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學地理教師對校外教學安全之認知與態度探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學地理教師對校外教學安全之認知與態度探究"

Copied!
1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中學地理教師對校外教學安全之認知與態度探究 Exploring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 safety of outdoor teaching. 研究生: 李思璇 指導教授: 王順美 副教授 中華民國 103 年 8 月.

(2) 謝誌 終於到了可以打謝誌的時候了,回想研究所這三年來的點滴都還是記憶猶新,但能 夠畢業真的很開心,要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了!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王順美老師,感謝主讓我遇見您,帶領我學習、成長, 老師總是仔仔細細的看過我的論文,與我一同構思,不辭辛勞的花費許多時間指導我, 在我煩惱的時候帶著我一起祈禱,轉換我的心情,讓我有繼續下去的! 感謝周儒老師及劉瓊如老師願意擔任我的口試委員,給了我相當多寶貴的意見,讓 我有更明確的方向,使我的研究更加完整、充實。 感謝我的家人,在研究所期間做我的支柱,讓我能盡情做我想做的事,沒有後顧之 憂。感謝在寫論文的過程中,給了我很大幫助的助教、小春學姊、季穎和紋綾,謝謝妳 們願意一直照顧我的論文也照顧我的心情,真的很愛妳們! 感謝彰師地理的學長姐、同學、以及學弟妹的情義相挺,敏勝學長、挺晏學長、暐 婷學姊、芳伶學姊、俊瑋、敏旭、君豪、怡婷、阿弒、椪柑、呱呱,以及讓我多次打擾 的志泉老師和麗如老師,有你們我才能順利完成訪談;感謝研究室的夥伴們,鈺琪學姊、 佩瑤學姊、人瑄學姊、偉倫學長、佳怡學姐、喬茵、于璇、如吟、允佳、姿文、俊憲, 很喜歡我們這間研究室,一路上給了我許多的協助,謝謝你們! 感謝曾經一起待在 K 書中心的戰友,馨文、宜亭、文義、智翔、小鶴,開心在論文 最後的階段能夠一起奮鬥,如果沒有你們一起努力,怎麼可能撐得過來!感謝所有環教 所的同學,讓我有這三年美好的回憶!也感謝在臺北親朋好友們,謝謝你們的照顧,讓 我人在異鄉卻不孤獨! 感謝每一位在我就讀碩士期間,給予我幫助的貴人,如果有疏漏了誰,請見諒,你 們都是我的天使,有你們才讓我們順利完成碩士學位,我愛你們!. I.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探討中學教師對於從事校外教學安全的認知與態度為目的。校外教學 有其重要性,從相關文獻或研究中都可見多數教師對於校外教學的價值是給予肯定的。 但是,學校教師在每個學期實際上進行校外教學的次數卻不多。從相關調查研究中發現 有許多的阻礙因素,「安全」因素是多數教師認為的阻礙之一,但是研究結果上,多以 量化研究方式呈現,較少對教師對校外教學安全的認知和態度做深入探討。 根據研究者本身在校外教學的經驗,認為沒有所謂零風險的校外教學。每一位教師 對於安全的認知和態度不同,本研究將以質性取向,透過訪談的方式,深入了解教師對 校外教學安全上的認知與態度,釐清與安全有關問題之背後原因,以及如何克服有關安 全問題所造成的問題,提供教師或學校行政可參考的相關方向,提高教師從事校外教學 的意願。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大部分教師肯定校外教學的價值。 二、對校外教學風險的擔憂降低教師從事校外教學的意願。 三、風險的控制程度與責任是影響教師校外教學看法的重要因素。 四、應了解如和控制風險以避免校外教學安全事件發生。 五、透過社會支持有將有助於校外教學的安全。 六、教師應改變對風險的觀念,接受風險,嘗試解決問題。. 關鍵字:中學地理教師;校外教學;安全. I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 safety of outdoor teaching. Outdoor teaching has its own importance, and it can be found in relative studies and documents that many teachers agree with its importance. However, teachers engaged in outdoor teaching infrequent. The relativ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many elements hinder the outdoor teaching, which includes safety factors, but more quantitative research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going outdoor teaching that safety is an importance factor, and there is no so-called zero-risk safety presence. Different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 safety of outdoor teaching, and this study hopes to clarify the safety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asons behind and how to overcome related obstacles caused by safety problems through quality-oriented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to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individual teacher’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 safety of outdoor teaching, to offer teachers and school administrations a referable direction, improve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outdoor teaching. The results are: 1.. Most teachers affirm the value of outdoor teaching.. 2.. The concerns about the risk of outdoor teaching reduce teachers'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outdoor teaching.. 3.. The ability to control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may be assumed important school teaching important factors.. 4.. The degree of of risk control and the possible responsibility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safety perceptions of outdoor teaching.. 5.. Social supports will help the safety of outdoor teaching.. 6..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perceptions of risk, and try to accept the risk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words: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 outdoor teaching, safety. III.

(5)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I 圖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定義 .................................................................................................................. 5 第四節 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戶外教育概論 .......................................................................................................... 9 第二節 校外教學實施的阻礙與規定 ................................................................................ 15 第三節 安全面向的相關理論 ............................................................................................ 22 第四節 校外教學法律責任 ................................................................................................ 34 第五節 社會支持 ................................................................................................................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 4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6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 ............................................................................................................ 5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 52. IV.

(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認同校外教學價值 ................................................................................................ 54 第二節 安全事件頻傳與對風險的擔憂 ............................................................................ 58 第三節 控制與責任是關鍵因素 ........................................................................................ 66 第四節 避免安全事件發生的方法 .................................................................................... 72 第五節 對於校外教學安全的社會支持 ............................................................................ 83 第六節 教師校外教學觀念轉換 ........................................................................................ 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5 第一節 結論 ........................................................................................................................ 95 第二節 建議 ........................................................................................................................ 99 參考文獻 ................................................................................................................................ 103 中文部分 ............................................................................................................................ 103 英文部分 ............................................................................................................................ 107 附錄一. 訪談指引 .................................................................................................................111.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 113. 附錄三. 教育部訂定之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 ............................................ 115. 附錄四. 臺北市公立中等學校舉辦校外教學實施. 附錄五. 臺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學活動注意事項 ............................................................ 121. 附錄六. 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校外旅行及教學活動注意事項 ........................ 123. 附錄七. 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外旅行及教學準作業流程 .................................... 125. V. 要點 ................................................ 117.

(7) 表次 表 2- 1 危險評估步驟 ............................................................................................................. 28 表 2- 2 普遍的安全控制範疇 .................................................................................................. 30 表 3- 1 研究對象背景資料 ..................................................................................................... 44 表 3- 2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 45 表 3- 3 研究資料範例 .............................................................................................................. 49 表 3- 4 受訪者逐字稿及重要句檢核範例 .............................................................................. 51. 圖次 圖 2- 1 戶外教育的主要內涵 .................................................................................................. 12 圖 2- 2 估計致死率和實際上致死率 ...................................................................................... 27 圖 2- 3 風險評估矩陣 ............................................................................................................. 28 圖 3- 1 研究架構圖 .................................................................................................................. 41 圖 3- 2 研究流程圖 .................................................................................................................. 42 圖 3- 3 質性研究之編碼過程模式 .......................................................................................... 49 圖 4- 1 研究結果故事線 .......................................................................................................... 53. VI.

(8)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探討中學教師對於自行規劃並實際執行的校外教學活動之安全認知與 態度為何,以及教師面對安全問題的處理方式與所需要的社會支持有哪些。 本章依序分成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名詞定義、範圍與限制等四 節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時代改變,科技越來越進步,現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慢慢轉變成以室內的學習 為主,待在教室內學習的時間增加,漸漸地減少了兒童直接接觸自然的機會,開始對自 然越來越疏遠,因而產生了「大自然缺失症」的現象(郝冰、王西敏譯,2009) 。此時, 學校所舉辦的校外教學活動,是少數能提供學生到戶外直接體驗自然的機會,透過校外 教學可以彌補學生自然體驗的不足。因此,對於校外教學活動本身的規劃也應該要更加 注重,除了妥善安排學習內容之外,更要提供學生安全的學習環境,以發揮校外教學的 價值。 我國對於校外教學也越來越重視,教育部基於落實國民中小學能妥善辦理校外教學, 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領域與學習體驗等,特別訂定了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 其中就有規定國民中小學每學年至少要辦理一次校外教學活動為原則;而每學年一次的 校外教學活動,對學生來說在室外的學習時間還是太少,在 2012 年由 12 個全國性的 NGO 團體成立了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希望戶外教育能更常態、優質、普及與法制 化;在 2014 年教育部更成立了戶外教育推動會,以促進戶外教育落實為目標;由此也 可見我國無論是政府組織或民間團體對校外教學之重視,在學校的教學內容中,除了教 室內的授課之外,確實另有實施校外教學之必要。 研究者從校外教學相關研究中發現,多數教師對校外教學價值是肯定的,如在謝純 雅(2011)的研究中指出多數教師認同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是重要的,可 見教師肯定校外教學有其正向價值。但是,從同樣研究中也發現,有 64.7%的教師,在 近四年來不曾帶領學生至臺北市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可見教師雖然認為至親山. 1.

(10) 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是重要的,但實際至親山步道進行戶外環境教育的比例卻是低的。 如果說教師認為校外教學是重要的,但實際上進行校外教學的比例卻不高,那其中 可能有一些阻礙校外教學的因素存在。在相關的研究中,指出了可能阻礙校外教學的因 素可能包括行政上、安全上、還有教師自身經驗上的考量(劉小萍,2009) ;而教師對於 執行戶外教育過程中感到最困難因素,多數教師認為是「學生人數多,安全有所顧慮」 (30.7%)(李惠雯,2008)。因此,從過去研究中發現安全因素是影響教師進行校外教學 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本身大學就讀地理系,在地理系的學習過程中,曾經多次參與地理實察活動, 由過去的地理實察經驗,研究者發現透過直接的經驗學習,能提高學習的興趣,且對於 所學習的事物印象更加深刻,而且從實察的過程當中,還能學會實際觀察和研究時所需 使用到的技能,能同時達到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大學習目標。因此,研究者本身也肯定 校外教學有其正向的價值,認為校外教學有實施的必要,希望在進入職場後也能透過校 外教學的方式來帶領學生學習。 但正式進入職場後,發現實際帶領中學學生進行校外教學活動和大學的實察經驗是 有落差的。因進入職場之後,不再是學生身份,而是教師,角色轉變後,所承擔的責任 與壓力也有所不同。中學階段的學生,正值形式運思階段,思考運作上進入了新的境界。 這個階段的學生,開始能思考各種的可能性,心中對不同角色開始有不同的理想,開始 有他們個人的看法和意見。所以,當他們覺得實際的狀況與理想中是有落差時,可能就 會造成心中的不滿,進而產生衝突。因此,成人也覺得中學階段的學生是比較叛逆的(王 煥琛、柯華葳,1999) 。而學生的行為表現會隨著他們的特質改變,對於校外教學的安全 上也多少會產生影響,令教師擔憂。 在校外教學的過程中,除了中學生的特質可能會讓教師擔心外,校外教學的場域, 比起教室內的空間廣闊,較無範圍限制,可能也會讓教師擔心無法完全掌控而發生意外, 讓教師產生不安的感受。因此,即使教師肯定校外教學的價值,但面對無法完全避免的 風險,教師可能因為害怕而降低意願。 過去有量化研究調查校外教學的阻礙,發現「安全因素」為阻礙因素之一;而在相 關的質性取向研究中,如賴姿樺(2013),以訓育組長及旅行社為主要研究對象去了解如 何管理校外教學的風險,而本研究將以曾自行規劃並執行校外教學的地理教師為主要研 2.

(11) 究對象,深入去探討他們對於安全的認知和態度;在黃嘉慧(2010)的研究中提到許多教 師對於法律責任的追究缺乏警覺性,而根據研究者之經驗,許多教師反而是覺得一旦意 外發生就需要扛起所有責任,害怕承擔責任。本研究相望能幫助教師釐清校外教學責任 歸屬,而非因害怕安全問題而降低校外教學意願。. 3.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一) 探討曾經自行規劃與執行校外教學之中學地理教師,對校外教學安全的認 知與態度。 (二) 釐清與校外教學安全有關問題的背後原因及克服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社會 支持。. 二、研究問題 (一) 地理科教師認為從事校外教學過程中可能會遇上那些安全問題? (二) 他們面對校外教學安全問題,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克服? (三) 關於校外教學安全問題的解決,他們認為需要什麼樣的社會支持?. 4.

(1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一、中學地理教師(High School Teacher) 我國現行學制為六、三、三、四的架構,為國民小學六年、國民中學三年、 高級中學三年、以及大學四年。而本研究所指中學地理教師,主要為任教於我 國公立或私立之國民中學和高級中學之地理教師,且具有自行規劃和執行校外 教學經驗者。 二、校外教學(Outdoor Teaching) 校外教學屬於學校之教育活動,以學校本位課程為主軸,配合各個領域與 彈性課程而規劃的課程活動。本研究所指校外教學,主要是以在戶外進行的教 學活動為主,與戶外教學的定義相近,而戶外教學是教師利用戶外的環境來幫 助學生了解人、學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而非單純的把學科搬到戶外(Ford,1981; 引自王鑫、朱慶昇,1995) 。 本研究所指「校外教學」為由學校教師利用較為野外的戶外環境,如濕地、 海邊或山野等場域,而非博物館、展覽館、遊樂園等場域,在學期中所舉辦之 全校性或是班級性的教學活動為主。 三、安全(Safety) 關於安全的定義,Hansson(2012)認為安全的定義有兩種,第一種定義,安 全是絕對的,這意味著安全會出現在最上層的規模,其中的風險是零的時候; 另一種傳統的安全定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為一個合理的程度的安全性。 研究者認為風險無法完全避免,所以本研究對於「安全」採相對的概念, 是一種合理程度的安全性,而非風險是零的安全。 而對於安全的認知和態度可能因人而異,是較為主觀的感受。本研究中將 從「教師開始規劃校外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離開學校到自然度較高的場域進行 學習,至行程結束回到學校」的過程中,深入探討教師從行程規劃到行程結束 的這一段過程,對於整個校外教學活動「安全」 ,包括參與者的人身安全、活動 進行中的交通安全等的相關認知與態度。 5.

(14) 第四節 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在現行之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中,地理科課程綱要之課程目標提到了實 察;在地理科課程綱要之核心能力部分,則提到應該培養學生有規劃戶外地理 實察內容的能力;在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應用地理」課程綱要之核心能力 中,也提到應具備野外工作的能力,其中就包括了實察、戶外教學等;在國民 中學部分,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社會學習領域領域部分則認為學生應藉由接 近自然,關懷自然與生命並培養出主動探索和研究等基本能力。因此,可以從 中學的課綱中發現, 「實察」和「接近自然」被認為是我國中學生必須具備的技 能和學習的內容,中學地理教師因為地理課程的需要,再加上本身具備實察的 經驗,比起學校其他領域的教師,可能較有機會帶學生進行校外教學活動,所 以本研究以中學地理教師的校外教學經驗為主要的研究範圍,且僅以具有自行 規劃校外教學經驗的國、高中地理教師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 收集資料,訪談內容將針對受訪者校外教學經驗,探討受訪者對於校外教學活 動安全的認知與態度,以及如何避免安全問題及需要什麼樣的社會支持來降低 對安全的擔憂。 二、研究限制 在正式研究前,本研究進行過初步訪談,研究者發現,有些教師對校外教 學是排斥的,除非是由學校規劃的校外教學活動,甚至校外教學的地點還必須 是封閉的、有範圍限制的場所才願意參與,因此,在學校裡,願意自行規劃校 外教學且實際執行的教師在比例上是很少的。 而研究者認為對於校外教學安全的認知與態度,若有實際自行規劃及執行 校外教學者,能提供較豐富的訊息,因為他們在規劃校外教學的過程中,會去 考量到校外教學的安全問題,透過對於行程的了解和規劃來降低安全事件的發 生,且也能從這些研究對象實際帶領校外教學活動的經驗中,了解校外教學時 可能會出現哪些比較具有安全疑慮的場域和學生行為,以及面對這些安全上的 疑慮,他們認為有那些可行的方式與實際用過的處理方法等。. 6.

(15) 因此,雖然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年紀較年輕,但都是曾經自行規劃並執 行過校外教學的中學地理教師,他們在大學時都經過地理實察的訓練,本身對 於校外教學的規劃有基本的能力,在活動的規劃上會考量到校外教學的安全因 素,對於校外教學的安全能說出他們的認知和態度為何,透過他們的實際經驗, 能夠回答本研究的研究問題。 本研究僅以有自行規劃並執行過校外教學之中學地理教師為主要研究對 象,關切他們對於校外教學安全的認知和態度,可能與小學教師或是其他領域 教師所進行的校外教學有所不同,對安全的認知和態度也會有所差異。而校外 教學活動還有許多其他的面向,在本研究僅探討中學地理教師對校外教學安全 的認知和態度為主,其他面向在本研究則不多做討論。. 7.

(16) 8.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主要探討與校外教學本身以及與校外教學安全有關文獻,並根據訪談教師校外 教學經驗之先驅研究結果做相關文獻的蒐集,全章分為「戶外教育概論」 、 「校外教學實 施的阻礙因素與規定」 、 「安全面向的相關理論」 、 「校外教學法律責任」 、 「社會支持」等 五節探討。. 第一節 戶外教育概論 本研究所定義之校外教學活動,主要以在學校以外進行的戶外教學活動為主,因此 在本節將針對戶外教育作文獻的回顧,內容以「戶外教育的發展」 、 「戶外教育的定義」 、 「戶外教育的目的」、「戶外教育的範疇」、「戶外教育的重要性」等五個部分作探討。 一、戶外教育的發展 本研究綜合整理了相關著作及期刊論文中,在 19 世紀至 1980 年代的戶外 教育發展,結果如下(王靜如,1991;蔡居澤,1996;楊冠政,1997;周儒、 呂建政譯,2001): (一) 19 世紀美國開始萌芽,因對於自然思想開啟戶外教育的傳統。 (二) 1930 年代初期,是一種較孤立的活動,娛樂性與教育性參半。 (三) 1930 年代晚期,開始認同有組織的露營本身帶來的教育利益,Sharp 等人 的推動之下,戶外露營活動為戶外教育的發展奠下基礎。 (四) 1940 年代-1905 年代初期,學校露營課程開始強調保育教育、健康的生活、 有意義的工作經驗、社會化、團體輔導以及民主化的生活,建立可以長期 使用的住宿型戶外教育課程。 (五) 1950 年代晚期-1960 年代初期,戶外教育開始強調在戶外進行傳統科目的 教學,從傳統的露營,逐漸轉向與學校課程結合,開始使用手冊、指南等 工具書,支援他們籌備校外教學活動。 (六) 1960 年代晚期,受到環境危機(空氣汙染、噪音、人口膨脹、土地利用、 能源需求等)的壓力之下,意識到環境教育也應該考慮到人類實際生活中. 9.

(18) 的題材。 (七) 1970 年代-1980 年代初期,致力於將各種和自然環境教育相關的機構、組 織、協會連成一個網絡。 (八) 1980 年代中期後,戶外教育的領域逐漸多樣化,相關的組織也開始蓬勃發 展,為避免各組織工作重疊,勢必改善溝通工作,一些的網路系統便應運 而生。 臺灣自 1990 年開始,戶外教育逐漸受到重視。如教育部訂定國民中小學九 年一貫課程綱中提出應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程,且課程的重心為學生的生活經 驗,以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范靜芬,2012) ,這樣的基本能力,透過 戶外教育是達成的方式之一。 為了能擴展學生的學習,增加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及將學習的效果整合,在 1996 年臺灣省政府制定了各級學校校外教學活動注意事項來規範學校舉辦之 校外教學活動;2008 年,我國教育部也訂定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的實施原 則,希望學生的知識領域能夠擴充、並帶給學生更多學習的體驗以及對臺灣的 認識。爾後,越來越多縣市陸續制定了校外教學的實施要點或注意事項,可見 校外教學在我國越來越受重視。而我國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重大議 題,在 2008 年增加了環境教育和海洋教育等。在環境教育的課程目標包含培 養學生環境覺知與敏感度與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處理 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等;在海洋教育的議題則希望透過海洋教育使學生能親近 海洋、愛護海洋及了解海洋;因此,校外教學無疑是達成環境教育和海洋教育 目標的方法之一。 2012 年,我國教育部提出了山野教育行動方案,期望在山林或野外的場域 或情境,透過探險與探索,引導學習者親近山林與進行野外探險等教育活動; 在 2013 年,我國由教育單位與民間組織發起了優質校外教學聯盟,希望透過 這些民間團體的力量,督促政府建立完善的校外教學推動機制,讓孩子有更多 元的戶外學習環境、親身體驗的學習經驗,落實優質校外教學;在 2014 年, 我國教育部成立了戶外教育推動會,便以促進戶外教育落實為目標。由此可見 我國無論在政府或民間單位,對校外教學重視程度已越來越高,並且正積極地. 10.

(19) 規劃,期望更加推廣校外教學,並提供更加優質的課程內容。 二、戶外教育的定義 關於戶外教育的定義,許多學者都提出了他們的看法,如美國學者 George Donaldson (1958)認為戶外教育是「在戶外進行的教學、與戶外有關的教學、以 及為了戶外而進行的教學」(Ford, 1981),傳達了學習的場域應該直接在戶外, 而學習的內容與戶外有關,且具有情意的功能,是為了戶外而進行的教學活動。 Lewis(1975)認為「戶外教育是擴展課程學習目的至戶外的一個直接的、簡 單的學習方法。基於發現學習的原則並且強調直接使用感官進行觀察和知覺。」 (王鑫,1995) ,可見在戶外教學能透過實際的感官體驗,帶來直接的感受,用 第一手的方式學習。而 Sharp (1957)認為戶外教育是不論年級或學科,若在戶 外學習能獲得最佳效果,便在戶外進的教學活動(周儒、黃淑芬譯,1994)。 對於戶外教育的有來自各方的定義,如自然生態維護保育者,他們視戶外 教育為天然資源的妥善利用;而休閒業人士視戶外教育為體認戶外休閒的方式 等。依據不同的觀點,可以用不同方式詮釋戶外教育,在定義的延展上,戶外 教育為教師延展至戶外的實驗室,且與天然資源和所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透 過戶外教育能直接體驗,對生命和環境之意識增強,因此,戶外教育應由所有 的教師、學生以及相關的戶外教育共同努力並策劃,以發展出最佳的戶外教育 (周儒、呂建政譯,2001) 。 三、戶外教育的目的 關於戶外教育的目的,本研究以學者 Smith(1987)指出英國 HMI (Her Majesty’s Inspectors)戶外教育目的包括增加學生的知識及促進學生社會發展、 且幫助學生能了解他人,發展情感和安全感等,並提供學習對環境負責任態度 的機會,讓學生從戶外教育過程有機會能夠參與戶外探查,並能夠藉由戶外教 育活動來幫助學生對戶外活動有正向、愉悅的感受(引自王鑫、朱慶昇,1995) 。 從上述戶外教育的目的中發現,戶外教育能將教室教學向教室外延伸,透 過直接的體驗,增強學生對周遭環境的感受,並提供機會讓學生培養對環境負 責任的態度。也可以透過戶外教育過程中的合作,更了解他人,增加人與人之 11.

(20) 的連結,相較於教室內的教學,更多情意層面的感受。 學校以校外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戶外教育活動,在我國教育部亦致力於校外 教學的推動,在國民中小學校外教學要點中也提到校外教學課程活動應避免流 於玩樂性質為主,應重視學生學習,透過校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增進自然與人 文關懷、認識並愛護家鄉,提升對環境的關懷和責任,並整合校外資源以提升 成效、建立支持體系以確保安全等。 四、戶外教育的範疇 關育戶外教育的範疇,學者 Smith (1987)提出戶外教育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如圖 2-1(王鑫、朱慶昇,1995):. (二)戶外研究      . (三)戶外生活體驗. 對環境的喜悅 美的體認 理論的發展 環境的體認 尊重與關注 保育. 安全感 成就感 滿足感 喜悅感 感知.       . 個人與社會的發展 自我體驗 獨立與自信 人際關係 與他人配合 學習與他人合作 發展責任感. (一)戶外探索     . 安全的體認 生理的技能 個人與社會的發展 休閒預備 冒險. 圖 2- 1 戶外教育的主要內涵 資料來源:Smith, 1987(引自王鑫、朱慶昇,1995). 12.

(21) 圖 2-1 中,戶外探索為技能本位,透過爬山和露營等活動,雖然活動中 具有危險性,但也帶給學生自然的體驗;而戶外研究透過戶外的觀察、發現 和感知等過程來建立自我的觀念;學生透過戶外生活體驗,體會真實生活情 境,促進自我成長和社會化,以為將來做準備。 我國戶外環境教育之規劃設計,主要由教育部自 79 年起委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進行高中及國中戶外環境教學的規劃設計,其戶外教學 的目標主包括了使學生覺和讚賞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並了解生態系和自 然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也透過戶外教學了解生活環境,愛護家鄉和自然萬 物,及探討環境的態度與技能,以及參與環境保護行動等(楊冠政,1991)。 針對上述戶外環境教學,亦訂定了活動單元的設計原則,在內容上以學校 課程為主,選擇學校課程中須在戶外教學才能達成教學目標之教材;並充分利 用鄉土環境教學之自然資源和人文社會資源;以活動為中心,學生在戶外教學 重程中獲得知識、態度和技能,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重視學習階層,考慮學 生基本能一,循序引導以達到預期目標。 五、戶外教育的重要性 真正的理解來自於實際的實行或體驗,直接體驗讓兒童能學習得較快,學 到的知識也比透過閱讀得到的知識持久(周儒,呂建政譯,2001) ;曾實施戶外 教學的教師認為戶外教學功效包括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戶外教學比室內 教學活潑、取材自然;增進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見聞;配合校內課程的需要,做 野外實地實物的觀察印證(王靜如,1991)。 學者 McRae(1990)歸納戶外教育的價值包括「戶外第一手經驗可以增強所 有課程範圍的學者;應用戶外場所可以補償缺乏直接經驗的青少年和受限於室 內教學的教師;發展技能、態度和價值至少與獲得之是同樣重要;戶外教育是 了解自然環境和自然社區所必要的活動;培養環保是了解整個人類環境的必要 工作;學校教育應教育學生終身的休閒活動;戶外休閒活動可增進個人和社會 的福利;學生應接觸從休閒到冒險刺激負挑戰性的戶外活動;戶外教育可增進 學生自立、自信和自尊;戶外教育可帶動社會人際關係的發展」 (引自李義男, 1994)。 13.

(22) 從戶外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中,可以發現透過戶外教育能夠讓學生學習教 室以外的知識,且給予學生直接體驗,且教材與生活貼近,學習環境也較為活 潑、自然,因此,學校所舉辦之校外教學活動教育確實有其落實的必要。. 14.

(23) 第二節 校外教學實施的阻礙與規定 學校有落實校外教學必要,但在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教師雖肯定校外教學的重要 性,但是實際執行的比例卻不高,因為學校教師要施行校外教學活動,需克服許多的困 難,太多的阻礙導致教師從事校外教學的意願不高,而造成阻礙的因素則可能來自於教 師本身能力、環境是否安全、行政、家長不支持、學生行為等諸多因素。 而本研究關切教師進行校外教學時,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若以較為自然的戶外場 域來進行校外教學活動,可能會存在的一些危險,如 Garrison(1966)提出危險因素包括 「日曬、蚊子、恙蟲、蝨子、蒼蠅、有螫次的昆蟲、蜘蛛、蛇、植物、閃電和打雷、天 氣、食物中毒、熱衰竭和中暑、水的危害、陌生人等」 ,這些危險因素可能會使校外教學 本生產生安全上的疑慮。 本研究將從校外教學的相關研究中,初步了解校外教學的阻礙因素來源,以及探討 與本研究之研究主題「安全」相關的主要因素有那些,並從校外教學實施相關的規定中, 整理出與校外教學「安全」有關的規定有哪些。 一、校外教學實施阻礙因素 教師實施戶外教學或校外教學主要的困難或是阻礙,可能包括行政方面、 活動設計方面、學生管理方面、交通方面等因素(王靜如,1999;蔡淑惠,2004; 鍾尚哲,2011)。 在行政方面,認為戶外教學等於出去玩的錯誤觀念、擔心意外發生需要承 擔的責任、以及課程緊湊抽不出時間、影響進度及調課困難等,造成行政主管、 教師、家長的不支持,因此,家長願意參與或協助度不夠,沒有合作的夥伴, 而產生安全上的疑慮。 在活動設計方面,教師可能會碰上對所觀察的生態環境不夠了解、需要多 花時間規劃設計、教學準備等限制,再加上對於戶外教學的觀念偏差,有些教 師認為不需要設計教學活動,或者是教師本身可能缺乏設計戶外教學之能力等, 也會阻礙校外教學活動的進行。 此外,還可能會碰上學生管理上的問題,一到戶外,環境變化比教室複雜, 15.

(24) 兒童可能因好奇、興奮忘了常規,再加上戶外空間也比教室大許多,容易分散 孩童的注意力,因此造成學童秩序管理不易,讓教師感覺戶外教學的秩序比起 教室更難以掌控,也降低教師的意願;學生管理方面:戶外環境變化多,容易 使兒童因好奇心、學習興趣、興奮等,而忘了常規,加上戶外空間大,分散注 意力,不易控制秩序,容易發生意外。 最後在交通方面,交通工具的選擇或者交通路程遠,往返費時,且經費上 也可能會出現困難,以及外出的安全問題都會成為教師進行校外教學的阻礙, 也降低學校教師進行校外教學的意願。 而上述阻礙校外教學的因素當中,個別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從中可以發現 不少與「安全」相關,而本研究針對「安全」此一因素整理相關研究發現,許 多研究結果指出「安全」往往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蔡居澤(1995)調查影響 國中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因素,依受測教師心中對戶外教學課堂影響力由大而小 排列,發現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為「教師或行政人員顧慮學生的安全」 ;呂雅 芸(2008)也指出教師對舉辦生態旅遊的校外教學考量因素中,以「活動安全」 的重要最高,細項當中也以活動安全之「該地交通的危險性」 、 「安全設施與醫 療服務能力」 、 「減少學生危險行為的發生」等的重要最高,可見教師重視活動 安全性的程度;在劉小萍(2009)的研究中將校外教學之阻礙因素分成五大阻礙 層面,研究結果也顯示以「安全方面」的阻礙感受最大。 因此,從過去研究中發現, 「安全」確實是學校教師認為阻礙校外教學實施 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者從相關研究中整理發現,其中與校外教學「安全」有 關的因素,主要包含行政方面、家長方面、學生管理方面、教師本身方面、場 域方面、交通方面等: 「行政方面」的安全阻礙,可能來自於缺乏校長或行政人員對戶外教 育課程的支持(蔡居澤,1995;劉小萍,2009;鍾尚哲,2011) ,以及沒有 合作的夥伴(蔡淑惠,2004) ,因此可能會造成人力上不足夠,教師自己要 處理的業務太多,讓教師無法放心一個人將學生帶出校外;教師也會擔心 意外背後的責任問題,相關研究中指出教師或行政人員顧慮學生的安全 (蔡居澤,1995) 、擔心活動本身的安全性不足(鍾尚哲,2011) 、擔心發. 16.

(25) 生意外事故,背後要承擔責任(王靜如,1991) ,這些都會降低教師從事校 外教學的意願。 而「家長方面」的安全阻礙,在前述的校外教學阻礙因素中有提到, 有些家長對校外教學的觀念錯誤,可能認為校外教學就是出去玩,而不是 出去學習的,因此有些家長對於校外教學活動不支持,學校教師也認為缺 乏家長對戶外教育課程的支持(蔡居澤,1995) 、家長願意參與或協助度不 夠(蔡淑惠,2004)時,也讓教師無法放心帶學生進行校外教學活動。 在「學生管理方面」的安全阻礙,主要因校外教學屬於學校的教育活 動,因此教師負有管理學生的責任在。一旦到了戶外,可能因為空間大、 環境複雜,在秩序管理上變得比較困難,如王靜如(1991)的研究指出學生 可能因為平時較少到戶外,再加上戶外環境變化多,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及 學習興趣,較容易興奮等而忘了常規,且戶外空間大,較容易分散注意力, 秩序比起教室更不易控制,容易造成意外的發生,因此在校外教學時秩序 管理不易(劉小萍,2009) ,可能會引響校外教學的安全,若此時學童人數 太多,將更不利於活動的進行(鍾尚哲,2011) ,這些都是在學生管理方面 的安全阻礙。 在「教師本身方面」的安全阻礙,來自教師或行政人員本身顧慮學生 的安全,若教師不了解環境資源,加上無相關經驗,如對所觀察的生態環 境不夠了解(鍾尚哲,2011;蔡淑惠,2004) ,因此可能缺乏設計戶外教學 活動之能力與可實施戶外教育課程之合格教師(王靜如,1991;蔡居澤, 1995),而沒有經驗或能力的教師,擔憂意外發生時需負擔的法律責任太 大(劉小萍,2009),而降低進行校外教學的意願。 而校外教學活動,因為離開學校,必須考量到「交通方面」及「場域 方面」等安全,呂雅芸(2008)認為校外教學過程中該地交通的危險性,會 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而場域方面,可能因校外環境廣闊,較易發生意外(劉 小萍,2009),所以更需要去考量校外教學場域的安全設施與醫療服務能 力(呂雅芸,2008) ,以在事前先排除掉可能的危險,並考量當地的安全設 施和醫療服務,提前做好意外發生的緊急應變措施。. 17.

(26) 由上述可以知道,有諸多因素會影響校外教學活動的安全,包括行政、家 長、教師本身、學生管理、場域、交通等各個方面,面對這些可能影響安全的 因素,中央與地方的教育主管機關也訂定了相關的規定,以減少安全事故的發 生。 二、與校外教學安全相關的規定 在校外教學實施的相關規定中,如臺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學活動注意事項, 其中與安全相關的內容有「校方在安排校外教學應該在行前有會勘的工作,派 有關的人員實地了解一些重要事項,包括:活動的動線、食宿地點以及教學地 點的合法性,以及意外時的因應措施。而教學地點的考量,必須要針對時間、 氣候和沿途的路況做考慮」(郭靜茹,2004)。 在我國現行教育行政組織之下,各級教育行政機關對校外教學之相關規定 並無唯一的原則,除教育部之外,部分直轄市教育局及縣(市)教育處亦有制 訂相關規定。從民國 85 年台灣省政府制定的臺灣省各級學校校外教學活動注 意事項迄今,許多縣市亦有訂定自己的一套原則或規定,許多的內容都是基於 活動的安全而訂定,如在臺北市的中等學校舉辦校外教學實施要點中便提到了 「安全第一」 。而本研究僅以教育部訂定之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 臺北市公立中等學校舉辦校外教學實施要點、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外旅行 及教學標準作業流程等三者,整理其中在校外教學實施時與安全有關之準備、 注意事項、管理方法等如下: (一) 行前準備 1.. 在場域的選擇與規劃上,應透過行前的實地勘察、教師上網蒐集資料 等方式,將危險地區或疫區事先排除,選擇標章風景遊樂區、具合格 建築使用執照與營利事業證,並注意場域的設施是否安全,逃生的途 徑、消防設備和緊急應變措施是否做好妥善規劃,並考量學生的體能 來選擇校外教學的地點,且事先查詢活動地區的環境衛生、醫療服務, 18.

(27) 以及自備醫藥包和急救藥品等;並事先行文聯繫校外教學活動場域的 主管單位,請求醫護人力或解說人力的協助與支援。 2.. 天候方面,應依時令注意可能出現的天候狀況,並在校外教學活動進 行過程當中,隨時注意活動地區的天氣變化。. 3.. 交通方面,對於校外教學的路線及交通狀況應做好安排,交通工具租 用應依照學校辦理校外活動租用車輛應行注意事項之規定,且對駕駛 的身心狀況也要瞭解,且為維護車上之秩序以避免影響行車安全,每 台車應至少有一位教師隨行,以負責聯或與指揮。. 4.. 在校外教學活動前應辦理行前教育,說明活動目的、行程、地點、分 組、服裝、應攜帶的物品以及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並實施安全教育, 告知學生應遵守活動的規定、注意事項,並讓學生知道意外發生時, 必要的緊急應變措施及連絡電話等,並可實施演練;除了行前說明會 之外,應發送活動的書面通知給家長,必須經由家長同意才讓學生參 與,未參與校外教學活動之學生,學校應另行安排課程或活動;並在 出發前製作參與人員之名冊,學校及帶隊教師各留一份,以備隨時清 查及聯繫。. 5.. 依規定辦理平安保險,並可視活動的性質或地點替參與人員加保意外 險或旅遊平安保險。. (二) 活動中 1.. 在活動進行中,應注意活動地點的設施是否安全、確認消防設施是否 符合相關規定,且須再次檢視緊急逃生動線是否流暢,及緊急聯絡系 統之暢通,並可以請專業之醫護人員隨行;活動的進行依規劃執行, 不能擅自改變行程。. 2.. 校外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注意天候、地形,如遇颱風或意外,應採取 適當的應變措施,若有必要應中止活動進行,以降低意外的影響程度。. 3.. 隨時注意路況、車況、駕駛的精神狀態,以確保行車安全;遵守交通. 19.

(28) 規定,保持行車距離,避免落單的情況;行車途中應維持車內秩序, 避免學童喧鬧而影響安全。 4.. 教師在行程中應要求學生遵守規定、注意自身安全、配合導覽參觀、 衡量身心狀況參與活動項目、並遵守規劃好的活動路線,教師也必須 隨時掌握人數和動態。. 5.. 當發生意外時,應做好緊急應變措施,與學校取得聯繫,通報校安中 心,尋求必要的協助,掌控事件且積極處理後續事宜。. (三) 活動後 1.. 在返校前與學校聯繫,告知返校時間,並集中照顧學生等候家長接送。. 2.. 應召開檢討會,對於活動中學生之表現、行程之安排等,做優缺點之 檢討,並且記錄建檔,作為日後辦理校外教學活動的參考。. 3.. 若行程中有意外事故發生,應協助傷者善後重建,如陪同就醫、申請 理賠、補課等措施。. 從上述校外教學的相關規定中,在安全的部分著墨甚多,可見在進行校外 教學時,安全的問題是受到重視的,為避免安全問題的發生,行前必須做好妥 善的規劃,包括避免危險的場域、規劃安全的路線、行前說明、家長通知、保 險等;活動中也要隨時注意場域的設施安全、天候變化、和交通狀況,教師也 須隨時清點人數並管理學生秩序;一旦發生意外必須做好緊急應變措施,請求 相關單位的協助並通報校安通中心;活動結束後應檢討該次活動的優缺點,萬 一有意外應做好善後重建,協助受害者就醫及協助家屬補償等後續事宜等。 因此可以從相關規定中發現,校外教學的安全規劃應面面俱到,對於整個 活動的安全,教師透過前行的準備、行程中的管理來掌控,在活動過程中也需 要隨時注意可能的風險,以隨時做評估,發生事故能做最適切的處理,才能降 低意外造成的影響,減輕傷害的程度。. 20.

(29) 除了校外教學相關規定之外,英國田野學習協會(Field Studies Council, FSC) 在風險管理規劃上,建置了一套安全管理實務操作守則(Operating Codes of Practice, OcoPs),能在意外發生的前、中、後,讓現場人員有所依循,也讓參 與活動者知道自身安全是有保障的。以戶外課程為例,在不同時間點上有其考 慮面向,包括在任何時候、開始計畫活動及課程時、活動開始前、活動進行中 及活動結束後都必須依循安全實務操作守則,並依據場域和活動內容的不同做 更細部的規範,因地制宜以發揮安全實務操作守則之價值。而我國林務局自然 教育中心自 2011 年起也參考英國田野學習協會之經驗,建置適用於臺灣當地 的「安全實務操作守則,提升戶外活動的安全性並逐步將風險管理機制規劃的 更完善,也能提供更安全的場域進行校外教學活動,以降低安全問題所帶來的 威脅(翁儷芯、李秉容、黃致玠,2014)。. 21.

(30) 第三節 安全面向的相關理論 多數學校教師認為校外教學有其價值與重要性,但實際執行校外教學的比例卻不高, 從過去的研究發現,有許多阻礙校外教學進行的因素,安全因素也包括在其中,且安全 因素對校外教學阻礙的影響程度相對其他因素來說是較高的,如呂雅芸(2008)的研究中 指出教師對舉辦生態旅遊的校外教學考量因素中,以「活動安全」的影響程度最高。安 全因素阻礙教師從事校外教學,主要因在校外教學過程中無法完全避免發生安全事件的 風險,在本節將對安全與風險之相關理論作探討。 一、安全 安全因素為阻礙教師從事戶外教學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校外教學安全為 主要探討的方向,關於安全的定義,在國內校外教學的相關研究上較少見,本 研究將以其他與安全相關的名詞作探討: (一) 安全(Safety) 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7)中, 「安全」被定義為: 「平安,沒 有危險」 。而“Safety”在美國韋氏辭典(2014)中則指「遠離受傷、損害及虧損 而維持安全的狀態。」 Hansson(2012)認為根據傳統的概念,安全的定義有兩種,第一種定義, 安全是絕對的,這意味著安全會出現在最上層的規模,其中的風險是零的 時候。另一種傳統的安全定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為一個合理的程度的安 全性。 而安全事件(safety incidents)是指非惡意預謀之下發生的意外傷害,可 能肇因於目的地的環境和基礎設施本身的問題、或因自然災害所致、或者 是起因於遊客自身的行為和活動。這些事故包括洪水、火災、傳染病、食 物中毒、車禍、滑倒、跌倒、割傷或燒傷、以及財產損失等(Okumus, 2005; Peattie et al., 2005;引自 Wang & Pizam, 2011)。 22.

(31) Clarke(1998)認為戶外休閒活動的安全是有意識和聰明的嘗試去將災 害降到最小,以在戶外休閒活動中得到享受、滿足和生理與心靈的充實。 因為無法保證為傷害絕對不會發生,但是有方法去減少傷害發生的可能, 對於無法避免的傷害,能降低其衝擊的程度。 本研究認為校外教學活動中無法做到絕對的安全,因此,在本研究所 指的安全較接近相對的概念,是一種合理程度的安全性,而非風險是零的 安全。因校外教學具有風險,在活動進行過程中有發生安全事件的可能。 (二) 安全感(sense of security) 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7)中,安全感被定義為「安全無虞的 感覺」 ;在 Maslow 需求層次論中之安全需求為希望能夠受到保護並且免於 遭受威脅而獲得安全感的需求(陳嘉陽,2008)。 在張晴琇(2012)的研究中對「安全感」整理的定義為「個體在穩定、熟 悉的環境中,情感、身體、經濟這些方面的安全得到保障,而感到安心、踏 實、免於恐懼、威脅,面對自己、他人與世界是信賴且自在的穩定心理狀 態。」 對於校外教學的安全,學校教師有其主觀的看法(percetion)。當教師對 校外教學活動感到不安時,會出現害怕和焦慮的感受,害怕(fear)通常是對 某一特定事物感到威脅或危險的反應,而焦慮(anxiety)則指沒有特定對象的 一種廣泛性害怕或憂慮(王煥琛,柯華葳,1999) 。即使教師理念上認同校 外教學的價值,但可能因無法控制校外教學的過程而感到不安、害怕或焦 慮,因此降低了教師校外教學的意願。 而因為主觀,每個人對安全的感受不同,看法也有所不同。挪威的知名 風景區「講壇岩」在 2013 年 10 月發生了遊客墜崖的意外,在「講壇岩」 的周邊完全沒有安全設施,在意外發生後,當地的徒步旅行協會依舊堅持 不設任何安全設施,不希望讓人為的加工破壞大自然的美。. 23.

(32) 當地主管機關認為是遊客將自己暴露在安全的風險之中,遊客應懂得自 我保護,因為創設圍欄可能會造成「虛假的安全感」 ,反而使遊客鬆懈警戒, 增加意外發生,應學習如何與大自然共處,建立對大自然的常識(李濠仲, 2013)。 二、風險 戶外教學過程中,所牽涉到的層面相當廣泛,無法確定是否會發生意外, 因此校外教學時必然存在著風險(黃嘉慧,2010) 。既然校外教學無法達到絕對 的安全,在校外教學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著風險,而風險往往無法完全掌控,使 教師感到不安。本研究將在此針對「風險」一詞做相關的文獻探討。 (一) 風險(Risk) 風險存在的原因有三:第一是人類無法完全掌控萬物。第二是對某些 事物,決策的資訊仍不足。還有時間的因素,時間急迫下的決策失誤高, 以及只要有未來就有風險(宋明哲、蔡政憲、徐廷榕,2002)。 鄭燦堂(2006)提出風險之要件有三: 須為不確定:是指風險事故發生與否?何時發生?以及發生以後會產. 1.. 生怎樣之結果均不一定。 需有損失發生:有損失才會構成風險,若風險事故發生之結果並沒有. 2.. 損失,則不構成風險。 需屬於將來:對未來不可預料之風險事故是否發生損失產生疑慮,才. 3.. 算是風險。 鄭鎮樑(2003)認為風險具有「損失的不確定性」,風險的存在便具有發 生損失的可能性。黃嘉慧(2010)也指出「風險是無法預測的,包含「損失」 與「不確定」 。對校外教學的風險有越足夠的認知,更能採取適當的處理方 式。 沒有任何方法能完全避免戶外活動的風險,戶外環境有太多的自然災 害讓我們必須重視。這些災害通常超出參與者的控制戶外活動的能力。雖 24.

(33) 然無法保證傷害絕對不會發生,但有許多的方式去減少可能的傷害,以及 將無法避免的傷害影響程度降至最低(Clarke, 1998)。 綜合上述,風險是指人類並無法完全掌控或預測未來,因此存在著發 生損失的可能。在校外教學過程中,可能因為對風險的認知不足夠、或者 是不良的行為而導致無法預測意外或危險事件的發生,而造成損失或危害, 因此對風險有越足夠的認知,才能越了解校外教學可能存在的風險,採取 更適當的處理方式來避免安全事件的發生。 (二) 危險因素或災害來源(Hazard) 校外教學存在著風險,在此將討論校外教學的風險因素為何。”Hazard” 一詞在中文文獻上的翻譯有許多中,包括風險因素、危險因素、災害等並 沒有統一的用法,從文獻中發現”Hazard”被翻譯為「危險因素」或「災害來 源」等。 宋明哲、蔡政憲和徐廷榕(2002)定義危險因素(hazard)為「導致災害或 風暴的所有因素,可分為物質危險因素,如路況、車況、人的年齡、天候 等,以及人的危險因素,如文化社會價值觀、人的心領情緒,與操守品德 等。」 郭靜如(2004)對災害來源(hazard)的定義為「一個災害就是具有對人的 生命和環境造成傷害潛力的任何人事物」。 而戶外活動可能的災害來源,Barton(2007)認為有「毒蛇、壞天氣、危 險設施、人潮眾多、不當的財務控制、缺乏訓練的領隊、罪犯、火、缺乏不 可中斷的服務等。」 面對可能的風險與災害來源,Jubenville & Twight(1933)認為管理人員 應該要能夠辨識各種災害的來源,因為辨識(recognition)是降低危險的第一 步,以下為其提出可能出現各種災害類型: 1.. 自然地區的陸域災害:包括閃電、懸崖、地滑和落石、雪崩、冰原、雪 地、植物、野生動物等。. 25.

(34) 2.. 自然地區的水域災害:可能有潮汐變化、洋流、跨越水體的障礙、洪 水等。. 3.. 人為的災害:地上建築不穩定、道路設計不良、改變原始地景。 上述的危險因素或災害來源在研究進行初步訪談時,有部分被初訪受. 訪者提到,如到大溪進行校外教學時,有學生被蜜蜂螫的安全事件,因此 本研究將做為訪談依據,了解教師是否有遇上類似的問題、當時的狀況, 以及處理的方式等。 (三)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面對風險,教師可能因不了解風險,而造成高估風險或低估風險的現 象,研究發現成美國每年的 41 種不同的死亡原因的發生頻率和實際上的頻 率,有被高估或被低估風險的現象發生,如圖 2-2 中,實際上車禍和胃癌 的死亡率差不多,但車禍的風險常被誇大(Lichtenstein, Slovuc, Fischhoff, Combs(1978);引自 Gardner & Stern, 2002)。 一旦高估風險,容易造成使過度反應,因而產生害怕、擔憂的情況, 就如同學校教師若認為校外教學安全問題無法避免則降低教師進行校外教 學的意願;相對的,低估風險可能使教師輕忽校外教學的安全問題,可能 因準備不足,而導致意外發生的當下無法採行最佳的解決對策,而讓意外 造成的傷害影響程度提高,因此,必須做好風險管理。. 26.

(35) 圖 2- 2 估計致死率和實際上致死率 資料來源:Lichtenstein, Slovic, Fischhoff, Layman, and Combs, 1978 (引自 Gardner & Stern, 2002) 而風險的存在,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威脅人類生存的安全,而人類追求 安全是與生俱來的願望(鄭燦堂,2006)。因此必須透過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來處理對於未來的未知以及克服風險帶來的威脅。 朱妍蓓(2007)認為風險管理是「在風險事故發生前加以評估,藉由確認 及衡量風險的過程,建立關於預防及傷害發生後的處理方法,以降低可能 損失的成本。」;張孟東(2006)也指出戶外教學的風險管理即是「學校在辦 理戶外教學前,對於如何掌握戶外教學中,一切有關的風險成因及處理方 法,並加以事先妥善規劃。透過對戶外教學風險的確認、衡量以及因應方 法的選擇與執行,其以最小之成本,達到最大安全之效益。」 因此,針對校外教學的風險,必須做出適當的評估。Wilks and Davis (2000)發展了關於風險評估的矩陣,如圖 2-3,矩陣包含了四個部分, 「風險 保留」為策劃者去了解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有哪些;「風險轉移」,則是利 用投保的方式來轉移頻率較低但潛在的意外發生的責任; 「風險降低」則是 27.

(36) 採用最佳的方式去使意外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減輕意外帶來的影響; 「風險規避」則透過刪除規劃活動中風險較高的部份來達到。 高 潛在風險 發生頻率 (Frequency of Risk potential). 降低風險 (Reduce risk). 規避風險 (Avoid risk). 保留風險 (Retain risk). 轉換風險 (Transfer risk). 低 圖 2- 3 風險評估矩陣 資料來源:翻譯自 Wilks and Davis, 2000 Priest and Gass (1997)提出評估戶外教學環境危險的步驟,如表 2-2: 表 2- 1 危險評估步驟 步驟 1.事前規劃 2.辨識危險 3.指出潛在危險 4.適時移除造成危險的 因素 5.避免危險情境 6.辨別、分類危險 7.評估風險和再次分類 危險 8.估計可能損失 9.將損失降至最低 10.做出適當的調整. 說明 認知意外可能發生,事先規劃。 對危險的情境和狀況持續保持注意。 確保團隊成員能注意已辨識的潛在危險。 若注意無法適當的解決危險,設法再增加風險前移除。 可能的話,改變事先的活動規劃到更安全的地方。 了解什麼是安全事故和災害?如何使災害降到最小? 危險是因為環境還是人為因素? 危險的次數和強度為何? 採取使意外結果能接受或盡可能移除的行動。 採取事先規劃的意外對策。 資料來源:翻譯自 Priest and Gass, 1997. 透過辨識危險的過程,能在行程的前、中、後做出適當的調整,採取 最適的對策,使風險能降至最低。因此透過風險管理的過程,能使校外教 學過程中因安全問題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 28.

(37) (四) 控制 透過風險管理,對校外教學安全的控制程度提高, 「控制」一詞在教育 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7)中被定義為「操縱、節制使不超出範圍或隨意 活動。」 與控制相關的理論,學者 Rotter(1954)提出了「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 是指個體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控制影響他們的事件,包括了「內控信念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外控信念(e 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張思嘉、 郭士賢,2011): 1. 內控信念:簡稱內控,內控者他們相信凡事操控在自己手中,個人對 於自己的行為負責,成功是來自於努力,將失敗則是因為個人的疏失,是屬 於內在的動機。 2. 外控信念:簡稱外控,則認為凡事無法操控在自己的手中,他們不願 意承擔責任,認為成功是因為幸運,而失敗則是因為外在的因素影響,是屬 於外在的動機。 當個體有高度的內控信念者相信事件主要導因於他們個人的行為和行 動(Basak & Ghosh, 2011),必較願意努力去嘗試解決問題。 控制也和經驗有關,Tversky 和 Kahneman(1973)提出經驗法則,當人們 去評論未來的可能性或事件的發生頻率時,常常就是利用其經驗來做判斷。 經驗法則的運作方式為「根據想像中或回憶中的過去經驗,來評論未來事 件的可能性和頻率」,Kates(1962)認為「人是自身經驗的囚犯(prisoners of their experience)」,當沒有過這種經驗,可能就會認為不會發生,因此低估 了風險 (引自 Gardner & Stern, 2002) 。 Clarke(1998)認為,雖然無法完全控制戶外環境,但參與者應該做出調 整去適應環境和設備來達到目標,因此,負責的參與者應考量表 2-2 中提. 29.

(38) 到的四個普遍的安全控制範疇(four general categories of safety controls): 表 2- 2 普遍的安全控制範疇 類別. 定義. 規劃. 設想在戶外追求的任務有什麼樣的風險因素(hazards),規劃控制風險因素 的最佳方法。. (Planning) 訓練 (Training) 實踐 (Practicing) 改變 (Adapting). 為了置身任務時,身體能做好準備以面對環境中或活動上的任務需求所 做出的努力。 為了獲得既能使任務有效進行所做出的努力。 假設有「如果…」,考慮備用方案,並利用已經獲取的經驗來應對。 資料來源:翻譯自 Clarke, 1998 從過去研究調查中發現,戶外環境大且變化複雜,加上兒童天性好奇、 活潑,教師無法掌握戶外環境及兒童行為,因此秩序不意控制,安全責任 問題更令教師擔心(王靜如,1991) 。本研究以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中學 教師所接觸的學生,正值青少年時期,進入形式運思的階段,除了實際的 事物之外,也會去想想像中的事物。當青少年會做假設思考時,他心目中 對許多人、事、物有自己的理想形象,但是心中形象可能與實際形象之間 有差距,無法符合青少年之理想,可能造成青少年心中的不滿(王煥琛, 柯華葳,1999)。 在此階段之青少年可能會產生自我中心的現象,該現象的特徵有「想 像觀眾」 ,如認為自己是焦點,別人都在看他,或者是「個人神話」 ,過度強 調自己情感的獨特性等特徵。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會帶給青少年不合理的信念,認為自己是眾人注目 的焦點,或者是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而做出錯誤的判斷,進而導致偏差行 為(陳慧如,2004) ,而這在成人眼中,就是叛逆。中學教師所帶領的學生 正值青少年期,對於教師管教可能會出現不符從而造成失控的現象,因此 30.

(39) 必須知道如何做好學生管理。 教師應注意兒童到了戶外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室內短,尤其是戶外分 散注意的外物越多越無法集中注意,在某點的同一活動時間不宜太長,活 動宜多樣化(Collette & Chiappetta,1989),以減少學生因缺乏學習興趣而開始 分心,甚至產生亂跑、脫隊等影響安全的行為。 (五) 增能 面對校外教學的安全,缺乏經驗的教師可能會對控制和風險管理上感 到困難,在劉小萍(2009)的研究中也指出,教師認為最為需要的能力為安全 急救的技能及營造安全的戶外教學環境。在林毓瑩(2014)的研究中顯示教師 會希望能夠對校外教學場域相關知識能夠瞭解更多,也希望有相關的經驗 分享。透過對於校外教學場域以及校外教學相關經驗的認識,應能提升教 是對於校外教學的知能,鍾尚哲(2011)也指出教師若本身對於學場域生態瞭 解或對戶外教學的認知越高,對戶外教學的需求也越高。 教師對於安全上的能力需求,包括急救技巧及了解如何營造安全的環 境,而對校外教學場域的認識增加,能更加準確的判斷場地的安全性。因 此,應該透過相關的經驗分享,或者是研習等方式,增加教師在規劃安全 校外教學的能力及各種校外教學相關知能,以提升教師本在校外教學的專 業知能及降低校外教學的風險。 (六) 接受風險 對於校外教學的風險,除了做好風險管理之外,或許嘗試著去接受風 險也是很重要的。因為風險無法完全避免,有時可能要把風險視為一種學 習的機會,例如安全雖然在「體驗教育」的學習過程或環境中,能夠使學 習活動有效進行,但可能因為太安全而失去學習面對危機或恐懼的能力。 當學習環境太過安全,便無法創造出危機感或是恐懼感等,與平常生活無 31.

(40) 異,可能就會失去從風險中學習成長改變的機會(郭託有、廖淑惠、施慧 怡,2009)。 在表 2-3 中呈現了家長對戶外遊戲安全的看法,對於到戶外活動,許 多家長也認為其有正向價值,但往往囿於「安全」考量而限制了戶外活動 的進行,即使他們小時候的戶外經驗是多麼美好(Lester & Russel, 2008)。 表 2- 3 家長對戶外遊戲安全之看法相關研究 研究者. 內容. Furedi (2005). 認為我們活在一個不惜代價避免風險的時代。如果有一點風險存在那 就是不好的,且只要有任何避免的方法我們都會去嘗試。. Karsten & Vliet (2006). 在荷蘭的研究卻指出雖然成人認為戶外遊戲有助於孩童的健康,但對 於社會的恐懼,導致父母雖然希望給孩子戶外的體驗,卻又覺得他們 應該去保護孩子,因此這之間產生了矛盾。. Veitch (2006). 在澳洲的研究發現父母對於孩子戶外遊戲的地點的考量原因包括了陌 生人、青少年、槍枝和陸上交通。而這些安全的考量卻限制了孩子可 以遊戲的場域。. Jekins (2006). 的研究強調一些父母根據「你不能用棉花把孩子包裝起來」: 這句話 表示暴露在一定程度的逆境是不可避免的,安全在任何場合是無法被 保證,而且意外就是可能會發生。保護孩子避免任何的逆境在道德上 是不對的,因為這會不利於他們的心理與社會發展。 資料來源:翻譯自 Lester & Russel(2008) 從表 2-4 中可以看出,學者 Karsten 和 Vliet(2006)認為家長雖然認為戶 外遊戲有助於孩童的健康,但對於社會的恐懼,導致父母雖然希望給孩子 戶外的體驗,卻又覺得他們應該去保護孩子。學校的教師也是如此,個人 雖然可能有良好的戶外教學經驗,如登山或是地理實察,但是因時空背景 和角色的不同,所要承擔的風險和責任也不同,對戶外安全的看法也會改 變,也因此可能限制了校外教學進行的可能。 在表 2-4 中也發現,Jekins(2006)的研究強調一些父母贊同「你不能用. 32.

(41) 棉花把孩子包裝起來」 ,認為應該要學習去接受風險的存在,而不是保護孩 子避免任何的逆境,這將不利於孩子們的身心成長。校外教學也是,風險 無法完全避免,應學習如何去因應並降低風險。 「人透過心態的轉換,可以改變外在的生活層面」 ,一個人的態度是影 響對於安全看法的最重要層面,Blauer(1997)認為一個人對事物的想法會決 定他對事物的感受,而想法和感受將會影響他的行為,而想法、感受和行 為最後將影響他的選擇與表現(引自 Ennis & Douglas,2007)。因此,除了接 受風險之外,應該能具有內控的觀念,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解決校外 教學的安全問題,才能克服風險帶來的擔憂。 在面對校外教學風險時,教師應該學著去接受風險,而不是因害怕風 險而逃避,教師若能轉換對於風險的看法,將風險視為一種學習,嘗試去 解決問題、累積經驗,變能增進其在處理校外教學安全問題時所需的能力。. 33.

(42) 第四節 校外教學法律責任 民國 102 年 10 月 22 號,因指導教練疏失,導致新竹縣忠信學校王姓女學生在垂降 過程中墜落而死亡,指導教練因此涉及業務過失罪嫌(陳慶居,2013)。 在校外教學活動過程中,要完全避免意外發生是有困難的,一旦在進行校外教學的 過程中發生意外,可能會涉及到法律責任的問題,在上述新聞事件中,教練的失誤為導 致意外發生的主因,因此涉業務過失致死罪。但只要是學校所安排的校外教學活動發生 意外,即便意外發生的原因非來自學校或教師本身,校方和教師依舊難辭其咎,成為家 長或社會指責的對象,一旦意外發生,可能產生的責任成了教師的壓力來源,因為害怕 承擔可能的責任,而降低學校或教師進行戶外教育活動的意願。 目前我國已有許多的民間團體致力於推行校外教學,針對校外教學教師法律責任問 題,雲林華南國小校長陳清圳認為教師帶校外教學一旦發生意外,許多家長會對學校及 老師提告,造成推動校外教學上許多的困難,應推動校外教學除罪化,如果老師按照規 定程序實施戶外教學,萬一發生意外,老師不應該有刑責(林志成,2013) 。本節將探討 與校外教學相關的法律責任,以了解教師可能要承擔的法律與責任。 校外教學活動,亦屬於學校教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校與教師在其所能保護及 監督的範圍內,負有「安全注意義務」 ,學校和教師有維護學生安全的責任,如果在過程 中發生了意外,則必須視學校和教師是否有盡到「安全注意義務」來判定學校及教師是 否具有民事上或刑事上的法律責任。而校外教學活動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交通事故」 及「活動事故」 ,因此,勢必要做好規劃,以減少意外發生。本研究將在此就「安全注意 義務」 、 「交通事故之法律責任」 、 「活動事故之法律責任」及「規劃」等四個部分作探討: 一、安全注意義務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負有防止學生的身體或生命因教育活動而遭受侵害 的義務」 ,及為「教育安全之注意義務」 ,若教師應注意而未注意,則可能涉及 「業務過失」(邢泰釗,1998)。. 34.

(43) 沈銀和(2000)指出注意義務是一種職業上的社會概念,按照一般社會人士 想法來看,認為應該注意到而疏忽未注意,那就有責任。 我國刑法(2013)第 14 條: 「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 意,而不注意者,為過失。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 信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對於應該注意而未注意,以及明明會發生卻當作 不會發生者,一旦發生意外,就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在教育活動具有危險時、或者對於特定的危險,教師認為有發生的可能時、 或者是在現場監督指導社團活動時,教師基於教育專業,在這些狀況下負有安 全注意義務;此外,若學生發生意外事故,教師知道後,也必須照顧學生及通 學生家長,也屬於安全注意義務(楊守全、王正偉,1991)。 但如果教師已善盡安全注意義務,並且盡其最大能力在注意上,還是發生 意外事故,且意外發生的原因不是教師可以控制的,則不該視為教師之過失(張 孟東,2006)。學校舉辦校外教學時應判斷是否具有危險性、判定安全注意義 務,帶隊教師對於可能發生的危險,應該事先做好相關防範,以減輕事故後教 師可能須承擔的責任。 二、交通事故之法律責任 學校所舉辦的教育活動,若在活動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則可能造成以下 兩種法律責任,包括「旅遊活動之旅客運送責任」以及「其他肇事者之侵權行 為責任」 。 「旅遊活動之旅客運送責任」主要以民法第六百五十四條之規定,當 旅客因為運送過程受傷或者是運送延遲時須負起相關責任;而「其他肇事者之 侵權行為責任」,則是在校外教學發生交通事故時,旅客可向侵權行為責任的 肇事者請求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賠償(刑泰釗,1998)。.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focusing on designing the bicycle traffic safety Lesson Plan to enhance the bicycle riding safe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pre-teaching tes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safety for the buildings under comprehensive reviews on fire prevention and evacuation and compares with related literature to establish the check item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We hav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flood probability and Regional Drainage.We have to notice the property and the safety of people on campus, so my studies analyze

Theref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o unify the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of the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hrough adopting “Road Safety Education Week” in the school

Hence this study uses a systematic method to develop safety evaluation indices and their weights to evaluate the walking environment of way to school for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onsciousness, Attitude, and the Related Behavior toward Energy Conservation– A Case Stud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