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立壇場儀軌

在文檔中 《楞嚴經》解脫道之研究 (頁 110-116)

第四章 《楞嚴經》解脫道的道前基礎

第三節 建立壇場儀軌

《楞嚴經》對於有意願修習耳根圓通者,提出的基礎方法除了去五辛、持 咒、持戒外,並且要建立一個修行壇場及其儀軌。內容包含壇場地面材料、壇 場應該有那些物品、壇場應該有的供養及儀式、供養時間、供養的尊像、行道 內容227,其內容精緻細微,如同密宗修行壇場的種種供養、擺設,這段經文的 陳述內容,成為此經被歸於《大正藏》密教部類的原因之一。

建此壇場的目的,如此經所云:

於初七日中,至誠頂禮十方如來、諸大菩薩及阿羅漢。恒於六時誦咒繞壇 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心無間斷,

我毘奈耶,先有願教。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咒,至第四228 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鏡釋交光處,承佛摩頂。即於道場修三摩地。

能令如是末世修學。身心明淨猶如琉璃……從三七後端坐安居。經一百日 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縱其身心聖果未成,決定自知成佛不謬。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229

227 《 楞 嚴 經 》,《 大正 藏 》 第十 九 冊, 頁 133。

228 《 大 正 藏 》 指 出 「 四 」 字 只 在 元 、 明 、 清 的 藏 經 中 出 現 。 釋 圓 瑛 及 釋 交 光 的 註 解 中 則 沒有 此 「四 」 字, 都 認為 這是 三 七日 中 的第 七 天, 因此 本 文以 三 七日 的 第七 天為 主 。 229 《 楞 嚴 經 》 , 《 大 正 藏 》 第 十 九 冊 , 頁 133 下 。

106

讓行者能於壇場的一七日時禮佛、誦楞嚴心咒,二七日中發菩薩願,三七日 持楞嚴咒,專心持咒、發願,最後進行反聞自性的耳根圓通法,是故壇場的 設立是為行者進入耳根圓通法的基礎助緣。

《楞嚴經》的壇場很類似密宗的壇城(madala),此種壇城的設置,在密宗 最為盛行,為密宗修法的重要過程。以密宗的角度而言,壇城是諸佛菩薩及其 住處的表義,壇城的建立是為了安排一些事項令修法的人容易集中心念觀想。

因為初學者往往心猿意馬,思想不能集中,若給他一個壇城為所緣境,使其專 注在觀諸佛菩薩、護法、壇城的宮院城池,則就算其心意有轉換的空間,但也 因為專注於壇場的觀想上,因此心意轉移也有一定的範圍。這些壇場內的擺設 各有其表徵意義,如骷髏牆表無常,蓮花牆表清淨,寶幢表法無上,法輪表八 正道。釋智旭同樣認為《楞嚴經》的壇場設置是理事俱備,且必須知道事相所 表之意涵,否則徒具事相,卻不知其理。如何能夠觸境成於妙觀230,釋智旭將 這些事法一一予以理配,今以表格處理如下:

一、 立壇方法

事相 理法

雪山 法性理

大力白牛 本覺智

山中肥膩香草及清水 性體中本具緣因諸功德

糞微細 性具三因所起妙修

旃檀 性具無作妙戒

泥地 真因

若非雪山其牛臭穢不堪塗地 表生滅為本修因,能圓成果地修證

平原 六受用根

穿地五尺以下 表破五陰

230 明‧釋智 旭 撰述,道 昉 參訂,《楞嚴 經文句 》,《 卍續藏經 》 第二十冊 , 頁 325 後。

107

黃土 六根門頭中道佛性

和上旃檀 表具足受持十種戒法(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

不雜戒、隨道戒、無著戒、智所讚戒、自在戒、隨 定戒、具足戒)

十種細羅為粉 表十種戒互攝互融,非有方隅次第

合土成泥 戒乘俱修

以塗場地 因地心

方圓丈六 八正道攝於八邪

八角則方而復圓,圓而復方 事理不二,權實同歸 釋智旭認為此立壇方法的表徵意義是:

上根之人,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 菩提,喻如以白牛糞和旃檀也。倘未能直下歇狂,須知修行二決定義,就 六根門頭,破五陰渾濁,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以戒互嚴,方成妙 因,喻如黃土和十香也。231

二、 供養方法

供養方法又分為二,一為壇中供物,一為壇外莊嚴

(一) 壇中供物

事 事事

事 相 相相 相 理理理理 法法法法

金銀銅木 一實之理

蓮華 因果同時

言所造者 表理非因果,能成一切諸因果。

缽 事理相應

八月露水 中道妙定

隨安華葉 中道妙慧

取八圓鏡各安其方 表眾生本有大定智光,依八正道而得安住。

231 《楞 嚴 經文 句 》,《 卍 續 藏經 》 第二 十 冊, 頁 325 後~326 前 。

108

109

梵王 初禪主

烏芻瑟摩 火頭金剛

藍地迦 青面金剛

軍茶利 金剛

毗俱胝 即今三目持鬟髻者

四天王 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

頻那 豬頭使者

夜迦 象鼻使者

從帝釋至夜迦等諸外護 表摧邪顯正力用

八鏡懸空 諸佛果位大定智光無依無住 與壇中鏡方面相對,使其形影

重重相涉

生佛互融,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空中八鏡照於壇鏡 果徹因源 壇中八鏡照於空鏡 因該果海

空中八鏡與壇中八鏡之互照 向此處著眼,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妙理,便能悟 入事事無礙法界

三、 壇內修法程序

於壇場的諸種布置後,即可進行百日的修持,最初的七天是頂禮十方 如 來、諸大菩薩及阿羅漢,發其虔敬之心,作為最初修道的方便。並於晝夜六時 的每一時繞壇行道,持誦心咒一百零八遍232,以此六時行道,六時禮拜,作為 助道法門。

第二個七日則使心念念菩薩願,一般以普賢十大願及四弘誓願為主。普賢 菩薩的行願,是佛教菩薩行的代表,內容為「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

232 此 非 指 全 咒 , 乃 指 心 咒 : 跢 姪 他 ‧ 唵 ‧ 阿 那 隸 ‧ 毘 舍 提 ‧ 鞞 囉 跋 闍 囉 陀 唎 ‧ 槃 陀 槃 陀 你‧ 跋 闍囉 ‧ 謗尼 泮 ‧虎 [合+牛]都 盧甕 泮 ‧娑 婆 訶。 《 大佛 頂 首楞 嚴 經講 義》 下 冊 , 頁 1042。

110

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233四弘誓願所以受到重視,

是因為其為菩薩因地修行時,所發起的總願。四弘誓願的內容有多種解釋,目 前國內以《六祖壇經》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 學,無上佛道誓願成」234為主,第一個誓願為利他,後三個誓願為自利。除《六 祖壇經》的說法外,其它經典也有菩薩的四弘誓願:

諸未度者悉當度之,諸未脫者悉當脫之,諸恐怖者悉當安之,諸未般泥洹 者悉皆當令般泥洹。(《道行般若經》)235

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妙法蓮華 經》)236

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 得涅槃。(《菩薩瓔珞本業經》)237

在密宗的儀軌中則增至五大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事,

無上菩提誓願成。238

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 切佛果。239

233 《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 , 《 大 正 藏 》 第 十 冊 , 頁 844 中 。

234 《 南 宗 頓 教 最 上 大 乘 摩 訶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六 祖 惠 能 大 師 於 韶 州 大 梵 寺 施 法 壇 經 》,《大正 藏》 第 四十 八 冊, 頁 339 中。

235 《 道 行 般 若 經 》 , 《 大 正 藏 》 第 八 冊 , 頁 465 下 。 236 《 妙 法 蓮 華 經 》,《 大 正 藏》 第 九冊 , 頁 19 中 。

237 《 菩 薩 瓔 珞 本 業 經 》,《 大正 藏 》第 二 十四 冊 , 頁 1013 上。

238 《 佛 頂 尊 勝 陀 羅 尼 念 誦 儀 軌 法 》,《 大 正藏 》 第十 九冊 , 頁 365 上。

111

願為行之先導,要進行正修之行前,必須有願的引導。《大智度論》說只有 功德無法成就,必須有願力;願力如同牛車的駕御者,福德如牛,以願力駕 御福德,方能到達正確覺悟之果240。在初七日將散亂心念藉由禮佛、持咒克 成一念,在二七日中,將此一念藉由發菩薩願,使之進入正確方向。

第三個七日則是無有間斷地誦持楞嚴咒,由初七日的信,二七日的願,三 七日的行,使此三密圓滿,在三七日的第七天,在自心與佛心的感應道交中,

承佛摩頂,使身心明淨,猶如琉璃。修行至此,釋交光認為已是定中發慧,初 成定慧之境241。由是安居道場百日,修習反聞自性的耳根圓通法,利根者成須 陀洹果,或決定知成佛不謬,因而成就佛菩提之基礎。

在密宗的修持中,進入正修前要有一些前行,也是分成幾個不同的七日修 持,在此楞嚴壇場也是一樣的模式。壇內外的擺設幫助行者心念集中,觸境成 於妙觀;不同的七日修持,使心能夠在進入正修時,能有較少的障礙及正確的 方向,終至能夠朝佛果邁進。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在文檔中 《楞嚴經》解脫道之研究 (頁 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