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中西交會的日常飲食

第一節 移植中國大陸的大宴小酌

四 牛肉的飲食翻轉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甚至於竹籬笆上爬來爬去的土產「龍宮貝」蝸牛肉,也能一盤盤的端上桌來,169 但論規模仍以圓環夜市最大。

圓環除了圓圈圈的那座建築,還包括了一條重慶北路。作個保守的估計,總 有600 個飲食攤,200 個衣物攤,170特有風味卻是各式各樣的小吃攤,10 塊錢 一碗的豬腳麵,8 塊 5 一碟的鴨蛋蚵子,5 元一隻的香肉綜,以及許許多多煎的、

炒的、煮的、帶湯的、香脆的,名目繁多,不勝枚舉;171其中相較於外省菜,

夜裡裡的海鮮是一大特色,「下酒的小菜,全都是海鮮,什麼生魚片、給蜊、蚵 仔、生蠔等等,別小看這一小碟一小碟的幾味海鮮,結算起來,也要在百元以上。」

172而除了小吃攤,也有販賣日常用品與衣服的攤子,這部分儼然成為庶民的夜 間露天百貨公司,此外在距離核心十分鐘的腳程也有五家電影院跟一家說書場,

圓環乃是臺北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娛樂功能最後由電視的同樣功能取代,它的胚 胎型百貨公司由成熟型百貨公司取代。173但當時圓環夜市作為臺灣社會早期飲 食的重要聚集地,其所展現的臺式滋味可明顯與外省菜館有所區別。  

四、牛肉的飲食翻轉  

臺灣本省人傳統不食用牛肉。林衡道提到這是因為牛的數量少,且清朝官府 曾佈告禁止殺牛與吃牛肉,且牛除了農耕更可代替馬作為交通工具。174儘管在日 治時期就有牛肉店或西洋牛排,且本省仕紳家族年菜也會烹飪紅燒牛肉,175食牛 一直屬於極少數受西方思想影響或經濟富裕的階層方能食用。日治時期任教高中 的山根勇藏也提及他觀察臺灣人平常以吃豬肉為主,羊肉也食用,而不吃牛肉的 原因有兩者,一是牛為太宰作為供品祭祀社稷,只限於天子舉行,所以除了君王 或天子,其他人不能殺牛、吃牛,而這個概念也僅限知識階級,反言之即吃牛是 沒學問的粗鄙作為;另一個原因就是牛負責農耕牽輓做苦力,相對於沒有貢獻的 豬,牛的勞苦功高而不忍實用。176而古代社會以農業為主,賦予牛崇高地位,食 牛禁忌也有利經濟發展,且協助農耕有貢獻也影響世代相承不吃牛肉。  

 

        宗教信仰與符號禁忌,更從道德與想像層次啟動拒絕食牛的規訓。道教與民 間各式信仰印刷地勸善書裡,總以詩歌或圖文勸戒食牛,如〈勸戒殺食牛哥〉(圖                                                                                                                

169 趙慕嵩,〈彩色天地 夜市滄桑〉,《中央日報》,1971 年 11 月 2 日,9 版。

170 趙慕嵩,《中央日報》,1971 年 11 月 2 日,9 版。

171 程川康,〈臺北的夜色〉,《經濟日報》,1969 年 11 月 6 日,9 版。

172 江影,〈吃的藝術 海鮮烹調一得〉,《經濟日報》,1970 年 6 月 7 日,8 版

173 李日章,《赤峰街 5 號的那些事》(臺北:玉山社,2015),127-134。

174 林衡道口述,邱秀堂撰文,《戀戀臺灣風情: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138-139。

175 辛永清著,《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劉姿君譯)(臺北:聯經,2012),183。

176 山根勇藏,《臺灣民俗風物雜記》(臺北:武陵,1989),128-1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3)就是由「道教關聖大帝云」開啟勸戒內容,從牛頭開始寫到「世人聽我 說根曲,畜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用苦力,可憐困頓無休息」到最後牛尾寫著

「作惡不回頭,難保己身不為牛」,中間「牢字從牛,獄字從犬,不食牛犬,牢 獄可免」、「六畜皆前孽,惟牛最苦卒,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牛食百草,

與人何害。人食百物,牛犬可戒」或「我今苦口君須聽,不信但看殺牛人,落氣 必定要刀盆,死到陰間無好處。」牛在民間勸善歌與信仰裡佔有重要象徵,可以 看到從牛是草食動物、為人類工作勞動、牛字跟牢相關的符號意指,都可看出食 牛禁忌裡包含動物自身習慣、動物的名字符號、動物與人的關係,以及害怕投胎 為牛而一世勞動至死的恐懼訴求。  

         

圖 2-1-5:勸戒殺食牛歌

圖片來源:Lai,Tien-Chang. At The Chinese Table.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40.  

來自經濟社會、文化信仰、符號禁忌與經濟負擔等各種食牛禁忌,吃牛這個 行為加諸於食用者更具有道德批判意識。梁正居就提到相對於豬肉攤前的暢聊討 價,1950年代時的市場買賣牛肉都不好張揚:

那個時代,在臺北北郊幾個菜市場可以發現,傳統肉販攤子那裡,幾乎看不 到公然賣買牛肉的。如果有,攤子都特別小,躲在很不顯見的角落,不張揚 不吆喝,而且顧客就是那幾張熟面孔。比如說:老刀削麵的李士官長、清真 小廚的二除張大麻子、老西子餅店沈胖子,再不就是老眷村的伊斯蘭馬上 校…⋯…⋯肉攤子上,常見婦人高談闊論烹調方法和配料,一切交換心得的話題 都和豬有關。少數在李士官長麵攤嚐過牛肉湯滋味的人,上市場尋找牛雜牛 骨,還很不自在,好像很怕被熟人撞見似的。177

                                                                                                               

177 梁正居,《啊~美麗的寶島》,(臺北市:遠流,2003),頁 68-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傳統不吃牛的台灣,卻在 1950 年代成為「川味牛肉麵」創始地,是來自飲 食懷鄉與客地維生的滋味。綜觀食材選擇及口味偏好與地理環境有關,清朝袁枚 在《隨園食單》就提到「牛、羊、鹿三牲,分南人家時有三物;然製法不可不知,

作雜牲單。」178可見牛肉之於北方人的家常口味,或清真廚師與伊斯蘭信仰民眾 會吃牛肉,而牛肉麵的出現則有軍營伙房與岡山空軍卷村兩者說法,但特色是以 模仿四川郫縣的豆瓣醬為主要調味,故有川味之名;179而逯耀東提及最初川味 牛肉麵是以老張、老王、老李為招牌,能與之相提並論的是清真牛肉麵,湯裡還 有浮沈幾個「反共抗俄餅」,多由山東老鄉經營。180所以牛肉麵可說是早期從常 民飲食姿態進入台灣社會的食牛菜單主角。  

 

最後,牛肉會進入臺灣民眾的餐桌也跟西風東進有關,各種西餐廳與茶室、

咖啡廳都有販售牛排,美軍與觀光客帶來西方人士也以牛肉為主食,當時美軍食 用的牛肉都是從美國進口為主來台,而一般餐廳的牛肉則以紐西蘭牛肉為多,臺 灣本地牛肉的產量仍居少數,且價格都高昂。而牛肉能夠日益普及,也跟民生經 濟發展有關,而相對於早期西餐廳以牛排為主的昂貴全餐,後來有推出簡易客餐 排餐,最後牛肉相關食譜改良也有促進普及,加上牛肉被視為紅肉具有高蛋白質 與豐富營養,加上早期臺灣多水牛而肉質乾硬,後來美援引進肉牛並推廣民間,

種種內外交雜的因素都讓食牛的論述在臺灣徹底翻轉,牛肉從禁忌最終成為臺灣 餐桌上的主食。  

五、外省菜餚取代臺菜

日治時期,臺北最大的酒樓就是「蓬萊閣」與「江山樓」,而「春風得意樓」

與「東薈芳」也都在當時辦理過臺灣筵席料理以日本皇族的在臺灣料理餐廳,181 乃至戰後初期的貴客雲集之處,仍是以豪華精緻臺灣料理而聞名的酒家餐館。這 類臺灣料理在日治時期作為筵席菜被評為「日本料理是以眼品嘗,西洋料理以鼻 子品嚐,而臺灣料理是真正以其滋味,即足以供人品嚐、最為美味的料理,可與 美食家最為稱道的支那料理一同傲視世界」,可見將「臺灣料理」與「支那料理」

區別開來以突顯特色美味,而在日文使用「料理」也有異於家常菜而更精緻之意。

                                                                                                               

178 意指像牛、羊、鹿肉不是南方人家常有,也就是這三種肉多為北方人才會備準備的食物,而 南方人仍以豬肉為主,但相關烹飪方式還是需要知道,所以特別撰寫這類混雜的牲畜食譜。

[清]袁枚著,別曦注譯,《隨園食單》,(西安:三泰,2005),103。

179 焦桐,《味道福爾摩沙》,(臺北市:二魚文化,2015),97-102。逯耀東,《肚大能容—中 國飲食文化散記》,194-197。

180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198-201。

181 陳煒翰,《日本皇族的臺灣行旅:蓬萊仙島菊花香》,(臺北:玉山社,2014),106-11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陳玉箴也提到臺灣料理在當時呈現高級精緻,有特定用餐規範與禮儀,屬於上層 階級的文化,而在內容上則函括中國多省著名菜餚,由餐廳主人、廚師採擷其他 地方的菜色而納入或予以改變,在食材上也不限於臺灣本地所產。182

 

圖2-­‐1-­‐6:臺菜廣告對比  

資料來源:〈廣告:掬水軒餐廳〉,《民報》,1946年10月5日,1版。〈廣告:

蓬萊閣〉,《自立晚報》,1967年10月5日,5版。

臺灣料理於1946年後改以「臺菜」面貌出現,以相對大陸慣用的「菜系」之 別。當時報紙上可見蓬萊閣、新中華大酒家、龍華酒菜館、小春園菜社、山水亭、

小蓬萊飯店等酒家餐館開幕,其中有堅守高級宴會料理,也有擅長混和交融的臺 灣飲食特色,展現在戰後也有新形態臺菜餐廳。以1946年新開立的掬水軒餐廳,

其提供西餐、茶點有別老字號臺菜酒家,並為吸引新的外省族群消費,特別將臺 菜放入漢菜系統裡,強調「臺菜是漢菜內頂新色頂進步而帶了現代化最濃厚的名 菜」,並強調菜肴內容集中外名菜之大成,烹調方式注重科學營養且理智,餐廳 設備頂新並符合國際社交界規格,消費經濟合理絕沒無謂破費(圖2-1-4)。

戰後初期看似百花盛開的臺菜酒家,卻在國府遷台後短短不到5年間幾乎銷 聲匿跡,留存者則完全已非當初高級社交宴會場所面貌。如江山樓在1956年與寶 斗里同被臺北市警察局化為風化區域,183蓬萊閣1955年關閉後,由部分員工以同 名重新開幕,但菜色與經營走向不同以往,雖然廣告仍強調「正宗臺菜:臺灣最

                                                                                                               

182 陳玉箴,〈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階級與文化展演:日治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菜」〉,《臺灣 史研究》,15:3(2008.9),頁 139-186。

183 〈臺北市管理娼妓辦法〉第 3 章第 7 條規定凡經登記或申請執業之妓女,限在「江山樓妓女 區」與「寶斗里妓女區」兩個區域內執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名的臺菜是蓬萊閣」,但實際卻多以「日本日劇台柱魅惑女王,表演春情豔舞」

184或者魔術表演、動人豔舞等為號召。  

184或者魔術表演、動人豔舞等為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