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意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五節,旨在探討正向心理學、心理資本、幸福感、整合原始文獻 研究法、後設分析方法的意義、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正向心理學意涵

壹、正向心理學的發展脈絡

1998 年,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 Martin Seligman 提出「正向心理學」的觀點,呼籲心理學界應從偏重「負向行為的探 究與矯正」轉向致力研究「正向行為與增進幸福感」,Seligman 被譽為正向心 理學之父。正向心理學的興起脈絡重點歸納如下(引自韓佩凌及陳柏霖,2017):

一、反思傳統心理學的偏頗發展

傳統心理學發展之脈絡及正向心理學的萌芽,依時序說明如下:

(一)基礎心理學發展初始期,重視探討個體基本心理歷程與建構其理論。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 年)後,應用心理學興起。應用心理學有三 個發展方向:

1、發掘與栽培特殊人才

應用心理學關切個體的優勢,但只鎖定少數資優生,而未擴及一般普通 人。例如:1958 年美國訂定國民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al, Act)

提拔具特殊專長的學生,因而促使心理測驗的發展。

2、探索與醫治心理疾病

應用心理學投入對心理疾病的探索與醫治,進而使修復缺陷的病理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為心理學發展的主軸。因此,學術界與實務界積極探究與矯正負向行為。

例如:1964 年,美國訂定美國退伍軍人法案(The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Act of 1964)(Duckworth et al., 2005)。

3、促進人類幸福與工作滿意度發展

部分研究人員逐漸覺察應用心理學傾向病理模式的失衡發展情形,這些 學者主張心理學除了要修復心理缺陷之外,更需建立個體的幸福感。

二、反思行為主義

藉由對心理學發展失衡的反思,研究人員對行為發展的實徵研究開始萌生 有別於以往的見解。例如:Seligman 原是提出「習得無助感」的研究人員之一,

但在數十年之後,Seligman 發表截然不同的看法——「習得樂觀」。即 Seligman 的主張由「個體因應困境之被動行為模式」,轉為「個體認知詮釋之主動思維」。 例如:Seligman 的三元實驗(triadic-experiment)設置可逃避電擊、無法逃 避電擊、不給予電擊等三種實驗處遇。Seligman 觀察到在無法逃避電擊組的八 隻狗中有六隻狗選擇放棄,坐在原地等待電擊。另外二隻狗則是即使面對不可 逃避的電擊,也沒有變得無助。

根據實驗結果,Seligman(2006)提出兩個見解:

(一)無助是學習而來

認知是導致悲觀或樂觀的關鍵因素。悲觀者認為厄運是長久的,是源自難 以掌控的因素;樂觀者則認為厄運是短暫的,是可掌控改變的。此即「解釋型 態」的概念。

(二)部分個體具有復原力

有些個體在面臨重大挫折時,因為發揮復原力,仍能產生良好或正向的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果。

三、奠基於人本主義

正向心理學並非全新的概念,例如:人本心理學強調增進個體的正向經驗,

構成現代正向心理學部分概念的雛形。

人本心理學派學者之一 Carl Rogers 的當事人中心治療法就是基於主張個 體藉由覺知與表達真實的自我,而發展出更良好的功能。

人本心理學派學者之二Maslow 的信念在於促使個體達成自我實現的狀態,

以充分感受自我的天賦(talent)與優勢(strength)。Maslow 論述個體自我實現 所採用的詞彙,如:「天賦」與「優勢」等,即現代正向心理學的重要核心內涵。

和Rogers 及 Maslow 同時期的學者 Jahoda 在著作《現今之正向心理健康的 概念》(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一書中則強調幸福(well-being)

的概念。

小結:正向心理學匯集了18 至 19 世紀部分主要心理治療的理論,並以預防和 發展的觀點,修正傳統心理學過於關注負向行為的失衡現象(引自洪蘭,

譯。2002∕2009;韓佩凌及陳柏霖,2017)。

貳、正向心理學的意義

正向心理學主旨為探索優勢、幸福與理想功能,為關注正向經驗、正向特 質與正向組織的科學研究,其目標在於增進個體的內心深層滿足感與生活品質 及預防病態的發生。

參、正向心理學的範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主題

(一)快樂主題與幸福主題:

Seligman(2004;2012)依著作先後順序,提出正向心理學的兩個重要主 題:「快樂」和「幸福」。快樂是一個事件(thing),幸福是一種概念(construct)。

說明如下:

1、「快樂」主題:

快樂可被賦予操作型定義,進行直接測量,快樂是用生活滿意度來解 釋。快樂主題可解析為三個分層面(即構面)的測量元素:「愉悅的生活」、

「投入的生活」和「意義的生活」。 2、「幸福」主題:

基於快樂主題的三個分層面,Seligman 再增加兩個元素:「正向人際 關係」及「成就」,將幸福主題解析為五個分層面的測量元素:正向情緒

(positive emotions)、全心投入(engagement)、正向人際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意義(meaning)、成就(achievement),縮寫為 PERMA,稱 為PERMA 幸福理論。

其中原先基於快樂主題的三個分層面(含正向情緒、全心投入與意義 感)為幸福的內在心智狀態,Seligman 後期再增加的兩個分層面(含正向 人際關係與成就)則為幸福的外在情境。幸福的五個分層面都是由個體的 優勢來支撐。

(二)幸福主題的分層面:

歸納以上論述,幸福主題的五個分層面含括快樂主題的三個分層面,

因此以下就幸福主題的五個分層面加以闡述,分述如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

正向情緒是個體最直接的正向體驗。正向情緒可拓展個體的思維及消 弭負向情緒,並提升個體在心理、智能、生理及社會等各方面的滿意度。

2、全心投入(engagement):

Seligman(2002)指出全心投入與心流(flow)有關。心流是指個體 沉浸在喜歡的活動中,全神貫注,覺得自己完全被吸引,失去自我意識,

彷彿時間完全停止,此即投入狀態。若要達到投入狀態,則需要辨識自己 的優勢,並善加運用自己的優勢和天賦能力。

3、正向人際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

人際互動的主要媒介是溝通,正向溝通能建立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正向 關係。Seligman(2012)提出「主動—建構反應模式(active-constructive responding, ACR)」的溝通方法,可營造正向的人際關係。人際互動的主動—

建構反應模式包含以下兩個部分:

(1)語言反應:

以讚美、鼓勵、感謝、愛、喜悅、關心等話語和對方溝通。

(2)非語言反應:

以開心情緒、真誠微笑,與保持眼神接觸等方式和對方溝通。

4、意義感(meaning):

意義感意指個體找到自身的價值感和歸屬感,為主觀性感受。其中價 值感為感知自己的價值,歸屬感為感知人我之間的連結。

5、成就(achievemen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功為成功之母,意即多創造與累積一些成功經驗,則個體可擁有成 就感。

二、核心架構

Seligman(2004)提出正向心理學的三大核心架構為正向特質、正向情緒 與正向環境。

以下說明正向特質、正向情緒與正向環境等三大架構:

(一)正向特質

個體的人格特質(trait)會因應不同的情境而呈現不同的行為,特質與個 體的一些優勢相關,例如以下特質能讓個體擁有人際優勢:

1、同理心(empathy)能讓個體理解與迎合他人的需求。

2、接納(inclusiveness)能讓對方感受到他屬於團體的一份子。

3、正向(positivity)能感知人與事物良善的一面。

(二)正向情緒

Seligman(2004)以過去、現在及未來三個分層面解析建立正向情緒的方 法,說明如下:

1、對過去的正向情緒:

對於過去美好的經驗要心存感恩;對於過去不好的經驗要學會原諒。

2、對現在的正向情緒:

要懂得創造愉悅、要理解導致愉悅的原因、要保持欣賞當下周遭人、事、

物的心態,以延續此時此刻的愉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對未來的正向情緒:

要學習樂觀的解釋與歸因模式,以提升對未來的正向情緒。

(三)正向環境

正向環境能讓個體產生歸屬感、發揮長才,並服務人群,因此個體會擁有 有意義的生活。例如:功能佳的家庭關係、融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社群關係、

自由的新聞媒體氛圍,及民主的政治制度等。

小結:正向特質和正向情緒需要在正向環境之中才能獲得完善的滋養。反之亦 然,個體發掘並善用自己的正向特質、培養正向情緒,以營造正向關係,

並建構投入的生活、愉悅的生活和意義的生活等正向環境。意即「正向 特質、正向情緒」與「正向環境」相輔相成(引自韓佩凌及陳柏霖,20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