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學改善與設計修正

第六章 教學實證與討論

第三節 教學改善與設計修正

本研究任務教學法融入聽力寬度設計經由實際試驗後,由筆者擔任教 學者的角色,紀錄教學流程之成效與合適性,綜合學習者的反饋,評估、

討論後修正原先教學設計如下:

一、整體課程設計方面

(一) 單元課程時數應延長

經試驗後發現,十分鐘的影片的一個單元無法在一百分鐘內上完,即 使學習者預先預習、查生詞意思也沒辦法聽完所有的內容與完成全部的聽 力活動練習。由於活動的設計是根據影片內容做的,在十分鐘同一主題的 影片中再分為兩小內容,因此每個單元分為兩個部分,而在實際課程中,

僅能完成第一部分的聽力活動,當中包括了生詞的聽前活動、主要聽力活 動和聽後活動三大項。故建議將本單元課程設計的時數延長,由原本一周 一次調整為一周兩次,如此同一主題便能有兩次完整的聽力活動練習。換 言之,一個主題有兩天的練習,因此若影片長度較短,可找相同主題的內 容將上課時間延長至兩天。

(二)加強任務前活動設計

在任務前的設計為學習者在家查好生詞意思後,教師於當天根據該主 題以提問的方式領出相關字彙與背景知識,同時確認學習者了解該生詞意 思。然而在生詞中不乏有表達具體概念的生詞,如旗袍、繡花鞋,因此任 務前活動除了教師提問外,也可針對該些具體意思詞彙以提供表格、圖片 讓學習者填入或說出該圖為何的方式激發學習者的背景知識。如此不僅活 動較為多元、設計較為活潑,也能柔化皆以文字呈現的僵硬感。

(三)編排可增加趣味性

一本教材的編排活潑與否對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雖不是主要關鍵,但 也是因素之ㄧ。總體而言,本設計較缺乏圖片,多以文字呈現,從生詞部 分、聽力環活動到最後的任務後活動皆大部分皆為文字,也無其他的美編 設計。若能在選擇題的選項中增加圖片、表格與美編設計使其看起來更為 豐富、有趣,

二、教學呈現方面

(一)任務前活動可帶入討論引發興趣

任務前活動,主要為教師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習者回答以帶出主要聽力 活動的相關詞彙與內容,但經教學試驗後,筆者發現,回答問題的經常是 相同的學習者們,未主動發言的學習者並非不會,而是不好意思發言,雖 然在聆聽其他同學的回答時亦有助於之後聆聽活的活動,但若能在此階段 教師用討論而非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應更有學習成效。因此在任務前活動可 依主題適時的帶入討論。但此時的討論目的僅無喚起學習者背景知識與內 容的連結,因此時間必須掌握好以免影響接下來的流程。

(二)適當給予圖片引發連結

在聽力活動中,不論是泛聽、精聽或討論的練習,皆為文字,若能適 時的使用圖片將有助於學習者的學習,尤其是本聽力材料取自於真實電 視、廣播節目,圖片的選擇若能使用真實的圖片,效果應該比美工圖案更 具有說服力與激發學習者的認知進而達到快速連結的效果。

(三)增加課後作業與報告

由於本設計的聽力材料取自於真實節目,聽力材料內容偏難,雖然在 課堂中已做了泛聽和精聽的訓練,但對有些學習者而言仍是有無法聽懂的 部分,因此若可加上課後作業,不僅能夠增加與鞏固聽懂材料學習者的聆 聽機會與能力,也能使聽不懂的學習者在完成作業的反覆聆聽過程中增加 其聆聽能力與擴展聽力寬度。每次作業的聽力材料即為當天上課所用的材 料,相較於聽後活動的「聽」、「說」結合,功課為「聽」、「寫」兩技能並 用,如寫出在聆聽時最不易聽懂的部份或寫出最喜歡的片段內容等。報告 為每五單元一次,共兩次,報告內容由前五次的主題挑出,並且必須使用 到前五單元所學的生詞,報告時間為五分鐘,學習者聆聽完報告者的報告 後必須提出問題。在報告的過程中,學習者同時扮演說話者和聆聽者的角 色,說話者在產出前須將新學的生詞內化而聆聽者則不斷增加聆聽的機會 與訓練。

(四)、增加現場訪問有口音的活動以測試其學習成效

本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在於擴展學習者的聽力寬度,使學習者除了能 聽懂標準口音外,對於帶有口音的華語也能理解。因此在取材上不限於標 準口音,然而雖然在教學設計上,取材多元,同時也結合聽力教學策略的 運用,但若能在學習一的段落後,增加現場訪問有口音的活動以測試學習 成效,同時也增加學習者接觸帶有口音華語之機會。訪問時,學習者可於 事先準備好訪問題目,因此在訪問中及能了解學習者的聽力寬度是否擴 展,此外,學習者在訪問時與受訪者的溝通互動讓學習者實地接觸與母語 者交談的機會。除了訓練聆聽的技能外,也練習了口說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