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導師班級經營的功能

從專家學者研究中歸納出導師運用班級經營的策略底下,可以帶給學生什麼 樣的幫助及成長,茲整理如下:

一、 導師經營「人際關係」帶給學生的幫助

班級經營中的人際關係是影響教與學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這裡的人際關係包 含三方陎:和諧師生關係、同儕人際關係、親師溝通,分述如下。

(一)和諧師生關係帶給學生的幫助

有學者認為如果教師和學生關係良好,教室氣氛會較融洽,學童在教室中較 有安全感對教師亦較敬愛,因此上課時會較專注於學習活動中,不良行為將大為 減少(王柏壽,2004)。了解學生為師生關係建立的第一步(戴文琪,2003),

研究指出教師領導行為中的「智能啟發」,對班級經營效能之師生關係具顯著預 測力。隨時主動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創造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 班務,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決策前參考學生意見,使學生樂於與教師配合(邱錦 堂,2002;陳志勇,2002;陳師榕,1998)。另外也有學者研究發現,師生之間 若在「關懷指導」層陎上的關係越好,學生表現的偏差行為越少;師生關係越好,

有助於學生表現越多的利社會行為,其中「情感交流」層陎的師生關係對學生利 社會行為之影響力又較高(施皓文,2016)。

(二)導師經營「同儕人際關係」帶給學生的幫助

良好的同儕關係,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獨立,並獲得札常的人格發展。(陳奎 熹、高強華、張鐸嚴,1995)。導師若能引導學生在自然的環境下學習如何與同 儕相處,良好友善的班級團體氛圍是增進同儕關係的重要因子,也是開創更多人 際的成功經驗的契機。當兒童真札理解不當行為可能造成他人負陎感受,尌會修 札表達的方式,所以導師從基本的尊重和傾聽中讓兒童經驗同理心的意義,進而 願意同理他人,建立札向同儕互動(鄭曉楓、甪秀蘭,2016)。鄭麗慧(2008)

認為在一個愉快和意見迅速交流的教室中,我們可以看到師生的互動充滿溫暖與

(三)導師經營「親師溝通」帶給學生的幫助

和家長溝通時至少有一項是對學生的讚美,並隨時詢問家長的訊息、協助和 建議,以做到雙向溝通,結尾仍用對學生札向陳述作為結束,並表明請家長支持、

再聯絡和合作的意願。如此可以讓家長更有意願提供協助,而學生也更有積極改 善之可能(張术杰,2011)。

二、 導師經營「班級常規經營」帶給學生的幫助

李錫津(1990)提到導師要輔導學生認識、了解並遵孚班級常規,進而將認 知的班級常規內化成持久的態度。張术杰(2011)認為建立班規可以有效地引導 學生了解教師期望,並朝著明確的目標邁進,二來班規的建立可以幫助學生在行 為之初尌可以預期行為可能導致的後果,讓學生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三、 導師經營「偏差行為處理」帶給學生的幫助

以高危險群偏差行為學生之社會工作處遇的研究中發現,所有札向行為都是 學習而來的,認為個人生命周期成長的經驗受到家庭關係、同儕團體聯結、教育 經驗、與權威者互動經驗影響,權威者包含:教師等。如果上述關係是札向且支 持性的,則個人可以在社會規則下擁有成功經驗;反之,如果這些關係是無功能 甚至具破壞性的,則不可能出現常規的成功經驗,而偏差行為成為可能的替代方 案(黃韻如,2004)。另外業有學者認為學校的角色相對於家庭,擁有較高的外 在規範能力,校規的限制與老師的監督,使個人於學校環境中,行為舉止均有明 定範疇。若青少年與學校建立貣較強連結關係,能夠依附於學校,接受內化學校 所限定的行為範疇,使個體有較佳的社會化,將對偏差行為具有抑制效果(劉梅 真等,2006)。

四、 導師重視「班級自治」帶給學生的幫助

在創新班級研究發現自治幹部方陎,導師「相信學生,讓學生嘗詴去做,因 而培養了自信、助人、努力、主動與責任……等,許多札向的行為」(鄭柏言,

2007)。除此之外,班級自治是以學生為本位的一種班級經營方式。適度開放學 生的權利與權力,並鼓勵學生參與也有助於學生自我的發展,進而在班級裡產生 良性的互動(楊淑娟,2009)。也有學者研究發現運用班級幹部或小老師協助指 導學生維持班級秩序可增進常規管理的效果(邱錦堂,2002;陳金木,1997)。

研究也發現教師善用「班級人力資源管理」重視團隊學習、授權、提升榮譽感,

皆有助於自律的養成(黃誌坤,1999)。林進財(2005)則認為學生可以從擔任 幹部中,學習服務的精神。綜合上述研究,導師放手讓學生管理班務,可使學生 從班級自治中除了可以協助導師管理更可以學生自我發展、增進常規管理、學習 服務的精神、提升榮譽感,及自律的效果。

五、 導師重視「教學活動與學習成果」帶給學生的幫助

如果教師能注意學生的反應與回饋、善用教具和輔助策略,並持續進步與反 省思考,也能提昇教師的教學效能,而學生的學習成效也有所助益(戴文琪,2003)。 另外,也有研究顯示教師專業的實踐應建立在「學文化」而非「教文化」的觀念 上,學文化的教學歷程是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舊有的文化基礎上,啟發他們對 學習教材的意義感與興趣,使舊經驗與新經驗相互交融,進而主動去探索、體驗 知識,自甫思考,開展理性,表達自我,拓展廣闊的理解力和想像力(鄭麗慧,

2008)。

六、 導師重視「班級氣氛與與班級環境規劃」帶給學生的幫助

國外學者 Baird(1973)認為建立良好的班級風氣,教師的溫暖與熱心較容易 使學生的情感產生反應,有助於提高班級的學習氣氛,引自(林淑惠、 黃韞臻,

2008) 。吳武典(1994)皆認為積極札向的班級氣氛,較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成尌,

以及有益於學生的心理健康。鄭麗慧(2008)的研究結果顯示,班級氣氛較佳、

學習滿意度較高者,其幸福感也相對地較高。至於班級環境規劃:富教育意味的

的教室布置具有潛移默化的境教功能﹔重視安全的教室布置可保障學生的安全﹔

寬敞舒適的學習環境,採用宜人和令人振奮的顏色,以利於教學﹔教室布置依班 級師生的喜好建立增益學生對班級向心力與歸屬感﹔教室布置的設計鼓勵學生自 行創作發揮,有利於創造力的培養﹔具創意、發展性、教育性的教室布置,可擴 展學習的深度及廣度,提高學習效率(吳清山,1992)。

綜合上述,導師在班級經營中,常會運用各種指導策略,如:行為改變、角 色扮演、示範學習、自我管理等,其目的在於協助學生人格不斷成長,進而達到 身心健康、自我實現的教育目標。尤其國中學生,剛剛結束國小階段,本質上仍 是未成熟的個體,具有相當的可塑性和依賴性,同時在青春期的影響下,叛逆性 與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不但需要師長們從旁輔導協助,更需要師生間的情感認同,

才能發展為健全而成熟的個體。

然而,這一些都是比較策略陎的班級經營時,導師應有的理念和作為,至於 實務上的導師作為有待挖掘。因此,希望透過在教育第一現場,導師在帶班的歷 程中,曾經碰到什麼樣的經驗,導師實際的作為和因應來協助學生,並且帶領好 這個班級。而質性研究中的紮根理論強調從自然情境中蒐集資料以及現場參與者 對歷程的關注,十分適合作為研究者想探討此問題的研究方法。

所以,研究者期許能透過本研究結果進一步了解學生透過導師的協助而得到 的獲益。藉此,提出導師在班級經營的建議作為未來規畫導師制度之參考,以建 置更完整的導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