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期刊論文

在文檔中 《楞嚴經》解脫道之研究 (頁 169-172)

第六章 結論

第三節 未來展望

六、 期刊論文

呂凱文,《初期佛教「緣起」概念析論:緣起與《雜阿含》「雜因誦」諸相應 概念之交涉》,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二○○二。

吳燦明,《淨土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一 九八六。

李治華,《楞嚴經哲學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

胡健財,《大佛頂首楞嚴經「耳根圓修」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六。

張成鈞,《楞嚴經中身心關係之探究》,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 九九五。

陳由斌,《楞嚴經疑偽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八。

黃慧英,《初期佛教生天思想研究》,真理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

○○二。

劉嘉誠,〈《中論》解脫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一九九七。

潘怡礽,《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之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二○○二。

六、 期刊論文

T.R.V.MURTI 著,郭忠生譯,〈中觀辨證法與解脫〉,《一九八一年佛學研 究論文集》,頁 178~201。

方與,〈略論《楞嚴經》的修與證〉,《閩南佛學院學報》第二期,一九九

○,頁 39~43。

165

木村州誠,〈「次第禪門」における首楞嚴心について─內方便をあぐつて〉,

《天台學報》第三十四期,東京:Tentai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一 九九二年十月,頁 131~135。

呂凱文,〈梵思想的佛格義─佛教的詮釋學問題初探〉,《揭諦》第七期,

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二○○四年七月,頁 1~36。

志部憲一,〈天桂傳尊と楞嚴‧圓覺經について〉,《宗學研究》第三十期,

東京:日本曹洞宗宗學研究所,一九八八年三月三十一日,頁 216~221。

李志夫,〈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一期,一九 八七年三月。

李治華,〈《楞嚴經》的業力觀─開顯染淨因果事理〉,《大專學生佛學論 文集(四)》,台北:華嚴蓮舍,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李治華,〈《楞嚴經》與中國宗派〉,《中華佛學研究》第二期,一九九八,

頁 207~229。

性瀅,〈人天乘的解脫觀〉,《海潮音》第七十一卷第三期,一九九○年三 月,頁 4~13。

性瀅,〈菩薩道解脫觀〉,《海潮音》第七十一卷第六期,一九九○年六月,

頁 5~20。

性瀅,〈聲聞乘的解脫觀〉,《海潮音》第七十一卷第五期,一九九○年五 月,頁 5~19。

果利,〈試析《楞嚴經》的三種相續〉,《閩南佛學院學報》第二期,一九 九○,頁 81~88。

林光明,〈試析印順導師對咒語的態度〉,載於《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 踐:第四屆「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 基金會,二○○三年三月,頁 H1~H21。

松本信道,〈大佛頂經の真偽爭と南部六宗的の動向〉,《駒澤史學》,東 京:駒澤史學會,一九八五。

河村孝照,〈大乘涅槃經と首楞嚴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佛教大學にお ける第十九回學術大會紀要(二)》第十七卷第二號,東京:印度學佛教學會,

一九六九年三月三十一日,頁 223~230。

166

胡健財,〈從《楞嚴經》「七處徵心」試談佛法之修行〉,《第五次儒佛會 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頁 421~431。

胡健財,〈從《楞嚴經》「十番顯見」試論真心之體認〉,《第六次儒佛會 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二○○二年七月,頁 243~268。

胡健財,〈從《楞嚴經》論禪修對身心管理的啟示〉,《第二屆禪與管理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一九九七年五月,頁 189~201。

國芹,〈試論七處徵心〉,《閩南佛學院學報》第二期,一九九○,頁 50~52。

郭勤正,〈楞嚴經二種根本論─對形上又原初的原理之探討〉,《中國佛教》

第三十卷第一期,一九八六年一月,頁 18~27。

陳由斌,〈談佛陀的耳根修行觀(下)─舉《楞嚴經》為例〉,《慧炬》第四 三八期,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頁 36~47。

陳由斌,〈談佛陀的耳根修行觀(上)─舉《楞嚴經》為例〉,《慧炬》第四 三六期,二○○○年十月三十一日。頁 51~56。

陳由斌,〈談佛陀的耳根修行觀(中)─舉《楞嚴經》為例〉,《慧炬》第四 三七期,二○○○年十一月三十日,頁 44~51。

馮永明,〈約楞嚴經義簡述『真能破』〉,《內明》第十期,六十二年一月,

頁 26~27。

馮煥珍,〈走向平等的經學觀----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方法論反省〉,《鑑往 知來: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專集》,台北:中華佛學研 究所,二○○二年四月,頁 71~95。

楊維中,〈論《楞嚴經》佛學思想的特色及其影響〉,《蘇州鐵道師範學院 學報》第十八卷第三期,二○○一年九月,頁 70~76。

楊維中,〈論《楞嚴經》的真偽之爭及其佛學思想〉,《宗教學研究》第一 期,二○○一,頁 59~66。

愿成,〈十番顯見蠡測〉,《閩南佛學院學報》第二期,一九九○,頁 44~49。

蔡宗志,〈楞嚴經中七破妄心義解〉,《中國文化月刊》第一百一十期,一 九八八年十二月,頁 65~83。

蔡惠明,「四部阿含的次第和內容」,《香港佛教》第 335 期,一九八八年 四月,頁 7~9。

167

蔡耀明,〈佛學研究方法學緒論〉,《現代佛教學會通訊》第十二期,二○

○二年三月,頁 47~62。

蔡耀明,〈迎向專業的佛學研究〉,《現代佛教學會通訊》第十二期,二○

○二年三月,頁 39~46。

藍吉富,〈楊仁山與現代中國佛教〉,《華岡佛學學報》第二期,一九七二 年八月,頁 97~112。

釋見豪,〈建構以四聖諦為綱領的佛法知識體系〉,《佛教圖書館館訊》第 三十一期,二○○二年九月。

釋聖嚴,〈六祖壇經的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二期,一九九○年四月。

在文檔中 《楞嚴經》解脫道之研究 (頁 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