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市場導向的媒體運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市場導向的媒體運作

新聞產製的模式,可用 1950 年做為分界,五十年之前,White(1950)是早期 探 討 記 者 與 新 聞 產 製 過 程 的 研 究 之 一 , 其 指 出 新 聞 包 含 了 記 者 個 人 偏 見 (individual bias)」。Breed(1955)延伸新聞產製的研究重心至「新聞組織自我利益」

(self-interest of the organization),Gieber(1956)則延伸至「新聞室常規」(the routines of newsroom)的分析。上述學者認為新聞台追求利益與新聞產製的正常運作,比 記者偏見對新聞的影響還大。七十年代後,學者原著重於新聞媒體環境內的記 者、組織與流程等對新聞產製的影響觀點,轉而向外部環境的消息來源與同業競 爭 的 觀 點,例如 :Gans(1979)指出「新聞是新聞室外競爭實體」(competing constituency)的戰爭。

八十年代後,Entman(1989)提出「互賴模式」(interdependence model),認為 新聞產製是政治人物依靠新聞媒體傳遞政治資訊給大眾,大眾亦透過媒體獲知政 治資訊,因此新聞媒體的角色為「掮客」(broker)。但隨著時間愈久,媒體的掮 客性格會與消息來源靠近,媒體服務大眾的目標逐漸弱化。Shoemaken and Reese(1991,1996)提出「影響階層模式」(hierarchy of influences model),此新聞產 製模式由五個同心圓所構成,如圖 2-1 所示,最初的同心圓為「個人層次」

(individual level),依序向外延伸成「媒體慣例層次」(media routines level)、「組 織層次」( organizational level)、「外在媒體層次」(extramedia level)與「意識型態 層次」(ideological level)。同心圓表達出記者面臨到的層面與影響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7

圖 2-1:媒介內容的影響階層模式 資料來源:Shoemaker and Reese, 1996: 64.

Shoemaker and Reese(1991)認為新聞傳播受到許多無形力量所影響,內部 有個人背景、價值觀、運作習慣、媒介組織的結構與經營壓力,外部有消息來源、

閱聽人、政府、市場及社會結構與意識型態。Turow(1984,1992)則以權力角色 (power role)的觀點,認為新聞產製是一種活動,參與者有投資者、經營者、客戶、

產製者到最終的大眾等十三種角色,角色之間的權力關係,會影響新聞呈現的結 果。

綜合上述,新聞產製模式在八十年代前較簡化,以提出靜態的研究概念為 主,研究者未深入比較概念之間的關係。八十年代之後的新聞產製模式則較多 元,呈現高度的動態性,也考慮了概念之間的影響關係。

McManus(1994)指出,新聞產製過程包含三個環節:新聞發現、新聞選擇與 新聞報導,分別說明如下:

1.新聞發現階段:

新聞工作者瞭解可被報導的議題與事件,以市場模式的觀點來看,可預測 大量的新聞發現行為是被動的,若以新聞模式的觀點來看,則可預測大量的新 聞發現行為是積極的,在有限成本的考量下,新聞媒體會積極與獨立的監控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8

境。依據新聞工作者的觀察與報導的努力程度,將新聞發現分為低中高三種,

並以兩個假設為基礎:(1)愈積極獲得新聞部外的事件與議題,則愈容易達到獨 立客觀監督環境的新聞標準。(2)當新聞發現的方式愈積極,則新聞部門付出之 成本愈高。積極程度最低的發現,不需要離開新聞部門、不需向外打電話,也 不需和緊急事件調度中心聯絡,就可以獲得之事件或議題,包括:政府或機構 的新聞稿與其他新聞組織提供的素材。積極程度中度的發現,包括源自新聞部 門的計劃或以前的報導,需要進一步查證與確認,新聞價值的事件與議題,與 外部組織提供的新聞事件與議題來說,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積極程度最高的發 現,則要求新聞工作者主動與新聞部門之外的人事物接觸,例如:記者旁聽政 府、商業機構與社會性的會議皆屬之,此報導會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但可能 只有一部份的內容具有新聞價值。

2.新聞選擇階段:

此階段的目的為瞭解那些是值得播報的新聞,商業化市場新聞學假設新聞 的報導不是隨機的,會遵循三類邏輯運行:新聞標準、市場標準,以及市場與 新聞的妥協標準。新聞標準的選擇邏輯要合乎新聞道德標準,提供訊息的目的 在於使公眾通過民主程序獲得權力,而非讓特定的媒介機構獲利,盡量讓大眾 可獲得本地公共環境發生的議題與事件。市場標準的選擇邏輯則以廣告商與投 資商的最大利益為目標,並盡量吸引人口統計數據合理的閱聽者。市場與新聞 之妥協標準的選擇邏輯,可透過兩種方式呈現,第一種方式為分開播出不同邏 輯的報導,第二種方式為聚焦同一邏輯的議題與事件。閱聽者消費新聞的第一 個因素為知識上的,即大眾為了要適應環境,需要每天不斷的從新聞中確認目 前狀況;第二個因素為情感上的,即閱聽者以一種娛樂的態度觀看新聞。新聞 若具有以下特性之一,即具有新聞價值:

(1) 時效性:議題和事件有多新?有多近?

(2) 接近性:議題和事件距離閱聽者有多近?

(3) 重要性:議題和事件對本地閱聽者的重要性?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9

(4) 人情味:議題和事件能激發多少感情?

(5) 顯著性:議題和事件中的人物有多出名?

(6) 反常性:議題和事件發生的不可能性,和令人吃驚的程度如何?

(7) 衝突性:在個人、組織與國家之間,人類和環境之間會有多少分歧?

(8) 視覺衝擊性:採訪的議題與事件,其播放畫面的吸引程度?

(9) 娛樂性:議題和事件能夠直接滿足閱聽者的程度是多少?

(10)話題的熱門性:閱聽者有興趣的議題和事件是那些?

3.新聞報導階段:

此部份強調的是新聞的客觀性,包含真實性、相關性、平衡性與中立的敘 述。真實性有四點,第一點為記者針對一事件的敘述,會與具有相同背景的人 的敘述一樣;第二點為若新聞來源發布的訊息與記者的事實有出入時,必須再 用另一個消息來源進行確認;第三點為對負面的敘述需再三確認,可透過適當 的權威單位或人物來實證,或用其他新聞來核實;第四點為所有新聞來源的名 字與職位必須公平的出現。相關性有兩點意涵,第一點為事件的描述須包含足 夠的訊息,亦即若新聞沒有回答怎麼辦或為什麼,也需先回答發生了何事;第 二點為報導的所有元素皆與主題有直接的關係。平衡性為報導需給予正反兩方 適當的權利,即議題的雙方需各有一代表性的發言人,擁有發布評論與在報導 中露面的機會。中立的敘述是要求記者不能對任何報導帶有個人的意見與情 緒,以客觀中立的角度,描述事實。違反上述客觀性的情況有四種,第一種違 背情況為新聞報導反映記者的個人偏見,第二種違背情況為新聞報導反映媒體 的自身利益,第三種違背情況為新聞報導反映外部社會精英的自身利益,第四 種違背情況為記者無意中違反了新聞客觀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