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的結果與討論,將分成三方面提出建議:

一、課程設計的部分

本研究是利用紙筆測驗,找出在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時有迷思概念的學 生,根據其迷思概念,自編教材,進行補救教學活動。研究者在自編教材中未 使用到分數的化簡與合併,其原因是在紙筆測驗中鑑別度只有 0.25;答對率為 0.13,故刪去此題型。但根據研究者的經驗,學生在文字符號分數的的簡記與合 併上常會有迷思概念,因此,建議未來課程設計的內容應該更嚴謹,才能將補 救教學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二、教學的部分

(一)補救教學的活動採多樣化進行

接受補救教學的學生原本就是程度低落的學生,如果上課方式仍然與大班 上課方式一樣,補救教學的成效一定是有限的。如果教材的編寫能結合學生的 生活經驗,以具體實物的操作或是以遊戲的方式進行教學,讓上課的方式多一 些色彩及變化,相信學生就不會如此害怕數學,覺得數學課很無聊,反而會覺 得數學課很好玩、有趣。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一些,專注在課堂學習的時間 就會久一點,學會教師教給學生的概念也會多一些,甚至還會想方法去解決所 遇到的問題,也許存在心中的迷思概念,很快就可以一一破解、澄清!

(二)善用不同的具體物操作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

接受補救教學的學生為低成就的學生本來計算能力就不好,加上數學概念 又常是抽象的概念,對低成就的學生而言,要建立一個正確完整的概念是一件 困難的事,所以如果教學者能善用具體物操作,循序漸進解釋概念,對低成就 的學生而言較能接受,也就是說就有可能建立正確概念。

(三)提供學生成功的機會

接受補救教學的學生原本就是程度低落的學生,對學習數學常表現出自信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心不足,若教學者能常常提供給學生有成功的機會,學生自然會對學習有興趣。

對數學學習而言,學生願意學習,就有機會學會,學會就能增加自信,增加自 信後,倘若遇到問題,自然會想辦法有信心解決問題, 這就是數學「帶得走」

的能力。

(四)評量多元化

接受補救教學的對象原本就是長期在數學考試挫敗的學生,因此學生對於 考試心裡都有一種懼怕,為了降低學生的恐懼,評量可以採多元方式來取代單 一紙筆測驗,讓學生多一些成就少一些挫折感!

(五)慎選補救教學的時間

研究者進行補救教學的時間為中午的午休時間,此段時間上數學課,本就 不好上,效果也很容易打折扣,尤其是須要轉譯的文字題部分,對有迷思概念 的低成就學生進行補救教學,要澄清其迷思概念,談何容易?

三、對未來研究的部分

(一)可擴大研究的對象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七位具有迷思概念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

在未來的研究上,可以擴大研究的對象如一個班級、一個年級或一個縣市等。

(二)可擴大研究的內容

本研究是利用紙筆測驗,找出在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學習有迷思概念的學 生,根據其迷思概念,設計課程,進行補救教學。在未來的研究上,可以擴大 研究的內容如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一元二次方程式、一元一次不等式、比例 式等。

(三)評量工具

對於本研究的評量工具,施測時發現學生有許多小問題,學生會算題目,

但不會寫理由,有些題目學生是用猜的,其理由寫我用猜的,有些學生著墨於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工具盡量簡單化,如果研究者想了解學生為何如此寫,可以採用二階段試題評 量或是直接加以訪談。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如敏(2004)。國二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王釋緯(2012)。七年級學生學習一元一次方程式之錯誤類型分析以一所都會學 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方吉雄(2001)。原住民國中學生的文字符號與代數文字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2012)。教育測驗與評量(第三版)。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杜佳真(2004)。能力指標系統的重組及表現標準適切性評估之研究—以數學領 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所碩士論文。

林敏雪(1998)。國中二年級數學方程式表徵及解題困難學生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系所碩士論文。

林麗雯(2001)。國中一年級學生學習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能力發展與其解題錯誤 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系所碩士論文。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分數概念。新 竹師院學報,4,295-347。

袁媛(1993)。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8)。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學習領域、修訂(微調)問答 集。台北:教育部。

郭為藩(1989)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康軒文教事業(2014)。國民中學第一冊課本及教師手冊及命題光碟。新北市:

康軒出版社。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學刊,17,85-106。

張靜嚳(1999)。國中低學習成就般的雙環數學教學。科學教育月刊,7(3),199-216。

許宛琪(2005)。數位學習於國中數學補救教學之成效-以「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 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汾派(1988)。國中生文字符號運算的錯誤型態。數學科教學輔導論文集,

11-128。

郭汾派、林光賢與林福來(1989)。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 究計畫報告,NSC76-0111-S003-08、NSC77-0111-S003-05A。

郭汾派(1991)。國中生文字符號運算的錯誤型態。數學科教學輔導論文集。台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汾派、林光賢(1989)。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發展之研究。中華民國第五屆科 學教育學術研討論文彙編,177-206。

陳慧珍(2001)。南投縣國一男女生對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曾映程(2007)。台南地區國一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迷思概念分析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曾椿恵(2010)。激發式動態呈現對學習成效與認知負荷影響之研究-以一元一次 方程式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成碩士論文。

曾柏瑜(2008)。低成就學童的有效補救教學原則。台東特教,27,25-29。

侯靜芳(2005)。高雄市國一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學富文化。

馮莉雅(2002)。國民中學數學科低成就學生之學習特性及補救教學方案成較之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1-2511-S-160-001-X3),未出版。

楊榮達(2007)。國中一年級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策略及錯誤類型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育霖(2004)。嘉義地區八年級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所碩士論文。

謝宜芳(2014)。運用漫畫進行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補救教學。臺北市立大學數學 系所碩士論文。

翰林出版社(2014)。國民中學第一冊課本及教師手冊。台南市:翰林出版社。

廖瓊菁(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數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所 碩士論文。

戴文賓(1999)。國一學生由算術領域轉入代數領域呈現的學習現象與特徵。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貳、外文部分

Behr, M., Erlwanger, S. & Nichols, E.(1976). How Children View Equality

Sentences. Tallahassaa: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Bell, A. W. ( 1995 ) . purpose in school algebra.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14,41-73.

Booth, L. R.(1988).Childrens in beginning algebra. In A. F.

Clement, J., Lochhead, J., & Monk, G.(1981). Translation bifficultie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88,286-290.

Collis, K. F.(1975).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Reasoning.Newcastle.Australin:University of Newcastle.

Hammer, D. I.(1957).Penetrations of Mathematical problems by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Doctoral Disseration, The Univerity ofColumbia ).

Herscovics, N.,&Kieran, C.(1980). Constructing meaning for the concept of equation,

Mathematics Teacher,11,573-580.

Kieran,C.(1992).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hool algera. In D.A. 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390-419).New

York: Macmillan Pub.

Kieran,E.(1989). Teaching as Story Telling: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yer, R. E.(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Cognition approach. NY:Freeman.

Muth, K. D.(1981).Effects of Cuing on Middle-school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Arithmetic Wordproblems containing extraneous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3(1),173-174.

Polya(1945).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Simon, H.A.(1980).Problem solving and education.In Tuma,D.T.&Reif,F.(Eds.),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Problem solving and education: Issues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Hillsdale,NJ:Erlbaum.

Sanford, V.(1927).The History and Signficance of Centain Standard Problem in Algebra. New York: Bereau of Public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Vergnaud, G.(1984).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at secondary school level.In A. Bell, B. Low, & J. Kilpatrick(Eds.)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27-35, UK: Shell Center for Mathematical Education.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