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幸福感理論與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幸福感理論與研究

依據幸福感(Well-being)研究的歷史脈絡,幸福感可細分為客觀幸福感

(Objective Well-being, OWB)及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兩 類,隨著研究的演進,客觀幸福感之研究已式微,詳情請見本節第貳主題。因 此本研究後設分析變項—幸福感係指「主觀幸福感」。

本節藉由對幸福感研究之系統性回顧,探討影響幸福感的相關因素,以釐 清個體因素及環境因素兩者與幸福感之關係,並檢定幸福感的最佳預測因素及 作用途徑,進而呈現個體感受幸福的機制。

以下分為五個主題:幸福感之意義、客觀幸福感與主觀幸福感、幸福感研 究之重要性、幸福感研究之發展,及教師幸福感之研究加以探討。

壹、幸福感之意義

幸 福 感 的 英 文 原 文 為 Well-being(WB)。根據劍橋辭典(Cambridge Dictionary)(2020),Well 的中文翻譯詞彙為「很好地、滿意地」。根據國家教 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20),在心理學學術領域,

Being 的中文翻譯詞彙為「存在」,Well-being 的中文翻譯詞彙為「幸福感、安 適感、福祉」。故本研究Well-being 中文翻譯詞彙採用「幸福感」。

國內外心理學研究人員對幸福感的定義,舉例如下:

一、Andrews & Withey

幸 福 感 是 個 體 的 生 活滿 意 度 及 其 所 感 受 的 正 負 情 緒 強 度 的 整 體評估

(Andrews & Withey, 197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陸洛

幸福感是個體主觀感受的一種正向心理狀態,包括正向情緒的體驗、整體 的生活滿意度,及無心理的痛苦(陸洛,1998)。

三、Keyes

幸福感是個體以其情感狀態、心理機能與社會機能的觀點,對其生活進行 主觀的感知及衡鑑(Keyes, 2005)。

四、余民寧

身、心、靈處於平衡與和諧的一種狀態(余民寧,2015)。

五、陳柏霖及韓佩凌

幸福感是個體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期的愉悅感受,並期望持續維持該 感受(韓佩凌及陳柏霖,2017)。

貳、客觀幸福感與主觀幸福感

以評估角度來自個體外在觀點或內在觀點區分,幸福感可分為客觀幸福感 及主觀幸福感兩類。客觀幸福感是指個體功能性能力、健康狀況、財富、社會 地位等;主觀幸福感則是屬於後設的結構,包含個體對其生活經驗之回應的評 價(Okun et al., 1984)。

早期的研究主體為客觀幸福感,係以外顯的具象指標,如:教育水準、社 經地位、年齡等因素,評估推論個體的幸福感。但Campbell(1976)的研究顯 示,以美國為例,在1957 年至 1972 年期間,儘管經濟和社會指標迅速攀升,

但自認「非常幸福」的個體之人口比例卻逐步下降,且特別顯著呈現於經濟最 富裕的族群之中。因此為了詳實描述個體所體驗幸福感的質量,需要測量個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主觀感受來檢驗內隱的幸福感抽象概念。

隨著研究的發展,近期對幸福感的研究逐漸以主觀幸福感取代客觀幸福感。

其理由分析如下:客觀幸福感指標雖然客觀地顯示目前個體的外在條件,但是 透過個體的主觀認知賦與其外在條件意義後,相同的外在條件對於不同的個體 會產生不同的知覺,造成客觀幸福感的研究常隨著不同的樣本產出矛盾的結 果。

因個體的主觀解釋歷程會有個別差異,導致對幸福感的研究除了考量個體 的外在客觀指標之外,也需衡量個體的內在主觀認知及心理特質等因素,如:

價值觀及人格(Veenhoven, 1991)。

基於上述幸福感研究的歷史沿革,客觀幸福感與主觀幸福感的消長,本研 究後設分析變項—幸福感係指「主觀幸福感」。

參、幸福感研究之重要性

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達到良好的水準,人民的物質生活品質豐足時,則會 更加注重幸福感,以進一步提高精神生活品質,因此已開發國家很重視幸福感 的研究。

楊國樞(1980)認為幸福感代表個體對整體生活現況滿意與愉悅的程度,

可視為國民生活品質的重要心理指標,也是人文社會進步的指標,因此對政府 機關制定攸關國家發展與民生福祉政策極具參考價值。

肆、幸福感研究之發展

幸福感的研究起源自哲學家嘗試解釋 Well-being,歷代哲學家及宗教家持 續探索有關幸福感的議題。20 世紀後,實徵心理學對幸福感的研究逐漸成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茲就研究幸福感的「定義」及「概念架構」之演進歷程,分述如下(陸洛,1998;

韓佩凌及陳柏霖,2017):

一、對幸福感的定義之研究發展

有關幸福感的定義之研究發展依序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一)研究「客觀指標」對幸福感之影響

當時研究人員認為幸福感是由外在的標準來評斷,即由客觀幸福感指標來 衡量。當個體達到此標準時,幸福感才會產生。研究人員嘗試找出幸福感的外 在標準,但研究發現每個個體對幸福所下的定義不同,對幸福的認知也不同,

因此極不易找出統一的客觀外在標準,所以此種研究方向逐漸式微。

(二)研究「主觀感受之一:長期情緒」對幸福感之影響

研究人員改以個體主觀感受的視角來分析幸福感,即經由主觀幸福感指標 來衡量。此階段的研究重點在於測量情緒,研究人員認為幸福感為生活中正向 情緒與負向情緒之總和。若正向情緒較多,且負向情緒較少,則幸福感較高。

此階段幸福感之研究聚焦於情緒,而忽略個體的認知活動對幸福感之影 響。

(三)研究加入「認知」對幸福感之影響

此階段研究人員對幸福感的概念近似於「生活滿意度」,其認為幸福感是個 體對過往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所得之整體感覺。

本階段之研究補足了認知活動對幸福感之影響,但尚忽略個體的短期情緒 對幸福感之影響。

(四)研究再加入「短期情緒」對幸福感之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階段之研究進入整合研究的狀態,統合個體長期情緒、認知及短期情緒 整體對幸福感之影響。

Andrews & Withey(1976)定義幸福感為「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及其所感受 的正負情緒強度的整體評估。」,此定義周全、嚴謹,兼顧認知、長期情緒及短 期情緒對個體幸福感之影響,故在學術界引用次數極高。

二、對幸福感的概念架構之研究發展

(一)Keyes

Keyes(2005)認為幸福感包括了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心 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與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等三個 分層面(構面)。其內涵分述如下:

1、情緒幸福感

情緒幸福感由個體對正負向情緒的感受程度與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所構成。

正負向情緒是屬於情緒面向,生活滿意是屬於認知面向。當個體感受到較多的 正向情緒以及較少的負向情緒,且對生活達到某種滿意程度時,即感受到幸福

(Ryan & Deci, 2001)。

2、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由個體對自身的意義感與自我實現所構成。當個體全心全意投 入一項活動,且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後,即感受到幸福(Ryff & Keyes, 1995)。

3、社會幸福感

社會幸福感由外在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響所構成。當個體於成長過程中,

同時面臨內在及外在的壓力,從中整合以取得平衡,即感受到幸福(Keyes

&Waterman, 20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小結:余民寧等人(2011a)回顧關於幸福感的研究之後,歸納出幸福感的研究 有兩個向度:

1、正向感覺

包含情緒幸福感,亦即評估個體正向情緒的程度及對生活整體的看法

(Keyes & Magyar-Moe, 2003; Ryan & Deci, 2001)。

其描述狀態可分為正向情緒、負向情緒、覺察生活滿意,及公認快樂。

2、正向機能

包含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亦即針對正向運作(positive functioning)

的研究。其中,心理幸福感專注在個人層次,社會幸福感則關注個體與他人及 環境間的關係(Keyes & Magyar-Moe, 2003; Ryan & Deci, 2001)。分述如下:

(1)心理幸福感的描述狀態可分為獨立自主、環境掌控、生活目標、自我 接納、與他人建立積極關係,及個人成長。

(2)社會幸福感的描述狀態可分為社會統整、社會接納、社會貢獻、社會 實現,及社會一致性(引自余民寧等人,2011a;陳景花及余民寧 2019)。

(二)陸洛

陸洛(1998)提出幸福感的概念架構係由五個相互關聯的主要變項所構成,

說明如下:

1、個體背景特徵

人口學變項。包含年齡、性別、婚姻、教育,及收入。

2、環境事件

個體生活環境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對幸福感之影響。包含正向事件(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愉悅事件),及負向事件(如:壓力事件)。 3、個體資源或限制

個體相對穩定的人格、解釋型態或社會資源。包含內外向人格、是否為神 經質人格、內外控、社會期待,及社會支持。

4、認知評判

對周遭事件的判斷,可採取多種機制。包含與特定的他人比較、與想像中 概化的他人比較、與自己過去的生活經驗比較,及與自己理想的生活狀態比較。

5、幸福感:

包含情緒層面(正負向情緒)及認知層面(生活滿意度)。

(三)Seligman

Seligman(2012)認為幸福有五個分層面(構面)的測量元素:正向情緒

(positive emotions)、全心 投入( engagement)、正 向人 際關 係(positive relationship)、意義(meaning)、成就(achievement),縮寫為 PERMA(引自陸 洛,1998;韓佩凌及陳柏霖,2017)。

伍、教師幸福感之研究

依據本研究第一章名詞釋義,茲將生活滿意、快樂、主觀幸福感視為幸福 感的同義詞,有關教師幸福感之研究,依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教師與一般民眾的幸福感之比較

高碩亨等人(2019)研究顯示,臺灣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比其他在職民眾 擁有較高的「工作—家庭互利」、較高的工作滿意度、較高的家庭生活滿意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較好的健康狀況。雖然「工作—家庭衝突」亦比其他在職民眾多,但整體而論,

仍擁有較高的快樂感。

余民寧等人(2017)研究顯示,短題本「簡式中小學教師主觀幸福感量表」

適用於多數具中等能力程度的受試者,臺灣中小學教師的能力分布遠大於試題 難度值的分布,此因教師被社會大眾認為是一群相對較為幸福的工作族群。

賴威岑(2005)認為社會網絡結構包含社會接觸、社區活動參與、社團活 動參與、網絡異質性(即熟識者的職業類別廣度)、鄰里關係等分層面,研究顯

賴威岑(2005)認為社會網絡結構包含社會接觸、社區活動參與、社團活 動參與、網絡異質性(即熟識者的職業類別廣度)、鄰里關係等分層面,研究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