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女性、食譜與科技廚房

第二節 廚房工業革命

二 幸福幫手:電鍋與電冰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幸福幫手:電鍋與電冰箱

電鍋有助米飯可輕鬆烹煮,電冰箱則是保存食物的最佳方式,兩者共同具有 省時便利的特質,且都試圖營造出科技造福主婦進而成就幸福家庭的美好畫面。

而論及電器用品是與用電普及度息息相關,1952-­‐1970 用電住戶普及率從 35.4%

到86.5%,每人平均用電量也由 25 度大幅上升到 163 度。469單以電化普及來講,

1975 年的全台用電戶數約為 293 萬餘戶,電化普及率高達 99.6%,而高雄、臺 北兩市已達到百分百。由於電化普及,鄉村農民已普遍享受現代家庭的電化生活,

目前電視機每百戶裝有81.77 台,電冰箱 51.94 台,洗衣機 25.4 台,其他電扇、

電鍋、收音機等,大多數家庭都已具備。470在這段時間的臺灣民眾日常生活,

從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半數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生活產生重大變化。  

電鍋以「科技煮飯」姿態展現在民眾面前。1960 年正式發售的大同電鍋,

一開始宣傳廣告是以「自動煮飯大同電鍋」、471「主婦的好幫手」、「六口之家一 餐僅花電費2 角」、「體貼的丈夫」為號召,472可看到其首要訴求自動煮飯與省 電節約,接著以情感訴求家中經濟來源的男性支持購買。當時一般民眾是以火燒 飯,常可見新聞裡有婦人炊飯引起火災釀禍,473也有女學生投書「炊飯」並非 易事而需多次練習,474可見用火燒飯這件事對於女性來說不論老幼都有技術經 驗的要求與安全顧慮,而電鍋的出現適時解決前述炊飯的不便與危險及費力耗時,

而以更具安全與衛生可靠的面貌推廣使用。  

 

「電鍋國族性」是秦先玉〈打開鍋蓋說亮話—從日本電氣釜到臺灣電鍋〉475 一文探究大同電鍋的論點。她提出眾多批評者以臺皮日骨表明大同電鍋是「模仿、

抄襲」1955 年在日本銷售的東芝 ER-­‐4「自動式電器釜」,但其實臺灣早在 1958 年就有「皇冠牌自動炊飯器」進入市場,而整個1960 年代也有 30 多家從金屬、

機械工廠轉型製造電鍋的廠商,因此她提到訪談的工程師所言:「各家間熱式電                                                                                                                

469 臺灣省政府編印,《臺灣光復三十年》,肆-1-24。

470 臺灣省政府編印,《臺灣光復三十年》,2。

471 〈大同電鍋〉,《豐年》,10.13(臺北:1960.7):30。

472 〈廣告:大同電鍋〉,《臺灣民聲日報》,1960 年 10 月 19 日,1 版。1960 年 10 月 31 日,1 版。1960 年 11 月 8 日,1 版。

473 〈炊飯燒屋 婦人被罰〉,《臺灣民聲日報》,1957 年 2 月 9 日,4 版。〈女孩學炊飯 惹災禍臨 身〉,《臺灣民聲日報》,1957 年 1 月 7 日,4 版。〈南縣鹿田村火警,十三戶被焚,盲嫗炊飯 不慎成災〉,《臺灣民聲日報》,1958 年 2 月 6 日,3 版。

474 紅菱,〈「炊飯」並非易事〉,《臺灣民聲日報》,1957 年 2 月 13 日,6 版。

475 秦先玉,〈打開鍋蓋說亮話—從日本電氣釜到臺灣電鍋〉,《科學發展》,484(臺北:2013.4):

18-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鍋應都是彼此互相抄襲,各家樣式稍有不同,有的則完全相同,但是品牌名不同。」

476而當時作為範本的ER-­‐4 強調可煮飯、燒水、當蒸籠、做茶碗蒸的廣泛用途,

以及分割內鍋而訴求煮飯、煮湯、加熱一次完成的省時多功能,也契合臺灣當時 使用煤球爐、煤油爐和炭火炊煮等可多功能使用的烹煮習慣。且為了配合1960 年代臺灣民眾不論新米、老米、蓬萊米、在來米都有人食用,以及早期鋁鍋厚薄 的鑄造技術無法標準化,所以將電鍋最高溫設在230 度取代日本電鍋的 180 度,

也讓米飯有「烘烤」效果,較貼進臺灣當時灶與煤球爐煮出來的口味。477而電 鍋雖然日本製造在先,但轉移到臺灣後由各家廠商因應在地食用者的口感、機械 製造的技術能力與食米選擇的選類差異,加上使用者依過往單一爐具多功烹煮的 經驗而轉化創造在電鍋的使用,都創造出專屬的「電鍋臺灣化」。478  

20  

   

圖4-2-3:富貴牌電鍋四合內鍋   資料來源:〈廣告:富貴牌電鍋〉,《中 央日報》,1962 年 5 月 22 日,1 版

圖4-­‐2-­‐4:1968 年機電工業博覽會   資料來源:文建會。

上網日期:2016 年 5 月 20 日    

眾家爭鳴的電鍋產品與針對在地需求的創意設計,強化電鍋使用的普及。但 最後以大同電鍋以不到10 年的時間成為家庭廚房最初購置也普遍使用的電器用 品。綜合來看,大同電鍋能夠脫穎而出成為眾多家庭邁入電化生活的始作俑者,

有幾個原因:  

(一)政府支持:戰後大同機械公司製造電扇奠定加工技術,而1953 年開 始的第一期經建計畫也成為重點扶持對象,得到美援資金設立電表廠,也與日本 東芝技術合作更新設備與生產方式,479相對於其他廠商的私人資本與技術,大 同電鍋自然有其優勢。  

                                                                                                               

476 秦先玉,〈打開鍋蓋說亮話—從日本電氣釜到臺灣電鍋〉,19。

477 秦先玉,〈打開鍋蓋說亮話—從日本電氣釜到臺灣電鍋〉,22。

478 秦先玉,〈打開鍋蓋說亮話—從日本電氣釜到臺灣電鍋〉,24。

479 秦先玉,〈打開鍋蓋說亮話—從日本電氣釜到臺灣電鍋〉,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分期付款便於推廣:臺灣省物資局(以下簡稱物資局)在1961 年提 出因應公教員工需求,故將大同電鍋置入配售之列,並說明:「電鍋之優點,在 主婦將米淘好並放入固定水量後,於飯煮熟後可自動關閉電火,勿須主婦親自照 料不僅使用便利,且可節省囑咐時間。」480而採6 人份一次付款 350 元,分 6 期400 元,10 人份一次付款 450 元,分 6 期 500 元的方式進行銷售。481   而大 同公司也提供一般民眾與分期付款與郵購辦法,分期價格與公教人員相當,有利 於推廣民間使用與建立品牌形象。  

(三)適合臺灣人偏好的米食口味:1964 年的大同電鍋廣告仍強調有「直 接加熱普及型、間接加熱最好吃」兩種型號,482而歷經市場淘汰後,改以「獨 創間接加熱,自動煮營養、香甜、可口、沒有鍋粑的白飯」,483並且強調「大同 電鍋的一貫特性就是間接加熱,間接加熱的好處,就是不會有把飯煮焦,沒有鍋 粑,並且米粒不會亂滾,米湯不會溢出,好吃又營養,並可保持廚房的清潔;」

484即相對日本的直接式加熱電器釜,間接加熱的大同電鍋烘烤出適合臺灣人偏 好的米食口味。  

(四)一機多功、使用方便:大同電鍋以間接式加熱器,可蒸、煮、滷、燜、

燉、浸、煨、烤、烤等各種延伸方式,報紙也有讀者投書指導如何用電鍋自製月 餅,485加上直覺式使用不需顧火且省電,因此在經濟負擔許可之下,成為許多 主婦首選的廚房電器。  

(五)大同國貨好:相較眾多國產電器用品都是先外銷而後才轉內銷,大同 電鍋是先在國內頗受歡迎受,1961 年就開始陸續外銷到菲律賓、香港、琉球等 東南亞吃米地區。4861966 年也打開美國市場,4871967 年《經濟日報》以「創 造廚房電化的大同電鍋」論其產量突破60 萬台,且繼續推出溫烤煎三用爐,

4881969 年大同電鍋已經在國內市場銷售達 150 萬台,市佔率第一,電鍋廠隔年 也推出新式火鍋和烤麵包機。489這樣輝煌的成果有前述國家力量介入,也有民 間集體創意啟發,自然也成為民族工業與國貨的代言人。  

 

                                                                                                               

480 〈適應公教需要 物資局配電鍋〉,《臺灣民聲日報》,1961 年 4 月 25 日,3 版。

481 〈本月份公教品 配售種類決定〉,《臺灣民聲日報》,1961 年 10 月 15 日,3 版。

482 〈廣告:大同電鍋〉,《正氣中華》,1964 年 3 月 9 日,4 版。

483 〈大同電鍋〉,《豐年》,20.18(臺北:1970.9):50。

484 〈大同新型電鍋 即將應市〉,《經濟日報》,1969 年 4 月 1 日,5 版。

485 一欣,〈家庭食品:豆沙〉,《聯合報》,1965 年 9 月 9 日,7 版。

486 〈大同電鍋 陸續外銷〉,《聯合報》,1961 年 4 月 15 日,5 版。

487 〈大同電鍋銷美〉,《聯合報》,1966 年 7 月 12 日,5 版。

488 〈台省綜合輕重工業巨擘 大同製鋼機械公司 『廚房電化』電鍋產銷破六十萬台 並推出溫烤 煎三用爐〉,《經濟日報》,1967 年 6 月 5 日,4 版。

489 〈大同公司去年營業額 達十四億四千餘萬元 成長率近六成〉,《經濟日報》,1970 年 6 月 1 日,5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鑒於前述大同電鍋的「出國留學必備」490是1970 年的大同電鍋廣告口 號。逯耀東在〈灶腳〉提到電鍋對於家庭主婦與米食文化發展的貢獻:  

 

使用大同電鍋,家庭主婦無須晨起引火,煲粥煮飯,只要將米淘妥,置於 內鍋之中,然後外鍋添水覆蓋,最後,像彈鋼琴似的將鍵向下一按,即可。

不必再擔心飯夾生或焦糊。是中國主食體系的粒食文化,重大的超越與突 破。…⋯…⋯中國人不可一日無飯,當年留學生出國,都抱了個大同電鍋飄洋 過海,表示雖然漂泊異域也不忘本。491

留學生帶電鍋自然不會只是為了想吃飯,電鍋身兼蒸、煮、燉、烤等多種功 能,更令它倍受青睞,而在前述引文裡的電鍋與米食結合為「本」,這個本是米 食所代表的中華文化,也是別忘記自己文化的根,並可視為將大同電鍋與故鄉緊 密聯繫,科技在此也不再只是冷冰冰的器具,還是懷鄉的寄託。  

相較於1960年大同電鍋以勢如破竹之姿迅速打開市場進入一般家庭的廚房,

電冰箱在1960年代也如火如荼推廣介紹,讓國產電冰箱產量從1961年的123台大 幅成長至1970年的153254台。492回顧在沒有電冰箱的時候,食物的保存多以醃製、

風乾、燻烤為主,因此大陸各省菜肴裡也有以風吹陰乾的風魚、醃製的廣東臘腸 等,本省菜肴也多醬菜或醃漬物,池田敏雄就在描述1930、40年代的臺灣民眾日 常生活所吃的習俗,就提到蔬菜的儲藏方式多以用鹽醃漬或太陽下曬乾,如芥菜 做成鹹菜干、蘿蔔成為菜脯、高麗菜乾、筍乾或者各種瓜類製成醬瓜,至於用鹽 與豆醬製成的醬菜種類繁多,如豆腐乳、蘿蔔、胡瓜、冬瓜、嫩薑等,另外如冬 仔鮭魚、魬魚可以鹽漬成鹹魚。493演變到後來也有以冰塊保存食物。

冰箱廣告一類訴求的女性使用者的健康與形象,而另一類冰箱廣告則以科技 訴求衛生營養,強調多功能與各種冷卻設備,對於科學等於進步的延伸不言可喻。

電冰箱以衛生清潔與保持食物最佳營養狀態為訴求,儘管因為定價高昂而無法大 量普及,但伴隨國民經濟所得提升,婦女經由廚房家電使用,讓自己輕鬆也讓家 庭生活更美好的形象,一直經由廣告深植人心,其中電冰箱因為售價最高且各廠

電冰箱以衛生清潔與保持食物最佳營養狀態為訴求,儘管因為定價高昂而無法大 量普及,但伴隨國民經濟所得提升,婦女經由廚房家電使用,讓自己輕鬆也讓家 庭生活更美好的形象,一直經由廣告深植人心,其中電冰箱因為售價最高且各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