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工作滿意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建立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構面與測量工具理論依據,並藉由文獻整理,

分述工作滿意度理論、構面與測量工具,及工作滿意度相關研究,為後續研究工具 建立基礎與鋪陳。

壹、工作滿意度理論

現今此時,任何一個組織都面臨嚴峻強大的競爭力與壓力承受,組織必須擁有 足夠吸引力以留住高素質人才,才能維護組織運作與命脈。學務組織同樣面臨各種 不確定性與專業挑戰,團隊如何發揮專業才能,穩固組織正常運化,並對組織存有 高度滿意,能激勵工作意願,願意承擔冷峻風雨,此時,就彰顯組織平時如何對待 成員,以及給予專業培育之重要。

如何測得組織成員工作滿意度,一直是組織管理學關切議題,傳統組織行為之 檢測方法很多,較常使用的是「工作滿意度」本身與「組織承諾」兩者,「組織承諾

」已在前述論及,本節謹就「工作滿意度」定義、理論予以陳明。

一、定義

「工作滿意度」起於 1953 年霍普克(Hoppock)所寫「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action)論著,他認為工作滿意度是組織成員在所處工作環境中,身心產生主 觀滿意感受程度,此論提出,引起後來各家競相提出不同見解,無不望對組織成員 行為及組織效能有所效益(引自吳明鋗,2013;陳娟惠,2017)。

有關工作滿意度解釋,1968 年 Porter 和 Lawler 提出,乃組織成員對工作「實 際報酬」與「期望報酬」間之差距,其間所生滿意度感受,即工作滿意度表現,兩 者差距愈大,表示工作滿意度愈小,反之,工作滿意度愈大;1969 年 Smith,dendall 和 Hulinm 也緊跟著發表,工作滿意度是組織成員對工作所生情感,此情感來自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員對工作期望與實際知覺所生差異;上述兩次發表均基於一共同見解,即「工作滿 意度」是實際與期望之差異比較結果,比較後的差距,代表滿意度高低;Smith 和 Hulinm 進一步指出,工作滿意度是組織成員對周遭工作環境各種特徵,經相互比 較結果,如工作好壞、能力高低等;1967 年 Wesis、Davis 和 Englandy 提出,工作 滿意度是組織成員對周遭環境的知覺感受程度,以及對於所從事業務所抱持之反 映與態度(吳明鋗,2013;陳娟惠,2017;洪淨怡,2015)。

此外,研究提出,當組織對成員具高度吸引力時,表示成員對組織具積極情意 導向,反之,具不滿之消極情意導向,所謂工作滿意度乃一種整體滿意度表現,係 工作者對現職所具有之積極情意導向,包括內在與外在工作滿意度,討論內容不外 對工作本身、工作環境、領導者、報酬、工作變異性等問題(吳清基,1989);抑 或是,個人對工作諸多因素之內心感受程度,包括工時、晉升制度、領導風格等(張 春興、林清山,1989)。

爰此,綜合上述見解,工作滿意度可說是個人對其現職工作環境各種特徵,經 相互比較,所生積極情意導向之知覺感受程度,包括內在及外在工作滿意。

二、相關理論

工作滿意度理論最常被討論者,有「需求層次理論」、「激勵保健雙因子理論」

與「公平理論」等。

(一) 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 在 1954 年提出,主張人之需求有 5 個層次,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才 會尋求更高層次需求,若某需求獲得滿足,便失去激勵動機,必須向上尋求更高層 次需求才能獲得滿足,且同時間需求,非僅有一個,往往同時存在不同需求,由於 此論為概念性,非實證性,爰有時難以解釋真實現象(秦夢群,2015);茲將需求 層次說明如下(秦夢群,2015;陳娟惠,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

屬人類基本生存需求,如,食物、空氣、水,為維持生存或延續生命之渴 望,包含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需求;以工作滿意度言,指工作給予之基本 酬勞等問題。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

偏屬心理需求,指尋求生活或生命安全保護,免於害怕恐懼或避免危難;

以工作滿意度言,指工作保障。

3. 社會需求(social need)

屬同輩親近、歸屬感、認同感,乃個體與周遭互動之社會關係;以工作滿 意度言,指與主管、同事和諧關係,領導、部屬衡平關係,與組織之忠誠 歸屬感等。

4. 尊重需求(esteem need)

分自尊與他尊,即自信、成就、他人對自己看法;以工作滿意度言,指工 作成就感、工作身分地位、自尊心滿足、被尊重感受。

5. 追求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need)

乃人類需求最高層次,旨在追求自我發展、自我創造、完美境界,且每個 人自我實現範圍與過程不同,若獲得滿足,益發受肯定,精益求精;以工 作滿意度言,指在組織能擔任要職,展現專業能力,發展長才,追求最高 層次工作滿足,實現自我能力或自我實踐的理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激勵保健雙因素理論

1966 年 Herzberg 提出雙因素理論,認為人之動機與滿足受「激勵」與「保健」

兩因素影響,工作滿意與否,係本質或種類差異;工作滿意度低,不代表對工作不 滿,而僅係無工作滿意;工作不滿意度低,亦不代表對工作滿意,而係無工作不滿,

兩者乃情意經驗不同所致;工作滿意與否,受工作與個人特徵而定,並以工作特徵 較為相關(吳清基,1989)。

1. 激勵因素(motivators factors)

內在因素,與個人本身有關,包括成就、認同感、工作本身的挑戰性、晉 升、個人專業成長;因素存在,可獲內在滿意;因素不存在,未必不滿,

屬增強因素;以工作言,即工作成就感、讚賞、擔任要職、獲得晉升等(秦 夢群,2015;陳娟惠,2017)。

2.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

與外界工作環境或條件有關,包括上下級與同僚人際關係、工作環境、待 遇福利、工作穩定度、政策與行政;因素存在,未必滿意;因素不存在,

卻表現不滿,屬消除不滿因素(秦夢群,2015;陳娟惠,2017)。

(三) 平等(或公平)理論

1963 年 Adam 提出平等(或公平)理論,認為成員工作動機,出自與同僚相 互比較結果,個人經審度自我經驗、年資、教育、職位、工作表現等,再檢視待遇、

地位、晉升機會等報酬,將自己與他人相較,內心產生公平與否評比,若感到不相 當,則尋求平衡;若認遭遇委屈,可能更加努力尋求上司賞識以增強動機,抑或產 生酸葡萄心理以消極抵抗並減低動機,甚至辭職抗議;公平與否評比,包括平行與 垂直兩部分,可能為職位高低之報酬比較,差異小,無法激勵向上動機,差異大,

則生抱怨;基本言,平等理論點出「動機」重要性(秦夢群,20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期望理論

1964 年 Vroom 提出期望理論,基本假設有 3,即個人需求目標因環境與自身 經驗而異、不同抉擇會以理性態度處理、以過去經驗判斷勝算多少據以抉擇;期望 理論建構於吸引力、期待與實用性關係,吸引力大小將決定個人動機,若個人行動 結果是所預期,則生期待作用,並依自我能力與環境限制決定不同行動;行動與結 果關聯,亦受實用性影響,例如,努力工作,業績變好,老闆加薪之間,努力工作 與業績變好,具期待聯結,而業績好與老闆加薪,為實用性聯結;簡言之,吸引力、

期待、實用性其間關係皆強,個人所生動機與行為才會持續,否則縱使目標強烈激 勵驅力,若無法達預期效果或實用性不強,皆可能造成行動中斷,此即期望理論(秦 夢群,2015)。

(五)差距理論

1969 年 Locke 提出差距理論,以期望理論為基礎做進一步說明,認為工作滿 意取決於個人「實際所得」與「期望水準」,兩者差距大小而定,差距愈小,則工 作滿意,差距愈大,則工作不滿;即強調工作滿意度與期望之間,兩者差異大小成 負相關,爰此理論又稱「期望差異理論」(吳清基,1989)。

(六)系統理論

1972 年 Wernimont 提出系統理論,認為影響工作滿意度的理論有「外在環境

」條件與「內在個人心理」兩種因素;外在條件,如,工作環境好壞、政策良莠、晉 升機會、公平獎賞、人際和諧等;內在心理因素,如,獲得認同感、公平感、責任 感、成就感、衡平感,被認同感或被重用等。「外在環境」會影響「內在心理」,進 而影響整體工作滿意度,並導致最後工作表現,成為系統性循環(引自陳娟惠,

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工作滿意度研究構面與測量工具

工作滿意度研究構面及測量工具,因研究者所持論點不同,對各研究構面有不 同論述,部分人採整體論,認為只要一種全體滿意度即可,部分人因研究需求不同 而自訂屬於自己需求之研究面向;常見者,多區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工作 滿意度構面。

一、 研究構面

常見者,有依照 Herzberg 雙因素理論所提出的分類、Porter 和 Lawler 提出的 分類、或Weiss,Davis,England 和 Lofquist 的分類(吳明鋗,2013;張雅婷,2013;

盧心雨,2011): (一) Herzberg 分類

1.滿意因素:即激勵因素,與成就、認同感、工作本身的挑戰性、晉升、個人 專業成長有關。

2.不滿意因素:即保健因素,與人際關係、工作環境、待遇福利、工作穩定度、

政策與行政有關。

(二) Porter 和 Lawler 分類

1.內在滿意:指工作者本身,乃個人對工作知覺程度,如,工作具自主性、成 就感、自尊感等滿意程度。

2.外在滿意:指對於工作環境的知覺程度,如,與同事相處情形、與主管關係、

薪資報酬、晉升機會等。

(三) Weiss,Davis,England 和 Lofquist 分類

由 Weiss 等人發展之「明尼蘇達滿意度問卷」(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簡稱「MSQ 量表」),分設長式及短式問卷,依此建立不同構面(Weiss et al.,19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長式問卷:區分 20 個構面-(1)能力發揮;(2)成就;(3)活動;(4)晉 升;(5)權威;(6)組織政策;(7)賠償金;(8)合作夥伴;(9)創造力;

(10)獨立;(11)道德價值;(12)被認可;(13)責任;(14)安全;(15)

社會地位;(16)社會服務;(17)領導與人際關係;(18)領導技巧;(19)

工作變異性;(20)工作環境。

2.短式問卷:區分「內在滿意度」、「外在滿意度」構面。

(四) Smith,Kendall,Hulin 分類

區分工作條件、薪資報酬、晉升機會、同事關係、主管關係 5 個構面。

(五) Hackman 和 Oldham 分類

區分整體滿意、內在工作動機與特殊滿意 3 種構面。

(六) Spector 分類

區分薪資、晉升、督導、福利、額外報酬、運作條件、同事、工作性質、溝通 等 9 個研究構面。

二、 測量工具

(一)「明尼蘇達滿意度問卷」(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簡稱

(一)「明尼蘇達滿意度問卷」(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