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或缺的能力,故應將之視為華語教學的一環。

在鞏固學習階段,教師可讓學習者自選想要用哪一種學習策略來維持其漢 字學習。若遇到很重要的漢字,教師還是可以記憶為首要考量,建議學習者透 過手寫的方式來練習該字。

三、 實際應用華語階段的學習者可依實際需求,決定要使用何種學 習策略。

能力處於高級或優級階段的學習者,基本能力都已經穩定了,也比較清楚 自己的漢字需求,若是學習者真的覺得自己完全不需要手寫,教師並不需要特 別強制他們該怎麼做。許多學習者身處的環境或工作只要求電腦輸入中文的能 力,並不特別要求學習者一定要會手寫,因此實在不必硬性規定。

不過,若是學習者想要真正融入華人社會,有鑑於手寫漢字對文化、藝術 及生活需求還是具有影響力,故手寫的練習仍然是有意義與價值的。有了硬筆 手寫的基礎,亦可將學習的觸角延伸到軟筆手寫上,進一步從實用轉進審美藝 術的領域,探索更深層的中華文化。

依上所述,電腦識打與硬筆手寫的教學俱不可缺,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有不 同的需求取向,教學者不需墨受成規,宜依照學習者的實際狀況調整才是。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礙於資料有限,本研究仍有未盡之處,尤其缺乏實證性的對比研究資料,

支持硬筆手寫的教學者和支持電腦識打的教學者常常「分頭進行」,若是能夠在 實驗教學的過程當中,分組教學、測驗,在教學對象程度相仿、教學環境相類、

所教漢字相同的情況下,分別探索硬筆手寫與電腦識打的實際學習成效與教學 狀況會更好。

此外,教學是很複雜的活動,任何變因都可能對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 成效,甚至學習意願造成影響。本研究僅能綜合探討、概論硬筆手寫與電腦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打的學習利弊,難免有不夠周延之處。若是可再依學習對象的背景(如漢字文 化圈、非漢字文化圈、華裔學習者等等)、年齡(少兒、數位原民世代、非數位 原民世代)、性別、學習動機(工作需求、興趣等等)分別進行教學實驗或文獻 探討,將可對實際教學提出更具體而微的實用建議。

硬筆手寫與電腦識打的具體教學策略仍有待教學者進一步構思、研發,若 是欲於課堂上進行這兩種教學,該如何調配?教學的方式如何?哪些作業項目 更適合用哪一種學習策略等議題都還有再深入探討、研究的空間。

電腦輸入中文的能力在今天的華人社會已佔有一席之地,也是重要的工作 能力之一,學習如何使用數位產品輸入中文實有必要。但電腦輸入中文對零起 點或初級的學習者來說,未必容易,因此後續研究者實可透過研究,設計、發 展一套簡易上手又有效的電腦識打課程,以提出良好的教學建議。此外,若是 要將中文輸入到電腦之中,輸入法是必不可少的,可是現存的輸入法本身就存 在很多不夠正確的問題,再加上選字單過於繁複,對於處於鞏固階段中後期的 學習者而言,這樣的輸入法可能尚不造成太大的問題,但對於處於零起點、初 級階段的學習者而言,這就是個問題了。在現存的與中文教學有關的軟件和網 站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缺陷是缺乏對語言能力水平的系統的考慮(徐平,2002),

因此,許多學習者被迫在學習的初始階段就要面對複雜的選字單,因此而削弱 打字學中文的動機與意願。目前市面上廉價或完全開放的電腦識打學習資源有 限,因此大部分的教、學者仍舊只能使用母語者常用的輸入法,這是比較可惜 的地方,也是後續研究者可進一步努力之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照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中文參考資料:

王寧(1994)。說文解字與漢字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士元(1995)。在中文電化教學國際研討會上的開幕詞。世界漢語,第 33 期,

1–4 頁。

王祖嫘(2010)。「書寫」還是「輸入」──留學生漢字輸入學習爭議。中文 教學現代化學報。71–77 頁。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丘理萌(2004)。繁簡體字理據度分析。漢字書同文研究,第四輯。

左民安、王盡忠(1998)。漢字部首講解。福建:人民出版社。

伍春新、張大成(1999)。語言文字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漢字識字教學的心 理實質及其規律。語言文字應用,第 4 期,52-55 頁。

朱德熙(1999)。朱德熙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任長慧、徐平(1997)。無筆華文教學之探討。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教 學應用組論文集。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江新(2001)。外國學生形聲字表音線索意識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第 56 期,68-74 頁。

江新(2003)。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間關係的研究。語言 教學與研究。第 6 期。51–57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江新(2004)。針對西方學習者的漢字教學:認寫分流、多認少寫。對外漢語教 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

李國坤(2009)。漢字書寫載體演化與社會功能關係研究。書畫藝術學刊,第 10 期。台北。

呂叔湘(1950)。中國字。上海:開明書店。

呂健忠譯,Fischer, Steven Roger 著(2011)。文字書寫的歷史。台北:博雅書屋。

佟樂泉、張一清(1999)。小學識字教學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吳淑杰(1993)。文字刺激的饜足與解體。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惠(2005)。美國大學生使用電腦寫作的實例分析和難題。漢字教學與電腦 科技。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靜慧(2005)。中文書寫困難兒童和普通兒童在視知覺、聽知覺和心理動作能 力之比較分析。未出版。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國立台南大學。

吳門吉、高定國、肖曉云、張睿健(2006)。歐美韓日學生漢字認讀與書寫習得 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 年第 6 期,64–71 頁。

吳惠萍、吳孟恬(2007)。數位華語教材強化漢字認讀能力之實證研究。第五屆 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587-597 頁。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的探索。思與言,第 44 卷 第 1 期。

余佳娟(2007)。歐美外籍學生漢字字形相似判斷研究。未出版。高雄: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文潮(2001)。教授初學者漢字的金鑰匙――電腦中文。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 討會。湖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何文潮(2009)。聽、說、讀、打、寫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方向。對外漢語教 學與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肖崇好、黃希庭(1998)。漢字獨體字識別中的框架結構效應。心理科學,221–

225 頁。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0 頁。

周曉林(1997)。語意激活中語音的有限作用。漢語認知研究,159–184 頁。濟 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周健(2005)。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2005)。基礎華語(印尼文註釋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2007)。基礎華語(印尼文註釋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維駿(1983)。音韻訊息在中文雙字詞辨識歷程中的角色。未出版。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程炳林(1996)。國中生自我調整學習因素與學習表現之關係暨自我調 整的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效果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第 28 期,15–58 頁。

林姿君(2010)。運用心智圖法之漢字聯想研究:以英語母語漢語學習者為研 究對象。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孟子敏(1997)。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使用「漢語拼音方案」的幾個問題。語音 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322–329 頁。

柳燕梅(2001)。漢字速成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段業輝、邱雪枚(2009)。漢語國際推廣中的「打」理念之我見。對外漢語教學 與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胡裕樹(1987)。現代漢語。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文華(2008)。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南京:學林出版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胡汶青、郭曉東(2011)。利用電腦書寫漢字。考試週刊,第 20 期,頁 39。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姚淦銘(2001)。漢字心理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姚道中(2005)。由 SAT 道中文 AP 測試。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

姚道中、劉月華(2005)。中文聽說讀寫。波士頓:劍橋出版社。

姚倩儒(2009)。泰籍學習者漢字視覺之聯想途徑。未出版。台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小平(2010)。漢語的單音節性──西方早期漢語認知史上的命題之一。輔仁 大學第六屆漢學國際研討會「西方早期漢語學習和研究」論文集。

施威銘研究室(2007)。新注音輸入法。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倪文錦、鄭飛藝(2009)。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亟待引入電腦書寫──基於個案的 研究。基礎教育學報,第 18 卷第 1 期,155-168 頁。

紀懿真(2008)。不同電腦輸入法對中文字認知處理的影響。未出版。台南:國 立成功大學認知科學所碩士論文。

紀壽惠(2010)。漢字教學的設計研究──以歐美學生為例。未出版。台北: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琳(1999)。漢字習得與漢字教學實驗室。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選。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德金(2006)。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建軍(2003)。論漢字的審美功能。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 22 卷,第 6 期,85-88 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徐通鏘(2005)。漢語結構的基本原理:字本位和語言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 學出版社。

徐平(2009)。電腦輔助中文教學的現狀和未來。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徐彩華(2010)。漢字認知與漢字學習心理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高尚仁(1986)。書法心理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崔永華(1999)。基礎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世界漢語教學。

崔永華、楊寄洲(2002)。漢語課堂教學技巧。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烜之(1984)。閱讀中文時對部件偵測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6 期,29–

陳烜之(1984)。閱讀中文時對部件偵測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6 期,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