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西交會的日常飲食

第二節 吃的心理戰:中秋飲食論述

二 戰爭機器:月餅勞軍與空投口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秋月翻過矮矮的圍牆,向天井裡張望,堂上有個老太太,一串咳嗽,引她摸 下了石階,拖一條長長的黑影,在院裡徘徊。她望著滿樹的桂花 嘆口氣:「今 年的桂花又開了,那孩子還不回來。我一個孤獨的老太婆,有什麼心腸把月 餅做!擀麵的棍子讓蟲蛀了,田裡的芝麻沒收一顆!」

秋月照在海岸上,他背後的刺刀,閃出冷冷的清光。他獨自站在高崗上,向 海水的盡頭凝望,凝望。「娘,臺灣的月餅哪比你做的香!臺灣的月色比家 裡的淒涼。昨天我們關了餉,兒買了兩個月餅沒吃光;聽說家裡斷了糧,留 下一個孝敬娘。娘呀你在天何方?誰能將而這塊餅,丟過面前的海洋!」

母親的菜在宏大的民族家國敘事裡,確認女性於家族裡的位置及形象。戰爭 時的母親守在家園等著丈夫兒子凱旋歸來,「母親像月亮一樣,照亮我家門窗,

聖潔多慈祥,發出愛的光芒」是傳誦已久的歌曲,搭以中秋朗朗上口的「月圓人 團圓」,建構出反攻大陸目的不只為國更是為家,積極備戰是為邁向那最終極的 一站:家。

母親成為鄉愁的重要對象有其現實因素,乃因戰事以男性為主,離開家園的 人思念著以母親為首的故土風情。食物隱喻母親這個身份的辛苦之處,也因為個 人為家的犧牲所以值得敬佩,而母親作為一個聯繫過往時空的理想形象,是國府 不斷動之以情的重要論述,母親與祖國兩者是相輔相成,個人在臺灣盡力備戰的 目的是保家衛國,而妻子或女兒的其它家庭女性成員儘管也有少數鄉愁文章提及,

但因為母親作為個人生命裡的最初印記與美好單純童年的推手,所以母親佇立飲 食鄉愁的首位,思念其人其味也支撐備戰抗戰的心理基礎。

二、戰爭機器:月餅勞軍與空投口糧          

中秋月餅化為戰爭機器,乃因具有即刻嚐用、常溫保存、品味期限長、便於 攜帶此四特色,且月餅作為禮品的單價低於飯館請客,相較同具團圓意義的圍爐、

元宵湯圓或端午粽子等需要烹煮溫熱的食物,月餅也更來得食用便利且包裝利於 宣傳與投遞,輔以中秋節思鄉與歷史典故,月餅於內在意義與外在意義皆完備的 情況下,成為國府權力施展與戰爭建構的最佳方式。如在1953 年國民黨第四組 內部的《宣傳週報》即指示要對中秋節進行應有的宣傳:318  

                                                                                                               

318〈對中秋節應有的宣傳〉,《宣傳週報》,2:12(1953年9月18日),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月廿二日,為農曆的中秋節,我們應注意宣傳:

一中秋節食月餅殺韃子的故事,應善予應用,在對自由地區的宣傳中,可 以提高民眾的自信心;在對大陸地區的宣傳中,可以鼓勵民眾作揭竿起義 的奮鬪。

二根據過去的成例,應勸導民間厲行節約,彼此不送禮,不受禮,不宴客,

不赴宴,以符合節約消費增加生產的目標(推行中秋節約要點政府另有 公告)

三、應發動參加中秋勞軍及慰勞韓國反共義士。

          前述指示可看到國府的核心思考,除了刺激民眾想念故鄉以認同國府反攻 論述,月餅更藉由歷史敘事成為殺敵成功的重要符號。但回顧民國初年北洋政府 小學生用的「共和國教科書」,其中有一課關於中秋月餅殺韃子的故事。到了國 民革命以後,認為有憎恨蒙民族、挑撥反動的思想,以後就廢止了,319由此可 見同樣的故事在因應權力而有不同的施展。因此國府為訴求戰時體制的重要,建 立民眾依靠信賴國府軍隊的力量,並以月餅的歷史含意,來傳達對國家移孝作忠 的訊息:

 

中秋節,吃月餅,人所共知,但月餅的創造並不是單純為了它好吃,宋朝末 年,韃靼入侵中原,國號改元,靼韃為了監視並防範漢族的反抗,到處派了 韃靼人,漢族大受蹂躪,但在壓力越大反力越強的定理下,宋代遺臣,愛國 志士,以及一般不願受壓迫的民眾,並訂了八月十五日。一起動手殺了韃靼 的計畫,於是製造了月餅,以送節禮為名,普遍傳達起義的號令,所以選 這個節日的意義,用一個字來說明,便是忠。…⋯…⋯現在共產黨的魔掌,

正宰割著大陸,五千年光榮的祖國,陷入黑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今當 中秋,此節思忠,我們正當發揮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精神,羣策羣力,殲滅共 匪,爭取自由,光復祖國,才不愧為黃帝子孫,中華遺冑。320

 

而中秋月餅的傳統建構下,國府延伸以「秋節月餅勞軍」與「空投口糧」兩 者作為舊材料的新傳統,建構中秋節為「勞軍節」與「思鄉節」,從總統乃至民 間提倡一人一餅謝國軍,或者邀請國軍到府享受中秋團圓飯,以及運用秋節空投 口糧等活動,中秋節與月餅如何作為國府建構戰時生活的論述工具,則係此處要                                                                                                                

319 林衡道口述,邱秀堂撰文,《戀戀臺灣風情: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120。

320 粗體字為筆者所加。韓非寒,〈談節〉,《中央日報》,1950 年 9 月 26 日,8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評析之處。  

 

(一)秋節月餅勞軍    

在強調總動員與節約運動的1950 年代臺灣社會,特別強調中秋節,除了顯 示這個節慶的特殊位置外,「月餅」這個節慶象徵物,更被國家從私人領域的人 際共享,挪用至整體國家戰略位置的「節約月餅」、「勞軍月餅」與「反共抗俄 月餅」三個環環相扣的面向。節約月餅的意涵自然與戰時生活以全力備戰有關,

而後者則從親情故舊出發的情感出發,轉至呼喚要反攻大陸的決心,兩者並合而 為一成為勞軍的重要贈禮,並強調唯有軍隊可以幫助所有人民達到返回家鄉的願 望,所以月餅在此不只是一個佳節食物,更是一份民眾對軍隊的行動支持,以及 對國家訴求維持戰時體制的認同。這類節慶飲食儀式,被國家巧妙轉換為鞏固戰 爭紛圍與加強戰時體制的工具,食物在此也化作戰爭機器。1951 年 9 月 14 日 的《中央日報》頭版頭條刊出〈國防部激勵三軍,擴大歡度中秋節〉,詳列如何 歡度的目的、方式、內容、地點、時間與對象:321  

「國軍部隊擴大歡度中秋節辦法」

一、目的:①使國軍官兵輕鬆愉快盡情同樂舒洩其一年來辛勤之疲勞,藉 以培養士氣。②歡度中秋,紀念中秋,闡揚精誠團結殺敵抗暴的民族 精神,以激勵士氣。

二、方式:①發動民眾敬軍勞軍。②官民聯歡晚會聚餐。③招待軍眷懇親 同樂。④舉行軍民月光晚會。

三、內容:①聯歡會餐:(一)聯歡:1.吃月餅:自製或訂製月餅,上刊「反 共抗俄殺敵復仇」八字,分贈各官兵。…⋯…⋯(四)內容:應在生動、

活潑、輕鬆、愉快之情調下進行下列各項活動:1.吃月餅:將預製之 月餅分發各官兵及地方人士。2.講故事:中秋的故事,月亮的故事,

月餅的故事。

這個由國防部發動的歡度中秋節辦法,在黨政軍集權的體制下自然得到來自 地方黨部與民間組織積極的響應,在民間方面成立「秋節勞軍籌備委員會」,發 動民間捐贈月餅或代金外,各級學校也積極募款,而青年學生或社會人士也組成

「秋節勞軍工作隊」,322以蔣方良為首的政治部婦聯會,則率領顧正秋、張正芬                                                                                                                

321 〈國防部激勵三軍,擴大歡度中秋節。訂定辦法分發軍事單位實施,藉以舒疲養氣團結抗暴 精神〉,《中央日報》,1951 年 9 月 15 日,4 版。

322 〈各地秋節勞軍委員會 函國軍健兒致敬 攜手並肩完成反攻復國大業〉,《中央日報》,19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等名伶、李棠華特技團等代表國府分發慰勞品與勞軍表演,323於是型塑「今年的 中秋節,是為了勞軍而來」與「人們的心,都是為勞軍而熱,不是為過中秋而熱」

324的軍民一心、軍民同樂整版報導。也因為 1951 年的勞軍活動得到熱烈響應,

因此國防部往後每年都有相關的官兵歡度中秋辦法,強調要以印有「反共抗俄殺 敵復仇」字樣的月餅分贈官兵想用,以軍民月光晚會為主,會餐時並可飲酒與划 酒拳等。325這看似違背臺灣省政針對秋節「不送禮不收禮不設宴不赴宴」,326且 與訴求戰時節約並強調「精神武裝、生活節約」327完全矛盾的辦法,為何會得 到國府與國防部的積極推動與重視?更進一步問,國防與軍隊是對外反攻大陸的 基礎,軍事力量也是國府統治臺灣社會的重要籌碼,那麼會得到黨政軍的奧援乃 因其相互支持,但為何還會有這麼多民間對於勞軍的支持力量?這原因不只單單 因為國府或國防部的下令或者國民黨的民間動員,更多的來自於切身的軍隊體驗、

軍事化教育與備戰、備戰的氛圍,以及前述對於鄉愁建構與打回故鄉以拯救親友 的論述。

1952 年總統令「中華民國男子依法皆有服兵役之義務」328與其後全台徵兵,

乃至於集合社會知識菁英的大專生統一上成功嶺、反共救國團的大專高中營隊、

教官進入高中教授軍訓課、學校教育的「死有輕如鴻毛重如泰山」、「犧牲小我以 完成大我」等,軍事教育與軍隊管理以知識、活動、身體規訓等面貌深入臺灣社 會的年輕人身上,隨之而來的就是全臺灣幾乎每戶人家都無法脫離軍事氛圍,如 1950 年的「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為國去打仗,當兵笑哈哈」這首膾 炙人口的童謠所描繪當兵的榮耀也讓為國當兵成為榮耀。也唯有在此基礎上,才 能達到秋節勞軍的高潮,即賞月應念戰士功,「一切為前線,一切為勝利」,329因 此光台北就募集到一萬個月餅,330雲林、台南軍友社也可募得二、三萬個月餅,

或者屏東縣影劇公會也特製勞軍戲票一萬張等,331乃至於各界勞軍月餅已超過百 萬個,332而這類由軍聞社撰寫的報導,數量也許有誇大卻也無從考究,但確實能

或者屏東縣影劇公會也特製勞軍戲票一萬張等,331乃至於各界勞軍月餅已超過百 萬個,332而這類由軍聞社撰寫的報導,數量也許有誇大卻也無從考究,但確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