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相關研究

壹、 壓力與身心健康

近年來,為數不少的研究結果發現壓力與許多身心方面的疾病及健康都有密 切的相關,如 Moracco 和 McFadden (1982) 認為:壓力對個體的影響有:1.生 理方面:呼吸疾病、胃潰瘍、高血壓、頭痛、失眠及心臟血管疾病等;2.心理方 面:沮喪、憂鬱、不良自我概念、胡思亂想;3.行為方面:不適當工作表現、曠 職及不良人際關係。

周文欽等人(2010)指出壓力下的生理反應,有可能會在身體的各個器官或組織 產生各種的生理現象,這些生理現象若惡化下去,或壓力源持續存在的話,則在 此強大壓力之下,與壓力有關的疾病於焉臨身。

Kyriacou和Pratt(1985)的研究中發現:壓力會造成健康上的問題,例如焦慮、

恐懼、憂鬱等。

Greenberg(1997)認為:壓力增加時,會引起以下反應:肌肉張力增加、心跳加 快、心臟血液輪出量增加、血壓增高、神經亢奮性增加、口中唾液減少、出汗增 加、呼吸急促、血糖增高、胃分泌增加、腦波改變及尿量增加等。壓力的反應,

使我們要有所行動。但是當壓力產物生成後,若我們不去利用它,則壓力可能會 造成身體的不健康。

藍采風(2000)指出壓力會造成個人在主觀、行為、認知、生理、健康及組織(工 作與人際)各層面的不良影響。

陳鏡如(2003)在「放下壓力」一書中,提到百分之八十的疾病主要與壓力有關。

林芳兒(2005)在「壓力轉換心理術」一書中提出緊張性刺激與身心健康的關 係,緊張性刺激可以區分為物理性的(如噪音、氣候等)和心理性的(如人際關係、

工作壓力、過度疲勞等),會對人體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造成影響,可能會進入慢 性壓力狀態,包含身體、行動、情緒、認知方便的變化,最終導致身心健康的影 響,生理方面可能有消化、內分泌代謝、呼吸、循環、神經、皮膚系統的疾病、

身心症,心理方面則進入憂鬱、不安狀態,甚至心理疾病的產生。

李淑娟(2008)在「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技術報告」一書中指出壓力會引發各種 身心反應,若壓力未適當因應,身心反應調節不良,長期以往將對健康造成不良 影響,而許多身心疾病的表現受到壓力影響,一旦發生身心疾病,又構成壓力,

不斷惡性循環,而壓力可以簡單區分為急性壓力和慢性壓力,急性壓力通常是忽 然發生的,而且不會維持很久的時間,可能是發生在身體或強烈的情緒狀態下,

慢性壓力則通常維持一段時間,儘管不像急性壓力對身體造成的嚴重影響,但其 造成的不平衡卻是相當危險的。是故,壓力對我們的身心健康而言,確實為不可 忽視的隱性殺手。

綜合上述學者的敘述及研究,發現長期性的壓力會的確跟身心的健康有密切 的關係及影響,甚至成為許多疾病的催化劑,所以對於壓力對身心健康所造成的 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但是否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會有較好的工作表現呢?林玟玟(1987)認為並非 如此,其實過高或過低的壓力對個體的工作表現都是不好的,他認為過高的工作 壓力刺激,會使個體工作表現變差甚至崩潰;而過低的工作壓力刺激卻無法激發 個體表現。易言之,適度的工作壓力能夠激發個體的表現,但要如何才不致影響 到身心健康,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貳、 壓力所引發的身心健康問題

個體對壓力的反應,會因個體對壓力的感受程度、挫折容忍力的不同而有差 異。一般而言,壓力所引發的反應症狀,大致可歸納為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及行 為方面(周文欽等人,2010),以下就各方面分別探討之。

一、 壓力對個體生理的影響

根據國外文獻及多年的研究證明,人們會對壓力敏感,而這樣的敏感會造成 大腦紋路的改變,每天生活於強大的壓力下,猶如慢性自殺,身體因壓力產生的

化學物質,會攻擊自己的免疫系統,為惡性腫瘤及傳染病開路,被壓力釋放出的 身體激素,會侵蝕消化系統和肺臟,引起潰瘍或氣喘,也可能使心跳減弱,導致 中風和心臟病,慢性壓力就像是慢性毒藥(Carpi,1996)。面對壓力時,一般人會產 生各式各樣的生理(身體反應),如圖2-4所示

圖2-4 面對壓力時一般人產生的生理反應 資料來源:出自周文欽、孫敏華與張德聰(2010:71)

個體覺察到壓力時,訊息先傳送到腦部,大腦的下視丘是支配壓力反應的樞 紐,當它感應到壓力時,會使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兩個主要的系統發揮其 運作機制。

自主神經系統(包括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受到下視丘的命令後開 始運作,交感神經系統會出現如:心跳加速、心臟收縮力量加強、冠狀動脈擴張、

腹部血管收縮、瞳孔擴張、支氣管擴張、骨骼強度增加、從肝臟中釋放葡萄糖、

心智活動增加、皮膚和肌肉血管擴張、大量增加基本代謝率等,以增加個體對抗

壓力的能力,而副交感神經主管保存能量的活動,會讓個體心跳減慢、四肢鬆軟、

全身無力、倦怠以協助個體從壓力的緊張狀態回復至放鬆狀態。

另外,當個體受到壓力刺激,將促使下視丘分泌出CRF (親皮質素分泌素),這 種激素會使促使腦下垂體分泌出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此激素會激發腎上腺 皮質分泌皮質糖,也激發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及其他內分泌系 統,提供活動的能量及增高血流量以增高血壓,並因此產生各種生理作用來對抗 壓力。壓力對內分泌系統的生理作用,可參考圖2-5。

圖2-5 壓力對內分泌系統的生理作用 資料來源:出自周文欽、孫敏華與張德聰(2010:76)

而壓力的生理反應可分為三個階段:警覺反應(alarm reaction)、抗拒期(stage of resistance)及耗竭期(stage of exhaustion)(周文欽等人,2010):

(一) 警覺反應

當個體面臨壓力時,會將自己組織起來,並且在生理上會產生各種的改變,

包括急速分泌腎上腺素,大量的葡萄糖跟氧會進入腦部、骨骼肌和心臟裡,引發 一連串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提高紅血球製造、減少出汗、降低消化等生理反應,

以因應外來的壓力及挑戰。

(二) 抗拒期

若個體持續暴露在壓力源下,個體會發生一些複雜的神經生理變化,以繼續 抗拒壓力源並因應之。在這個階段警覺反應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增加各類腺 體的分泌,降低感染的抵抗力,並產生「適應疾病」(diseases of adaptation)的狀況,

然此時雖對原先的壓力抗拒力增加,但對其他壓力來源的抗拒力卻下降。亦即,

當身體資源已經在某個壓力下而動員了,則身體應付其他壓力的能力就降低了。

(三) 耗竭期

當抗拒期的壓力持續存在的時間太長,個體為了生存,必須用更極端的策略 或方法來因應,但是每次的再因應,對個體將盡的資源來說,無疑是飲鴆止渴。

在這階段個體無法提升速率以繼續分泌各種激素,所以個體無法再因應長期壓 力,警覺反應的生理症狀再度出現,這時若無法獲得援助,當事人的適應狀況會 愈趨惡劣,身體出現失衡狀態,引發身心疾病,最後可能導致死亡。

壓力的生理反應,可能在身體的各個器官或組織產生各種的生理現象,這些 現象若惡化下去可能會面臨身心的疾病。壓力的生理反應第一步,是產生若干的 生理現象,因此要評量一個人是否有壓力,端視生理現象的多寡而定。有許多研 究發現,若出現以下生理現象超過三種,就代表有壓力,如眼睛容易疲勞、耳鳴、

嘴巴痛、肩膀和背部疼痛,已經睡很久但感覺沒睡飽、沒食慾或食慾太好、突然 有暴食症或厭食症等。

也有學者指出,身體各器官或組織在壓力下會產生一些生理現象,甚至引起 心身症(psychosomatic)如下:

(一) 頭髮:如掉髮、禿頭等。

(二) 腦:如發生焦慮症或精神分裂症等。

(三) 口:如發生潰瘍等。

(四) 呼吸系統:如氣喘發作、支氣管痙攣、過度換氣等。

(五) 心臟血管系統:如偏頭痛、高血壓、心臟病等。

(六) 消化道:如消化不良、潰瘍、心因性腹瀉等。

(七) 膀胱:如敏感、頻尿等。

(八) 生殖系統:如男性性問題、女性月經失調等。

(九) 骨骼肌肉:如痙攣、背痛、抽筋等。

(十) 皮膚:如濕疹、蕁麻疹、過度出汗、牛皮癬等。

(十一) 免疫反應:如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慢性肝炎等。

綜而言之,壓力影響身心疾病發生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下列三個層面(周文欽 等人,2010):

(一) 壓力破壞我們的免疫系統,以致降低了我們的身體對於受感染及癌症細胞的 抵抗力

(二) 壓力產生的激動升高了血壓,破壞了消化功能,並引起疲累,這些現象對我 們的身體器官都有害。

(三) 人們會因為過於專注壓力,以致於疏忽了疾病的症狀。

二、 壓力對個體心理的影響

周文欽等人(2010)指出一般人面對壓力時,通常帶來心理負面的情緒反應。這 些情緒若朝向極端化時,就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心理反應如嚴重抑鬱、恐慌症、轉 化症等。另外,在面對壓力時,個體可能會有啟動「防衛機轉」(defence mechanism),

意指為了防止焦慮與壓力所採取的一些習慣性的適應行為(張春興,1989,第179 頁),也是一種壓力管理的方法之一。常見的防衛機轉有下列幾種:

(一) 壓抑作用:指個體將痛苦或不愉快的心情或經驗,以及在現實中無法達成的 欲望,在個人無法覺知的狀況下,有目的性的遺忘。

(二) 否定作用:指個體將已發生的不愉快經驗加以否認,藉以消除或避免該經驗 所帶來之緊張或痛苦的歷程。

(三) 投射作用:只字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他人或外物之現象的歷程。

(四) 反向作用:指個人在行為表現上,恰與其內心隱藏的欲念相反,藉以減少因 欲望存在而產生焦慮的歷程。

(五) 退化作用:指個人將自己的行為改由較幼稚的方式表達出來,藉以暫時獲得

(五) 退化作用:指個人將自己的行為改由較幼稚的方式表達出來,藉以暫時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