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根據本研究結果,從家庭語言政策的三個層面,提出以下建議,希望對族語 的傳承與復振上給予參考與幫助。

本文建議家長以培育既能保存族語,同時學會華語的添加式雙語家庭語言政 策。家庭語言政策的三個面向可以分為語言意識形態、語言管理和語言實踐,不 過,實際上這三者相互關聯、互相影響。這三者語言意識形態可以視為發動者,

具備逆轉語言流失的意識形態,才會有意在反轉社區視華語為常態的語言管理作 為,進而化規畫為行動,表現為族語實踐,進而促進族語的世代傳承。

因此,為了促進添加式雙語家庭,在家庭語言意識形態方面,需要培養視雙 語為優勢的態度,同時也要具備批判的語言意識形態。政府方面可以透過語言行 銷的作為積極推廣雙語的優點,藉以提升意願,Lo Bianco & Peyton 的 COD 語言 復振模式,提升意願指的是提升該語言使用的使用性與意願性(張學謙,2016b)。

在支持雙語的意識形態下,還要進一步的規劃家庭語言管理,這個部分的重 點是發展 Lo Bianco & Peyton 的 COD 語言復振模式中的能力發展和創造機會這二 個部分。家長需要在家庭中營造族語的學習和使用的機會和環境,進而提升兒童

的族語能力。家庭和社區可以定時舉辦族群文化活動,藉著定期聚會,提升族群 意識,同時也形成族語實踐的社團,擴展兒童的族語使用機會。

挽救語言不能光說不練,僅有支持族語的語言意識形態或是計畫還不夠,家 長還需要將意識形態和管理規劃化為實際的族語傳承行動。家長常表達出覺得族 語流失很可惜,但是缺乏實際行動。在邁向族語復振的過程中,本研究提及的家 庭語言政策,提供語言意識形態、語言管理和語言實踐這三位一體的語言復振模 式,可以作為台灣語言復振的理論架構以及行動參考。

參考文獻

張如慧(2001)。〈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 觀點〉。《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化研討會》。頁 155-180。臺北市立教 育大學勤樸樓國際會議廳。2005 年 10 月 15-16 日。

張學謙(2006)。〈印度的官方語言地位規劃﹕第八附則與語言承認〉。《台 灣國際研究季刊》2(4)﹕頁 131-68。

張學謙(2007)。〈從單數到複數的『國語』﹕多元化的台灣國語政策〉。《台 灣社會轉型系列論壇:從「國語政策」到「多元文化政策」學術研討會》。

頁 13-18。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7/4/28。

張學謙(2008)。〈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第七屆台

張學謙(2016a)。〈走向添加式雙語主義:強化家庭與學校的母語教育〉。 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51-60。台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04/12/18。

黃美金(2005)。〈多語環境下的原住民語言教育與傳承〉。《語言政策的多元 文化思考系統研討會之二:台灣原住民語的活力與傳承》。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2005/9/10。

黃美金(2007)。《臺灣原住民族與能力認證考試之回顧與展望》。原住民族 語言發展理論與實務論文集。台東: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研究所。

黃美金(2014)。〈臺灣原住民族語復振工作之回顧與展望〉。《 2014 年臺灣 原住民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及順益台灣原住民 博物館合辦。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2014/9/15。

黃森泉(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文化。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廖傑隆(2008)。《都市原住民族語政策研究:以臺北市語言巢為例》。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縣政府(2006)。《臺北縣原住民族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臺北縣 政府。

劉滿堂(2004)。〈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多語制和雙語制〉。載於周玉忠、王 輝(編),《語言規劃與語言政策:理論與國別研究》。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

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多語社會與雙語教育》。臺北:

自立。

賴佳珍(2014)。《台東福佬客家通婚的家庭語言政策與語言保存》。國立台 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國平(2007)。語言流失與 RLS 在台灣。載於編者鄭錦全等(編輯),語言政 策的多元思考,頁 7-18。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Chen, Yi Ling. (2011). The Formation of Parental Language Ideology in a Multilingual Context- A Case Study in Taiwan.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Bath,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oper, R. L. (1989) Language Planning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R.L.(1979) “Language planning,language spread and language change”.In 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979:Language in Public Life.James E.Alatis and G.Richard Tucker ed.,pp23-50.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Fishman, J. A. ( 1991 )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Clevedon England:

Multilingual Matters.

Giles, Howard, Richard Bourhis and Donald Taylor, 1977, “Towa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in ethnic group relations.” Pp. 307-348 in Language, 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Howard Giles (ed.), London: Academic Press.

Hinton, L. 2001a.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An overview. In L. Hinton & K. Hale

(Eds.), The Green Book of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in Practice (pp.

3-18).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King, K.A., Fogle, L. & Logan-Terry, A. (2008). Family language policy.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2, 1-16.

McConvell, Patrick & Nicholas Thieberger. 2001. State of Indigenous languages in

Australia – 2001. Canberra: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Mila Schwartz, Victor Moin, Mark Leikin(2011). Parents’ Discourses About Language Strategies for Their Children’s Preschool Bilingual Development.

Diaspora, Indigenous, and Minority Education, 5: 149–166, 2011

Mila Schwartza,b & Victor Moinc(2012). Parents’ assessment of their preschool children’s bilingu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family language policy.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iFirst article.

Schwartz, M. (2010). Family language policy: Core issues of an emerging field.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1, no. 1: 171_92.

Schwartz, M., V. Moin, and M. Leikin. (2011). Parents’ discourses about language strategies for the child’s preschool bilingual development.

Diaspora, Indigenous, and Minority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5:

149_66.

Spolsky, B. (2004) Language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olsky, B. (2007). Family language management: Some preliminaries. In A.

Stavans & I.

附錄

附錄二 受訪同意書

受訪同意書

您好!首先謝謝您同意受訪。在正式進行訪問之前,有一些關於本研 究的詳細內容及您的權利必須先向您說明。

我是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班研究生,我的論文主題為:「中部泰 雅族家庭語言學習規畫」,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討中部泰雅族家庭中,

泰雅族語保存與流失的現況,以及影響其保存的因素有那些。本研究將採 取深入訪談的方式收集您所說的資料,您的經驗與看法將是我訪談的重 點,訪談時間約需一小時左右。

訪問過程中,為了避免資料遺漏以及將來整理成逐字稿的需要,我將 會全程錄音。第一次訪談結束後,如我有些疑問及需要澄清的部分,經過 您再次同意之後,我將二次的拜訪您,直至資料收集完整。

本研究的訪談內容僅為學術研究,我會謹守研究倫理,研究論文中您 以及您家人的名字會以代號代替真實姓名,以確保您的資料不會外洩。

論文研究完成後,我將會寄上一份研究的摘要給您。若您同意以上內 容,請您簽下您的名字,我在此致上萬分的謝意,感謝您的參與。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蘇紋毓 E-MAIL: wenyu0613@gmail.com

我已閱讀過上述的說明,也清楚瞭解相關的細節與我的權利,我願意接受 訪問。本同意書正本兩份分別由受訪者與研究者存留。

受訪者簽名: 日期: 年 月 日

研究者簽名: 日期: 年 月 日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5. 您認為華語在台灣社會有何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