於父親宛如單口相聲般的述 說,「駱以軍」直言:「我的身世便是我父親的故事」81

75同註 13,頁 101。

。從宛如黑色大鳥般帶

76同註 10,頁 356。

77同註 2,頁 282。

78駱以軍言:「我爸爸是自己來台灣的,所以會來我們家客廳的都是他的哥兒們,不然就是他的 學生,我們沒有父系這邊的其他任何家屬會來我們家」。同註 18,頁 291。

79駱以軍,《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2000 年,頁 48。

80同註 79,頁 259。

81同註 79,頁 23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2

著孩子孤兒寡母地逃離家鄉的太外祖母,到一夕之間輸光祖產、只能遷移到小島 上定居的祖父,再到父親自己在 1949 年的逃亡,在駱父那有如說書人般反覆述 說的家族故事中,慢慢渲染開「駱以軍」父系家族的傳奇遷徙史詩。「駱以軍」

沿著父親的單音述說去拼湊出整個父族的面貌,自小他的身世便已固定在父親一 再重複述說的內容裡,許多故事裡的人他都未曾謀面,連祖父母的面貌也模糊不 可辨識,遑論其他。

駱以軍將每個短章節設定有如一個個的電腦資料夾,只要用滑鼠點選,那些 封閉時空中的家族成員便會解除凍結的狀態,開始搬演起那命定時刻的戲劇現 場。就如同小說中隨時隨地會跌入自己封閉無出口回憶中的父親,只要熟知其中 奧祕,便可如同用滑鼠叫出電腦檔案一樣地任意切換他一生的記憶,無論誰無意 間碰觸了按鍵,他便會單純而機械地進入回憶中那只鐘的時間邏輯裡。這個被父 親的口述歷史所填滿的傳奇身世,在「駱以軍」心中被歸類為蒼白無力的「無身 世」,有著看似華麗的故事外貌,其實搓破之後其中並無實體。父親是這一大套 華麗蒼涼史詩中唯一的說書人。

在這樣孤寡的家庭中成長,「駱以軍」在面對妻族龐大的親族網絡時不由得 產生自卑與失語的心態。小說中最為經典的一段,是「駱以軍」脖子上跨騎著他 的父親,父親之上是面目模糊的祖父,再上去便空蕩無物,而面對面的妻族卻愈 往上疊,枝枒分岔得愈多82。駱以軍藉由妻族的繁盛,凸顯出自身父系身世的畸 零。然而這個孤寡伶仃的父親,卻是駱以軍在家族書寫中「以其身世作為自己身 世」的重要主角。駱以軍在《月球姓氏》中拼湊出來的身世,其實也是他的「無 身世」拼圖。對於《月球姓氏》家族史的書寫,王德威言其誇張了外省第二代孤 臣孽子的姿態,不過是避重就輕的作法,這本家族史之所以意猶未盡,與駱以軍 尚無膽量碰觸那「悲傷的致痛點」有關83。胡衍南則認為轉向「抒情」的駱以軍,

面對所愛的對象仍顯得彆彆扭扭,不斷選擇以嘲弄的方式面對父親與他的種 種84

82同註 79,頁 236-237。

。昔日「青少年式的嬉笑乖張」寫法,儘管在《月球姓氏》中已被感傷筆觸

83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論〉《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 20 家》,台北:麥田,

2003 年,頁 447。

84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 1 期,2005 年 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3

沖淡不少,然而駱以軍真正「流露出過往少見的誠懇哀思」85,仍有待後來的《遠 方》。直到在目睹父親與死神拔河的《遠方》中,已身為人父的「駱以軍」方才 能夠為父親晚年幾度囁嚅著搭訕想與之交心,但總被他不耐煩地打斷敷衍、將父 親的話語導入各種往事腐敗的死巷中而感到悵悔86

因為同時面對上一代的凋零與下一代的降臨,而有誠懇抒情轉向書寫的還有 張大春的《聆聽父親》。與駱以軍《月球姓氏》的「無身世」相較之下,同樣醞 釀說書人氛圍的《聆聽父親》顯然具有「承先啟後」與「繼往開來」的書寫意義。

《聆聽父親》是一部以與未出世的孩子虛擬對話口吻來講述家族史的自傳體小 說,透過文字書寫,張大春將未出世的孩子與父系家族的整體命運聯繫起來。「聆 聽父親」,既是張大春要他未出世的孩子聆聽自己——父親張大春之言,另一方 面也是身為兒子的張大春自身,欲藉由自傳體小說的文字書寫,從自身出發爬梳 思索父親的生命歷程,自省「這一切夾纏紛擾的疑惑是不是因為我從來不曾真正 認識我自己的父親、甚至作為一個父親的我自己呢?

87」張大春自述其寫作動機 來自於偉岸的父親在一夜之間倒下,「搶救與整理家族記憶」是這部書的起始點,

透過書寫,張大春將父親過去的經歷和他所熟悉的家族記憶記錄下來88。小說以 對未出世的孩子說話做為開場白,張大春希冀藉由這部小說的創作,讓他未出世 的孩子能夠認識自張大春以上、血脈相承的父系家族歷史。小說中主要依據的家 史參考資料是父親口述的記憶以及張大春六大爺所交付他的《家史漫談》,張大 春企圖藉由這些資料的蒐集與自己的文學想像,將瑣碎無奇的人生細節,組織成 一部上下縱橫的家族史詩。在其中,誠如張大春所言:「重要的是編織的手法」89

月,頁 117。

85范銘如,〈靈光閃爍的迷魅——評駱以軍的《遠方》〉《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集》,

台北:印刻,2005 年,頁 64。

86同註 16,頁 294。

87張大春,《聆聽父親》,台北:時報,2003 年,頁 80。

88卜昌偉,〈張大春:小說《聆聽父親》寫作一度擱淺〉

出處見新華網網站: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5/31/content_8288254.htm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5/31/content_8288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