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電腦識打漢字教學策略之分析

第三節 電腦識打的社會應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輸入正確的音,就會直接跳出正確的字(字、碼對應呈一對一狀況),那學生 可能就會偷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以打得很快,但不見得真的記住。另外,

在打字打了一段時間,非常熟悉打字這項活動以後,一般可以達到盲打的境界,

所謂「盲打」,指的就是打字的時候不用看鍵盤,視線不需要轉移於文稿與鍵 盤之間,或是不需要轉移於螢幕與鍵盤之間,可以直接輸入,在這種情況下,

較難追蹤學習者的真實學習情況,他能夠打一個字可能是因為他真的知道那個 字的字音,也可能是因為他很熟悉鍵盤輸入的位置。固定的選字單也可能造成 一樣的問題,一般來說,輸入法的選字單順序都是固定的,不太會變動,學習 者在經過多次輸入操練後,可以輕鬆記憶起常用字的編號,在輸入的時候,只 要輸入該字的編號即可,根本不需要在重複經歷辨字、選字的歷程。許多對使 用者來說方便的設計,事實上反而不利於對外漢字教學的應用,而這方面的問 題,就是教者必須額外考量,找別的方法來彌補改善的。

第三節 電腦識打的社會應用

二 十 一 世 紀 是 資 訊 科 技 的 時 代 , 這 個 資 訊 科 技 就 是 以 「 電 腦 科 技

( Computer )」 為 主 , 結 合 「 通 信 科 技 ( Communication )」 與 「 視 聽 科 技

(Consumer)」所形成的 3C 新科技。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如果不懂資訊科 技,便會成為新時代中的文盲,面對新世紀中浩瀚的知識海,會因為缺乏足夠 的資訊科技素養,而缺乏競爭力,甚至被現實世界淘汰出局(楊家興、顏春煌、

郭秋田,2004)。電腦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電腦早已悄悄浸 透我們生活的每個階段,很多人若離開機械便難有作為,甚至無從如意地表達 自己,但事實上,人已經不再單純透過不能思考的機器來完成自己的意志,人 工與機器間熟練的互動才能真正帶來最大的效益(郭文華,2005)。

在華語的生活環境中,能夠掌握電腦、應用科技,其最基礎的能力便在於 中文輸入的技能 。早期的印刷術雖然讓人們更方便接觸文字,但一般人的表達 還是以手寫字為主,兩種活動還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但個人電腦的出現、量 產與普遍化,卻讓閱讀與書寫快速地結合為一,現代人用鍵盤接觸文字資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苦、費時良久,由於漢字中的同音字很多,因此,此種類型的輸入法最為人所 詬病之處便在於費時的選字過程會減慢打字速度。「內碼」其實就是一種「符號 表」,也就是所謂的「Big-5」,內碼輸入法的字根是由二十四個英文字母及數字 鍵所組成的,每一個「字」或「符號」皆由英文字母和數字,共四個單元共同 組成,如:輸入「C897」可以得到「一」,輸入「C87A」可以得到「二」,輸入

「C87B」可以得到「三」。一組內碼對應到一個字符,每按四個鍵就可以得到 一個字(桃子,1999),熟悉此種打字方式的打字者可以打得很快,不過要背下 複雜的內碼以因應打字需求,並不能即學即用,因此內碼輸入法的使用族群一 向是最少的。

每種輸入法都有其標榜的優點,而且也各有其使用族群,以下依輸入法的 易學性與普及程度為考量,列出各輸入法與其所適合之族群的簡表(修改自施 威銘研究室,2007):

表 3 輸入法語適用族群建議簡表

打字者情況 建議使用的輸入法

有長期、大量打字需求者(打字員、用電腦寫稿的人) 字形類

華語發音不準(無法辨別聲母、韻母或聲調)者 字形類

常打字,但有時無法使用自己專用電腦打字者 字形類、字音類

偶爾才打字,打字需求不高者 字音類

不想另背字根者 字音類

未學過任何中文輸入法,卻想立刻打出漢字者 字音類

完全不想打字,只希望能夠輸出為數不多的漢字者 手寫輸入法、語音輸入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在台灣購買的鍵盤上都會有注音符號,這些注音符號大多以「大千式」44的排 列方式排列於鍵盤上(如圖 19),要是學習者所使用的鍵盤並非購於台灣,那 要輸入注音符號就會比較困難,最常見的解決方式有三種:一是將注音符號在 鍵盤上的位置背起來,打字時也不需一直注視鍵盤;二是購買市面上販售的注 音鍵盤貼紙,將印有注音的貼紙貼到自己的鍵盤上去,打字時便可以此為準;

三是開啟電腦螢幕小鍵盤的功能,利用螢幕上的小鍵盤來完成注音輸入。

圖 19 注音符號與鍵盤示意圖

由於目前大部分的華語學習者學習的都是漢語拼音,因此使用漢語拼音來 輸入漢字的好處在於學習者不需要另外再學一套標音系統,此外,已經很熟悉 英文鍵盤的學習者也不需要再記憶新的符號位置,只要按照自己原本習慣的打 字方式即可輕鬆地鍵入拼音,得到選字單。不過,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英文鍵盤 排列方式並不是針對有效打字所特別設計出來的,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QWERTY 鍵盤是偶然的歷史結果,這樣設計的最初原因是希望打字者不要打得太快45

44 注音符號的鍵盤排列方式有多種方式,有大千式、倚天式、精業式、IBM 式等。其中大千式 是臺灣使用最廣的輸入方式,MicrosoftWindows 稱之「標準式」。臺灣市面上所購得的鍵盤,

絕多數亦印有此排列。大千之名是得當初發明此排序法的臺灣電腦廠商名。大千式是直接將注 音符號表放在鍵盤上,由上至下、由左而右把注音符號依序排列。由於注音符號一定按照「聲 母、介母、韻母」的順序出現,注音符號表也有如此的順序。故使用大千式鍵盤時,除了聲調 以外,一定是從左邊向右邊輸入。(2013 年 4 月 13 日,取自:http://wikipps.hk/注音輸入法/)

45 電腦鍵盤的鍵面配置來自於文字處理機與電動打字機上的鍵盤,而電動打字機的鍵盤又來自 於更早的機械打字機,我們現在所熟知的 QWERTY 鍵盤便是第一個量產機械打字機配備的鍵 面系統,尤其研發者蕭爾斯在 1868 年製作。該鍵面安排的初衷是要避免打字者打得太快,因為 當時的打字機需要用案件催動後面的擊錘,把末端的字模敲打在只面上,因此如果打字速度太

一同學習(Jonassen, Peck, & Wilson,1999,引自劉旨峰,2003),所以電腦本 身就是被期待為協助人類處理運算及資料的工具,並且可以促進學習與工作績 範圍擴大到全球(Smalsino 等著,羅綸新等譯,2012),邱麗孟(2002)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拼音輸入法讓考生選擇(姚道中,2005)。也就是說處於實際應用華語階段的學 習者必須熟悉中文輸入的技能才能在華語工作環境中謀職、生存。除此之外,

隨著可攜帶式數位產品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愈來愈仰賴科技了,

除了傳統的電子郵件之外,為數眾多的即時互動軟體、社群網站與網上公共論 壇等都是母語人士常使用的人際交流方式,若要徹底完整地融入現代的華語社 會,就要能夠自在無礙地使用這些科技產品,這些科技產品的使用完全仰賴中 文輸入的技能,因此,到了實際應用華語階段,學習者可以不必固守字音類的 中文輸入法,只要能夠流暢地輸入,讓自己可以融入華語的線上環境,並能夠 以電腦輸入的方式產出文字內容即可。

就使用電腦識打的社會應用而言,隨著學習者的華語能力逐漸提升,就會 愈來愈需要電腦中文輸入的能力,從不能駕馭漢字到融入現代化的華人社會,

對於電腦中文輸入的需求會愈來愈強、愈來愈多。在今天這個科技昌明、資訊 爆炸的時代,人們藉由電腦「代工」的文字內容愈來愈多,潘先軍(2000)即 提到:「我們已經能看到,過去廣義的「文字工作」,包括新聞、出版、寫作、

辦公等等行業,其書寫工作已被電腦代替,廣大從業人員都解脫了過去的文牘 之苦,電腦的漢字輸入也已成為他們的技能。可以預見,在今後的不長的時間 內,……,在書面交際與表達層級,紙、筆的功用將大大淡化。」的確,在日 常生活中運用電腦或其他數位產品來工作、娛樂、交際的現象愈來愈普及,在 這個資訊世代,對資訊素養與能力的強烈要求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成為現代人必備的能力之一,若是無法妥善且流暢地運用電腦輸入中文,也不 能算是完全成功的華語學習者 。再者,能夠掌握中文輸入的能力,就等於開啟 了另一個學習的契機,科技是無縫的學習元素,它使教育的環境超越教室牆外

(Smalsino 等著,羅綸新等譯,2012),且這股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數位學習 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潮流(楊家興、顏春煌、郭秋田,2004)。無論 就工作、生活上的應用,或是延伸學習、擴展學習的各層面而論,熟悉電腦中 文輸入都是很重要的,也是二十一世紀的華語學習者應不可避免的學習項目。

Perry 曾提到:「不同的經歷產生不同的大腦認知結構。」(引自 Prensky,2001)

這些新時代的「數位原民」有以下幾個特色:一、習慣於快速取得資訊;二、 e-generation 的學生而言,使用電腦是輕而易舉之事」。可見電腦這項工具將使 擁有「數位腦」,慣於使用「數位語言」的學習者對新語言與新文字系統所建構 起來的陌生國度感到更親切。

案例二(張悅,2005)認為在使用電腦識打的過程,「輸入的是漢語拼音,

然後電腦給你一長串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你從中挑選出一個你所需要的字。這

47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一詞來自Marc Prensky(2001)所發表的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一文,與其相對的是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Marc Prensky在觀察了數位時 代的學生後,認為在上世紀末以後出生,生活中伴隨著電玩、網路、電視中長大的人,其思考

47數位原民(digital natives)一詞來自Marc Prensky(2001)所發表的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一文,與其相對的是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Marc Prensky在觀察了數位時 代的學生後,認為在上世紀末以後出生,生活中伴隨著電玩、網路、電視中長大的人,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