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旨趣

2012 年 12 月政治哲學家沈岱爾(Michael Sandel)受邀來台以「錢買不到 的東西」為題在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辦演講,吸引六千名以上的觀眾參與這 場盛會,在長期以來哲學風氣不盛的台灣掀起了一股「沈岱爾旋風」,這股旋風 的出現並非偶然造成,而是經過長期醞釀。2009 年沈岱爾在哈佛大學開設的

「正義」課程透過網路以及電視公開播放,成為美國電視史上首例;其後將課 程內容整理出版《正義:一場思辨之旅》1一書,更使其聲名大噪,儼然成為當 年度最有話題性的學者。沈岱爾近期的著作從《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 戰》2、《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到《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3主要 關懷都放在激起公民對道德議題的參與、思辨和討論上。然而,在沈岱爾對促 進公民政治參與、道德議題思辨的熱情背後,卻是由一套社群主義式之自我觀 思想架構所支撐。雖經歷了「沈岱爾旋風」的洗禮,但沈岱爾探討自我觀議題 的重要著作-《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4-至今仍遲遲未見繁體中文譯本,足 見台灣社會對作為沈岱爾哲學體系之基礎的自我觀仍感陌生。

自我觀議題最重要的核心,即是對「何謂自我」的追問。此議題之重要性 並非僅存於當代政治哲學領域,誠如黃俊傑所指出,自我觀「是人文社會科學 許多學科共同關心的研究主題」5,可見自我觀議題具有非常多的研究面向,並

1 Michael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9).

2 Michael Sandel,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Michael Sandel,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2).

4 Michael 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5 黃俊傑,<東亞儒家「仁」學的起點: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收入蔡振豐、林永強、張政

遠編:《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台北:台灣大學,2015),頁 35。

德之自律道德哲學為基礎,後續則有羅爾斯(John Rawls)為其充實了政治實踐 的內容。作為一種政治哲學,義務論自由主義之首要關懷在於把每個人當作獨

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從 1980 年代開始,在當代政治哲學領域以 自由主義的批判者角色崛起。社群主義哲學家各自的政治主張以及對自由主義 批判的進路不盡相同,然而對於自由主義忽略、貶低了許多來自社群紐帶的重 要價值這點卻是共同的。沈岱爾對社群主義的貢獻,正如阿洛諾維奇(H.

Aronovitch)所評論的:「麥克沈岱爾的《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與其他一些 著作,對推動主導了政治理論將近二十年的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間的爭論是 有幫助的。」10沈岱爾在泰勒(Charles Taylor)的指導下,於其成名之作《自由 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中針對羅爾斯《正義論》11進行批判,從根本的自我觀預

10 Hilliard Aronovitch, “From Communitarianism to Republicanism: On Sandel and His Critics”,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30, no.4, Dec., 2002), pp.621.

11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2 沈岱爾本人雖然不將自己歸類為「社群主義者」(communitarian),而把自己的哲學思想描述 為「目的論的」(teleological)或「完善論的」(perfectionist)。見 Sandel,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2nd Ed. pp.ix-xi. 然而筆者在沈岱爾強調社群對於自我身分構成之根本重要性的 意義上,仍將沈岱爾歸類為社群主義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自我觀轉向政治哲學領域,聚焦於當代政治議題之討論上,希望藉由這些討論 恢復美國共和主義的自治(self-government)精神,並促進公民對政治與道德 議題之參與意願,因此導致在嚴格意義上,沈岱爾並沒有真正建構一個內容清 晰、體系嚴謹的自我觀。以上因素使得沈岱爾之思想與著作往往在批判與思辨 等消極層面上為人所稱道,卻也伴隨著思想正面建構性不足的質疑。沈岱爾之 自我觀的建構是否充足?其是否已經被充分討論?自由主義是否已經提出有力 的回應?放下自我觀的爭議,而聚焦於政治議題的討論是否真是沈岱爾哲學最 理想的進路?以上是筆者希望在本論文中處理的問題。

沈岱爾的政治關懷是由其自我觀所支撐的,甚至構成了欲清晰理解其政治 理論所必要的視域。筆者認為若聚焦於沈岱爾自我觀議題上進行深入探討,將 有助使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論爭中,許多方面的討論獲得進一步理解與發展。

因此,本著對社群主義哲學的興趣,筆者希望對沈岱爾之自我觀進行更深入的 探究,而研究的進路主要分成三個層面。第一部分,藉由沈岱爾對義務論自由 主義的批判觀點,來疏理支撐其政治關懷的核心基礎,即沈岱爾之自我觀。第 二部分,嘗試從其他哲學家的觀點來檢視沈岱爾哲學,以探尋其中潛藏的問題 或發展潛力。在此部分,筆者將借助兩位哲學家的思想視野來進行討論,首先 是藉由自由主義者金里卡(Will Kymlicka)對沈岱爾的批判觀點,來探究沈岱爾 之自我觀可能潛藏的內部矛盾,以及在哪些環節上需要更多建構與釐清;其 次,藉助同屬社群主義陣營,同時也是沈岱爾指導老師的泰勒之思想資源,探 尋沈岱爾哲學建構可能的補充觀點,使其自我觀獲得更多資源回應自由主義者 之質疑。最後,藉由上述探討之結果重新審視沈岱爾之自我觀,探尋其未來的 發展進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