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對未來研究發展之建議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發展之建議

上文論及本研究因內外因素限制而有許多未盡之處,然而透過任務性 教學法來擴展學習者的聽力寬度是有其成效,以下綜合研究過程之心得,

針對日後可持續發展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一、擴大聽力教學範圍

本研究課程設計針對中高級學習者,並以任務活動搭配真實語料作為 設計的主體,然而限於時間因素無法將所設計的十週聽力課程完整地進行 教學試驗。此外,在此試驗教學中,試驗對象大部分為亞洲學習者,其中 以日籍學習者人數居多,東、西方學習者人數不均,因此相較於東方學習 者,歐美或其他地區的學習者對於此課程設計不知是否有其他看法與回

饋,是故建議未來之研究可嘗試完整的實施本課程設計以修正不足之處,

並擴大教學範圍視其是否適用於所有的中高級學習者。

二、設法更有效的取得真實聽力材料

本教學設計之目的在於擴展學習者的聽力寬度,使其不但能聽懂標準 華語口音,對其他地方、不同性別、年齡的口音皆有理解之能力,是故聽 力材料取自於真實語料,使學習者在課堂上能夠實地接觸在真實世界中所 出現的口音進而達到學習的目標。而在筆者以個人力量取得語料的過程 中,深感所能投入的時間及相關人員的配合皆有其侷限性,故建議未來研 究可以團隊形式有計畫地進行各類合適的真實語料之取得與篩選,以求更 有效且廣泛地取得語料,使聽力寬度教材更具豐富性與實用性。

三、進行將任務教學法融入中級華語聽力之研究

本教學設計的教學者設定在中高級華語學習者身上,然而根據

Kubler(2003),主張學習者在中級程度即可開始加入帶有口音之聽力訓練。

此教學設計運用在中高級學習者成效佳,故可推測在高級華語學習者上,

任務結合多種口音的聽力課程設計是可行的,但對於中級的學習者卻無法 做如此推斷,因此建議將此課程的精神,任務與多種口音的設計可實施在 中級華語學習者上。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毛悅 (1996)。從聽力測試談留學生聽力理解方面的障礙。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 會第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王碧霞 (1999)。論聽力理解的階段性劃分與啟發─談第二語言聽力課教學。語言 文化教學研究集刊第三輯(pp. 90-101)。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呂必松 (1995)。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十三)─ 聽力。世界漢語教學,

3。

沈燕 (1998)。談漢語聽力教學中的針對性。對外漢語教學探討集。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

孟國 (1997)。錄聽實況,析辨聲義-關於漢語實況聽力課。天津市對外漢語教 學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孟國 (2008)。原聲漢語-中級實況聽力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邵敬敏 (2007)。現代漢語通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泉 (2006)。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雪芳 (1999)。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灣臺北。

林逸君 ( 2010)。中級華語聽力教學設計研究---以在臺外籍學習者為例。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灣臺北。

林姮伶 (2011)。中高級華語聽力自學教材研究---以不同口音為主之教材設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臺北。

林淑惠(2010)。真實材料在華語文教學與評量的應用與限制。載於臺灣華語文 教學學會主辦之「2010 年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

臺北。

金立鑫 (1998)。聽力課教學的現狀與革新。載於呂光旦(主編)。對外漢語論叢。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周美宏 (2008)。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之網路聽力教學---以初級學習者為例。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灣臺北。

周小兵、張世濤、干紅梅 (2008)。漢語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波 (2008)。漢語聽力課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徐筠惠 (2003)。財經新聞華語閱讀教材規劃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臺 北。

孫曉明 (2004)。自上而下模型和自下而上模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雲南 師範大學學報,2004 年增刊。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 (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

席汝楫 (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秦杰 (2009)。外語聽力理解及教學策略。電大英語快訊:第一期。

袁方主編 (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高霞 (2003)。圖式理論與第二語言聽力教學。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

馬箭飛 (2000)。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漢語短期教學新模式。世界漢語教學,

4,87-93。

張本楠 (2005)。 聽力教學法講義。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張本楠 (2008)。中文聽力教學導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張楚晗 (2011)。淺談對外漢語聽力教學與學生漢語聽說能力的提高。安徽文學(下 半月)07 期。

張景媛總校訂(王明傑,陳玉玲譯;Robert E. Slavin 原著)(2002)。教育心理學-理 論與實務。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崔永華 (2008)。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許芳菁 (2002)。華語文報刊閱讀之泛讀教學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臺 北。

陳立芬 (2009 )。網路廣播節目運用在華語聽力課的教學設計。第六屆全球華文 網路教育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

陳怡慧 (2010)。 遠東生活華語三之教材活動設計。台師大華研所碩士論文。

陳淑惠 (2008)。法律華語教材設計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陳懷萱 (2006)。華語中高級聽力教學之教材設計及課程規劃。第四屆台灣華語 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陳軍 (2002)。論聽力教材的錄音問題。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4。

詹筱蔚 (2007)。電影華語教學設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葉德明 (1995)。社會變遷下的台北國語與對外華語教學應運之道。教學科技與 媒體,19,3-11。

葉德明 (2009)。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靳洪剛 (2006)。〈分組活動的教學形式及互動性探討〉。《中文教學與研究論文 集》。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楊惠元 (1991) 論聽和說,《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語言學 院出版社, 179—187。

楊惠元 (1996)。漢語聽力說話教學法。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廖婉君 (2012)。真實材料應用於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所 碩士論文。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1995):《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臺 北:雙葉書廊。(原書 Allen Rubin, Earl Babbie [1993]. Research Methods for Social Work.)

胡志偉、顏乃欣。 (1992) 〈閱讀中文的心理歷程:80 年代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語言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 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

研究中心. 77-124.

劉超英 (1993)。從留學生入系聽課的困難看中高級聽力教學。北京:北京大學

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頌浩 (2001)。對外漢語教學聽力研究述評。《世界漢語教学》第 1 期,93-107 頁。

劉頌浩 (2005)。中级聽力教材編寫理念的實踐與創新,《漢語教學學刊(第一 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3-215 页。

劉頌浩 (2008)。漢語聽力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譚春健 (2004)。「理解後聽」教學模式探討。雲南師範大學學報,4。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996)。漢語水平等級標準 與語法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文部份

Anderson, A. & Lynch, T. (1988). Listen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olsky, Bernard. (1989).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a general theory (p.17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ck, 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nstruct validity and trait characteristics[J].

Language Learning 1992,42 (3): 313-357.

Brown, G. “Twenty-five years of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English Teaching Forum 25.1 (1987): 11-15.

Brown, H. D. (2003)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2nd ed)》,White Plains, NY: Longman

Ellis, R. (1997). SLA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 D. & Miller, L. (1999).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odman, K. (1996). On whole language. Speech at the Conference of Whole Language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Provincial Institute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Guariento, W. & Morley, J. (2001). 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

ELT Journal, 55 (4), 347-53.

Harmer, J.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gman.

Hudson, R.A.(1980)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nkins, J. (2000). The Phonology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chru, Y.,& Nelson,C.L (2006). World English in Asian context.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Kelly, C. & Kelly, L. & Offner, M. & Vorland, B. (2002). Effective ways to use

authentic materials with ESL/EFL students.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8(11).

Retrieved: http://iteslj.org/Techniques/Kelly-Authentic.html [20] Khaniya, T. R.

(2006). Use of authentic materials in EFL classrooms. Journal of NELTA, 11(2).

17-23.

Krashen, S.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Kubler, C. C. (2003). Developing superior-to-distinguished-level learners’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dialects and dialect-Influenced non-standard speech. Journal for Distinguished Language Studies, 1(1), 7-19.

Lynch, T. (2009).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ez, Alejandro G. (2002), Authentic Materials: An overview Karen's linguistic

Issues- http:// www. Telus. Net linguistic issues authentic materials. Html.

Morrow, K. (1977). Authentic texts in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S. Holden (Eds.), 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13-17.

Munro, M.J. (1998). The effects of noise on the intelligibility of foreign-accented speec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193-154.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New York: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Pica, Kanagy and Falodun(1993). “Choosing and Using Communicative Tasks for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 In G. Crooks and S. Gass (eds.), Task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9-34

Pinker, S. (1994). The Language Instinct.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Porter, D., and J. Roberts (1981). Authentic Listening Activities. ELT Journal, 36(1),

37-47.

Rixon, S (1990) Developing Listening Skills. London: Macmillan Publisher LTD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E. S. (2002). 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王明傑、陳玉玲,合譯)。臺北:

學富。(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0)

Rost, M. (1991). Listening in action: Activities for developing liste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Prentice Hall.

Rost, M. (2002).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listening. New York: Longman.

Sheerin, S. (1989). Self-acces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eerin, S. (1997).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access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In P. Benson & P. Voller (Eds.).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Harlow: Pearson.

Seildhofer, B(2004) Research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4, 209-239.

Skehan, P. (1996b).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task-based instruction.

In J. Willis & D. Willis (Eds.). (1996).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Heinemann

Spolsky, Bernard. 1989.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a

general theo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31pp.

Thompson.I. (1991). Foreign accents revisted: The English pronunciation of Russian immigrants. Language Learning

Trask, R. L. (1999). Key concept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London: Routledge.

Willis, J. (1996).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Harlow, Essex: Longman.

Willis, J., and D. Willis (eds). (1996). “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Heinemann

Wilkins, D. (1976). National Syllabu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附錄一 學習者聽力問卷

一、基本資料

國籍 性別 □男 □女

母語 學習時間 □720 以下 □720~960 以上

□960 以上 其他語言背景

曾否在中國學習過 □是 ___________ □否

二、訪談問題

1. 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經因口音問題而造成聽力困難?

2. 承上,有哪些例子?

3. 性別和年齡差異是否對在聆聽上有差別?

4. 承上,何種較易理解? 何種較難理解?

5. 聽力課是否應將帶有口音之華語納入聽力材料?

附錄二 聽力課教師意見訪談問題

一、基本資料

任教單位

任教年資 聽力課程年資

聽力課程名稱

二、訪談問題

1.聽力教學理念

2.聽力教學情況 使用材料

進行步驟 訓練方法

教學策略及成效

3.對於「帶口音華語」、「標準口音華語」的看法為何?

4.聽力材料是否包含多種地方口音、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之說話者的 聲音?為何如此安排?

附錄三 課程試驗學習者回饋單

上完課後,請回答下面的問題:

一、活動設計:

對於聽力課,我覺得………… 非常

同意 很同 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 同意 1. 練習單上的問題讓我知道要聽什麼?

2. 聽完以後跟同學討論幫助我聽得更好 3. 聽完以後跟同學討論讓上課不無聊 4. 聽力活動不太難也不太容易

5. 聽力活動跟以前的上課方式不太一樣 6. 聽力活動對我的聽力有幫助

7. 我以前沒上過這樣的聽力課

二、 活動材料:

對今天使用的聽力材料,我覺得………… 非常

同意 很同 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 同意 5. 聽力材料的主題有趣

6. 聽力材料的內容不太難也不太容易 7. 聽力材料讓我聽了很多不同的口音

8. 聽力材料的內容對我在生活中很有幫助 9. 聽力材料的內容分量剛好

三、教學呈現

對老師的教學,我覺得………… 非常

同意 很同 意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

同意 不同意 非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