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解釋與研究範 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曾說「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 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 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德的高下。」(引自周慧菁,2003),品德乃是未來人 才決勝負的關鍵,品德教育的努力也許不是一時間可以看出成效,但具有前瞻性 的決策者應注意到未來時局的變化,品德將成為最重要的教育目標與個人資產。

一九八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召開「邁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其中特別提 出道德、倫理與價值觀的挑戰將會是二十一世紀人類所面臨最為艱鉅的挑戰之 一。世界各國為了因應此一挑戰,紛紛從教育著手,嘗試塑造積極樂觀、品格高 尚的二十一世紀好公民,希望為國家帶來更強的競爭力(天下雜誌,2003);美 國社會近二十多年來經歷著嚴重的道德與社會問題,如日增的青少年暴力、不誠 實(說謊、欺騙),不尊敬師長、自我傷殘、偏執與仇恨罪行的增加等(Lickona, 1998),促使全國性的教育組織於1990年代陸續成立,投入與研究學生的品德教 育,前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Bush)為了「不僅要教孩子如何讀寫,更要教他 們分辨對錯」,將2002 年全美推動品德教育的經費足足提高了三倍之多;而日 本的教改報告書也顯示出「能否培養出道德情操和創造力都足以承擔二十一世紀 的日本年輕一代,將決定未來的命運,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前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亦指出「如果倫理和道德價值觀的水準低落,新加坡就會 日益下坡。因此,我們能否維持穩定和保持優勢,關鍵不在經濟發展方面,而在 於社會的道德結構」(周慧菁,2003)。由此可知,世界各國為了迎接新世紀的

挑戰與變化,以培育出新一代的健全公民,無不如火如荼地進行教育改革,而品 德教育正是各國競相努力改革的一環。

反觀國內,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道德教育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一直佔 著重要地位,遠從光緒二十八年(1902)建立新教育制度,即將「修身科」列為 學科,其中隨著社會變遷,道德教育也經歷一番變革,從「修身科」、「公民科」、

「公民訓練科」、「生活與倫理」到「道德與健康」,這近百年來,雖然名稱迭 經變異,但在注重倫理道德的中國社會中,始終備受重視與青睞(邱慧玲,2000);

國民教育法第一條開宗明義揭示「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 定,國民基礎教育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更讓道德教育有了法律上保障的明顯地位與目標,也充分顯示出道德教育在我國 之國民教育中所佔有之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但近幾年來的知識爆炸和科技的突飛猛進,加速了社會的變遷及結構的轉 變,為培育出二十一世紀的健全公民,遂進行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明定從九十學 年度起,自國民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以往的舊課 程中將生活教育、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目標中之重要位置,單獨設科;但新課程卻 是取消了傳統的「道德」設科教學,打破向來以德智體群美之五育分類方式,改 以合科統整的精神,將其融入了「生活」、「社會」、「綜合」等七大學習領域;

並以六大議題劃分-以培養具備人文精神、民主素養、統整能力、鄉土與國際意 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為宗旨,進行課程規劃與設計(教育部,

2001)。於是乎,道德教育已經從新的九年一貫課程中消失不見,而被嘲諷為「沒 有道德」的課程(簡成熙,2004)。

現今九年一貫新課程將「道德」融入各學習領域的走向,對中小學生的品德 教育產生直接的衝擊,倘若無適當的配套措施以及教師的正確體認,將嚴重影響 青少年道德品德的發展,這是所有關心青少年教育者必須認真面對和思考的重要

套計畫,將品德教育課程回歸學校教育。教育部在二○○三年九月召開「全國教 育發展會議」,將「提升學生心理健康,建構新世紀品格教育」列入議題。而且,

在全國教育發展會議檢討之後,成立「品格及道德教育工作小組」,並且研擬「品 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2004)。期望透過此舉,能夠加強教師們對於品格道 德教育的認識,將品德教育的種子撒於校園之中,並為品德教育紮根。

教育部對於九年一貫課程推行之後,如何落實道德教育及建構出新世紀的品 德教育等議題,也舉行多次相關的品德教育學術研討會(黃德祥,2003 )。一 方面提供與會專家學者與教育工作者交流對話的機會,以期深入了解品德教育實 務工作上所面臨的困境;另外一方面則是希望透過理論、研究、實務等多面向的 討論,以提升國內教師推動品德教育的能力與素養。教育部在二○○四年十二月 二十一日公佈「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並於方案中提及應培養學生擁有「關懷、

尊重、責任、信賴、公平正義、誠實」的六大美德(教育部,2004)。由此可知,

培養學生良善的品德是當前學校教育重要的教育政策與目標,面對全球化的競 爭,教育不只是要把學生教得有智慧、有能力,更要培養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價 值觀。

由上述可知,品德教育已經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相關的研究論文也累 積了一定數量。然而綜觀目前針對學校實施品德教育的相關研究,可分為將研究 對象聚焦在國、高中生(吳寶珍,2003;張宗治,2005;羅國俊,2005 );而 在國小層面,則多是側重在高年級或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王如敏,2002;李 宣俞,2005;唐薇芳,2004;郭怡玲,2005;許玉佩,2007;黃巧琪 2005;劉雅 玲,2006;闕美珍,2006;蘇嫈娟,2007);或是將研究對象關注在國小教師(江 謝麗雪,2003;洪紫原,2005;蔡孟錡,2006;蘇芸慧,2004),由研究對象而 言,其焦點均關注在特定對象上,如某個年級之學生或是教師,鮮少以一個學校 為對象來進行研究。

另外,就研究方法而言,多偏向於問卷調查法(吳寶珍,2003;洪紫原,2005;

蘇嫈娟,2007)、行動研究(唐薇芳,2004;郭怡玲,2005;張宗治,2005;劉 雅玲,2006),以及實驗研究(王如敏,2002;李宣俞,2005;黃巧琪 2005;闕 美珍,2006)。而在個案研究(陳琴心,2007;蔡孟錡,2006;蘇芸慧,2004)

上不僅篇數較少,其著重的焦點在於教師品德教學的實施,鮮少針對學校整體計 畫由上而下的實施做全盤的瞭解,因此,本研究透過對個案學校之品德教育實施 計畫的探討,了解品德教育在國小實施的現況,以提供未來國小實施品德教育時 的參考。