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下列相關建議,以提供中學教師、教育主管單 位、以及後續研究做為參考。

一、給教育主管單位的建議

(一) 提供與校外教學安全相關的社會支持

在校外教學安全相關的社會支持上,最主要的是提供人力上的支持,

這些人力上的支持,希望校內行政人員、相關領域教師、校護等可以給予 協助;並讓教師知道那些場域有專業的解說人力及醫療資源、有哪些相關 的社團可提供人力、以及有哪些可靠的旅行社能夠幫忙注意行程規劃上的 安全。並能夠提供教師在校外教學案例上的參考,讓教師了解有哪些適合 的場域以及較為安全的路線。

透過本研究發現許多教師對於什麼地方有專業的解說人員以及能提供 安全的場域不太了解,應該讓教師對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林務局自然學習 中心等場所有一定的了解。因為這些場域在安全維護上,以及人員活動過 程上的安全考量,包含環境及人為風險管理、防災計畫、緊急應變標準流 程等,若教師選擇適當的環境教育設施場域,或許能減輕學校教師對於安 全問題的焦慮。

學校也應透過共同承擔責任給予教師支持,校外教學屬於學校的教育 活動,學校除了給予人力上的支持之外,也應該共同承擔風險與責任,讓 教師覺得自己受到肯定與信任,而不是讓教師感受到責任上的壓力,認為 自行規劃的校外教學,一切的責任就必須自己一肩扛起。

(二) 釐清教師在校外教學過中可能需承擔的法律責任

本研究發現,教師最擔憂的莫過於事故背後的法律責任,許多教師對

於校外教學相關的法律責任不夠了解,擔心一旦意外發生,必須承擔所有 的責任,而事實上則不然。因此相關單位可以透過宣導的方式,如辦演講 或出版相關的摺頁或手冊,讓教師能夠了解自己在校外教學中必須做好哪 一些準備工作,有一套發生意外時,處理意外事故遵循的流程,以減輕意 外發生時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如此才能讓教師放心地去進行校外教學的 工作。

二、給中學教師的建議

對於校外教學活動的風險,應轉換自身的觀念,接受風險的存在,嘗試去 解決風險帶來的問題。對風險有足夠的認知,才能避免因為高估風險而過於害 怕,或者低估風險造成準備不足。

教師對校外教學相關之法律知識應有清楚的認知,清楚自己在行程前、以 及活動中應盡到哪些責任與義務,並確實執行之,以減輕在校外教學意外發生 時,教師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

並透過主動的參與相關的研習,來增加校外教學的相關知能,如簡單的急 救技巧、與了解有哪些適合從事校外教學的場域及有哪些人力可以協助控制校 外教學的安全。

實際參與校外教學活動,透過實際的體驗或觀察,從做中學,來累積經驗,

了解校外教學的操作過程中應如何降低風險、及實際發生意外時的處理方法。

三、給大眾的建議

對於校外教學以及戶外活動之風險並無法全然避免,而不該因為風險存在 就完全的排斥,對於可能存在的風險應該多加了解,環境本身可能不是真的危

因此不覺得講壇岩是危險的。對於可能存在的風險應該有所認識,因此試著接 受風險,並在風險中學習也是有必要的。

除了接受風險外,也要學習為自身的行為負責,而非一味地將責任給外部 化,如美國猶他州的國家公園認為遊客的安全是遊客自身的責任,應能夠約束 自身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降低意外事故的發生。

四、給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本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取上,僅以國、高中地理教師為研究對象,對 於其他領域專長之教師或其他學習階段之教師對校外教學安全的看法無法 從本研究結果得知。因此,建議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可將其他領域專長 之教師或其他學習階段之教師列為研究對象,如此能更完整了解學校教師 對於從事校外教學安全的看法為何。

除了以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家長也是影響教師校外教學看法的主要 因素之一,建議從家長或大眾的角度,去了解他們對校外教學安全的看法,

以使校外教學在安全的考量上能夠更加的全面。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初等教育研究,3,363-396。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刑法(2013)。

朱妍蓓(2007)。國民中學教師對校外教學風險管理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 政 院 環 保 署 (2013) 。 環 境 教 育 設 施 場 所 。 環 境 教 育 認 證 申 辦 系 統 。 取 自 https://eecs.epa.gov.tw/front/_cert/place_qry.aspx

呂雅芸(2006)。以生態旅遊為基礎探討國小學童校外教學考量因素-以台北市國小教師為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60/article/774

沈銀和(2000)。老師的法律責任。臺北市:三民。

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台北市:教育部。

周儒、呂建政(譯)(2012)。戶外教學(原作者:Donald R. Hammerman, William M.

Hammerman, Elizabeth L. Hammerman)。臺北市:五南。

周儒、黃淑芬(譯)(1994)。戶外教育的精義(原作者:Rillo, T.J.)。環境教育季刊,20,

52-63。

林毓瑩(2014)。教師校外教學成效認知、規劃需求與考量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市國小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無日期)。風險管理計畫與實務。校外教學風險管理網。取自 http://frm.ib.gov.tw/files/11-1003-147.php

洪敏勝(2013)。師法自然 走讀合歡。國家公園季刊,三月號,58-63。

范 靜 芬 (2012) 。 戶 外 教 育 。 台 灣 大 百 科 全 書 。 取 自 https:// : taiwanpedia.culture.tw/web/fprint?ID=100733

翁儷芯、李秉容、黃致玠(2014)。英國田野學習協會的風險管理及安全管理實務操作守 則。台灣林業,40(2),37-43。

郝冰、王西敏(譯)(2009)。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原作者:

Richard Louv)。臺北縣:野人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校外旅行及教學活動注意事項(2007 年 4 月 17 日)。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2 年 5 月 15 日)。

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2008 年 5 月 21 日)。

張孟東(2007)。公立學校教師對於校外教學法律責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張思嘉、郭士賢(2011)。臺灣華人婚姻中的控制關。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583-610。

張晴琇(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被霸凌知覺、人際關係與安全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教育部(2007)。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 育 部 (2014) 。 教 育 部 戶 外 教 育 推 動 會 設 置 要 點 。 主 管 法 規 查 詢 系 統 。 取 自 http://edu.law.moe.gov.tw/NewsContent.aspx?id=2744

教育部補助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經費審查原則(2008 年 6 月 24 日)。

郭託有、施慧怡、廖淑惠(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文化事業。

郭靜如(2004)。旅遊安全性決策之研究-以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校外教學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慶居(2013 年 10 月 24 日)。高三女垂降喪命 教練 10 萬交保。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news.chinatimes.com/society/110503/112013102400123.html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2008 年 1 月 24 日)。

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31109/289723/

謝純雅(2011)。臺北市國小教師利用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之現況調查(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鍾尚哲(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運用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戶外教學的認知、需求及意願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英文部分

Barton, B. (2007). Safety, risk& adventure in outdoor activities.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Paul Chapman.

Basak, R., & Ghosh, A. (2011). School environment and locus of control in relation to job satisfaction among school teachers–a atudy from Indian perspective.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9, 1199 -1208.

Beard, C., & Swarbrooke, J., & Leckie, S., & Pomfret, G. (2003). Adventure tourism: the new frontier. Oxford; Bos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Blauer, T. (1997). The theory of presumed compliane. The Law Enforcement Trainer, 12(1), 5-7.

Collette, A. T., & Chiappetta, E. L. (1989).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lumbus : Merrill Pub. Co.

Creswell, J. W. (2008). Educational research: Planning,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3rd ed.).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Dougherty IV, N. J. (1998). Safety in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In K. S.Clarke, Outdoor recreation safety (pp. 3-9).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Ennis C.,& Douglas j. (2007). The safe approach. Enumclaw, WA : Issues Press.T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Practices of Outdoor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uredi, F (2005) Cultivating Suspicion, in Waiton, S., & Baird, S. Cotton Wool Kids? Making Sense of ‘child safety. Generation Youth Issues, Glasgow.

Gardner, G. T., & Stern, P. C. (2002).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uman behavior. Boston, MA : Pearson Custom.

Garrison, C. (1966). Outdoor Educati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Hansson, S. O. (2012). Safety is an inherently inconsistenet concept. Safety Science, 50, 1522-1527.

Jenkins, N. (2006) You can’t wrap them up in cotton wool!” Constructing risk in young people’s access to outdoor play. Health, Risk and Society, 8(4), 379-393.

Jubenville, A., & Twight, B.W. (1933). Outdoor recreation management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tate College, PA : Venture Pub.

Karsten, L., & Vliet, W. V. (2006) Increasing children’s freedom of movement: introduction.

Children, Youth and Environments, 1(1), 69-73.

Kates, R. (1962). Hazard and choice perception in flood plain managemen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Research Paper No.78.

Lester S., & Russel W. (2008). Children’s play patterns. Play England. London:National Children's Bureau Enterprises Ltd.

Lewis, C. A. (1975). The administra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s. Dubuque, IA: Kendall

& Hunt.

Lichtenstein, S., Slovic, P., Fischhoff, B., Layman, M., and Combs, B. (1978). Judged frequency of lethal ev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4, 551-578.

McRae, K. (1990).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verse purposes and practices.

South Melbourne Vic: Macmillan.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2014). Retrieved July 13, 2014,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

Okumus, F. (2005). Safety. In: Pizam, A.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rdia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Else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 Oxford, UK/Burlington, Massachusetts, pp. 567.

Peattie, S., Clarke, P. and Peattie, K. (2005)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in tourism: promoting sun-safety. Tourism Management, 26, 399-408.

Priest, H., & Gass, M. A. (199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s.

Rotter, J. B. (1954). Social learn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harp, L. B. (1956). Basic Consideration in Outdoor and Camping Education. Yakima: P. S.

Printer.

Smith, J.W. (1987). Outdoor education and it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Geography, 72(3), 209-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4). Re: Your Safety - Zion National Park. Retrieved from http://

http://www.nps.gov/zion/planyourvisit/your-safety.htm

Veitch, J., & Bagley, S., & Ball, K., & Salmon, J. (2006). Where do children usually play? A qualitative study of parents’ perceptions of influences on children’s active free-play.

Health and Place, 12, 383-393.

Wang Y., & Pizam A. (2011).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 CAB International

Wilks, j., & Davis, R. (2000). Risk management forsuba diving operators on Australia’s Great Barrier Reef. Tourism Management, 21, 591-599.

附錄一 訪談指引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您好:

研究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欲進行碩士論文研 究,研究題目為「中學地理教師對校外教學安全之認知與態度研究」,本研究須透過 對有校外教學相關經驗之中學地理教師進行訪談蒐集資料。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與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約需1~2次訪談,每次訪談的時間約 30分鐘到1小時左右。希望您能同意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對訪談之內容進行錄音,以利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法,與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約需1~2次訪談,每次訪談的時間約 30分鐘到1小時左右。希望您能同意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對訪談之內容進行錄音,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