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52

以「家族書寫」作為論述主題的學位論文,則有黃宗潔的《

。胡衍南以郝譽翔《逆旅》、駱以軍《月球姓氏》與張 大春《聆聽父親》等四部小說作為探討文本,討論其「如何」及「為何」書寫父 親(家族)。胡衍南認為郝譽翔的《逆旅》書寫了自身與父親的歷史,對於論者們 指出《逆旅》所試圖安頓與父親同一世代的外省族群歷史的未盡成功,胡衍南認 為這來自於《逆旅》的書寫就只企圖安頓自身與父親的歷史。這個說法與本文的 論點相契合,因此在進行相關章節的討論時,本文將與胡文此論點對話。此外,

胡衍南認為駱以軍的《月球姓氏》在書寫家族史的任務上留下遺憾,主要問題是 出在其堆積過多且非相關的私小說材料,關於這點可在本文進行自傳體小說的家 族書寫部分作進一步的析論。

當代台灣文學的 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53

從上述的文獻爬梳可以看出,與本文相關的個別作家文本探討成果及數量頗 豐,但以自傳體角度來探討文本的論文則偏少數。因此本文將於論文書寫過程 中,參照前人對於本論文探討主題之相關研究成果,在現有文本研究基礎上,開 闢一個重新切入的角度,以「自傳體小說」作為切入的關注焦點,與既有的論述 進行對話,嘗試梳理此階段自傳體小說書寫現象深刻繁複的內涵與特質,希冀透 過本文的相關議題探討,能夠補充台灣文學研究中自傳體小說文類研究的層面。

。黃宗潔以「認同」做為探討家族書寫文 本的切入點,以泰勒的認同理論出發,分別探討文本中關於「自我」、「家族」與

「國族」的認同書寫,觀看「認同」於家族書寫中的位置。其取材範圍與本文相 近,因此本文在探討自傳體小說家族書寫的部分,從黃宗潔博論的詳細析論中獲 得諸多啓發,其於「名詞釋義」的探討,亦給予本文初步觀念釐清上之參考。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討新世紀台灣自傳體小說書寫蔚然成風的文學現象。除了如前文

52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 1 期,2005 年 4 月。 53

黃宗潔,《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 士論文,2005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所述援引菲力浦‧勒熱納對自傳體小說文類內容與形式方面的相關論述,來為本 文論題的「自傳體小說」界義之外,在論文正文開展的部分,本文將先針對自傳 體小說文類進行「真實」與「虛構」的辯證思考,同時,本文欲將自傳體小說書 寫之發展成因置放於 90 年代以降自傳式文學的整體發展環境中來觀看,嘗試做 一個文學類別的發展脈絡探討,回溯其於台灣文學史中的座標位置。此部分針對 自傳體小說脈絡化的文學外緣爬梳,有助於後續篇幅進行細緻文本解讀的深入探 討。雖然自傳體小說偶被負面解讀為是作者封閉在自我私語的世界中,而與時代 環境脫節的文類,然而,觀之於解嚴以後熱鬧活絡的台灣文學場域,小說作者對 於時興議題或者最新的思潮概念不但有著相當自覺的敏銳度,並且往往能將之化 為藝術創作的靈感和養分54

在本文進行文本分析的研究過程中,不專取任何一家的理論以為主導,而是 採用兼容並蓄的方式,且為了避免文本成分稀薄的現象,在撰述時並非以理論先 行,而是以文本為體,理論為用的論述方式。在分析不同議題時,選擇相關的理 論為論證支撐並做適度的援引,對自傳體小說文本進行具體的、多角度的文本分 析和闡釋。此外,自傳體小說文類較之其他虛構小說,與作者之間有格外密切的 關聯,並不能將作者與其小說完全切割而獨立視之,因此本文將兼採作者的其他

。本文認為新世紀的自傳體小說中,幾個重要的書寫 焦點主題正與當代的熱門論述議題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因此,本文將針對幾個重 要的自傳體小說創作焦點主題進行解讀分析,觀察在自傳體小說的書寫中,如何 展開其對諸如女性書寫、創傷書寫、家族書寫與歷史記憶書寫等主題的演繹,並 探討 90 年代以降台灣歷史社會及文學場域的多元敘述,對自傳體小說文類創作 的影響,藉此觀察自傳體小說與當時社會環境、文學生態及當代思潮間的扣連。

綜上所述,本文欲從總體的文學書寫現象觀照把握,以新世紀自傳體小說的熱門 創作主題與當代時代背景、文學生態的扣連作為論述主軸,企圖探討自傳體小說 文類與台灣社會文化及文學場域的互動,並將此現象的研究討論建立於文本細緻 解讀的基礎之上,進行文類與文本的考察,並從文類與文學的角度,梳理歸納出 新世紀台灣自傳體小說的書寫意義與價值。

54劉乃慈,〈九○年代台灣小說與「類菁英」文化趨向〉,《台灣文學學報》第 11 期,2007 年 12 月,

頁 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相關作品及訪談資料來輔助行文論述。在此要先行說明的是,如果在討論每個議 題時都對本文所選擇的全部小說文本進行交叉分析的比較,將使論文冗贅且無必 要,因此本文於行文中將針對小說文本的個別特色,選擇其中較具代表性的層面 進行討論。每個章節議題所探討的小說文本將視議題內容而定,部分議題僅針對 某些文本作細部論述,部分則就本文所選擇的全部文本進行相關討論,以利論述 行文之流暢與聚焦。

最後,試將本文後續論述的章節架構,略述如下:

本文在第二章中,先就自傳體小說的「真實」與「虛構」特質進行辯證,進 一步闡釋自傳體小說中「自傳」與「小說」兩種文學體裁的曖昧交融、虛實相生 的文類特質。同時,探討自傳式文學的發展成因,觀察 90 年代以降台灣歷史社 會文化及文學生態的變化,如何形成新世紀自傳體小說書寫蔚然成風的文學現 象,以作為後續論述之依據。本章做為正文研究之初章,透過釐清「自傳體小說」

之文類特質及相關背景論述,有助於往後兩章論文研究進一步的探討。

在第三章及第四章中,將以社會文化及文學生態對自傳體小說文類書寫之影 響作為切入探討的角度,析探新世紀自傳體小說的幾個重要主題與關注焦點,分 別討論自傳體小說中的「女性」、「創傷」、「家族」、「歷史記憶」等層面,藉此觀 察自傳體小說與當代社會文化、文學生態及當代思潮的扣連。並觀察作者們如何 以小說裡的「我」作為戲劇人偶,操弄出其所欲展演的面貌,同時呈現其對自我 生命的詮釋與再現。

在第五章結論中,本文針對前述三章正文研究進行歸納與總結。本文先進行 研究成果之總結歸納,再針對前述章節之研究成果,探討梳理出新世紀自傳體小 說的書寫價值及意義,並給予其於台灣文學史上客觀的定位與評價。最後,針對 本文研究中無法面面俱到之部分,展望未來進一步探討之可能研究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第二章

真實與虛構的雙人舞:自傳體小說及其發展概述

菲力浦.勒熱納(Philippe Lejeune)認為:18 世紀初的西方出現了一種新的傳 記形式,即第一人稱的自傳體小說,它強調的是入世的經歷和敏感性,刺激在讀 者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對真實性的興趣。現代自傳並非是在和傳統傳記的一刀兩斷 中誕生的,而僅僅是在一種新的傳記形式—自傳體小說—出現之後誕生的1。這 意味著自傳式文類不再註定是單純或貧乏的體裁,在自傳體小說中對於自傳手法 的運用可以產生極為豐富又具有創造性的效果,每每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想 像。其中,自傳體小說最為吸引讀者的文類特質,便是小說中的「詩與真實」。 因此,在深入探討新世紀的台灣自傳體小說書寫之前,本文欲先進一步地論證自 傳體小說結合「自傳」與「小說」兩種文學體裁的虛實相生、曖昧交融之文類特 質。接著,再探究 90 年代以降台灣自傳式文學發展之脈絡,以做為自傳體小說 在新世紀蔚為書寫風氣的時代環境與文學生態的背景論述,進而突顯出本文所欲 探討與結合之自傳體小說書寫的文學外緣狀態,據此開展本文論述的脈絡。

第一節 「詩與真實」:自傳體小說的「真實」與「假面」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將其自傳命名為《詩與真實》(Poetry and Truth From My Own Life),意味著「真實」與「虛構」的雜融,而這也正足以道 出自傳式文學的特質:一部試圖去記錄一生的作品幾乎註定是「詩」與「真實」

的結合。所謂的「詩」,意謂著文學作品所需要的藝術寫作手法,它將客觀的真 實通過了主觀的幻想並安排之後敘述出來,一則關於人的一生的書寫若少了這道 手續,其所鋪陳出來的自傳式文學必定是乏善可陳的流水帳。在寫作的過程中,

作者試圖讓有生之年成為與眾不同的歲月,或者至少讓它們包含一些珍貴的完美

1菲力浦.勒熱納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三聯書店,2001 年,頁 37-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時刻。若實際生活並沒有這樣的時刻,作者便會試圖創造它們、重建它們2。自 傳式文學的價值並不全在事情的真實部分,因為讀者並不是把它當成史料去閱 讀,而是把它當成作者以自己生活為素材所寫成的抒情文章去讀。「以真作假」、

「以假亂真」是自傳體小說重要的文學特色,閱讀自傳體小說的興味更在此難以 參透的虛實間油然而生,因此在以下的篇幅中,本文將先進行自傳體小說中「真 實」與「虛構」的辯證。

「以假亂真」是自傳體小說重要的文學特色,閱讀自傳體小說的興味更在此難以 參透的虛實間油然而生,因此在以下的篇幅中,本文將先進行自傳體小說中「真 實」與「虛構」的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