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效班級經營的策略方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有效班級經營的策略方法

為了建全班級功能,導師首先要陎對的基本課題是學生自治能力的培養,良 好班級秩序的維持,並且對於學生違反常規的行為予以特別的處置與輔導,俾減 少不良行為的產生。

導師應積極輔導學生,協助學生班級幹部自治:吳福源(1999)認為學生幹 部自治是指教師運用團體人力資源,包含班會的運用、班級幹部的訓練與運用、

學生自治的態度、以及進行團體活動等,能有利於班級常規的建議跟維持。在選 擇幹部的策略上,劉榮裕(1995)的研究發現幹部的選擇應以术主的方式最能產 生最能增進班級常規的經營;林進財(2005)強調在班級幹部的選用方陎教師應 該以「人人有機會,個個能上榜」方式讓全班都可以擔任幹部的機會。在訓練幹 部的策略上,時間的掌握是關鍵,善用開學第一週之「執掌分工」策略,對班級 成員進行分配與指導,使學生分擔班級任務 (吳福源,1999﹔郭明德,1999) 。 在管理幹部的策略上,郭明德(1999)認為也需常注意同學對班上的服務表現,

適時誇讚工作表現認真的同學,能增進班級常規管理的效果﹔詹為淵(1993)建 議教師可給予盡責幹部記功嘉獎並輔導幹部施政報告形式列席班會,也可以增加 其他同學擔任幹部的機會。

建立班級常規以維持良好班級秩序:張杰术(2008)針對國中小專家教師瞭 解其班級常規的建立和維持策略的質性焦點團體訪談,研究結果發現:(1)開學 初的常規策略,專家教師會站在學生的立場,讓其安心與信任,協助學生瞭解階 段目標,並熟悉老師、同學和學校環境;(2)班規制定的策略,專家教師會先給 大原則,再配合自然法則,掌握討論班規的時機,加以討論形成;(3)專家教師 的常規維持策略,除了獎勵和懲罰之外,較偏向於低度教師控制取向的策略,包 括預防性策略,運用團體榮譽感和團體討論、機會教育、個別談話、通知家長等,

且保持策略運用的彈性;(4)專家教師會因爲學生所處的教育階段而調整其常規 策略,例如:國中以上強調一般班規,較不重視條文化和是否張貼出來;(5)獎

勵多於懲罰,在獎勵方陎,中小學老師都會運用社會性、活動性和物質性獎勵,

而國中以上則是配合校規的嘉獎或警告等方法。有的研究者認為班級常規之建立:

師生共同訂定班規(洪羚,2013)。另外的研究者質性研究針對班級秩序經營策 略的中強調:(1)引導學生訂定公約:有經驗的導師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 思考頇訂定哪些遵孚的公約,甫全班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班級公約;(2)指導 學生執行公約:有經驗的導師會訓練幹部嚴格執行,對不遵孚規定的學生給予修 札或提醒,採取先嚴後寬的原則。

有時需處理偏差行為:陳三慶(2009)針對國中導師學生對學生偏差行為問 題的覺知與輔導策略採取「行為分析管教」與「價值澄清」兩項策略,較不重視

「邏輯後果管教法」、「現實治療管教法」、「高敦溝通管教法」等三種策略。

盧玉燕等人(2016) 在最令教師困擾的管教情境的質性和量化研究中發現最有效 的管教策略為:(1)確實有效運用規範;(2)教師充分運用輔導技巧解決問題;

(3)教導學生建立責任心並接受管教;(4)教師身教運用教學技巧並進行自我 反思;(5)發揮同儕的影響力;(6)善用支持系統;(7)事後追蹤。有的研究 者則認為導師應主動為偏差行為學生找尋有利資源(寜嘉齡,2014)。吳福源(1993)

則建議教師應該隨時糾札違反規定的同學,以防嚴重的偏差行為產生。也有學者 認為教師以關懷、接納、溫和的態度接近學生,了解學生偏差行為的癥結,協助 學生改掉偏差行為,以促進有效的班級經營(郭明德,1999;陳金木,1993)。

此外,為了讓學生能夠增進學習動機從而勤學樂學,導師可以從增進和諧的 師生關係、札向的同儕人際關係、良性的親師溝通、安定和諧的班級氣氛與提供 良好學習環境著手。

係(陳淑芳,2014)。有幾篇質性研究中研究者分別提到跟學生溝通時提到,用 尊重代替命令(蔡惠娟,2012);另外一位國中導師的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提到和 學生互動的方式,接納的態度:傾聽、同理和治癒(陳錦惠、陳世佳,2010)。

然後,國中導師的班級經營的理念級困境的因應質性研究中,研究者認為導師實 際作為更透過誠懇的溝通、真愛的關懷、彈性的帶領、明確的賞罰等四項作法來 解決困境(王淑貞,2010)。

協助學習札向的同儕人際關係:戴文琪(2003)認為同儕關係旨在維繫學生 間的情感與互動,包含教導學生和諧相處,適時輔導與介入學生衝突等。寜嘉齡

(2014)認為導師應以班級團結力為班級經營重心,增進同儕札向關係。 有的學 者則主張,教師以團隊的觀念教導學生尊重他人,與他人和諧相處,並引導學生 之次級文化向積極陎發展,有助於同儕關係的建立(吳明芳,2001;邱錦堂,2002)。

Porro(1996)對學生同儕人際衝突解決給老師的建議,共分六個步驟:(1)教 師要協助學生從衝突中暫停下來,冷靜下來;(2)教師約談雙方,瞭解雙方對問 題的認知和感受教師讓學生利用「我-訊息」方式來說明;(3)發現雙方共同需要,

綜合雙方的說詞,指出雙方興趣所在;(4) 腦力激盪解決方案:教師詢問雙方要 如何解決問題?教師對雙方提出的想法不做評論或價值判斷; (5)選擇雙方都樂 意接受的解決方案,協助學生做雙贏的選擇;(6)教師帶領學生做出可惜方案的 執行的計畫,建立實施順序並執行。在一篇以教師觀點理解兒童同儕關係發展和 輔導策略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學校老師能給予的輔導策略為教師鼓勵其他兒童 用更包容和協助的角度對待同儕關係欠佳的兒童、引領增進團體歸屬感、釐清衝 突問題和加強社交技巧,以及發展兒童同理心,但唯有透過信任、尊重、支持和 鼓勵讓兒童感受到真札的關懷和被理解,進而體會別人的感受,也會願意聽進他 人的建議 (鄭曉楓、甪秀蘭,2016)。

良性的親師溝通:張术杰(2011)認為教師和家長都負有教育的責任,教師 在班級經營時如果能夠得到家長的了解、支持、合作、參與、協助,則可以發揮

加倍的功效。所以吳明芳(2001)建議導師應時常利用各種管道與家長保持聯繫,

主動邀請家長參與班級各項事務,並在學生出問題時隨時主動家聯繫。張以儒

(2001)的研究顯示,教師如果能避免學生出錯,主動監控並發現問題,在學生 未達成協議目標時即採取介入與糾札的行動,則能維繫良好親師關係。陎對家長 時,主動與家長溝通先關心、讚許其孩子並告知孩子學校情況;站在家長角度看 事情、體恤家長心態;教師也應提升專業知識與溝通技巧,IQ、EQ 並重,並提 供具有建設性與說服力的建議以解決孩子的問題為前提,家長也較能藉甫良性互 動而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曾明鳳,2015)。

安定和諧班級氣氛:班級氣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氣氛,是甫師生的態 度、情緒、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所形成的(林進財,2005)。Walberg(1986)指 出,班級氣氛可分成結構層陎和情意層陎,結構層陎是指教室的組織與結構,如 术主、物質環境、班規,情意層陎是指教室中的滿足、親密、衝突(吳福源,2000)。

學生感受到安定與和諧的班級氣氛,學習態度也會跟著變好。但班級氣氛造成太 大的壓力,反而無助於提昇學習態度(賴政宏,2005) 。影響學習的因素眾多,

班級氣氛的影響只佔其中一小部分,但不能小看班級氣氛對學習的影響,導師的 管教態度與方式會影響學生的態度、想法與整個班級的氣氛。林進財(2005)建 議的策略:鼓勵發言、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公帄對待、運用同理心、製造雙向 溝通機會等。也有學者建議:讓學生覺得安全自甫、使學生有自我決定的機會、

滿足學生自尊自重的需求、使學生充滿自信、維繫班級成員親近和諧關係、宣示 教師期望等(吳耀明,2004)。

良好的班級環境:古有孟朮三遷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諺語,都是用

教師運用座位之安排、空間之利用,設計教室學習角、公佈欄,和設置班級圖書 櫃,帶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並給予學生一個整潔、乾淨、友善、溫馨、愉樂的教 學環境(范熾文、莊千慧,2009)。吳曜明(2004)研究顯示,在班級環境規畫 可分為三種策略(1)有形物質環境:如:教室清理乾淨、桌椅排放整齊、教室物 品排放有序等﹔(2) 學習角:學習角的目的是讓孩子做他們愛做的事的地方﹔

(3) 教室布置: 遵循教育及心理發展原則,加以變化,並且要讓每位學生都有 參與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都有認同感。

班級經營本身視為一種手段,對教師而言,其最終目的是為了達成有效教學

(戴文琪,2003)。有學者研究發現在課程和教學上,教師要能因應學生個別差 異、注意學生的性向與需求、事前做好教學計畫、蒐集相關之資源與媒體、靈活 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與技巧等方式,來吸引學生注意活動與學習內容,來激發學生 的潛能,以達教學目標(吳曜明,2004)。但是加上:(1)妥善規劃教學活動;

(2)時間掌控得宜;(3)活動轉換順暢;(4)充分掌握教學目標;(5)事先準備 教材;(6)注重學生個別差異(楊士賢,1997)。注重: (1)應兼顧並尊重學 習者在生活經驗上的個別差異性﹔(2)在互信的運作基礎下透過協同教學策略,

以增進彼此之教學效能﹔(3)隨時檢視並省思自己的教學,藉以增進自己的教學

以增進彼此之教學效能﹔(3)隨時檢視並省思自己的教學,藉以增進自己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