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聽力寬度教學探討

1. 材料應該經過安排、整合,而非隨意讓學生聽一段孤立的真實語料。

2. 由於聽真實材料比聽編寫的課文來得難,故教師應配合學生程度適時調 整語料長度,以免造成學生負擔過大。

3. 可給予聽力文本以輔助學習,真實語料的文本對學生幫助甚大。

4. 要設法讓學習者了解聽力語料的習慣結構(例如:廣播、新聞等),因為 對於同一訊息內容的習慣呈現順序或表達方式可能存在著跨文化的差 異。

Rost(2002)也認為聽力語料應具備真實口語的特點,且教師出於教學需 求可對現實語料進行必要的加工。張本楠(2008)易針對真實語料運用於聽 力教學上有以下兩點看法:一為聽力語料應該具備真實口語的特點,但為 了避免教材內容本身超出學習者的學習範圍又或者過於任意而使教師無 法有效的結合教學目標,因此除了具備真實的口語特點外,還需對現實語 料加工和改造。

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在聽力教材應以真實語料為主,但須適度地進 行語料加工,加工時,教學者一方面需要有計畫性地保留口語的真實性,

另一方面又要搭配教學的目的性和系統性。好的語料教學應該既保留現實 語言的真實性,又照顧到學習者的需要。

第三節 聽力寬度教學探討

一、華語的不同口音與華語變體

造成聽力理解難點的因素之一為說話者的語速、性別、年齡、口音等 對 聽 者 造 成 聽 力 上 的 困 難 。 然 而 何 謂 口 音 ? 口 音 又 應 如 何 定 義 ? Wardhaugh(1998)提及世界上無所謂沒有口音的英文,換言之,各種被視為

「標準」的英文變體可藉由不同的口音被說出。反觀華語亦然。牛津大學 出版社(2000)對口音的定義為語言的一種特定發音方式,且需與特定的國 家、地區或社會階層有所連結。

如上文所述,口音為一個語言發音所呈現出的結果,而語言的變體 (variety)則可用來指稱各種社會層次上的語言現存單位,也就是一組具有 相同社會分布的語言型式(徐大明等,1997)。此所謂的社會分布指的是相 應的語言社團,一種接受和使用某一些語言型式的人(Hudson,1980),故華 語的各種方言皆為變體的一種,而帶有口音的華語亦包含其中。此變體實 際存於現實生活中。

「標準語」亦被學者稱為 「標準方言」或「標準變體」,而「標準語」

以廣義觀之,並不僅限於一種,而凡具有代表性目標語的標準變體均可視 為「標準語」。全世界說華語的人口超過十三億以上,其使用人口便占了 世界第二,華語圈中包括許多來自不同區域的方言,因此也包含了許多帶 有口音的華語。在實際生活中,接觸到帶有口音華語的機會極高,聆聽的 過程中,聽話者無法決定聽話者的發音,因此聽力教學除了著重於聽懂標 準語外,更應將目標設於聽懂實際生活的聽力材料。故在華語聽力教學 上,來自不同地區的「標準語」皆可成為聽力教學的內容。然而「標準語」

並非適用於所有程度的學習者,從教學的角度,聽力教學的語料應以標準 的華語為主,特別在初級階段,但隨著學習者中文能力的提高,如到中級 或中高級甚至高級時,可逐步加入帶有口音的聽力材料,如此學習者在華 語聽力才不至於僅限於一種口音,而是有較寬廣的聽力程度。

許多學者亦建議在課堂上讓學習者接觸多種口音。Rixon (1990)建議若 能讓學習者有接觸或學習不同口音的經驗,學習者更能與實際生活連結,

在其溝通上亦更有幫助。Jenkins(2000)認為聽話者之所以能成功地與他人 溝通的條件為在先前以接觸了不同口音。陳軍(2002)提出:「加入生活中真 實的聲音,或是略帶方音的普通話,增加干擾,讓學生從各種聲音中識別 自己所要學的東西。」Kubler(2003)主張應該在聽力上加入「受方言影響的 語言變體」,學習者從中級程度開始可慢慢帶入帶有口音的華語。Seidlhfer (2004)也指出接觸多種口音下更能提高溝通能力。

總結上述,華語此一語言存在許多方言變體,作為一個中級以上的中

文學習者,為了實際生活的需要,其聆聽能力不應只限於狹義的「標準 語」,反之,應增加其聽力的寬度,由狹義的「標準語」循序漸進,逐步 擴大到各種華語變體。

二、聽力材料的多樣性

聽力材料可分為文本和聲音兩個部分,許多學者皆認為不論是文本或 聲音,皆需符合多樣性的原則。

呂必松(1995)提出最好每一篇教材都用三種語速。楊惠元(1996)認為 聽的錄音材料不要只有兩個錄音員從頭錄到尾。此外,其文本內容應包含 廣泛,從學習生活、食衣住行、購物換錢、日常交往、風土人情、參觀旅 行、文化對比、社會現象等各方面,語體也需從正是場合的談話到私底下 的閒聊,使學習者接觸各種型式的口頭語言來吸收新的文化知識,了解各 種新的情況和訊息。張楚晗(2011)認為除了課堂或測驗中的標準聽力內 容,也要讓學生於內容上多元輸入,從生活口語、新聞用語,甚至是文學 語言都要有所涉略,如此才能避免因為聽力材料的單一以及問題模式的固 定而形成線性的聽力理解思維。

論及「聲音文本的多樣性」,劉頌浩(2008)指出聲音文本在人的音色、

語速、非標準口音和情景特徵等方面都需要遵循多樣化規則。

陳軍(2002)調查了 1986~2000 間聽力教材的錄音,認為坊間的聽力教 材的錄音過於單一,歸納出以下三點問題:

1.錄音語速沒有標準,缺乏科學性:語速從開始到結尾都一樣或語速快慢不 統一。無按照學習者的學習規律體現出語速從慢速、中速到快速的變 化,失去了在課堂上科學地利用語速培養提高學生聽力的大好時機。

2.錄製者的說話方式單一,沒有變化:課文內容非以「說」的方式呈現,而 是以「讀」的方式讓學習者學習。

3.沒有背景聲音:大部分教材的錄音只有文本內容,無符合文本發生場景 的背景聲音,例如在大街上對話無車流聲。

據此,陳軍認為聽力的錄音材料應加入生活中真實的聲音,或是略帶

方音的普通話以增加干擾,讓學習者從各種聲音中識別自己要學的東西。

此外,譚春健(2004)「理解後聽」中的「反覆操練」階段要求用各種 不同的語音對理解了的語言行事進行輸入,包括兩種方式:一是同一種教 材在學生通過多媒體理解後,進行不同的聲音表現形式的反覆輸入進行聽 辨。例如:標準音/帶有鄉音的國語、低音/高音、男音/女音、老人音/兒 童音、雜音相伴/無雜音相伴、正常語速/非正常語速(快速或慢速)。二 是同一種語法結構或篇章在學生通過視訊理解後,反覆輸入達到內化的目 的。經過反覆不斷的練習,聲學層次上的定式必將最終內化以備日後隨時 提取以理解聽到的新資訊。

三、華語不同口音聽力訓練的必要性

劉超英(1993)指出帶口音的漢語是留學生在聽力上的難點之ㄧ,並藉 分析「桂北普通話」的語音特點指出語音偏離可分為兩類,一為替代性偏 離,即為方言中有但普通話無的音帶進普通話;二為合併性偏離,即為普 通話有區別但方言中無區別,因此將兩類音合而為一。由於學生沒受過帶 口音的聽力訓練,因此在聽力理解上有困難。

沈燕(1998)認為日韓學習者聽力理解上的困難在於缺乏有聲語言交際 的訓練。因此應多錄製不同場合、人物、類型的有聲語言來提高學習者聽 力理解的能力,進而滿足學習者實際交際之需要。此外,亦認為有聲語言 不應只以標準漢語來訓練漢語聽力,換言之,帶有口音的漢語皆為聽力材 料。

Kubler(2003)也提出在聽力方面應增加「受方言影響之語言變體」並且 認為對高級華語學習者而言,帶口音華語在理解上有其難度,但此種能力 是能學習的,因此教師應有系統的教導學習者。從中級程度便可以開始慢 慢加入帶有口音之聽力練習。

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外籍學習者對「帶口音的華語」在聽力理解上 是有所困難的,因此聽力課不應只以標準口音為聽力材料,隨著學習者的 中文程度提高,帶有口音的華語也須適度的進入聽力教材中。另外,從語 言測驗的角度而言,帶有口音的理解也是評分的標準之ㄧ,故帶有口音的 聽力材料是有其必要的。

國際職場英語溝通能力評量標準(Test of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簡稱多益(TOEIC),針對非英語母語者所設計的英語能力 測驗,其測驗目的在於測試應試者在交易、工業和商業領域上所具備的英 語能力,強調「國際英語」,不以「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區分,而 是非英語母語者與英語母語者之間的溝通。然而在聽力測驗上本來只包括 美國和加拿大兩種口音,但 2006 受到批評後,為了確保英語學習能在通 過測驗後能實際於說英語的國家生活,另外新增了英國和澳洲口音,且每 個口音佔百分之二十五。此外,托福(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簡稱 TOEFL,檢定非英語為母語者的英語能力考試。大多數的美國大學和 研究所皆要求外國學生於申請時提出通過證明。以往,托福的聽力測驗皆 由標準的美式口音為聽力錄音內容,然而此政策於 2013 年有所改變,2013 年 3 月托福聽力和口語部分增加除北美以外其他地區的口音,如英國、紐 西蘭和澳洲,其目的在於更好的反應出應試者於留學時所會遇到不同口音 的英語母語者。

另外,ILR,跨部門語言圓桌委員會量表為美國最重要官方承認的外 語能力認證考試,其中對於口音理解也納入測驗的評斷標準,茲將其與帶 口音華語的相關描述摘錄於下:

表 二-2 Interagency Language Roundtalbe(ILR)之部分擷取

Listening 3+ Increased ability to understand native speakers talking quickly, using nonstandard dialect or slang; however, comprehension is not complete.

Listening 4 Able to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s of speech in some non-standard dialects. Has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extreme dialect and slang, also in understanding speech in un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example through bad loudspeakers outdoors.

Listening 4+ Increased ability to comprehend native speakers using

extreme nonstandard dialects and slang, as well as to

understand speech in unfavorable conditions.

Listening 5 Able to understand fully all forms and styles of speech intelligible to the well-educated native listener, including a number of regional and illiterate dialects.

由上述國際外語測驗可知對帶有口音的聽力理解皆為測驗的項目之

由上述國際外語測驗可知對帶有口音的聽力理解皆為測驗的項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