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電腦識打與硬筆手寫的學理依據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電腦識打與硬筆手寫的學理依據

到底該採用電腦識打,還是採用硬筆手寫來學習漢字呢?這兩種學習策略 各有各的擁護者,本節將分項探討此二種學習策略的學理依據或支持論調普遍 為何。

壹、電腦識打的學理依據

科技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化而進展,一部人類文明史又何嘗不是一部科 技進化史?Vygostky 認為在人類發展的過程當中,工具的使用是一個重要且關 鍵的因素(余舜德,2006)。有了文字,也得有書寫工具,才能準確而便利地記 載,書寫工具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都有所不同,可以「筆」這個概念籠統概 括之,梅維恆(Victor H. Mair,2005)認為打字機和電腦就是這個新時代的筆,

一方面讓我們不必再提起傳統的筆書寫,一方面又為輸出找到了新的方式,現 代人普遍以電腦作為文字產出的工具,說電腦是新型態的書寫工具其實並不為 過。梅維恆提到學習漢字是一個大問題,學習和使用都很花時間,更生動地將 這問題比喻為「中國語文教學被漢字卡著脖子」,長久以來,漢字教學,「認讀」

是一個難點,「書寫」又是另一個難點。「認讀」顛覆了慣用拼音文字的學習者 原先的思維邏輯;「書寫」則是公認為費時費力,卻進步緩慢的教學活動,尤有 甚者,還容易削弱學生的成就感。可惜書面語系統與口語系統在語言學習中同 等重要,一個外籍學習者不可能永遠只停留在口語能力的學習上,一旦開始接 觸書面語能力,就必須接受漢字所帶來的巨大挑戰,這使得許多學習者裹足不 前,甚至乾脆放棄繼續學習。倡導以電腦輸入取代手寫漢字的典型代表 Joseph R. Allen 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教授,他以自身經驗提出建議,認為手寫漢字 是低效資源使用(inefficient use of resources),初學華語的學生應將學習的焦 點著重在漢字的辨認上,而這樣的學習方式可以電腦識打來取代(Allen,

2008)。

電腦的運用為漢字教學帶來新的契機,如果能夠用電腦取代教學中的手寫 部分,不但可以省去一筆一劃練習寫字的時間,也可以免去憑空默寫的難處,

還可以避免初學者字跡不佳所帶來的失落感,又恰好符合現代的趨勢潮流──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腦的廣泛運用,可說是一舉多得,因此不少海外學者29已開始推動以電腦打字 來促進漢字學習的策略,並開設相關課程、撰寫相關教材,以大力推廣這個新 的學習法。採用電腦學習漢字確有其理論上的益處,本文簡述如下:

一、 符合「識寫分流」的教學概念

崔永華(1999)及其後繼研究者提倡一種「識寫分流」的教學模式,借 鏡母語學習者學習文字的途徑,建議「先語後文,集中識字,先讀後寫」。

「識寫分流」強調的是「先讀後寫」,並非「不寫」,只是在學習程序上先 將「寫」這個步驟滯後而已。一般認為熟悉書面語最好的辦法還是多閱讀,

透過閱讀,可以學習書面語的應用情形,也可以熟悉漢字,梅維恆(2005)

是這麼比喻的:「這很像跟一個人來往,接觸越多,對這個人越熟悉。」因 此「先認字、再寫字」的概念便是打算先為學習者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字彙量,

讓學習者能夠自己應付閱讀,有了閱讀能力,對漢字的感覺也比較穩固後,

再進一步從事書寫活動,這是一種關注到學習者心理情緒的階段性教學。

一開始便要求初學者在書面語的學習上達到「四會」──識、讀、寫、

用通通學會,負荷實在過重,尤其外籍學習者的語用習慣、思維習慣與華語 不見得吻合,初學時期如果負荷過重,學習者恐怕難以調適,學習動機亦恐 因此下降,因此將「四會」縮減成「兩會」,先強調能識、能讀,以此為基 礎,未來等到時機成熟後,再根據先前所立下的根基,學寫、學用(倪文錦、

鄭飛藝,2009)較好。

電腦打字也有同樣的效果,電腦打字的好處就是學習者不必憑空回憶漢 字的筆劃、筆順、間架、結構,只要能夠發音,就能夠打出漢字,學習者只 要在電腦上「認字」就可以了,透過同音字的選取,能達到「認」的目的。

鍵盤打字筆寫字快,也容易在短時間內打得多,新字鞏固率自然高,信心自 然也就容易增強。電腦打字提供了一個「認」、「寫」合一的平台,學習者可

29 如:推動「penless 無筆華文教學」的任長慧、徐平,開設「電腦中文」課程的何文潮、謝天 蔚,採用微軟 IME 教學的吳美惠等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邊打邊認字,也可以透過打字來產出自己所學、表達自己所思,更快地讓 自己的漢字能力進入交際活動中。

二、 符合分開用字的教學方針

隨著電腦使用的普及,愈來愈多人依賴電腦書寫,只要掌握字、詞的讀 音以及漢字的輪廓和模糊的形狀,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從電腦字庫中獲得所 需要的漢字,也可以快速地產出以漢字構成的文件、作品。從閱讀和使用電 腦的角度來說,認讀能力與需求都比實際手寫更重要(周健,2007)。在這 樣的概念基礎下,學者們提議把學生所須學的字明確地分類成以下兩種類型:

「基本字」和「認讀字」30。就教學的立場而言,把字分類分級,不硬性要 求學習者要會寫所有的字,以減輕學習者的負擔,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三、 容易鞏固學生語音能力

任長慧、徐平(1997)提到以電腦書寫漢字的好處時,強調在電腦上

「寫」漢字完全融入了口語和閱讀能力的訓練,並進一步強調這與近年來 華文教學界注重聽說先於讀寫的理念不謀而合。透過拼音、注音等輸入法 在電腦上寫漢字,可以順便鞏固學生的語音知識,這種兼顧聽、說、讀掌 握的漢字學習法實是一石三鳥的好辦法。

貳、支持硬筆手寫的論調

在電腦愈來愈普及的情況下,提醒人們應當重視手寫價值的聲音卻也愈來 愈多,執此論調者認為手寫可以有效地訓練大腦,心理學家認為手寫不僅僅是 一種交際溝通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訓練大腦的方式,手寫字母或文字的筆劃 與形狀可增進概念組織與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助於發展我們的肌動能力(motor skill),有些醫學研究更指出手寫能夠增進成長期的孩童圖形或符號的辨認能 力,手寫對於大腦訓練顯然有著綜合的好處(Bounds,2010)。

30 「基本字」指的是要求學生能認讀、能書寫的字;「認讀字」指的是僅要求會認讀、能識得其 大意即可,不必會書寫也沒關係的字。

http://liheming.blogbus.com/logs/82825290.html

32 馮禹(2011)。提高歐美學生華語學習速度的兩點建議。網路資料。2011 年 12 月 05 日,取自:

http://hi.baidu.com/liheming333/blog/item/ff8896906005249ea977a4c0.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媒介過程。尤其漢字的思維邏輯與基礎型態有異於拼音文字,如果只是單純使 用電腦識打教學的話,學習者便無法跨越「字母拼音」的思維模式,不能像母 語者那樣嫻淑地辨識、運用漢字。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口誦一遍;口誦千 遍,不如手寫一遍。」這句話清楚地揭示了傳統的學習觀念,亦即學習要重

「眼到」,要重「口到」,更要重「手到」,一般還是認為親手操作才真正能夠

「學到」。McGinnis(1995)指出外籍學習者在學習漢字時,主要的策略還是機 械性重複,且學生也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記憶。因此,在電腦科技發 展日盛的時代,擔憂書寫能力喪失的聲音也愈來愈響亮,堅持語言教學必須要

「寫」的聲浪也始終未曾因科技的便利與進步而消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