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依文獻探討及前述的研究結論,本節分別就品德教育、家長,以及對未來相 關研究等方面,提出本研究之建議。

壹、品德教育的建議

一、在課程層面宜採行更務實、具體的內容與作法

學校實施品德教育若呈現多頭馬車之紛亂現象,其實施成效必定大打折扣。

雖然目前有些教材內容已將某些品德如「誠實」、「關懷」、「感恩」等納入社 會科或綜合活動的教學裡,但這都只是片段,並未能有一系統性且全面性的課程 規劃,供教師們參考。學校在積極營造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的同時,應可考慮將品 德教育配合學校本位課程的實施,規劃一套符合學校師生需求的品德課程,如 此,才能全面性提升學生的品德。

二、舉辦品德教育相關知能講座,邀請教師及社區家長一同參與

品德教育是和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良好品德的培養,光靠學校師長的教導,

成效相當有限。在兒童品德的養成過程中,家庭的角色亦相當重要。學校應該適 時整合校內外之資源,同時發揮教育教師及家長的功能,舉辦與品德教育相關議 題的演講或研習,邀請社區內的家長以及學校內的教師共同參與,增進他們品德 教育的專業知能。如此一來,當學校在進行品德教育教學活動,家長亦能瞭解與 配合,學生學習品德必能事半功倍。

三、充實教師品德教育相關知能

教師教學為學生學習的主體,因此,品德教育的良窳決定於教師教學的相關 知能。為了提昇學生品德教育的成效,學校應鼓勵教師主動參加品德教育相關知 能研習、安排相關議題研討並將品德教育相關知能列為教師進修內容、增加充實

教師品德教育知能的次數、增加教師充分討論及經驗交流的機會、進行協同或合 作教學,以提昇教師品德教育專業能力。

貳、對家長的建議

一、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楷模

本研究發現,家庭教育是影響學生品德最重要的因素,自私的家長,大多數 教出來的孩子也很自私,從學生的身上,可以看得到家長的縮影。家長的一言一 行,孩子都在學習,遇到類似的情境,行為自然就表現出來了。而這些行為及態 度,一旦成為習摜,就成了個人品德的一部份。建議家長做好示範,言行一致,

當孩子學習的榜樣;並以嚴肅的態度看待這問題,成為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導師。

二、加強親師溝通

父母應積極關心子女在學校的學習情形,並利用聯絡簿或是電話等方式,主 動與教師密切聯繫,隨時掌握子女在校的狀況,親師合作成為共同的品德教育 者。家長應與教師共同參與品德教育,在雙方都有共識之下,能夠成為提升學生 品德夥伴,共同為孩子的品德提升做努力。

三、改變觀念,多與孩子互動

現今很多家長,有的因為工作上的需要,在學校的課程結束之後就將孩子送 到安親班,即使是假日,同樣為孩子安排了全天候的才藝課程。安親班儼然取代 了家庭,然而,家庭的功能絕非學校或安親班可以取代,對此,建議家長,多花 時間與孩子互動,讓家庭真正成為孩子學習良好品德的啟發點。

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僅以個案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訪談的結 果得到研究資料,故在其他學校實施之品德教育上無法窺其全貌,日後可以選取

不同類型的學校,如規模不同之大、中、小型學校,或位處都會區、偏遠地區等 不同學區類型的學校為對象,以期對不同類型學校之品德教育實施情況作全面性 的瞭解。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深入瞭解一所國小品德教育計畫推展的歷程及 實施的情況,致使研究結果不具普遍的推論性,未來可實施量化研究,或是兼用 質與量的研究方法,以更大範圍地去瞭解國民小學進行品德教育普遍存在的狀 況、問題與因應策略;或利用行動研究,以發現品德教學上的問題,擬定改進方 案,建立不斷循環的改進機制。

三、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範圍,主要在探討陽光國小推行品德教育實施計畫的內涵,包含發 展程序、教師理念與學校特色,其次則是實施情形,探討學校與教師的具體作為,

以及品德教育實施過程的影響因素,最後再瞭解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所面臨的困難 與因應之道及對品德教育的省思。但未能深入了解學生家長、學校組織氣氛、教 師人格特質等層面,其後可加強此類內容之研究,更能清楚瞭解學校推動品德教 育及教師德育素養之需求。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天下雜誌。台北市:天下。

天下雜誌(2005)。家庭教育—贏的起點。天下雜誌。台北市:天下。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2)。J. H. McMillan & S. Schumacher 著。質的教育研 究-概念分析(第五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http://www.rainbowkids.org.tw/~srf1/modules/sitemap/

江謝麗雪(2003)。在道德科消失了以後...一位國小教師道德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

李奉儒(譯)(1994)。R. Straughan著。兒童品德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 嗎?台北市:揚智。

李奉儒(譯)(2001)R. C. Bodgan & S. K. Biklen 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 義市:濤石文化。

李奉儒(2004a)。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品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92,38-55。

李奉儒(2004b)。教育哲學:分析的取向。臺北:揚智。

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

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素貞、蔡金玲(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

,53。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台北市:師 大書苑。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0(8),159-160。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12-26。

沈六(2004)。論品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品德教育。台灣教育,24,2-18。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台北市:天下雜誌,287,58-64。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台

翁福元(2001)。知識經濟時代之親職教育。兩性平等教育月刊,16,13-21。

培基文教基金會(1999)。品格第一。載於北區技專院校八十八學年度「品格第一」班 級經營策略研討會手冊。

張光銘(2008)。給孩子最美好的生命禮物—品格教育。2008年4月18日,取自 http://140.128.166.232/~tceb/in.htm

張宗治(2005)。靜思語教學對國中生品格促進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83)。普通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雪君(2006)。淺談美國學校所實施的品格教育。2007年3月9日,取自 http://lib.ntctc.edu.tw/info/info40/40-1.htm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台北市:教育部。

梁漱溟(1988)。中國文化要義。台北市:五南。

郭怡玲(2005)。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為藩(1979)。自我心理學。台南市:開山。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德與品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楊祖漢(1987)。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台北市:鵝湖。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品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葉紹國(2003)。從品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月刊,113,119-130。

葉學志(2004)。品格與品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5-13。

詹家惠(2003)。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之品德內涵分析:視覺方法論之研究與應用。國 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詹棟樑(1993)。教師所應具有的品德責任意識。台灣教育,508,9-13。

鄔昆如(1985)。中國傳統倫理教育的形上基礎。載於中國倫理教育哲學基礎國際學術

謝明昆(1990)。品德成長的喜悅。台北市:心理。

簡成熙(2004)。「缺德」的品德教育如何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1,94-109。

闕美珍(2006)。公民行動取向品格教育之課程實施成效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彬彬有 禮」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道勳(2006)。台東縣國民小學品德教育推動現況及教師德育素養之探究。國立台東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蘇芸慧(2004)。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嫈娟(2007) 。國小教師品德領導與學生品格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

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貳、英文部分

Berger, E.(1996). K-12 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 2(2),3-4.

Bogdan, R. C., & Biklen, S. K.(2003).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4

th

ed.).Boston: Allyn and Bacon.

D. Bridages, (1986). Dealing with controversy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In J.J.Wellington, (Ed).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the curriculum( pp.19-43).

Oxford: Basil Blackwell.

Buzzelli, C. A., & Johnston, B. (2002). Moral contac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pp. 118-157). New York: Routledg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3). The eleven principles. Retrieved November 11, 2007, from http://www.character.org/elevenprinciples

Gibbs, L., Early, E. (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6992)

Kohn, A. (1997).How not to teach values: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Phi Delta Kappan,78,429-430.

Leming, J .(1999). Current evidence regarding program effectiveness in character education:A brief review. In M.Williams & E.Schaps(Eds.), Character education:The foundation for teacter education(pp.50-54). Washington ,DC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Lickona, T.(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2), 6-11.

Lickona, T.(1998).Character education: Seven crucial issues.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20, 77-84.

Lickona, T.(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 (1) , 1-3.

Linda, W. J.(2007) Mississippi elementary school counselors’ perceptio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rograms. National Forum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25,15-25.

Macnltyre, A. (1982). After virtue. London : Duckworth.

Munson, B.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missing ingredient of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0069)

Noddings, N (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astor, P. (2002). School discipline and the character of our schools. Phi Delta Kappa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644962)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Bohlin, K.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Wynne, E. A., & Ryan, K. (1997). Reclaiming our schools: Teaching character, academics, and disciplin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Yin, R. K.(2003).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2

nd

ed.).Thousand Oaks, CA:

Sage.

附錄一

陽光國小品德教育計畫實施之訪談大綱 陽光國小品德教育計畫實施之訪談大綱 陽光國小品德教育計畫實施之訪談大綱

陽光國小品德教育計畫實施之訪談大綱((((行政人行政人行政人員行政人員員)員))) 一、關於品德教育實施之基本理念

1.請問您的服務年資?擔任導師幾年?從何時開始接任行政?做過哪些行政職 務?

2.由您的教學與行政經歷中,請問您對於品德教育的理念為何?

3.參與計畫執行之初,您當時的想法為何?

二、「品德教育實施計畫」推行之現況

1.就您所知,「品德教育實施計劃」擬定的過程為何?

2.請問您的職務在品德教育計畫推動上,所負責的項目內涵為何?

3.在這一年當中,您執行過哪些相關活動?

4.在目標中寫到促進「品德本位校園文化營造」,這項概念最初是由誰提起 的?此概念又是從何接觸到的?EX:各項研習、教育期刊

5. 在計畫的推行中,您獲得上級(教育部、教育處、校長等)不論在實質上或精 神上的支援有哪些?

6. 行政支援教學,對於教師進行品德教育教學,您提供了哪些協助?

7.在社區及家長方面,其參與程度為何?提供給學校哪些協助?

8.依據「品德教育實施計畫」下的子計畫「以中心德目推動品德教育」,有以下問 題

(1) 請問您是否記得學校從 93 學年度就開始推行中心德目,最初的發起人是誰?

其理念為何?有無當初的會議紀錄等書面資料,可提供輔助說明?

(2) 您認為現今推行的中心德目,與九年一貫實施前「生活與倫理」所推行中心德 目,在內容與作法上有哪些差異?

(3) 請問您為「以中心德目推動品德教育」計畫執行過哪些相關活動?

(4) 請問您覺得貴校所推行的中心德目計畫有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