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工作壓力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節進行文獻探討,第一節探討一般性的工作壓力定義及來源,

第二節彙整教師工作壓力定義及研究結果,第三節探究特教教師工作壓力之實 徵研究,以瞭解過去各特教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所討論的內容和研究結果為 何。

第一節 工作壓力 壹、工作壓力之意涵

「工作壓力」一詞是由壓力所衍生而來的名詞,早期「壓力」的研究源自 於工程學及物理學,之後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生物學家或社會學家才提出與 人類行為相關的壓力研究(郭怡慧、蕭佳純,2011)。通常壓力可以被分成三 種概念來說明,首先是偏重於環境因素,將外在刺激視為主要的壓力來源,其 次是偏重於個人因素,將壓力看做是個人對內外在環境事件的反應,最後是將 壓力視為個體和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吳宗立,1996;張進上,1992)。

第一種偏重環境因素的概念,即是認為工作壓力是個體受到工作情境的刺 激,使得自己的認知、生理、心理受到感覺失衡的現象(吳宗立,1996),此 與國外學者 Greenberg 和 Baron(1984)所述當個人面對外在壓力源時,會影響 個人的情緒、認知和生理三方面的反應概念相同。

第二種偏重個人因素的概念,是指個人在工作上知覺到個人能力與環境不 能配合,而反應到身心健康及個體行為的一連串過程(黃寶園,2003),而在 國外學者 Lazaru 和 Folkman(1984)、Kaplan 與 Stein(1984)及 Greenberg(1995)

亦指出壓力就是個人覺知到環境的要求有威脅性或超出個人負荷時,所產生的 生理和心理的負向的緊繃狀態,而在 Martin 與 Schermentharm(1983)也是以 個人因素為概念定義壓力,但是其指出個體在覺知壓力會產生正向或負向的反 應。

第三種將壓力視為個體和環境交互影響的結果,認為工作壓力(job stress)

係指個體在工作情境中,受內在和外在事件影響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不舒服或 受壓迫的感覺,這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然而,過高或過低的壓力感受對個人

7

和組織均有不利的影響(吳清山、林天祐,2005a),MacNeil(1981)和 Pithers

(1995)也以此概念定義工作壓力,其說明個體本身與工作情境中的各種要素 交互作用,而使個人心理狀態失衡的情形即導致壓力的產生。

同樣的,高旭繁和陸洛(2011)也提出工作壓力是個人面對各種壓力源的 主觀感受,此是經由工作者和職場環境的關係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並說明工作 壓力是主觀、主體化、動態性改變的狀態。

國外學者 Cooper 與 Marshall(1976)亦說明工作壓力除了受到負面的環 境因素或壓力源(例如:工作負荷、角色衝突/模糊、較差的工作條件)所致,

也受到個人特質和行為影響,並強調工作壓力會導致個體產生不健康的狀態。

回顧工作壓力相關文獻,學者們提出的工作壓力的意涵無論是偏重環境、

個人或個體和環境交互影響因素,其皆涵蓋兩項基本要素:1.是個體在工作情 境下所產生的,2.個體所反應出的感受或狀態。

貳、工作壓力的來源

有關工作壓力的相關研究眾多,但研究者們對於工作壓力的來源定義皆不 同,黃寶園(2003)即指出他所蒐集 147 篇研究中工作壓力的觀察變項共有 139 個變項,因此工作壓力的來源變項說法不一。

國外學者 Cooper(1976)所提出工作壓力的模式,其中說明工作壓力的 來源包含工作本身的因素、在組織中的角色、生涯發展、工作中的關係及組織 的結構和氣氛等五項,參見圖 2-1。

Cooper ,Sloan 和 Williams 並於 1988 年率先提出一套完整的工作壓力源及 工作壓力後果的衡鑑工具-「職業壓力指標」(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OSI),此模式著重工作壓力來源和後果及調節變數,其中包含人格特質及因 應方式,但是此一模式忽略個人的背景脈絡,故國內學者高旭繁和陸洛(2011)

進步一提出「統合性工作壓力模式」的範圍涵蓋了背景脈絡、潛在的壓力源、

調節因素/中介因素、以及工作壓力的後果,使工作壓力模式更加完善,參見 圖 2-2(高旭繁、陸洛,2011)。

就 Cooper(1976)與高旭繁和陸洛(2011)的兩個工作壓力模式而言,

8

高旭繁和陸洛所歸類的潛在壓力源與 Cooper 所提出工作壓力來源的向度相似,

不同點在於高旭繁和陸洛補充說明背景脈絡亦會影響工作壓力的後果。此外,

高旭繁和陸洛(2011)也將個人承受工作壓力後的後果細分為工作滿意、心理 健康、身體健康、行為問題和離職意願等問題,Cooper(1976)在研究中僅提 出承受工作壓力後的疾病問題,相比層面更廣。

綜觀國內各種工作壓力之研究,發現部分學者所提及的工作壓力來源的類 別可歸屬於 Cooper、高旭繁和陸洛所述的工作壓力來源,舉隅說明,國內陳 秋蓉、許嘉和、張永源(1995)針對臺灣人工作壓力量表的建立研究中指出工 作壓力源量表的五個因素有:角色衝突與模糊、管理結構氣氛與生涯發展、物 理作業環境、工作負荷與適應及工作單調與無聊。

又朱明若、李姣姿(2001)提出壓力的來源包含惡劣的物體環境(噪音、

震動及不良照明等)、組織與管理(不良管理制度、缺乏進修及決策自由等)、 社會與工作場所文化(工作不安全、同事關係、士氣低落等)、工作本身因素

(工作量和工作時數等),亦可歸屬於 Cooper、高旭繁和陸洛的工作壓力來源 中。

然而,由於各個研究者對工作壓力之定義不同,仍有些向度無法確立是否 屬於相同屬性,例如:黃寶園及林世華(2007)在研究中以「工作負荷壓力」、

「時間運用的壓力」和「專業成長的壓力」作為工作壓力的觀察變項,在工作 負荷和時間運用的壓力方面能歸類於 Cooper 及高旭繁和陸洛所提出的工作壓 力來源,但是在專業成長壓力方面則在 Cooper 工作壓力模式無法找到相對應 的向度,而在高旭繁和陸洛所提出的模式中亦無法明確地歸類。

此外,黃寶園(2009)在研究中指出最常為各研究者探討的工作壓力部分 為工作負荷壓力、人際壓力、角色壓力與專業壓力,其中工作負荷壓力包含工 作量的過多或過少和工作品質的過多或過少;人際關係的好或壞能促使個人在 工作壓力的緩解或加劇;當個人扮演角色較多時需承受較多的角色壓力,增加 工作壓力;專業競爭的壓力提高個人工作壓力,亦無法完全與 Cooper、高旭 繁和陸洛工作壓力來源相呼應的情形。

9

而吳清山、林天祐(2005a)所說明工作壓力來源包含:人際關係、福利 及薪水、前途發展、工作量過重、工時過長、工作適應、角色衝突及工作安危 等問題,在人際關係、工作量過重、工作適應、角色衝突及工作安危除了與高 旭繁和陸洛的潛在工作壓力來源相同外,在福利及薪水、前途發展、工時過長 等方面則可歸類於背景脈絡的項目中。

圖 2-1

Cooper(1976)的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Occupational sources of str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ental ill health”by Cooper, C. L., Marshall, J. ,1976,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49 (1), 12.

10

圖 2-2

統合性的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高旭繁、陸洛(2011)。「工作壓力及其後果的組群差異:以 OSI 模 式為理論基礎之大樣本分析」。臺大管理論叢,22(1),242。

綜上所述,並非相關研究所提出的工作壓力來源皆相同,各個研究者依研 究屬性所定義出的工作壓力來源未必能完全歸類到另一個研究中的工作壓力 來源向度中,因此需詳讀每個研究中的工作壓力來源之定義,方能瞭解各篇研 究中的所指的工作壓力來源是否相同。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